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老子(约前570-500)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5 题号:21960349

班级开展“百家争鸣”中华文化传统经典研习活动,请阅读以下内容,完成下面小题。

【任务一·研读诸子其人】

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②孔子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③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④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⑤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减)

[注]①驾:指为官出仕。②罔:用网捕捉。③纶:用钓线钓。④矰:用箭射。⑤诋訾:诽谤、非议。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孔子(        )            (2)使使厚币迎之 (         )
2.选择合适的义项,完成下列虚词梳理表格。

虚词

义项

例句

(1)

见周衰,乃遂去

(2)

以诋訾孔子

A.指示代词,这                                               B.助词,相当于“的”
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消除句子的独立性       D.助词,用于调整音节
3.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4.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5.结合材料,分析老子与庄子形象的共通点。
【任务二·研读诸子散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二章》)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外篇·秋水》)

[注]①河伯:黄河之神。②望洋:远视的样子。若:海神。

6.以下对两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分析善恶、有无等关系,阐述了事物相辅相成,人要顺应自然。
B.老子认为,如果大功告成就邀功自傲,那么必然会招致一系列失败。
C.庄子用夸张手法表现河神的洋洋得意,是为了反衬海神的骄傲自大。
D.庄子写河神望洋兴叹,强调即使是仲尼和伯夷等圣人也存在局限性。
7.先秦诸子散文文采斐然,自成一格。结合两则材料,比较老子与庄子语言风格的不同。
【任务三·研读相关评论】
8.有评论家认为“庄子大体上继承了老子的学说”。你是否认同这种观点,结合任务一和任务二的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修身》)

1.以上三则材料在个人修养上表现出的共同点是什么?
2.第二、三则中,孔子和老子的观点和表达观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2018-03-04更新 | 1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③      

1.大学之道是指              
2.下列句中的加点字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中的第一个“明”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闻道,夕死可矣B.是以圣人欲不
C.我之成而实五石D.虽父之不
3.请分析第②段在逻辑推理上的特点。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到文末,即第③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②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③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②①③
2023-11-10更新 | 4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十辐共一,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老子〉》四章》,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译》)

1.下面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凿户以为室                           牖:窗
B.自者无功                           伐:夸耀
C.其脆易                                 泮:同“判”,分离
D.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2.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其无,有车       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死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败之
C.凿户牖为室       圣人欲不欲
D.为之未有       合抱之木,生毫末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B.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后跟;“不积跬步”的“跬”是跨出一脚。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为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曾向孔子问礼。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2-01-26更新 | 3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