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3 题号:220224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与相联系,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吃惊的怪事。一种带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美刚露头的时候,总要经历一段让人惊异、摇头甚至咒骂的过程。

17世纪的南欧和中欧,一种怪怪的艺术风格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是复杂、奢侈与浮夸)出现后,一直被艺术史家们冷落了将近200年!因为在这期间,美的形态和法则被以法国为中心的古典主义垄断了!好在事物有它自己的法则,即作用与反作用,后来在浪漫主义兴起的时候,对古典主义发起有力反击的斗士,恰恰都来自法兰西,如美术界的德拉克洛瓦、音乐界的柏辽兹,特别是文学界的雨果。雨果向古典主义发难的一句最有力的话是:你们所认定的美只有一种,而丑(没有被古典主义者划入美的范畴的审美对象)则有千百种!

德国的美学家罗森克兰茨于1853年出版了一部论著,叫《丑的美学》,从理论上为怪诞的美鸣锣开道,惊世骇俗。1888年,瑞士的艺术史家沃尔夫林经过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深入研究,出版了一部重要论著《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雄辩地论证了巴洛克非但没有背叛文艺复兴的传统,相反,恰恰是巴洛克继承了文艺复兴的艺术创造精神这一观点。1896年,美学家桑塔亚那出版的论著《美感》也为怪诞正了名,指出怪诞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重新创造:它背离了自然的可能性,而不是背离了内在的可能性;然而,正是内在的可能性构成这些创造的真正魅力。因此出色的怪诞也是新的美,这等于为怪诞从旁门左道走入美学殿堂开了通行证。这期间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建筑领域都开始出现破常示异的作品,就激烈的程度而言,尤以建筑为甚,其最杰出的代表当推西班牙的高迪(1852-1926)。如果说,他设计的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已是石破天惊,那么同样位于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则更令人目瞪口呆!设计者以曲线手段颠覆了通常以几何造型为原理的欧洲建筑的一切要素,彻底打破了人们的审美习惯;仿佛是在一块巨大的海绵上雕刻出了许多的阳台、过道和天井,而它们中间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连每件室内陈设都不一样。不难想象,这个完全陌生的天外来客立即引起巨大的争议,而且遭到最难听的谩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包含着天才智慧的怪诞建筑,以经典的身份牢牢留在世界现代建筑史上,即使到了后后现代的今天,它依然是经得起推敲的先锋之作。以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不及等到它的百岁华诞,就于2005年将它连同包豪斯教学楼和悉尼歌剧院一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而使它成为现代美学殿堂里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摘编自叶廷芳《建筑的怪异美》)

材料二:

走在北京老城区的街头,即便没有踏足深宫大宅或胡同小院,也不难感受到,古都庄严华贵的稳重气息正扑面而来——许多重要的近现代建筑,无论高矮胖瘦,都顶着个中式大屋顶

数千年的中国建筑史,都被北京的钢筋混凝土楼房顶在了头上。这并非古老城市的普遍现象,在同为东亚古都的日本京都,新式建筑就很少会戴上仿古帽子,大屋顶属于真正的古建筑。

最初给西式楼房加上中式大屋顶的,并非中国人,而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他们认为西式建筑在外观上尽量的本土化,能减少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社会的阻力。

中式大屋顶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其中不乏建筑专家的猛烈批判。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大屋顶建筑所采用的四角翘起的中国式屋顶,勉强生硬地加在一座洋楼上,破坏了中式建筑的真趣味,是最不聪明的借鉴手法。同时,梁思成还指出,给近现代西式建筑强行加大屋顶在经济上并不划算,靡费侈大,不适应当时中国贫弱的基本国情。

大屋顶在理论和设计建造方面也都不乏缺陷,但或许正因为与老北京风貌较为贴合,长期以来也得到了北京市民的认可。

(摘编自姚白莞《北京的建筑为什么总有个大屋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建筑领域,任何事物刚露头时若带有新的时代特征,总会经历一段不被接受的过程。
B.以法国为中心的古典主义长时间对美的形态和法则的垄断致使“巴洛克”被艺术史家们冷落了近200年。
C.无论是雨果还是罗森克兰茨,都为怪诞之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前者耕耘理论,后者反驳旧说。
D.怪诞从旁门左道走人美学殿堂,是因为沃尔夫林论证了巴洛克继承了文艺复兴“艺术创造精神”的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伴随着怪诞美的发展,建筑领域的作品在破常示异的程度上比文学艺术领域的作品表现得更激烈。
B.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颠覆了传统建筑遵循的一切要素,因此直到现在它还是经得起推敲的先锋之作。
C.北京许多重要的近现代建筑所戴的“仿古帽子”是时代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普遍存在于古老城市。
D.外来传教士们认为西式建筑在外观上尽量中国化有利于西方文化的传播,因此给西式楼房加上了中式“大屋顶”。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法国朗香教堂设计者把它当作一个听觉器官似的东西来设计,与传统哥特式教堂的尖拱高耸相反,一般人很难解读它的哲学或宗教寓意。
B.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无数钢骨铁梁与数不清的水、气管道交错在一起,很像炼油厂或化工厂,冲击了许多人的审美口味,引来不少骂声。
C.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由一系列的双曲面的体量组合而成,它的横空出世,使毕尔鲍鄂原本已沦为“破落户”的城市一下子又光鲜了起来。
D.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添加弓形承重结构“拱”和方形木块“斗”合称“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结构,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
4.结合材料一画横线的句子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中式“大屋顶”存在的合理性。
5.“怪诞的美”要真正走入并长久地存在于美学殿堂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根据材料概括。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

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即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

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去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节选自周国平《论读书》)

材料二: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

(节选自培根《谈读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强调了读书与生活的关系。
B.“读书”与天性及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经验又可以弥补读书的不足。
C.透过读书的态度可以去了解一个人,如鄙视读书的人一定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明智之士常常学以致用。
D.周国平很重视阅读经典的方法,赞赏随手翻翻,点石成金,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读闲书的心情读大师的书是“不求甚解”读书法的关键。
B.“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这句话对引导我们选择读什么样的书有重要启发意义。
C.培根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分析形象生动。
D.培根认为读书意义非凡,可以治疗人的所有缺陷。
3.下列不能用来论证人要“好读书”的一项是(     
A.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惜。B.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C.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D.书犹药也,善谈之可以医愚。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第二则材料的内容,概括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
2021-12-10更新 | 17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以载道”的思想客观上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两方面的深刻影响。首先,这种思想强调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为古代文学的思想内容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作家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即使在纯属个人抒情的作品中,作家也时刻不忘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例如,在唐代诗人中,杜甫忧国忧民,对儒家“仁政”理想的不懈追求、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成为杜诗的核心内容;“诗仙”李白,也在诗中强烈地表达了追求功名事业的决心,而且明确提出要以孔子作《春秋》为自己文学事业的典范。至于唐宋古文运动的巨大成就,更是在“文以载道”思想的直接指导下取得的。还有众人皆晓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一旦剥去其历史的、传奇的、神魔的外衣,其呈现给人们的就是忠奸、正邪、善恶之间的斗争,显示了作家执着于描述现实社会的伦常。

其次,“文以载道”的思想也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思想与政治过分贴近的关系和单纯、急切的教化目的,使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分作品充满了枯燥的说教内容,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它使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治的附庸,从而削弱了文学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这种消极的影响不但体现在士大夫的诗文作品中,而且体现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中。例如,元杂剧虽然高度赞扬了针对黑暗势力的反抗精神,歌颂了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民主思想,但往往以道德判断作为审美判断的核心价值参数,而且这种道德判断常常混杂着封建伦理说教的糟粕,这就严重损害了其思想意义。

(摘编自《“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材料二:

“文以载道”的入世精神具有当代价值。“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对文学作品中文道关系的一种表述,类似观念还有“文以明道”。从传统文学发展的主流来讲,中国文学是“道”的文学。春秋时期,孔子文艺思想中的“诗教”,就形成了对文道关系的早期表述。南北朝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明道”“征圣”“宗经”成为文章必须遵循的三个基本要素。到后来,唐宋古文运动强调“文以明道”,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朱熹坚持“文道合一”,“文以载道”的主张在中国文学中确立了核心地位,并作为文学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文以载道”将“文”比作车,车的用处是载物,而“文”所载之物就是“道”。这个“道”是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儒家“仁政”“王道”的社会理想。所以“文以载道”本质上是为了传承儒家思想,维护道统的社会地位,“代圣贤立言”。这样一来,对现实的关怀就成为“文以载道”的题中之义。以“文以载道”思想为指导的传统文学形成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为文学的社会功用被历代文学家重视。

孔子关于文艺的论述集中在礼乐的社会功用层面,他从政治与教化的角度来看礼乐,认为诗歌和音乐的存在价值是能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汉代《乐记》中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两汉时期的思想家也推崇“尚用”的观念,比如扬雄、桓谭、王充等,强调文艺著作必须要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三国时期,曹丕在论述文学的价值时,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代陈子昂、元结等人倡导言之有物的社会诗,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都是文艺功用论的表现。“文以载道”也让古代的文学家有了更为强烈的入世精神。被儒家思想哺育的文学家将“平天下”作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他们积极介入政治,以诗来言志,用文来载道,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理想政治的向往。我们可以在杜甫的诗中看到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切;白居易在倡导用诗歌批判现实的同时,指出诗人要担负起表达民间疾苦的责任,“使下人之病苦闻于上”;范仲淹则高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新时代,我们扬弃“文以载道”思想就必须考虑将之进行重新诠释。新的“道”要体现中国精神,这里所说的中国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集合,同时也随着时代变迁而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积淀着本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要做到“文以载道”,文艺工作者就要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这也是文艺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其中既包含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用中国精神来赋予“道”新的内涵,“文以载道”才有新的生命力。

古代文学家讨论“文以载道”时,大都强调以道为本体,文只是“载道”的工具。这样一来,“文以载道”就让传统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性,教化凌驾于审美判断之上,文学成为社会政治的附庸。在新时代,扬弃“文以载道”思想要做到文与道的辩证统一,既要重视“文”的价值,也要重视其思想意义;既要重内容,也要重形式。而只有打破文道关系的二元对立,文道并重,才能真正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朱光潜曾将文艺的“道”比喻为盐,将“文”比喻为水,“文以载道”好比盐溶于水。这种理解才是文道关系的最佳状态和最高追求。

(摘编自宗波《“文以载道”思想的扬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对儒家“仁政”理想的追求、对民生的关注及唐宋古文运动的巨大成就,都是受到“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或指导的结果。
B.元杂剧的道德判断常常混杂着封建伦理说教的糟粕,这严重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损害了文学本身的思想意义。
C.对文道关系的表述早已有之,直到朱熹坚持“文道合一”,“文以载道”的主张在中国文学中才确立了核心地位。
D.曹丕认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陈子昂、元结等人倡导言之有物的社会诗,这些都是文艺功用论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的是“文以载道”思想的利弊,材料二只阐述了“文以载道”思想的利。
B.材料二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使文章内容更丰富,观点更具说服力。
C.“文以载道”是为了传承儒家思想,维护道统的地位,这赋予古代文学教化的社会功用。
D.朱光潜以盐喻“道”,以水喻“文”,“文以载道”好比盐溶于水,这种认识可谓境界高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社会向文学提供素材,文学向社会提供规范。
B.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C.文学使思想充满血和肉,它比哲学或科学更能给予思想以巨大的明确性和说明性。
D.“文以载道”观念使中国当代文学主旨鲜明,带有较强的政治功利性,这也导致文学一度沦为政治的工具。
4.“欲思其利,必虑其害。”这句话出自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思虑》,意思是想要考虑某件事的好处,就必须考虑到它的坏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请结合材料一中的“文以载道”思想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对这句话加以阐述。
5.在新时代,该如何扬弃“文以载道”思想?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2023-08-09更新 | 10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了媒介,而媒介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算法、人工智能、大数据……随着新技术不断应用,媒介变得更加智能。在智能媒介的广泛应用下,曾经的信息过剩似乎变得简约起来;短视频客户端贴心地猜你喜欢,资讯平台倡导你关心的,才是头条。这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和效能,与此同时,人们也逐渐发现,人们在自己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兴趣所引导,束缚住自己,就像是蚕茧,最终桎梏于自己的茧房中,这种现象被称作信息茧房效应。

互联网诞生后,样态丰富、种类繁多的文化超市替代集市,内容选择自主性更猛,如今,智能媒体送货到家,人们能更方便地获取精选后打包配送的系列产品,节省了于琳琅满目中搜寻特定内容所需的时间,但同时失去在货架间徜徉的快乐,也容易错过新品上架的时机,那么,在文化领域,接受内容外卖和主动追超市能否并存?

面对所谓信息茧房现象,我们不必焦虑。生活在智能媒介时代,大到信息资讯,小到衣食住行,人们或多或少地被以推荐算法为代表的新技术所影响,得益于其高效与便捷的同时,也以自身的行为数据供给算法,助其成长。新的文化使命将由进步的工具来承载,当前媒介技术的弊端或将在媒介成长的过程中得以解决。而且,在内容市场上,除了外卖快餐,具有较高文化品位与审美价值的优质品类依然能够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比如近期的电影《夺冠》、电视剧《装台》等热门作品均获得较高关注度,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在机器算法之外,尚有人际传播、传统媒介传播作为补充。

媒介智能进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媒介智能化是必然趋势,不断成熟的智能媒介将对既有媒介功能进行补光和完善。服务于人一直是媒介进化的目标,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人类体验的人性化智能媒体将是大势所趋。当前,人们正在开发先进技术,探索出更高层次的应用途径、推进智能媒介不断进化,基于人因工程的分析算法,已有效应用子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之中,新算法新技术将为拓宽人们文化视野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破解信息茧房效应、还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倡导健康有序的媒介文化。主动思索才能见微知著,广采博收才能营养均衡,在葆有技术乐观主义的同时,应重视个人媒介素养的养成,提倡人们在充分享受媒介便利的同时,养成健康的媒介使用习惯,建立健康的媒介生活方式,形成合理的精神饮食结构

(摘编自刘晴《倡导健康的媒介生活方式》)

材料二:

信息茧房效应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媒体无序竞争、现代化网络技术推动、用户局限于自身需求等是主要原因。

媒体竞争奠定信息茧房基调,随着现代网络发展,各类媒体犹如雨后春笋,媒体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媒体与受众地位发生转变,由受众决定媒体生产内容。显然,以用户兴趣为基准,利用投其所好的方式,制造生产与用户需求相应的内容才能维系生存,定制化、精准化服务相继展开,奠定了信息茧房的基调。

技术创新加速信息茧房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不断成熟,为精准服务提供可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以体积大、品种广、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等优势,在获取用户数据样本后,在短时间内解析数据,根据用户的习惯实现精准推送,满足用户的阅读喜好。

用户需求决定信息茧房形成,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领域,并倾向于关注和喜爱符合自己兴趣和观点的内容,在用户强大趋同心理作用下,媒体为迎合用户需求,鼓励用户选择兴趣领域,甚至允许用户自行创造内容,让用户获得更多阅读喜悦,由此,QQ群,微信群、公众号,贴吧等都以用户兴趣作为划分依据,用户也乐于融入自己的网络圈子,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了解、具有兴趣的领域,屏蔽掉自己不喜欢或认为不重要的信息,最大限度满足自身期望,在志趣相同的圈子内展开讨论。

(摘编自王妍《警惕网络信息茧房效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媒介的广泛运用,让信息传播不仅更具高效性,也更具特殊性。
B.生活在智能媒介时代的人们都被以推荐算法为代表的新技术所影响。
C.“服务于人”一直是媒介进化的目标,智能媒体的发展将更趋于人性化。
D.媒体间的竞争,推动着现代网络发展,使媒体和受众的地位发生转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节省了在海量信息中搜寻所需信息的时间,主要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
B.面对“信息茧房”现象的时候,我们不必过分焦虑和担忧,主要是因为在机器算法之外,还有人际传播、传统媒介传播。
C.智能媒介不断发展,可以补充完善既有媒介的功能,也是解决“信息茧房”效应的关键。可见有必要推进智能媒介的进化。
D.如果现代技术将信息推送给用户时,满足不了用户的兴趣要求,那么现代技术就不能有效推动“信息茧房”效应的形成。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信息茧房”效应的一项是(     
A.大学生小张经常利用社交媒体搜寻和交换学习、娱乐资料。
B.工薪阶层林女士喜欢网购,经常买回一些自己不需要的物品。
C.退休的王女士是一个“抖音控”,走到哪里都要拍视频传抖音。
D.公务员小贾下班喜欢刷论坛,空闲时都在论坛里刷信息并回复。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结合文本内容,谈谈身为网民的我们应怎样破解“信息茧房”效应?
2021-07-09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