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河北冀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一模 2024-03-22 4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53年,新中国年轻的桥梁设计师、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者之一唐寰澄在《清明上河图》里发现了汴河上结构特殊的木拱桥,正应《东京梦华录》所载虹桥之称。这一发现曾轰动一时,引发了世界桥梁史学界对木拱桥的研究兴趣。

唐寰澄和当时的很多技术史学者都曾经认为,《清明上河图》中的木构拱桥在历史上早已被更为坚固耐用的石拱桥取代,在世界各地都绝迹了。但之后在闽浙等省的深山地区相继发现了各种形式的木结构桥梁,不但有古代建造的木拱桥在持续使用,还有世代相传的工匠在继续建造这种桥梁。唐寰澄根据其构造原理,名之曰编木拱桥。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新一代建筑史学者刘妍的《编木拱桥——技术与社会史》一书出版。他没有像常规的技术史写作那样,直接从传世文物和图像资料出发进行类型学分析,而是通过复原古罗马现实场景下的实际需求和技术条件,对凯撒在《高卢战记》中以文字形式记载的莱茵桥进行推测和复原,指出凯撒的莱茵桥正是一种编木拱桥。更进一步,刘妍回到中国的闽浙山区,考察在真正的生产生活中持续使用至今的中国木拱桥。除了完成对大量文字和图像资料的爬梳工作,他还在山涧之间、急流之上,实地测绘了一座又一座古代和现代用相同技术建造的编木拱桥;在工作室内完成了模型制作;更带着人类学者的眼界和历史学者的深思,深入当地社会生活的历史与现实,不止一次地全程参与造桥匠人的实际营造工作。他得以完成这样一部从外部和内部,从历史和当下的各个立足点出发,深入探究编木拱桥这个不断闪现在人类历史的各个时间、不同角落的奇特、罕见现象特殊的技术史与社会史

如此高超、有效的技艺何以罕见?刘妍通过对比东西方木作传统在应对跨度问题时所使用的编木拱桁架这两种选择之间的差异,回答了这个问题:桁架与编木拱,均是将较短的杆件组合起来以形成较大跨度针对桁架结构力学特征的科学研究,是现代结构科学的基础。‘理想’桁架拉、压分明的受力特征,可以方便地简化为抽象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因此桁架理论是结构科学的理论基石之一;与之相对,编木拱虽然为拱形结构,却兼具拱与梁的结构特征,并会随边界条件的变化而在两者之间转化,其力学特征复杂而不明朗

刘妍多次深度参与到桥匠家族的建造工作,从备料开始,全程观察、记录,学习工匠们不画图纸,不算公式,在造桥过程中现量现做,甚至现下料的手手相传的隐秘知识,试图以结构科学读解工匠的语言和操作,揭开这种暧昧不明的力的秘密。他发现,编木拱桥的梁木正是通过编织关系相互别压、制约,每一根‘编织’姿态的纵向梁木都是受弯构件①。结构的内力以弯矩的形式分担在编木拱的各个构件成员上;并认识到,这些产生于施工过程、不断变化的内力,是采用现代结构理论对木拱桥进行结构计算与分析的难点。准确的计算需要建立在对结构现状的细致考察与密切监测上。简而言之,有一点可以明确:编木拱构造的受力方式与木质纤维依靠其天然的柔韧性所发挥出的力学性能密不可分,这是一种只有木头才能编织出的结构。反之,桁架结构中的木杆仅仅是一个几何结构中的部件,替换成其他材料,依然有效。

人类的技术和知识的传承,似乎遵循着与物种演化相同的规律。正如达尔文所说:生存下来的物种可能不是最强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对变化反应最快的。同样,技术和知识得以保存并流传演化,也不在于其精妙和高超,而是取决于其普遍的实用性,可操作、可传授的程度,以及可与其他技术知识相配合的灵活度。现代科学正是以传统的经验技术知识为基础,通过简化参数、归纳定律、建立模型,从而减少其传授的难度,增加其适用的灵活度,得以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那么在这物竞人择,适者流传的知识演化进程中,西方木作传统中这种可抽象表述、可替换刚性材质的桁架结构,成为工业革命时代以降,以钢铁为主体的建造结构的直系祖先;而编木拱这种紧紧依附于木材自身柔韧特性的暧昧不明的力,竞争不过桁架结构那种简洁明了的力,未能进入技术演化的主流,只能作为地方性知识,成为一种特化的演变结果,似乎也是个必然结果。

(摘编自王艺《柔韧的智慧》)

【注】①受弯构件:土木工程专业术语。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拱桥极其少见,具存在常常被质疑。直到唐寰澄发现《清明上河图》里结构特殊的木拱桥与《东京梦华录》所载“虹桥”相符,引发了学术界的研究兴趣。
B.刘妍不仅涉猎多种文献古籍,还入深山,踏访遗存现场,测绘了一座又一座编木拱桥,让这罕见而非凡的桥梁建筑从历史中浮现出来。
C.编木拱桥紧紧依附于木材自身柔韧特性的“复杂而不明朗”的力的秘密,使得这一构造技艺奇特而又罕见。
D.以达尔文主义的生物演化规律来看,编木拱桥被更精妙、高超且可替换刚性材质的桁架结构超越,退出技术演化的主流,似乎也是个必然结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编木拱桥——技术与社会史》是一部展现出现在中西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编木拱桥的“特殊的技术史与社会史”的建筑史学著作。
B.刘妍通过复原古罗马现实场景下的实际需求和技术条件,借助凯撒在《高卢战记》中的文字记载,指出凯撒的莱茵桥正是一座来源于我国闽浙地区的编木拱桥。
C.编木拱桥曾广泛存在于不同的建筑文明和历史时期,但现今只有在中国,尤其是闽浙山区,得以保存并传承至今。
D.西方木作传统中的桁架结构,因其具有可抽象表述、可替换性等特点成为工业革命时代以降,以钢铁为主体的建造结构的直系祖先。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表现编木拱的“‘暧昧不明’的力”的一项是(     
A.编木拱将较短的杆件组合起来以形成较大跨度,兼具拱与梁的结构特征,并会随边界条件的变化而在两者之间转化,力学特征复杂而不明朗。
B.工匠们不画图纸,不算公式,在造桥过程中现量现做,甚至现下料的“手手相传”的隐秘知识,很难以结构科学去读解。
C.编木拱构造的每一根“编织”姿态的纵向梁木结构的内力以弯矩的形式分担在编木拱的各个构件成员上,难以采用现代结构理论对木拱桥进行结构计算与分析。
D.编木拱构造的受力方式与木质纤维天然的柔韧性所发挥出的力学性能密不可分,难以对结构现状细致考察与密切监测。
4.“编木拱”和“桁架”有什么不同?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
5.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木牛流马运输军粮”有所记载,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木牛流马消失的原因,并结合刘妍的研究过程给相关专家提出使木牛流马重现的建议。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观流星

林清玄

①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

②治平元年,常州日禹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③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兴趣,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他对流星的判断正确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九百年之前,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

④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夜晚,就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到处追逐萤火虫。

⑤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每年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

⑥有一天玉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禁抬头望向万里的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颗天边的星星画出一条优美的长线,明亮的星一直往我们头上坠落,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伯说:流星!流星!然后我们听到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

⑦一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们跑到的时候却完全不见流星的影子,在河床搜寻一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题。

⑧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星就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可是我常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么流星是那么地罕见呢?

⑨还有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还顾得许愿呢?

⑩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

⑪如果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是星的聚散,这样想时,我们的离恨别情便淡泊了许多——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个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

⑫我总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了我们什么样心灵的启示。

⑬从很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旱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

⑭天空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切着生活的大地,这样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也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情。

⑮我最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孩子们,抬头看看那一颗马上要失去的流星吧!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夜观流星”总括全文内容,即记述与“夜观流星”有关的故事与内心感慨。
B.孩子们出于对流星的强烈好奇,寻一夜后“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
C.与儿时关注自然的缘由不同,长大后的“我”表现出对生计的关心和劳动者的牵挂。
D.文章最后作者的担心与希望,揭示出现代人只贪图物质享受,丧失精神追求的现状。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沈括《梦溪笔谈》的相关记载开篇,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可读性,也引出了“我”儿时第一次看到流星的经历。
B.文中⑧⑨两段讲述关于流星的传说,为文章增添了神秘浪漫的色彩,也为下文的哲思张本,进一步丰富了“流星”的意蕴。
C.“渴望雨水的禾苗”“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巨风狂吼”三处都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旨在突出天地万物的神奇壮美。
D.作者善于从平凡琐事中取材,立意深远。语言清新隽永,情感自然真挚,呈现出一种质朴通达、宁静清欢的独特审美旨趣。
8.玉豹伯讲故事的情节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9.文章作者在第⑪段中对“流星”陨落的感慨,与苏轼《赤壁赋》中对“水”与“月”的感慨相比,有何异同?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臣光曰: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其奸,勇足以决其暴,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闻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顺人B而明赏罚C循天则用力寡D而功立E顺人F则刑罚省而令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文中通“无”,与《兼爱》“故不孝不慈亡有”中的“亡”意思相同。
B.遂,文中指成就或顺利达到某个状态,与成语“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
C.是,文中是代词“此”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的意思相同。
D.“故为国为家者”,“国”指诸侯拥有的封地,“家”指大夫拥有的封地。
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太平国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
B.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论证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强者弱者之间做无谓的争斗,从而达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损害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
C.司马光论辩技艺高超,他在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时,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阐明了德、才缺一不可的道理。
D.司马光认为愚人即使想作恶,也会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就好像小狗扑人,人还是能制服他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14.“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选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司马光在用人选官方面的主张。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青云馆

   

虬蟠千仞剧羊肠,天府由来百二强。

四皓有芝轻汉祖,张仪无地与怀王。

云连帐影萝阴合,枕绕泉声客梦凉。

深处会容高尚者,水苗三顷百株桑。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839),当时杜牧由宣州赴京,途经青云馆。②百二:以二敌百,后多喻山河险固之地。《史记·高祖本纪》载!“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③四皓;秦末汉初的四名隐士,因不满秦朝暴虐而隐居商山。④张仪: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秦惠这王九年,入秦,以连横之策受到重用,两度为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极写此地雄伟奇崛、艰难险恶的地理特点,千仞高的山峰如虬龙盘踞,山间小路如羊肠般曲折回环,这里一直以来都是关隘险固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颔联用两个发生在此地的典故呼应上文,商山“四皓”以灵芝为食佐证了第二句中的“百二强”,而“无地与怀王”则以张仪欺楚的故事佐证此地实为“天府”之国。
C.颈联上句写客帐近云,萝蔓枝影摇曳,下句写泉声绕耳,客梦依稀,表现了青云馆的高耸和清幽,但“客梦凉”一词却又透露出惆怅与忧伤之感。
D.尾联写云萝泉石之中应该有品格高尚的人,种植着三顷水田与百株桑麻,过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暗含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归隐之心。
16.金圣叹如此评价诗中人物:“写商於人物,奇伟则为四皓,谲诈则为张仪。彼皆遭逢事会,得以留名史册。若夫云萝泉石之中,又有理乱一皆不与,姓字都无人道者。其人皆有三顷水田,百株桑树,粗得饱暖,大足一生,此则真为冥冥高尚,而非我辈之所得慕也。”请据此分析尾联中的“高尚者”与颔联中的“四皓”“张仪”的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