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咏物言志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2205260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冯著

寂寞草中兰,亭亭山上松。

贞芳日有分,生长耐相容。

结根各得地,幸沾雨露功。

参辰无停泊,且顾一西东

君但开怀抱,猜恨莫匆匆。

【注】①冯著,中唐诗人,一生沉沦下僚,仕途落寞。②参辰,即参星和辰星,这两颗星在天空的东西两端,出没各不相见。③西东,指酒杯;一说指参辰两星的永远分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歌行》本是一首乐曲的名称,后来成为汉乐府旧题,这类诗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和音律都比较自由。
B.诗的开头勾画了两个鲜明的意象,埋没在杂草中的芳香的兰花,孤立于山顶的坚贞的松树,耐人寻味。
C.尽管兰花和松树的处境不尽如人意,诗人认为他们都有了安身之地,且得到雨露的滋养,值得庆幸。
D.诗歌末尾“君但开怀抱”中的“君”与曹操《短歌行》“但为君故”中的“君”在表情达意上完全相同。
2.评论者认为,冯著的诗“气象远大”。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咏物言志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注]

苏 轼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注】元丰二年(1079)七月,苏轼因作诗批评新法而身陷囹圄,见窗外竹枝摇曳,有所感触,写下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写初秋时节南风吹起,为后文描写风中的竹子创设了具体的环境,也点出了写作缘起。
B.第二句以一个“乱”字写出竹子受风摆布、随风颠簸的情态,也反映了诗人此时的处境。
C.五、六句不仅描写了当时风雪交加的自然环境,还借物抒怀表现了诗人决不妥协的人生追求。
D.七、八句写风霁之后竹子安然自若,颇有“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心境。
2.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2-01-07更新 | 9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松树塘万松歌(节选)   

洪亮吉

千峰万峰同一峰,峰尽削立无蒙茸。

千松万松同一松,干悉直上无回容。

一峰云青一峰白,青尚笼烟白凝雪。

一松梢红一松墨,墨欲成霖迎赤日。

好奇狂客忽至此,大笑一呼忘九死


注:①嘉庆四年,诗人上书抨击时弊,触怒皇上,被遣戍新疆伊犁。此诗写于途经大戈壁天山脚下之松树塘时所作。②九死:十分危险的境地,这里指诗人在贬谪中身处危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虽题曰“万松歌”,但并非单纯孤立地写松,而是让天山万峰作陪衬。
B.诗中写万松之色彩,青白红墨的色彩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瑰丽夺目的世界。
C.五、六句用青烟来比喻山峰上的青云,用白雪来比喻白云,写景生动形象。
D.整首诗工笔细描,读来明快流畅,末句反映了松树塘风光令人激动与陶醉。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忘九死”的主要原因。
2021-11-27更新 | 5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菩萨蛮

张元千

三月晦,送春有集,坐中偶书。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注】管领:主管的意思。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句写出了春去的内心感受:春来春又去,时光匆匆过。这最易引起一个垂老之人内心的翻腾。
B.起句之后接着写词人虽有了白髭须,但没有丝毫的悲伤,还希望如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
C.“插花”两句写词人晚年常插花起舞,饮酒作乐,得过且过,无所事事。
D.词中的“醉后少年狂”一句借用苏轼《江城子》词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趣。
2.古人说“真字是词骨”,请分析本词的语言风格。
2019-12-30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