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江苏 高一 期末 2024-03-12 109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在脱去逻辑的硬壳之后,需要的是新鲜的语言和它所呈现的极富内涵的心灵。每一首传世的中国古典诗词都具有这样一个不会被穷竭的灵魂。“境界”就是心灵的状态。后工业时代的中、西方普遍患有境界被污染病,或者作者干脆不知境界为何物。一次当我翻阅了一本20世纪80年代美国中青年诗集后,合上书,我痛苦地感到这厚厚的一本选集里只有很少的几首除外,其余都没有里尔克或华兹华斯所追求的高度。心灵的沙漠化使得很多年轻诗人的诗充满了灼热而干燥的热风,没有意境可言。爱情与欲望成一体,肉体的探险成为刺激的源头,或是塞满平庸的细节,如同杂货店的货架,诗不再给你飞越,而是沉重、平庸,读完这种诗后我开始怀疑诗存在的必要,因为后工业社会日常的生活早已充满庸俗的刺激和平庸的琐碎。

也许是东方人的关系,我的文化使我理解:诗人的痛苦和欢乐能化成他诗歌中不可穷尽的艺术的美和力。杜甫、李白从来不会让他们生活中的痛苦成为平庸的琐碎的流水账。然而打开今天的一本美国当代诗选,有不少诗像不在意地输入计算机的记录,没有光彩,没有生命。是不是计算机文化已经使得诗魂如此麻木?我暗暗为我们今天有些年轻诗人担忧。

“境界”是沙漠里的绿洲,它出现在沙漠的侵略与压抑中,但却代表沙漠的灵魂中暗存的力量与追求。如果只在诗中报道沙漠的沙粒如何如何,那真是只见沙子不见绿洲,这样的诗,有的诗人辩解说它更真实,是后现代的真实。我仍然认为诗的功能不在于统计沙子的数量,而在于点出绿洲的力量。无尽的沙子这一存在是数也数不清的可见者,它正在遮蔽我们渴望看见的绿洲,而诗人的职责正是穿过可见的痛苦的存在,触到那被隐蔽的无形的不可见的力量。追求表面的真实与准确的诗人,在看到“枯藤”时只追问这是哪一个钟点的枯藤?什么时间的“昏鸦”?在追求琐碎平庸之物的“精确”描写时,却看不见那存在于这些平常之物后面的不平常,得到了琐碎与平庸,却失去了潜在的生命的、艺术的魅力。诗能不能揭示这种暗含于可见物之后的潜在力量,是一个价值标准,至少是我在判断一首好诗时的标准之一。诗的境界代表诗人超常的悟性,穿透了可见、可数的事物的表面存在,悟到那潜在的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深邃不可测与人的相对渺小。

在现代西方世界,物质财富的力量占据了舞台中心,中国也许会滚向那个中心,被吸向那个物质崇拜的圣坛。我作为个人的选择与对诗歌的选择,却更感到诗歌的悟性的深意能让我穿透黄金的耀眼的光亮,看见那被遮蔽了的潜在的生命与艺术的意义。审美总是哲学的折射,人的价值观起着很大的作用。我欣赏“二战”后美国当代的诗,因为那时的诗人是在痛苦中追寻崇高,而今天的年轻的美国诗人的作品,就我所接触到的,似乎更陶醉于可见的富足的存在与物质的创造,更屈服于物质的刺激与科技的力量,他们的心灵在紧张的物质追求中,已经没有多少空间去考虑精神的需要。当然也还有一些诗人在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将思维引向无边的宇宙,走出了紧张平庸而丰富的第一世界——日常生活。也许正是这人与自然的矛盾所造成的危机能解救富足的第一世界的诗,使它能走出丰富的物质的封闭。

极端崇拜物质与极端推崇寡欲同样造成对人的损伤,然而历史常常摇摆于二者之间,进入感性丰富而不迷失于其中,穿透感性丰富的表层而找见隐于其下的精神潜文本,这是诗和哲学的探险。以所有的笔墨永无满足地沉湎于感性外表的描述,或与之相反,对感性世界麻木和畏惧,空谈精神的崇高,同样都是自我欺骗,是诗和哲学的悲剧。

(选自郑敏《探索当代诗风——我心目中的好诗》,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词都具有一个不会被穷竭的灵魂,这说明中国古代诗人境界没有被污染,心灵没有被沙漠化。
B.“在看到‘枯藤’时只追问这是哪一个钟点的枯藤?”这样的鉴赏不可能触到诗中被隐蔽的无形的不可见的力量。
C.无论西方世界还是中国,陷入物质崇拜都可能影响诗人价值观,从而使其作品遮蔽了潜在的生命与艺术的意义。
D.作者认同诗人“在痛苦中追寻崇高”,但同时又认为“空谈精神崇高”是自我欺骗,具有鲜明的思辨色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之于诗歌创作至关重要,失却这一灵魂的诗作,其内容往往呈现的是充满庸俗的刺激和平庸的琐碎生活。
B.作者认为不少诗人借助计算机写作使得诗歌缺少诗魂而失去光彩和生命,这引起了作者对当下诗歌创作现状的担忧。
C.“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此处杜甫升华了痛苦,不是生活的流水账,隐含深沉的家国情怀。
D.“我是黄昏的儿子/爱上了东方黎明的女儿/但只有凝望,不能倾诉。”顾城的这首诗是诗和哲学的探险,符合文中好诗的标准。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诗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的成了阳春白雪,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真的沦落到曲高和寡。(葛兆光)
B.诗人昌耀善于将古汉语熔铸进自己的诗歌当中,因而读他的诗歌,会获得一种新鲜的古老感。(张伟)
C.生活中有太多人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活着,好的诗人应该帮助他们找到耳朵和眼睛。(张二棍)
D.诗人要活在时代里面,要能够把时代的痛苦、欢乐、希望、动荡……最深最广地体现于一身。(郭沫若)
4.本文是如何体现论证的严密性的?请简要分析。
5.2023年12月6日,《诗刊》杂志发起首届“李白诗歌奖”大赛,假如你是评委,请根据上文为组委会制定入选好诗的评分标准。
2024-02-16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死之间

原智

前方一阵剧烈爆破,掀起烟尘滚滚。突然有人高喊:“冲啊”,整个队伍奋身跃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现场……

这是向阳大队开山取石的作业工地,奋身跃起的是参加大会战的全体知青。

耳泉冲进爆炸现场,像被烧着了一样发出惊叫,脸色惨白如雪。未等说话,就听不远处一声闷雷,是一个哑炮。此刻,所有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忘查炮数了,而这项攸关性命的任务,正是耳泉负责的。

偏赶巧,那几天公社电影院正上演战斗故事片《地雷战》,其中一场景是民兵在路上埋好地雷,等地雷把鬼子炸得人仰马翻,民兵队长一声高呼“冲啊”,所有人持刀提棒怒喊着冲向敌人。

此时,忘了核对炮数的耳泉,也跟着冲上前去。如果那不是哑炮,而是延迟爆炸,那耳泉还有最近处几位勇士,怕是早被炸上天了。

奇怪的是,耳泉并没有被知青们责怪,队长也没有粗着脖子吼他。大家都觉得好玩,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嘻嘻哈哈,你推我搡,仿佛全然不知距死神仅一步之遥。

因为年轻,耳泉觉得英雄主义就是敢于面对各种恐惧,多少年后,才终于明白,温柔,也是一种勇敢。

山坡陡峭,下方被炸出一个半穹顶状,裸露的山体有几丈高。这是红旗公社向阳大队的农田基建队采石场。

开春,耳泉被队长派到公社基建队,在河滩上筑坝,以免夏季洪水来袭造成农田水土流失。

采石场里,耳泉抡大锤,苹果姑娘掌钎。掌钎有被锤头砸手的危险,事实上也常有姑娘的手被大锤砸得血肉模糊。轮到耳泉抡大锤时,没人敢给他掌钎,偏偏苹果姑娘不怕。说“我来给你掌钎”时,那张苹果脸好像更红了。

锤手和掌钎是默契搭档,要心有灵犀。当两人配合到炉火纯青时,无论大锤怎样抡下,也不会砸到掌钎人手上。

这天下午休息时,队员们都躲进树丛间避日。②出了一上午苦力,困倦涌来,众人昏昏欲睡,四周安静得只听见虫鸣草长的声音。

耳泉没去树丛,原地把大锤横在石板间,坐在上面打盹。苹果姑娘坐在树丛最外沿的一棵树下,这样,她可以看见耳泉。

苹果姑娘盯着耳泉,他看样子真是累了,坐那儿就睡着了呢。山根下阴凉,刚出一身汗,可别感冒了。

正寻思着,就见耳泉头顶上方有细土滑落,随即,被炸过的穹顶开始松动,要塌方!

啊!耳泉快跑!

一声刺破青天的厉喊惊醒了耳泉。③到底是二十岁的年轻人,身手矫捷,只见耳泉一只手撑地,一个飞身跃了出来。几乎是同时,穹顶上的山石排山倒海地滚落,全部砸在耳泉刚刚坐着打盹的地方。

事后大家纷纷问苹果姑娘,你咋看见要塌方了?你神机妙算呀!苹果姑娘啥也没说,脸红得要发紫了。

冬季无农活,生产队外出搞副业。耳泉和一群庄稼汉子到火车站装车。四人一副杠。今天装的是大径柞木,材长四米。

八个汉子用卡钩同时吊起原木,前杠有人领号,八人同步,整齐划一,步点绝不可乱,一乱便寸步难行。跳板呈四十五度角,加之落有清雪,为防滑,每人鞋上套了草绳,一步一号,步步为营,八条汉子齐心合力,不可有一人懈怠。

宋队长和耳泉说,你是知青,文词多,号子你来喊。

耳泉心气正盛,喊就喊,便抬了头杠。

同志们齐哈腰哎

嗨嗨吆喂

同志们抬起头哎

嗨嗨吆喂

同志们向前走哎

嗨嗨吆喂

同志们脚迈稳哎

嗨嗨吆喂

……

号子简单,一领一和,大家才能步调一致。登上跳板,脚步稍微一乱,就可能从四十五度的跳板上栽落下来,非死即残。

最重的一根柞木直径六十厘米,足有两千斤。宋队长又加了副杠。踏上跳板,抬杠开始白热化,耳泉的号子也高亢起来。

同志们向上走哎

嗨嗨吆喂

同志们加把劲哎

嗨嗨吆喂

同志们要站稳哎

嗨嗨吆喂

同志们要挺住哎

嗨嗨吆喂

……

原木把杠压得吱呀响,汉子们已使出吃奶力气,每根神经都绷得如弓弦,不敢有半点闪失——这可是关乎十条性命呀。

就在耳泉登上最高点的当口,倏觉杠子一抖,脚底一颤,来不及反应就一个跟头栽下跳板。幸好耳泉身子轻盈,向外一扑,胳膊肘先落地,又打了两个滚,除擦破点皮肉外,无伤筋骨。

但耳泉的栽落,让十个人的力量失去平衡,杠子掉肩,原木重重砸下,二杠上的许疤瘌躲闪不及,只听“嗷”的一声惨叫,左小腿被砸得变了形。

众人惊魂未定,只听宋队长大骂许疤瘌。原来是许疤瘌看好的本队姑娘姚大辫,自打耳泉来到生产队后,再也不理睬许疤瘌了。许疤瘌故意抖肩,让杠子摇晃,其他人都能稳住,唯有耳泉吃了亏。

很多年后谈起这件事,耳泉想,这也许就是所谓渡尽劫波,从此安好吧,又或者像罗素所说的那样:你经历生活的沧桑后,依然是一个幸福的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耳泉忘记核对炮数,大家并不责怪他,一方面是受《地雷战》影响敢于面对危险,另一方面也是对同志错误的包容。
B.休息期间苹果姑娘坐在树丛最外沿的树下,盯着耳泉看,一方面因为她心里爱耳泉,另一方面也因为要提防姚大辫。
C.塌方事件发生后,大家都觉得神奇,问苹果姑娘怎么知道要塌方的,苹果姑娘因为害羞不好意思明说,脸越发红了。
D.许疤瘌因爱生恨,抬杠的时候故意抖肩,想算计耳泉,不想耳泉躲过一劫,自己却被原木砸伤了腿,还被宋队长骂。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采用比喻的手法,从声音和外貌两个角度,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耳泉发现自己忘查炮数时内心的极度惊恐。
B.句子②“四周安静得只听见虫鸣草长的声音”,采用烘托手法,以声写静,展现了采石场队员卖力工作后的疲乏。
C.句子③用动作描写,表现了耳泉听到苹果姑娘厉喊之后反应的迅速灵敏;用夸张的手法强化了耳泉敏捷的形象。
D.句子④通过写杠子的吱呀响,汉子们用力抬杠的细节以及心理活动,突出柞木的沉重,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8.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请结合选文的两处劳动号子,揣摩劳动号子的特点和作用。
9.悦读小组举行原智作品研讨会,计划针对本文出一辑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革命英雄主义;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沧桑・幸福。请你任选一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理解。
2024-02-1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营建中都表

韩覃

老氏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曩者韦氏称制,万邦忧惶,实赖陛下神武,克复社稷。其初也,贱珍宝,禁奢华,垂拱无为,凝心虚静,追踪尧舜,比德羲轩:天下禺禺,倾耳注目,喜遇非常之主,复在于今日矣;奈何简易未几,而又兴建中都乎?

管仲曰:“古之隳国家、失社稷者,非故且为之也。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陆凯曰:“有之君,以乐乐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久而亡。”惟陛下居安虑危,在得图失,防患于无形之始,慎祸于纤微之初。念管仲之至言,弃少乐而存社稷,览陆凯之笃论,思乐人而弥长也。

《礼记》曰:“孟夏之月,无有坏隳,无起土功,无发大众,无伐大树。”昔鲁夏城中邱,《春秋》书之,为后戒。今建国都,乃长久之大业也,犯天下之大禁,袭《春秋》之所讳。《诗》曰:“畏天之怒,不敢戏豫。”今不恤庶人之扰而建都国,不畏上天之怒而长戏豫,弃安危,弃约就奢,而欲永有天下,恐不可得也。

但恐顷年已来,水旱不节,天下虚竭,兆庶困穷;加以东北有不宾之寇,西凉有丧失之军,干戈岁增,疆埸骚动;近又胡羯逆命,征发不宁:料事度宜,岂应更建中都乎?夫河东者,国之股肱郡也,劲锐强兵,尽出于是;其地隘狭,今又置都,十万之户,将安投乎?夫惟所造城阙爰及苑囿毁拆闾阎令其别创损坏冢墓令其改卜殷富者破其产业,贫窭者莫知所从。外迫威诏,内怀汤火,怨嗟之声,惊惶之扰,于途路,逮于鬼神。老小孤茕,茫然无计,忧悲苦恼,不可胜说,此甚不可也。臣愚诚愿陛下发德音,垂明诏,深恤黎庶,罢事中都,则福履无疆,天下幸甚。

(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注】禺禺,向慕拥戴的样子。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惟所造A城阙爰及B苑囿C毁拆闾阎D令其别创E损坏冢墓F令其改卜G殷富者破H其产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因此社稷常常成为国家的代称。
B.道,指道德操守和准则,与《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道”含义不同。
C.垂,此处意为传留后世,与成语“名垂青史”“功败垂成”中的“垂”含义相同。
D.盈,与“虚”相对,指充满,与《赤壁赋》“盈虚者如彼”中的“盈”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老子的话,叙述登基之初的作为和百姓的反响,高屋建瓴,为下文谏阻张本。
B.引用管仲和陆凯的话是从万民安定、政权永固的角度引导皇帝在享乐方面考虑得更长远。
C.引用《春秋》中记载鲁国夏天筑城的反面事例,是为了提醒皇帝以史为鉴,不重蹈旧辙。
D.这篇表章反复引经据典,请古人代言。作者收敛锋芒,不作正面谏阻,显示了高度智慧。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陛下居安虑危,在得图失,防患于无形之始,慎祸于纤微之初。
(2)回视日观峰以西,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14.文章最后一段从哪几个不同的侧面论述建中都之不可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4-02-1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冯著

寂寞草中兰,亭亭山上松。

贞芳日有分,生长耐相容。

结根各得地,幸沾雨露功。

参辰无停泊,且顾一西东

君但开怀抱,猜恨莫匆匆。

【注】①冯著,中唐诗人,一生沉沦下僚,仕途落寞。②参辰,即参星和辰星,这两颗星在天空的东西两端,出没各不相见。③西东,指酒杯;一说指参辰两星的永远分隔。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歌行》本是一首乐曲的名称,后来成为汉乐府旧题,这类诗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和音律都比较自由。
B.诗的开头勾画了两个鲜明的意象,埋没在杂草中的芳香的兰花,孤立于山顶的坚贞的松树,耐人寻味。
C.尽管兰花和松树的处境不尽如人意,诗人认为他们都有了安身之地,且得到雨露的滋养,值得庆幸。
D.诗歌末尾“君但开怀抱”中的“君”与曹操《短歌行》“但为君故”中的“君”在表情达意上完全相同。
16.评论者认为,冯著的诗“气象远大”。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2024-02-1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善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来增强诗歌的感染力。《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以两种动物的叫声来写天姥山泉声轰鸣,给人强烈的震撼。
(2)荀子认为,人生来相似,能力的差异由后天的学习决定。《劝学》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便阐述了这个道理。
(3)暑假里,老张来到景区游玩,面对浩荡奔流的江水,不禁感慨生命短暂,自然永恒,吟诵出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02-1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我在广西靠近瑶山的区域里还看见过这类从老树上吹出来的种子,拼命在垦地。

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所说的不流动,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一处住在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微不足道     稳定     多种多样
B.微乎其微     固定     各式各样
C.微不足道     固定     多种多样
D.微乎其微     稳定     各式各样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看来,是不流动,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是孤立和隔膜。
B.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是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的。
C.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所说的不流动,孤立和隔膜是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的。
D.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24-02-1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表达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剧舞台上的人物出行,并非真坐车、骑马、驾舟、乘轿,而是将车、马、舟、轿高度提炼,借以虚拟、借代,(                           )。

京剧舞台上的车,以两面有车轮图案的方旗代表。通常由龙套演员手持穿有木杆的车旗,坐车人站立其间,手扶车旗,     ①     ,表演配合密切。京剧舞台上的马,以马鞭代表。马鞭由藤条制成,加有五色丝线,代指马的毛色。舞台上的舟多以桨代表。舞台上的轿,     ②     ,有的以演员的“无实物表演”呈现。用轿帐,通常由轿夫手持轿杆。

其实,以上所说车、马、舟、轿,     ③     ,比如《探亲家》中胡妈妈是骑驴的。

21.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达到约定俗成的假定性,并辅以演员的程式表演,创造出独特的舞台空间。
B.辅以演员的程式表演,并达到约定俗成的假定性,创造出独特的舞台空间。
C.创造出独特的舞台空间,并辅以演员的程式表演,达到约定俗成的假定性。
D.辅以演员的程式表演,创造出独特的舞台空间,并达到约定俗成的假定性。
22.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4-02-1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中提到了里尔克,冯至在《谈里尔克》中说:“自从读了里尔克的书,使我对于植物谦逊、对于人类骄傲了。现在我再也没有那种没有出息‘事事不如人’的感觉。使我看植物不亢不卑,忍受风雪,享受日光,春天开它的花,秋天结它的果,本固枝荣,既无所夸张,也无所愧恧。”

“我”因植物不自贱,人因读书而高贵。

以上材料意味深长,引发了你对读书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02-1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名篇名句默写
3
语言文字应用
4
作文主题
5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65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4中国现当代小说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论说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咏物言志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200.65一般词语  修辞手法  辨析并修改病句  熟语(含成语)选择+表达
21-220.65情境补写  语句复位选择+表达
六、作文
230.4青年成长  引语式材料  读书·学习  知识·命运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