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1 题号:219280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在回望历史时,往往不自觉地陷入一种历史的“幸存者偏差”误区中,用当下的时空环境和当下的认识、经验来反推先辈们所处的时空环境、当时的认知和经验,反推人类从远古走到当下的历史演进历程。

当下的大都市很多集中在长江干流沿线,人口、经济的中心也越来越集中于长江两岸,所以,不论是长江大保护、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还是长江文化的传承弘扬等,都自然而然地更加重视干流主脉,而忽略支流支脉。这样的幸存者偏差,会让我们错失什么?具体来说,对于长江这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哪里才是她的真正历史“主脉”?

按照“偏差”思维,那肯定是长江干流,但跳出幸存者偏差的局限,我们会发现,汉江、汉水才是真正的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主脉之一,至少从文明初曙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是这样的。

粗略地看,至少有三个逻辑主线能证明这点:

一是先辈们受制于文明初曙期较低的生产力,还无法“征服”长江干流沿岸区域的环境,而只能在支流中上游沿线的丘陵地带生存繁衍。

二是先辈们对长江干流源头的探索认识,也是随着拓展生存空间能力的提升而逐步深入的。一直到徐霞客时期,才大致确定了金沙江为长江的上游源头,之前的认识是岷江,再之前是汉江。

三是汉江从西北向东南汇入长江,借着汇集秦岭南向之水的力道,畅通了黄河、长江两大文明区域之间的路途,从而推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所以,我们对待汉江,也要赋予其崇高的生命源泉之礼赞——要让她健康丰满,而不是羸弱瘦小;让她富有活力,而不是难堪重负;让她青春永续,而不是老态龙钟。

近现代以来,考古学从地面及地下的蛛丝马迹“信息”中推测文明的源头及演进路径。在此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的溯源作用,但它只是评判人类社会整体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那么,我们该如何探寻那些在有文字、青铜、陶器之前的看不见的文明呢?

就文化而言,人类对生存环境及群体生活空间的认知、表达和实践,最初一定是感性的,也一定是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后才趋于理性化,而理性化的集中表现,即为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的出现。

让我们对文明初曙时代做个场景猜测:在以采摘渔猎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时期,即新石器及农耕文明之前,人类应该还没有能力手工制作乐器等器具,只可能更多依靠自己的身体、可采集的自然之物等,来进行这些感性情感的体悟认知、交流表达和传播传承。

要论证这种猜测是否合理,我们必须跳出历史的幸存者偏差,到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源起的大河文明中,从万年之前的舞蹈、绘画等艺术遗迹遗存中去探寻。

特别是在面对一个新的文明周期的到来,面对似乎更加无法预知的未来,就像我们探寻那些无法感知的历史一样,我们依然需要更多感性的认知、实践、传播等,来与理性的力量一道,导引我们,推动我们向前。

其中,舞蹈、绘画等古老而现代的艺术,自始也必然至终地,源远也必然流长地,给予我们这样的感性力量和情感引领。

有句俗语:“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是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但细想想,也适用于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在人类文明早期,由于迁徙能力的不足,人们往往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范围较小的区域中,不同氏族之间的交往是较少的。由此,人们对周边自然环境的接触,远远多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依然还是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知这是否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早期人类往往是崇拜动物,而到了近现代,则崇拜人类社会中少数的某些杰出人物。

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步演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交往活动开始大幅超过人与自然之间的接触、交往,人类社会也日益复杂化,并在形式上日益脱离自然系统。这是人类文明的进化还是退化?这个问题即包含在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中国特色之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命题中。

人类社会要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突出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作用。而要实现这点,则需要跳出历史的幸存者偏差,求解一系列发展生存悖论。其中之一,就是生态系统“边缘化”与人类文明“中心化”之间的矛盾。

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具有“边缘突破”特征,即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主要突破,基本上都源自某种边缘(界)路径上的革命或突破。此中所说的边缘(界),要么是人群自身所栖息区域的边缘(界),要么是动植物生存的边缘(界),还有可能是人自身能力、劳作或能源开发效率等的边缘(界)等。在经历一系列“边缘突破”之后,原本的边缘边界“地带”,反而成了人类文明社会的“中心”,而自然生态系统则越来越退缩为“边缘地带”了。

这种“边缘”与“中心”的“文明冲突”,是人类社会文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不能和谐共生的主要根源与表现。要实现这种和谐共生,也必然需要构建一个能让人类中心与自然生态中心共生于一体的大系统。

【注】①《尚书·禹贡》中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有“大禹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溢,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选自樊志宏在第15期大江论坛上的发言稿《历史的幸存者偏差》,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干流沿线存在很多大都市,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此种情况容易导致人们认为长江干流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源头性影响。
B.作者从生产力水平、对长江干流源头的探索认识和在连接长江黄河两大文明区域中的功能这三个角度论证汉江、汉水是母亲河主脉之一。
C.在有文字等文明信息媒介出现之前,人类的认知、表达和实践都是感性的,受制于人类自身的能力,也只能更多借助于身体和自然之物等来表达。
D.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具有“边缘突破”的特征,使得原属于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人类社会逐渐独立,甚至走向与自然生态系统对立的道路。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针对当前围绕长江干流所进行的经济、文化、生态建设,作者并不是纯粹指出其错误,而是要引起人们对长江支流的重视。
B.作者认为要探寻人类文明的源头,首要是借助万年之前的舞蹈绘画等遗迹遗存,因为这些艺术形式蕴含着强大的感性力量。
C.人类社会从崇拜动物到崇拜杰出人物的转变,基本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从隶属于自然生态系统到逐渐独立开来的发展进程。
D.作者提出的“让人类中心与自然生态中心共生于一体的大系统”,应是我们探索的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3.下列材料,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跳出“幸存者偏差”误区的一项是(     
A.“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斗机的防护,美英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推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被忽略了的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B.当前直播行业方兴未艾,涌现出不少收入不菲的主播,很多人据此产生只要直播就能暴富的想法。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全面调查,编制的《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主播账号累计开通超1.5亿个,以直播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主播中,95.2%月收入为5000元以下。
C.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很多城市大力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很多市民而言,早晚高峰时地铁内人山人海的繁忙景象似乎是地铁行业前景乐观的最好证明,大力发展地铁建设也能有效推动经济发展。过去几年,很多二三线甚至四线城市都在积极谋求建设地铁,告别没有地铁的历史。
D.小刚去外公家做客,看到外公还在用二十年前的收音机听节目,非常感兴趣。外公趁机向他感慨,家里的这台老物件质量真好,现在的东西真不行,才买几天就坏了,现在的厂家都没良心。小刚向他解释道,老物件之所以能留到现在,是因为它们都质量过硬,而那些质量不过硬的老物件早就在岁月中被淘汰了。
4.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处“【注】”的作用。
5.请结合文本,给各部分内容拟一个小标题,填在画线处。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恶不必丑,善不必美

孙绍振

审美是诗意的,但是,不仅仅是诗意的美的陶冶,而且包含着对恶的审视。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得可爱起来。

《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先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来明知吕伯奢是好心款待他,又把他杀了。明知错了,一错再错,不仅不忏悔,还要宣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为自己坚决而果断地不道德而自我欣赏。《三国演义》不但是让读者看到这样的丑恶,而且有一个潜在的眼睛,在引导着读者阅读这样的心理奇观,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让曹操的行为逻辑与读者的良知背道而驰,这在文艺心理学上叫做“情感逆行”,就是一味和读者的情感作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痛苦。这就转化为艺术的享受。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因为我们看到的曹操不仅仅是一个坏人,而且是一个主动去暗杀坏人董卓,逃亡路上被捕,又视死如归的热血青年,只因心理不健康——多疑,就转化为杀人不眨眼的血腥屠夫。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人性黑暗。因而,我们的感受才结合着痛感和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叫做“净化”,有人把它翻译成“宣泄”,我看把它理解成“洗礼”也可以的。

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

在阅读作品时,面对反面人物,不一定是因为他在道德上很坏,很恶,而是因为其情感空洞。

小孩子看电视往往问大人,某个主人公是好人还是坏人,这类问题有时很好回答,有时不好回答。越是简单的形象越好回答,越是丰富的形象越不好回答。这是因为形象越简单,情感价值与道德的善和科学的真之间的“错位”越小;形象越是丰富,意味着情感越是复杂,与善和真之间的“错位”就越大。

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

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艺术家并不满足于作出道德的和科学的评价,这不是他的主要任务,他追求的是在此基础上作出审美的评价。在艺术家曹禺看来,繁漪这个感情压抑不住,没有顾忌,一爆发起来就不要命的女人才表现了女人的内在冲动,才是一个充满了生命的女人,道德的恶就转化为艺术的美。而那个害怕自己感情的周萍则是软弱而空虚的,他总是在悔恨中谴责自己的错误,缺乏意志和力量,然而,这个不再敢做坏事的人,尽管在道德上是向善的,在情感上却是苍白的,在审美上是丑的。

不把善和美的这种“错位”看得很清楚,是不能真正进入经典的审美境界的。

古希腊人把关于人的学问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的科学,一类则是和理性相对的,包括情感和感觉。后来,鲍姆嘉登把这门学问定下来,日本人把它翻译成“美学”。但是,这也带来了混淆,给人一种感觉,似乎美学就只涵盖诗意盎然的审美,跟丑没有关系,好像没有什么审丑。这就造成了一种误导,大凡与美相对立的,往往就变成了恶。其实美的反面是丑,而善的反面是恶。善的不一定是美的,恶的不一定是丑的。

薛宝钗是林黛玉的“对立面”,林黛玉是漂亮的、善的,那薛宝钗肯定是恶的吗?道德上一定是卑污的吗?其实,在道德上薛宝钗并无多少损人利己之心。薛宝钗的全部特点在于她为了“照顾大局”而自觉自愿地、几乎是毫无痛苦地消灭了自己的情感,她在人事关系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不让自己和任何人冲突,甚至把自己的青春和爱情都没有认真当一回事,让她假装成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她也没有反抗,结果是她自己成了生命的空壳。和情感强烈但没有健康的美人林黛玉相反,她是一个健康却没有感情的漂亮女人。没有感情的漂亮女人是不美的。美的反面不是长得丑,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冷漠。一个人冷漠了,从审美价值来说,就是丑。

(节选自《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美不只是诗意的美的陶冶,也包含着对恶的审视。如果以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恶事恶人,那么恶事恶人甚至会变得可爱起来。
B.美的发现,就是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发现,这是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错位”的开始。
C.文学作品形象越丰富,意味着情感越复杂,与善和真之间的“错位”就越大,因此,很难判断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
D.“美学”的翻译带来一种误解,似乎美学跟丑没有关系,大凡与美相对立的往往变成了恶。其实美的反面是丑,恶的不一定是丑的。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不仅仅是一个坏人,还是一个视死如归的热血青年,从《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一形象的塑造可见艺术家不对道德作评价。
B.周萍在审美上是丑的,因为他害怕自己的感情,软弱而空虚,缺乏意志和力量,虽然在道德上是向善的,但情感上是苍白的。
C.宝钗是黛玉的“对立面”,人们就认为她是恶的。其实宝钗并不是道德上有亏欠,而是情感上的冷漠,从审美价值上来说是丑的。
D.蘩漪情感热烈充沛,难以压抑,没有顾忌,表现出人的内在冲动和充沛的生命力,这时道德的恶转化为了艺术的美。
3.请概括“恶事”“恶人”变得可爱起来的审美心理过程。
2020-06-29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学者们意识到,精美的玉器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中国大地上首次出现时,往往模仿人们熟悉的石质和陶质器物或饰品,诸如斧、环之类。除了材质不同,大汶口文化的玉斧与石斧几乎毫无二致:二者的外观均近矩形,一端有刃,柄端钻有圆孔。与之类似,玉环也相当忠实地仿制了陶制装饰物。这些“仿制品”引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石斧或陶环使用普通材料,而且仅得少量时间和精力就能制作完成,但切割和打磨一块坚硬的玉石则需要长年累月的耐心和艰辛劳作。众所周知,攻玉之难在于其质地极为坚硬——甚至钢铁工具对其也难有影响,只有将半流质研磨剂和硬度超过玉石的石粉混合使用,才能将其切割。生产一件玉器因此意味着一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我们因此希望理解,东部沿海的先民为何致力于制作这种器物?

在我看来,这些玉器的秘密在于它们模仿了石器或陶器但不求完全相同。将玉斧与石斧放在一起,人们可以立即分辨出二者的区别:玉斧色译丰富,细腻的表面光彩照人。它平滑、温润、坚硬而又令人赏心悦目。与石器和陶器外形相似的一件玉器因此具有了象征和修辞上的意义:看似普通,但事实并非如此。对那些深知攻玉之难的人来说,这意味着将大量人力凝结入这些小型器物之中。这些精美的玉器因此隐喻了其所有者控制乃至“浪费”大量人力的能力,其结果是,这些玉器以其“常规”的外观和巨大的人力投入,把自身转化为权力的物质象征。并非巧合的走,公元前4000年东部中国的社会阶层出现了清晰的贫富分化。大汶口基地包括两类截然不同的墓葬:大多数墓中鲜有随葬品,但少数大型墓中却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容器以及象征财富的猪头。玉斧无一例外地出现于这些随葬品丰富的墓葬中,并总是陪伴着男性墓主。

玉与权力的关系贯穿于中国的王朝史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玉山大概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它完成于1787年,定制者和拥有者是清朝的乾隆皇帝。这件玉雕的原石发现于新疆,重达11795斤。历时数年,原石从新疆被运至长江下游,在那里被帝国最优秀的匠师雕琢。经过六年不懈的工作,玉雕成品又经大运河船运至北京紫禁城。它的创作过程因此已经彰显着皇权,而其上雕刻的故事进而把乾隆比拟为开创中国朝代史的夏禹。玉雕背部的长篇铭文清楚地点明了这个主题:大约四千年以前大水肆虐中国,大禹受命应对这场灾难。吸取了其父先前治水未成功的经验,他尝试疏通而非阻截河流,经过七年的艰辛工作最终战胜了洪水。大禹被视作无私奉献的化身和政治领袖的楷模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者。将雕刻这则传说的玉山安置在自己的宫中,乾隆皇帝把自己与大禹,也把玉与政治权力的合法化联在一起。

摘编自巫鸿《玉与中国文化:一种艺术史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玉斧对石斧的忠实模仿,透露出二者在先民生产活动中共同的实用功能。
B.玉器的特质和因此具有的赏心悦目的效果,决定了其象征和修辞上的意义。
C.由于生产玉器客观上需要巨大的人力投入,雕琢玉器也就意味着拥有权力。
D.乾隆皇帝将玉雕安置在自己的宫中,玉雕彰显皇权的作用由此开始生成。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探讨玉器与权力的关系,体现了由器物到历史、再由历史理解器物的研究思路。
B.文章对不同墓葬随葬品的分析,证明中国在大汶口时期就已出现贫富分化的社会现象。
C.对大禹治水玉雕的论述使玉斧与玉环不至于成为孤证,文章因此更具逻辑性和说服力。
D.文章从玉器的生产过程人手,暗含对特权阶层滥用民力的批判,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玉器的生产过程伴随着人类创造力的发挥,工匠们研究出了将不同物质混合使用的切割方法。
B.从大汶口时代到乾隆时期,工匠的玉雕水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玉器彰显权力成为了可能。
C.玉斧总是出现在男性墓主的随葬品中,说明在大汶口时期,中国已进入男权社会的历史阶段。
D.乾隆皇帝借大禹的历史功绩和身份来自喻和自炫,这是封建帝王统治服务于神话传说的产物。
2021-01-17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上所有独立起源的文字,其最初都来源于图画,这一点绝无例外。人们最早用图画表达简单的意念,当这些图画经过以不按语序的连环画形式表达一个语段,到表达语言中的一句话、一个个的词,最后与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按语序逐词记录语言时,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文字来源于图画,但不等同于图画。必须注意区分严格意义上的文字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字的差别。从广义上讲,一切表达概念的符号都可以称之为文字,而严格说来,只有逐词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才能称之为文字。我们以下谈到的文字都是指严格意义上的文字,而广义上讲的文字则称之为记号

文字的来源是一回事,文字的构成应用又是一回事,必须注意区别这两个不同意义上的层次。汉字的大部分基本形体都来源于图画,但是一旦这些图画变成记录语言的文字形体,它就再也不是图画,而是变成了符号。它本身的构成演变就不再是图画的构成演变,而只能是符号的构成演变。

从文字性质上将汉字看成是象形字的观点早已被学术界所否定,但这一观点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依然存在,有相当数量的人是把甲骨文当成图画看的,认为都是视而可识,察而见义的图像,其实这是一个极大的误会,我们不否认甲骨文形体的图画意味较为浓厚,但是从这些形体与其所记录的语言的关系看,从这些形体在构造新字时所起的作用看,它们已经变成了一种记号。甲骨文已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符号系统,去图画已久远,需要具有特殊训练的专家才能加以辨识分析,而绝非是什么人都一看便视而可识的。

我们说汉字来源于图画,是就文字的整体来说的,绝非是说汉字只有一个来源。比较文字学的成果表明,所有独立起源的文字的来源也都不是纯一的。古文字的基本形体绝大部分来源于图画,但也有一些形体来源于汉字产生前的记号。一些人总想在这些形体中猜测出其最早的所像,推测与形体所记录的词之间的联系,这都是徒劳无益的。另外古文字中还有许多抽象的符号,都不能确指所像为何物。这些形体并不像,而是像,完全没有必要枉费心机去寻觅其最早的形体之

文字的产生是与文明相伴随的。为了延长文明的历史,常常有一些人将文字的产生上溯得很早。近些年出现一些论证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划记号原始文字的文章。如果把这些刻划记号当作广义上的文字,说它们具有表达某种意念的作用,其实也未尝不可。但许多文章的结论显然不只是这样,而是进一步把它当成严格意义的文字,并以此为依据,将汉字产生的历史上推了几千年。这些文章无例外地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各种几何线条状的刻划与早期汉字等同起来,试图将其与甲骨文进行比附,并对一些形体进行考释,这是非常荒谬的。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划记号当成文字的人,就是犯了以图画意味的浓厚与否来判断一个形体是否是文字的错误。

(摘编自刘钊《古文字构形学》)

材料二:

有人认为,表音文字是对语言的记录,而表意文字则是对事物的直接摹写,是可以脱离语言而存在的。这是一种对表意文字的误解。表意文字的形是直接从物象上获取的,但必须与语言结合有了音和义才是文字。中国素有书画同源之说,这个说法的内涵是:文字起源之一是图画,书法的艺术性,与图画的艺术性,在构图与取象上,有共同之处。但这绝不是说,图画与文字是同样的事物。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文字是与语言结合的。

一个仅仅有意义而没有语音、不以语词为基础的形象不是文字。且看下面一些表义符号:

上面的符号分别表示步行、人行道、左转弯车道、禁止超车、禁止行人通行、前方施工、禁止吸烟、注意路滑。这些符号都表示一定的意义,它们的意义具有规定性,也是约定俗成的,可以从图形中理解和记忆。这些特征都很像表意文字,但没有人会认为它们是文字。

人们之所以不认为上面这组符号是文字,是因为它们没有固定的读音,不属于统一的语言单位,也不能再组合为句子。这就说明,不是能表意的符号都是文字。从个体看,文字记录语言是它的本质属性;从整体看,文字是语言的再编码,是第二性的符号系统。

有人说,在远古的时候,不是也有一些岩画和刻符并没有与语言的单位结合吗?是的,在文字正式起源前,确实有这样一些视觉符号存在,例如:图2的符号为西安半坡遗址刻符。这些刻符的时间距汉字起源的时间比较接近,但它们的形体与已经证实为汉字的符号没有形体上的关联,当然也就不会与语言关联,我们称之为前文字现象。文字的起源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前文字现象可以算在文字起源阶段之中,而严谨的文字学家认为,只有证明了一批符号已经具有了音和义,并用来组成言语,才能确立为文字起源的下限。我们不可以因为前文字现象的存在而否定文字记录语言”“汉字对汉语来说是第二性的符号这一科学的论断。

(摘编自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上独立起源的文字,最初都源于图画,却不等同于图画,并且这些文字的来源也不是唯一的。
B.大部分汉字的基本形体都源于图画,但这些图画变成记录语言的文字形体后,就变成了表达概念的符号。
C.文字的起源过程漫长,并非能表意的符号都是文字,它们只有具有了音、义,并用来组成言语才能称为文字。
D.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密切,文字的本质属性是记录语言,文字是语言的再编码,是第二性的符号系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字的基本形体绝大部分来源是图画,也有部分形体来源是汉字产生前的记号,还有许多古文字来源于抽象的符号。
B.一些人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几何线条状的刻划等同于早期汉字,当成严格意义的文字,目的是延长中华文明的历史。
C.中国有“书画同源”之说,书法与图画的艺术性在某些方面有共同之处,但书法与图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与语言结合。
D.西安半坡遗址刻符虽然已经具有了音和义,但并没有与语言的单位结合,所以不能看成文字,只能看作是“前文字现象”。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认识汉字的中国人,如果没有学过“六书”或古文字,就连甲骨文中最简单的(牛)、(羊)、(上)、(下)都不认识。
B.有人曾在一个大学的本科班级中做过一次实验,让学生在一些最简单的甲骨文字下面写上现代汉字,结果辨识率极低。
C.新石器时代陶器上,有些用简练的几何图形画成的动物形象或图案,是某种祭祀仪式的具有宗教意味的“标识”或是代表部族的“图腾”。
D.如果人们不知道英语字母“A”最早是“牛头”的象形字,就不会把“A”与“牛头”联系到一起;一旦人们知道了,就会认为字母“A”很像“牛头”。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陶符

A.从形体上看,这些“陶符”虽有浓厚的图画意味,但不能表明是文字。
B.这些陶器上“陶符”的考古发现,可以将汉字产生的历史上推几千年。
C.这些“陶符”如果没有证明是来记录语言的,不能断言它们是“文字”。
D.把这些“陶符”当作广义的“文字”,可以称之为“前文字现象”。
5.两则材料都论述汉字的构形学,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二者在内容上的异同。
2024-05-13更新 | 1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