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1 题号:219825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臣光曰: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其奸,勇足以决其暴,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闻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顺人B而明赏罚C循天则用力寡D而功立E顺人F则刑罚省而令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文中通“无”,与《兼爱》“故不孝不慈亡有”中的“亡”意思相同。
B.遂,文中指成就或顺利达到某个状态,与成语“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
C.是,文中是代词“此”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的意思相同。
D.“故为国为家者”,“国”指诸侯拥有的封地,“家”指大夫拥有的封地。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太平国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
B.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论证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强者弱者之间做无谓的争斗,从而达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损害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
C.司马光论辩技艺高超,他在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时,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阐明了德、才缺一不可的道理。
D.司马光认为愚人即使想作恶,也会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就好像小狗扑人,人还是能制服他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5.“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选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司马光在用人选官方面的主张。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万章问曰:“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则如之何?”孟子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染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此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复仇也。‘汤始征,自葛始’,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已矣,何待来年?”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节选自《孟子·万章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其A杀是童子B而征之C四海之内D皆曰E非F富天下也G为匹夫H复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皇皇如也”与“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两句中的“如”字含义相同。
B.牺牲,文中指供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用来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C.四海,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亦泛指天下。
D.速,指迅速、赶快,与苏洵《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词义不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霄询问古代君子是否做官,孟子不但肯定地回答,还引用《传》上的记载和公明仪的言论加以佐证,指出士失掉官位就好比诸侯失去国家。
B.汤居住在亳地,与葛国相邻,葛伯放纵无道,不祭祀祖先,汤多次帮助他,送他牛羊,派人替他耕种,但他不但不心存感激,反而残暴无道。
C.万章担心宋国施行仁政会遭到齐楚两国厌恶甚至攻击,对此,孟子以汤征葛为例说明如果行仁政就会受到百姓拥护,完全没有必要畏惧齐楚。
D.戴盈之表示目前赋税太轻,要提高税率,征收关市赋税,等到明年就完全实行。孟子以攘鸡为喻,指出这样做不合道义,定会加速国家灭亡。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2)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
5.孟子是怎样看待“卿”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2023-09-12更新 | 35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劝学》节选)

材料二:

圣人无常师。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节选)

【注释】①箸:同“贮”,积贮。②蝡:同“蠕”,慢慢行动的样子。③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为礼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①吾师            之不传也久矣        而不从师                 则耻师焉,
③爱其               李氏                      ④彼与彼相若也          夫庸知其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不耻            似也                      ⑥巫医乐百工之人       郯子、苌弘、襄、老聃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⑤D.③④⑥
2.下列对各项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君子之学也”的“君子”与《师说》中“君子不齿”的“君子”含义相同。
B.材料二中“孔子师郯子”的“师”与“吾师道也”的“师”用法相同。
C.材料一中“出乎口”与材料二中“学于余”句式相同。
D.材料一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与《师说》中“或师焉,或不焉”都存在通假字。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圣心备                    则耻师
B.小学大遗                 择师教之
C.不拘                    而寒
D.蚓无爪牙             句读不知
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两脚为“跬”,跨出一脚为“步”。
B.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C.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D.六艺,指儒家所谓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B.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C.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D.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7.材料一第一段和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请分别指出。
2024-01-19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牦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东西A跳B梁C不辟D高下E中于机辟F死G于罔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放在姓氏后面,表示对人的尊称,如文中的“惠子”。
B.“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与“其实百倍”(《六国论》)两句中的“实”意义不相同。
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意义相同。
D.“裂地而封之”与“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人“善为不龟手之药”却“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庄子认为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此药另有更大的价值。
B.狸狌很灵活,擅长捕捉小动物;牦牛很庞大,但连只老鼠都捕不到,而庄子仍然认为牦牛的价值更大。
C.面对惠子的言论庄子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给惠子讲故事,体现了庄子寓言说理且文风汪洋恣肆的特点。
D.在“五石之瓠”与“大樗之树”两个事例中,庄子与惠子所争论的是同一个焦点,表达的是各自的同一个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2)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2023-11-10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