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219072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维的出现,实现了中国诗歌由质实向空灵的美丽转身。他以境为高,以逸为上,其诗也在意境上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意境真正意义上的诞生,是在王维所在的盛唐。罗宗强先生在《唐诗小史》中反复说的兴象玲珑”“玲珑淡泊、无迹可寻,就是严羽早就说过的盛唐诗的基本特质,也是对王维诗之空灵的界定。如果说,意境创造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那么王维的地位则是至高无上的。

王维特别擅长捕捉和摄入那些瞬间闪灭而动态不息的光影,表现其玄幻的迷离美。王维的诗中,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烟岚都是变动不居、空幻不实、美不胜收的。王维的最大本事,就是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以自然静美的和谐来展现形上超越,以最简约的形式来表现最华丰的诗意内涵,诗的喻旨宏深,充满了微妙的暗示,形成具有象征意味的分合有无、瞬间永恒、动静变常的境界。

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几乎所有的哲人都十分关注人类自我救赎的问题。王维诗中思考与表现得最多的就是关于人生的终极关怀。王维最喜欢描写自然山水的自然状态(不管什么题材的诗中都喜欢出现景物描写),最喜欢描写落日(介于光明与黑暗之间),最喜欢描写秋天(介于夏天的热烈与冬天的肃杀之间)。通过这些描写,他演示或验证佛义禅理,探索宇宙人生与世态人情,表现人类所特有的超越有限而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他诗中所讨论与反映的哲学命题包括:现象与本质,规律与超验,个别与一般,宏观与微观,瞬间与永恒,以及有无生灭、动静变常等等。他的诗契合刹那永恒的本真之美,而让人于其中领悟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天趣,而且是一种宇宙、人生、生命的哲理,是一种哲理化的禅悦的诗性情感。

王维的诗,是盛唐盛世的特殊产物,充满了静气、清气、和气与灵气,形成其特有的闲适恬静、清秀空灵的美学境界。如果真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的话,杜甫现实主义,李白浪漫主义,而王维似乎是象征主义的。王维是以诗来做人类终极关怀之思考的,其诗是哲学的诗,是诗的哲学。因此,读王维的诗是一种智性与审美的挑战。

(摘编自王志清《为什么说盛世读王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的诗实现了由空灵向质实的美丽转身,风格空灵,意境上显出高度的成熟。
B.王维特别擅长以自然静美的和谐来表现具有象征意味和玄幻的迷离美的境界。
C.王维的诗有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通过抽象表现佛义禅理,进行深远的哲理思考。
D.王维的诗充满了静气、清气、和气、灵气,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可谓哲学的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从境界、意旨两方面介绍了王维诗歌的特点,高度评价了王维的地位。
B.文章以“为什么说‘盛世读王维’”为切入点,结合盛唐背景阐发王维诗歌的特点。
C.文章重点分析了王维诗歌哲理化、禅悦的特点,是因为艺术形式高于思想内容。
D.文章先交代王维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细致分析其特色,最后进行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的诗可以说达到诗歌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他的地位可谓至高无上。
B.王维的诗在意境上表现出高度的成熟,只是因其擅长捕捉摄入闪灭不息的光影。
C.王维的诗表现出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思考,可以说是哲学的诗、诗的哲学。
D.读王维的诗是智性与审美的挑战,因其闲适恬静、清秀空灵,富于哲学思考。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性不唯文学艺术所独有,也不应唯文学艺术所独有。伟大的科学理论,大多具有诗性。

诗,诗思与诗创造,都出于自由。王国维这样看诗人的自由: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杨振宁将科学创造的自由与诗创造的自由相提并论:清朝陈廷焯曾于《云韶集》中说写诗达极高境界时有‘独来独往之趣’,做研究也如此。由此可说,科学创造的自由是一种诗性自由。对科学知识的诗化理解的极致,在于创造出新的知识。而创造新的知识,又在于诗性自由。诗性自由能使科学家无视最开始时理论的缺陷,就是轻视外物的自由。任何伟大的思想的最初出现,一定朦胧、灵动,科学家的伟大在于他们能够依靠直觉感受科学原理于千里之外,而终能与花鸟共忧乐

爱因斯坦谈自己最伟大的发现时说:我关于引力的一系列论文,是一连串的错误的步骤,不过,还是这些错误将我一步一步地引导到了目的地。海森堡说:真正让人震惊的能力,就是能模糊而不确定地,以直觉而不以逻辑的方式,觉察出控制宇宙的基本定律的本质性线索。

自然界具有反粒子,这是一个终极真理。但是,如何给出一个机制来说明存在性呢?狄拉克不惜发明出一个明显具有瑕疵的概念:无限深负能级狄拉克海及其空穴。这个瑕疵表现在,如何填满无限深的海?然后在这个海中的有限度处还要激发出电子来?因此,可以想见这些概念后来很快就被量子场论中的反粒子概念所替代。但是负电子的海洋这样一个虚无的概念却是人类智力创造的巅峰之作,造化灵性的神来之笔,照烛三才,晖丽万有……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1954年杨振宁创造规范场理论的时候,物理学界并没有一个特别大的困难或者迷惑等待一个革命性的理论去解决。而物理学史上,杨振宁之所以能列于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也是因为这个规范场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只觉得这个理论很美妙。到了60年代,才觉察到它的重要性,及至70年代始晓得它对物理学是极为重要的。这个理论最初的形式,只能描述无质量的场。对任何物理学家而言,这都是一个巨大的缺陷。杨振宁说:我们发现我们不能对规范粒子的质量下结论,我们用量纲分析做了一些简单的论证,对于一个纯规范场,理论中没有一个量带有质量量纲。因此规范粒子必须是无质量的,但是我们拒绝了这种推理方式。”“非阿贝尔情形比电磁学错综复杂得多。……带电规范粒子不可能没有质量。

科学创造的诗性自由,指引狄拉克、杨振宁等大家在已知理论的边缘处,跃身而起。尽管不知道所落何处,但是天空的浩渺,已经令心灵悸动。这也是物理学大发现的通则,举凡牛顿引入惯性系、爱因斯坦创造广义相对论、普朗克引入量子化假说、薛定谔写下薛定谔方程等,概莫能外。

实用性或功利性是科学理论的重要属性,但是,如果片面强调科学理论的实用性与功利性目标而忽视其诗性自由,就如抽取锦缎经纬线中之经或纬线,科学理论将形存而神失。

只有理解了科学知识的诗性,才能实现从经验真实到理性真实的飞跃;只有理解了科学创造的诗性自由,才能实现从理性真实到诗化真实的飞跃,然后回到经验真实。所以,科学教育应该以诗性自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摘编自刘全慧《科学创造的诗性自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艺术与科学理论均具诗性品质,伟大的思想一定灵动,伟大的科学家能运用直觉发现科学原理。
B.“负电子的海洋”是一个“虚无”的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概念却是人类智力创造的巅峰之作。
C.科学创造的诗性自由,指引狄拉克、杨振宁、牛顿、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创造出伟大的理论。
D.实现从经验真实到理性真实的飞跃需要理解科学知识的诗性,科学教育应以诗性自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杨振宁创造规范场理论的例子,论证了诗性自由能使科学家无视最开始时理论的“瑕疵”的观点。
B.文章多次使用了引用的论证方法,如杨振宁、爱因斯坦、海森堡的论断,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具说服力。
C.文章语言文学性较强,如“天空的浩渺,已经令心灵悸动”,充满了诗情画意,使文章更耐读,更有感染力。
D.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将诗人的自由创造与科学的自由创造进行对比,突出科学发现与创造的核心在于诗性自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家可以无视最开始时理论的“缺陷”,可以依靠直觉感受科学原理,可见,科学研究并非只需要理性。
B.规范场理论刚问世时,并没有得到物理学界的重视,但就是这个理论使杨振宁在物理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C.如果忽视科学理论的诗性自由,科学理论将形存而神失,所以,科学理论的诗性比其实用性与功利性更重要。
D.我们要想实现从理性真实到诗化真实的飞跃,然后回到经验真实,必须要理解科学创造的诗性自由。
2022-11-09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群体的审美范式受历史积淀、群体共识的影响,表现为统一而普遍的尺度或标准,清雅、文雅、典雅就是对艺术作品审美评价的共性范式。

清雅是清新秀雅、端庄敦厚之意,其重点在于。清是明朗、清洁之意;可以引申为人的品德情操清明、正直、纯洁、清廉。就民间手工艺而言,清雅的手工艺作品与创作者的品性、感悟、修养、审美等主观因素紧密相关。清雅的手工艺作品并非由创作者自身独立完成,需要同时代文人雅士、艺术名人的共同参与。如宋代磁州窑的陶瓷装饰,就呈现出清雅的艺术特征,这跟当时黄庭坚、范宽、蔡襄等艺术名家的参与密不可分,其中建阳窑窑址出土过一件陶牌,上面便印有黄庭坚的书法。民间手工艺是与人直接接触的物品,能触及人的心灵与精神,清雅的意蕴在无形中自然流露。

文雅审美内涵的另一个方面,既具有人生美学的内涵,也有文艺创作方面的规范性内涵。从人生美学来讲,它要求人们的言谈、举止都应文雅,在个人风范与艺术情怀方面则应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有谦谦君子之风。在手工艺品的创作中,文雅与温雅、和雅、醇雅的内涵是相通的,要求手工艺作品文质兼善、文质兼仁、文质兼顾、文质兼美,在作品的审美意旨与审美风貌的营构与熔铸上,应追求文道合一、形神兼备。文雅的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综合体,要求创作者兼具合内外,同天地,泛爱众生,德配宇宙的品格追求,以高尚的伦理道德思想、文化知识充实自己,于真实无妄、光明朗洁中体证生命的奥秘,使精神高雅明洁,而使人生雅化、美化。

典雅是指文艺作品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其内涵是要求艺术作品具有温柔敦厚、会通真淳、雅而不腐的文艺创作标准。温柔敦厚出自《礼记》,是儒家文人在道德伦理方面对人的规范,其中温指温润,柔指柔和,敦指敦实,厚指厚重;强调艺术创作、与人交往时要保持温雅的态度,言语委婉含蓄,展现出中和之美。典雅的第二个审美内涵是会通真淳会通汇通,表现为融会贯通真淳真情,意为真实的感情。这就要求文艺创作者、手工艺人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既要具备熔式经诰”“方轨儒门的能力,又需要会通变化,曲而真,提倡师法自然真善美统一于进行艺术创作。雅而不腐典雅的第三个审美内涵,是腐朽、庸俗之意,雅而不腐是进行艺术创作时,要高雅而绝俗,在传承中革新,有独创精神和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典雅作为化审美范式的内涵之一,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要求创作者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创新的题材、独创的主题、含蓄的情感、新颖的细节,既熔铸经典,又要洞晓情变,从而达到通变”“会通的创作涵养。

(摘编自张宗登《的审美范式与价值重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清雅、文雅、典雅是由历史积淀决定形成的对艺术作品审美评价的统一标准。
B.由清雅的手工艺作品可推测参与创作者的品性、审美等主观品质和学识、地位等客观因素。
C.要创作出“文雅”的艺术作品,深刻把握文艺创作方面的规范性内涵比理解人生美学内涵更重要。
D.艺术作品符合温柔敦厚、会通真淳、雅而不腐的创作标准,才能高雅不浅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提出论点,再进行具体论证,是总分结构;论述“典雅”时采用总分总结构。
B.文章论述清雅、文雅、典雅时都先阐释内涵,再对创作者提出具体要求,论证层次清晰。
C.文章以“陶牌”上印有黄庭坚的书法为例,论证清雅的手工艺作品由艺术名人等参与形成。
D.文章在论证“典雅"的审美范式时既着眼于继承,又提倡创新,显示了其思辨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民间手工艺直接与人接触,所以能触及人的心灵与精神,流露清雅意蕴于无形。
B.创作者如不能使人生雅化美化,就无法创作出充满真善美的“文雅”的艺术作品。
C.《礼记》的“温柔敦厚”是儒家文人在道德伦理方面对人的规范,也适用于艺术创作。
D.文艺创作者、手工艺人在创作艺术时“融会贯通”,且注入真情实感,符合“典雅”的审美内涵。
2021-06-03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礼”。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

“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县等地的猿人化石可证明从那时起有了中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7000多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诞生了。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出现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礼”贯穿始终。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大巫。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艺术。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走向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

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和燕辽文化区等的接触中,“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第一次是秦灭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第二次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第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

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确如此,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先祖在这里狩猎、放牧,原始农耕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礼”的基因,一脉相承,延绵不辍。

(摘编自张恒军《“礼”: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也将会延续“礼”的基因而传承下去。
B.中华文明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制度等传承至今,助推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C.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展开的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礼”就此孕育而生。
D.中华文明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等的交汇融通中,逐渐铸就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追根溯源,清晰阐述了“礼”是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
B.文章以中华文明经历的三次基因调节为前提,论证了“礼”的阻遏与激活作用。
C.文章指出中华文明是基于两个层面的表现而诞生的,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
D.文章分析论证了“礼”的产生和衍化的过程,是按从历史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之一的“礼”的认知,有助于促进当今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
B.随着由神权向王权转轨,“礼”也在不断衍化,并致力于中华文明的建构。
C.虽然中国共产党主导了中华文明的综合创新,但“礼”的基因减缓了文明的进程。
D.中华文明在与多元文化的交锋中练就了兼容并包的本领,才不致于被外来文明吞没。
2019-02-14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