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2205260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营建中都表

韩覃

老氏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曩者韦氏称制,万邦忧惶,实赖陛下神武,克复社稷。其初也,贱珍宝,禁奢华,垂拱无为,凝心虚静,追踪尧舜,比德羲轩:天下禺禺,倾耳注目,喜遇非常之主,复在于今日矣;奈何简易未几,而又兴建中都乎?

管仲曰:“古之隳国家、失社稷者,非故且为之也。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陆凯曰:“有之君,以乐乐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久而亡。”惟陛下居安虑危,在得图失,防患于无形之始,慎祸于纤微之初。念管仲之至言,弃少乐而存社稷,览陆凯之笃论,思乐人而弥长也。

《礼记》曰:“孟夏之月,无有坏隳,无起土功,无发大众,无伐大树。”昔鲁夏城中邱,《春秋》书之,为后戒。今建国都,乃长久之大业也,犯天下之大禁,袭《春秋》之所讳。《诗》曰:“畏天之怒,不敢戏豫。”今不恤庶人之扰而建都国,不畏上天之怒而长戏豫,弃安危,弃约就奢,而欲永有天下,恐不可得也。

但恐顷年已来,水旱不节,天下虚竭,兆庶困穷;加以东北有不宾之寇,西凉有丧失之军,干戈岁增,疆埸骚动;近又胡羯逆命,征发不宁:料事度宜,岂应更建中都乎?夫河东者,国之股肱郡也,劲锐强兵,尽出于是;其地隘狭,今又置都,十万之户,将安投乎?夫惟所造城阙爰及苑囿毁拆闾阎令其别创损坏冢墓令其改卜殷富者破其产业,贫窭者莫知所从。外迫威诏,内怀汤火,怨嗟之声,惊惶之扰,于途路,逮于鬼神。老小孤茕,茫然无计,忧悲苦恼,不可胜说,此甚不可也。臣愚诚愿陛下发德音,垂明诏,深恤黎庶,罢事中都,则福履无疆,天下幸甚。

(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注】禺禺,向慕拥戴的样子。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惟所造A城阙爰及B苑囿C毁拆闾阎D令其别创E损坏冢墓F令其改卜G殷富者破H其产业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因此社稷常常成为国家的代称。
B.道,指道德操守和准则,与《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道”含义不同。
C.垂,此处意为传留后世,与成语“名垂青史”“功败垂成”中的“垂”含义相同。
D.盈,与“虚”相对,指充满,与《赤壁赋》“盈虚者如彼”中的“盈”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老子的话,叙述登基之初的作为和百姓的反响,高屋建瓴,为下文谏阻张本。
B.引用管仲和陆凯的话是从万民安定、政权永固的角度引导皇帝在享乐方面考虑得更长远。
C.引用《春秋》中记载鲁国夏天筑城的反面事例,是为了提醒皇帝以史为鉴,不重蹈旧辙。
D.这篇表章反复引经据典,请古人代言。作者收敛锋芒,不作正面谏阻,显示了高度智慧。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陛下居安虑危,在得图失,防患于无形之始,慎祸于纤微之初。
(2)回视日观峰以西,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5.文章最后一段从哪几个不同的侧面论述建中都之不可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不胜感悚。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相对应的字母。
安石A文B行C甚D高E处F侍G从H献I纳J之K职L可M矣N宰O相P自Q有R度S安石T狷U狭V少W容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惶恐”,恐惧不安;“再拜”,敬辞,用于书信开头或结尾。“惶恐再拜”是古代书信中约定俗成的客套话。
B.介甫,王安石的字。古人先有名而后有字,字对名有表述阐明作用。“字”供长辈呼唤,“名”供平辈、晚辈和自己称呼。
C.“而同俗自媚哉”的“媚”意为献媚、讨好,它的意思与蒲松龄《促织》中的“有华阴令欲媚上官”的“媚”相同。
D.“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的“所以”与《谏逐客书》中的“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议定法度是王安石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但应当抓大放小,存善去弊,不应只图新奇而改变所有旧的法令。
B.司马光与王安石虽然政见不同,但在书信中始终以礼相待,抱着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规劝王安石放弃变法。
C.唐介认为王安石难当大任的原因是,虽然他学识渊博,但见解议论不切实际,如果让他执政,势必会变换现行法度。
D.皇帝不认可孙固对王安石的看法,仍然让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后来也采纳了王安石改变风俗、修立法度的建议。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5.《答司马谏议书》与《与王介甫书》都引用了“盘庚迁都”的史实,二者目的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3-06-28更新 | 1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也。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然则主有人主之名,而实托于群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仇法则可也。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上》)

材料二: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至诚之道也。

(节选自《荀子·君道》)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则好赏A恶罚B之人C释公D行E行私F术G比周H以相为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指察知、弄明白,与“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中的“审”词义相同。
B.称,同“秤”,指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引申为用来评判事物的客观公正的标准。
C.外交,指对外结交,与现在所说的“外交官”中“外交”所表达的含义并不一样。
D.贵,指“以……为贵”,引申为尊重,与“齐彭殇为妄作”中的“齐”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能按照法度实施奖惩的人提拔到百官之上,韩非认为只有这样,君臣之间的是非才能分清,国家也才容易治理。
B.当臣子百般考虑如何让私家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君主手底下即便官员众多,也没有一个真正把君主放在心上的。
C.在韩非看来,亡国之君的朝廷之中是没有人相伴的,因为这个时候君权已经衰落到极点,臣子都敢不来上朝了。
D.仅知道法律条文是不够的,还需深入理解法律的精神和意义,如此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
(2)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至诚之道也。
5.两段材料都向“明主”提出了治国建议,请比较其异同。
2024-04-30更新 | 53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

李斯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辞于荀卿。……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贵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斯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

(选自司马迁《李斯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选自姚鼐《李斯论》,有删改)


[注]①高,即当时秦朝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②废适立庶,秦始皇去世后,赵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③王介甫,即王安石。曾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实行新法。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李斯助之A言B其便C利D益成E秦乱F然G使H李斯不言其便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卿,即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B.坐,即连坐。古代五家或十家组为一单位,一人犯罪,相关的人连带受罚。
C.逆,指迎合、揣测,与“寓逆旅”(《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逆”词义相同。
D.法术,法家的早期人物商鞅言“法”,申不害讲“术”,后因以之指法家的学说。
3.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否定苏轼所说的李斯用荀子的帝王之术扰乱天下的观点;然后确定自己的观点: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
B.文章回顾了秦自商鞅变法以来逐步走向富强的过程,指出秦的统治是建立在严刑峻法的基础上的,李斯不过是迎合帝王的贪婪和残暴以求恩宠罢了。
C.作者认为像李斯这种“趋时”而“邀宠”的小人固然可恶,但法术之学“足亡人国”,所以对国家而言更可怕,危害也更大。
D.第四段拿后来推行新法者和王安石学说的关系来类比李斯与荀卿学说的关系,进一步指出“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的说法是错误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阴遣谋士赍持金五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
(2)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5.姚鼐说:“小人之仕,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李斯作“富贵之谋”的具体表现。
2024-03-14更新 | 1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