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4 题号:220526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死之间

原智

前方一阵剧烈爆破,掀起烟尘滚滚。突然有人高喊:“冲啊”,整个队伍奋身跃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现场……

这是向阳大队开山取石的作业工地,奋身跃起的是参加大会战的全体知青。

耳泉冲进爆炸现场,像被烧着了一样发出惊叫,脸色惨白如雪。未等说话,就听不远处一声闷雷,是一个哑炮。此刻,所有人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忘查炮数了,而这项攸关性命的任务,正是耳泉负责的。

偏赶巧,那几天公社电影院正上演战斗故事片《地雷战》,其中一场景是民兵在路上埋好地雷,等地雷把鬼子炸得人仰马翻,民兵队长一声高呼“冲啊”,所有人持刀提棒怒喊着冲向敌人。

此时,忘了核对炮数的耳泉,也跟着冲上前去。如果那不是哑炮,而是延迟爆炸,那耳泉还有最近处几位勇士,怕是早被炸上天了。

奇怪的是,耳泉并没有被知青们责怪,队长也没有粗着脖子吼他。大家都觉得好玩,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嘻嘻哈哈,你推我搡,仿佛全然不知距死神仅一步之遥。

因为年轻,耳泉觉得英雄主义就是敢于面对各种恐惧,多少年后,才终于明白,温柔,也是一种勇敢。

山坡陡峭,下方被炸出一个半穹顶状,裸露的山体有几丈高。这是红旗公社向阳大队的农田基建队采石场。

开春,耳泉被队长派到公社基建队,在河滩上筑坝,以免夏季洪水来袭造成农田水土流失。

采石场里,耳泉抡大锤,苹果姑娘掌钎。掌钎有被锤头砸手的危险,事实上也常有姑娘的手被大锤砸得血肉模糊。轮到耳泉抡大锤时,没人敢给他掌钎,偏偏苹果姑娘不怕。说“我来给你掌钎”时,那张苹果脸好像更红了。

锤手和掌钎是默契搭档,要心有灵犀。当两人配合到炉火纯青时,无论大锤怎样抡下,也不会砸到掌钎人手上。

这天下午休息时,队员们都躲进树丛间避日。②出了一上午苦力,困倦涌来,众人昏昏欲睡,四周安静得只听见虫鸣草长的声音。

耳泉没去树丛,原地把大锤横在石板间,坐在上面打盹。苹果姑娘坐在树丛最外沿的一棵树下,这样,她可以看见耳泉。

苹果姑娘盯着耳泉,他看样子真是累了,坐那儿就睡着了呢。山根下阴凉,刚出一身汗,可别感冒了。

正寻思着,就见耳泉头顶上方有细土滑落,随即,被炸过的穹顶开始松动,要塌方!

啊!耳泉快跑!

一声刺破青天的厉喊惊醒了耳泉。③到底是二十岁的年轻人,身手矫捷,只见耳泉一只手撑地,一个飞身跃了出来。几乎是同时,穹顶上的山石排山倒海地滚落,全部砸在耳泉刚刚坐着打盹的地方。

事后大家纷纷问苹果姑娘,你咋看见要塌方了?你神机妙算呀!苹果姑娘啥也没说,脸红得要发紫了。

冬季无农活,生产队外出搞副业。耳泉和一群庄稼汉子到火车站装车。四人一副杠。今天装的是大径柞木,材长四米。

八个汉子用卡钩同时吊起原木,前杠有人领号,八人同步,整齐划一,步点绝不可乱,一乱便寸步难行。跳板呈四十五度角,加之落有清雪,为防滑,每人鞋上套了草绳,一步一号,步步为营,八条汉子齐心合力,不可有一人懈怠。

宋队长和耳泉说,你是知青,文词多,号子你来喊。

耳泉心气正盛,喊就喊,便抬了头杠。

同志们齐哈腰哎

嗨嗨吆喂

同志们抬起头哎

嗨嗨吆喂

同志们向前走哎

嗨嗨吆喂

同志们脚迈稳哎

嗨嗨吆喂

……

号子简单,一领一和,大家才能步调一致。登上跳板,脚步稍微一乱,就可能从四十五度的跳板上栽落下来,非死即残。

最重的一根柞木直径六十厘米,足有两千斤。宋队长又加了副杠。踏上跳板,抬杠开始白热化,耳泉的号子也高亢起来。

同志们向上走哎

嗨嗨吆喂

同志们加把劲哎

嗨嗨吆喂

同志们要站稳哎

嗨嗨吆喂

同志们要挺住哎

嗨嗨吆喂

……

原木把杠压得吱呀响,汉子们已使出吃奶力气,每根神经都绷得如弓弦,不敢有半点闪失——这可是关乎十条性命呀。

就在耳泉登上最高点的当口,倏觉杠子一抖,脚底一颤,来不及反应就一个跟头栽下跳板。幸好耳泉身子轻盈,向外一扑,胳膊肘先落地,又打了两个滚,除擦破点皮肉外,无伤筋骨。

但耳泉的栽落,让十个人的力量失去平衡,杠子掉肩,原木重重砸下,二杠上的许疤瘌躲闪不及,只听“嗷”的一声惨叫,左小腿被砸得变了形。

众人惊魂未定,只听宋队长大骂许疤瘌。原来是许疤瘌看好的本队姑娘姚大辫,自打耳泉来到生产队后,再也不理睬许疤瘌了。许疤瘌故意抖肩,让杠子摇晃,其他人都能稳住,唯有耳泉吃了亏。

很多年后谈起这件事,耳泉想,这也许就是所谓渡尽劫波,从此安好吧,又或者像罗素所说的那样:你经历生活的沧桑后,依然是一个幸福的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耳泉忘记核对炮数,大家并不责怪他,一方面是受《地雷战》影响敢于面对危险,另一方面也是对同志错误的包容。
B.休息期间苹果姑娘坐在树丛最外沿的树下,盯着耳泉看,一方面因为她心里爱耳泉,另一方面也因为要提防姚大辫。
C.塌方事件发生后,大家都觉得神奇,问苹果姑娘怎么知道要塌方的,苹果姑娘因为害羞不好意思明说,脸越发红了。
D.许疤瘌因爱生恨,抬杠的时候故意抖肩,想算计耳泉,不想耳泉躲过一劫,自己却被原木砸伤了腿,还被宋队长骂。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采用比喻的手法,从声音和外貌两个角度,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耳泉发现自己忘查炮数时内心的极度惊恐。
B.句子②“四周安静得只听见虫鸣草长的声音”,采用烘托手法,以声写静,展现了采石场队员卖力工作后的疲乏。
C.句子③用动作描写,表现了耳泉听到苹果姑娘厉喊之后反应的迅速灵敏;用夸张的手法强化了耳泉敏捷的形象。
D.句子④通过写杠子的吱呀响,汉子们用力抬杠的细节以及心理活动,突出柞木的沉重,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3.劳动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请结合选文的两处劳动号子,揣摩劳动号子的特点和作用。
4.悦读小组举行原智作品研讨会,计划针对本文出一辑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革命英雄主义;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沧桑・幸福。请你任选一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衣冠冢

黄 扬

那晚的村庄裹挟在寒风里,每一扇门窗都被飞起的尘沙敲响。他将耳朵竖起,从那种声音中听出不同的声音。他起床拉开门,和风雪一起扑进来的,是他两年未归的儿子,门随即被儿子关上,他刚碰到油灯的手被儿子拉住,儿子用压得极低的声音说:“爹,不要点灯,我待会儿就得走。”

他用同样低的声音问:“啥?我好不容易把你盼回来了,你又要走?”儿子在他身前跪下,额头擂响了地面。外头微弱的光,被窗子切割得更加细而薄,如一层白霜贴在他们的身上。他说:“儿啊,你这是——?”他急忙去扶儿子。他的心被什么压得瘪瘪的——儿子必定是遇上啥不好的事了,要不,怎会给他下跪磕头?

“爹,明儿,您给我建一座坟。这样,别人就会以为我死了,我以后做的事情,才不会牵累您和其他亲人。”

“儿啊,儿啊,可……可不能乱说,”他的脸惊得比雪白,眼瞪得要把两条眉毛顶到后脑勺去。他也跪下对儿子说:“儿啊,我就你这一条根哦,你可不能出事。从今夜你就在家,哪儿都别去了,行不?”儿子不说话,他的额头在地上擂得比儿子还要响。可最终,儿子还是迎着漫天的风雪走了。

他睁着眼躺在床上,拿出儿子临走前交给他的东西,将其贴在胸口,直到天空慢慢睁开黑色的眼皮,露出白光。他出门,将脚一次次踩进深雪里,又一次次拔出来。风变细拉长,挤进他脸上的每条皱纹里,又淌进心窝子,有一种岩浆沿着那些沟壑流动的灼痛。返回途中,他与棺材铺的人合力拉拽着选好的棺材,在白茫茫的雪上刻了几道深深的沟槽。他抬起朦胧的眼望天,一遍遍暗自祷告:“老天爷,我儿好着呢,无病无灾的,这棺材当不得数,当不得数啊!”

棺材还未进屋前的院子,几个村民已围拢过来。有人问:“这副棺材是咋回事?”他“唉”了一声,用手罩住自己的眼,从鼻孔和喉咙里发出一长串的鸣呜咽咽。过了好一会儿,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封信,说:“昨天,有人送来这个。”他曾读过私塾,字是认得的

信上说,他的儿子在外给药店当伙计,药店起火,儿子的命被火吞没了。送信的人他不认识,且放下信就走了。

儿子的尸骨无法回乡,唯有把儿子的衣物放入棺材。除了他没人知道,儿子的衣物里包裹着儿子交给他的东西——那东西,儿子说,万万不能让人看见。

日月在他的眺望中不急不缓地升沉了上千次,一个戴绿帽子、穿黑褂子的人,带着几个拿长枪、穿军装的人来到他的家里。戴绿帽子的人问他:“你儿子丁峰,这阵子没回来过?”

“哎哟,长官,我儿子要能回来,我不就见鬼了吗?”他小心翼翼地回答。

“你儿子几年前真死了?”戴绿帽子的人又问。

“长官,我儿子要没死就好了。”他的眼睛在手背上游走了一番。

“老兄,我们是几十年的邻居了,小峰子也是我看着长大的,他要真没死,我也跟着高兴不是?”戴绿帽子的人笑着说。

“是是是,长官今儿怎么想到小峰子了?”他疑惑地问。

“没什么。不久前,我看到一个被皇军通缉的共党分子颇像咱们的小峰子。但愿不是吧,要真是,你得劝他走正道啊!”

那群人走后,他的心田里落了一阵春雨,绿油油的希望在龟裂的土壤里萌发了。

当天夜里,他被天空中轰轰隆隆的吼叫声惊醒。他将目光伸向窗外,那一只只巨大而可怖的铁鸟正把一颗颗炸弹下到村庄里,火光与浓烟在大地上疯长。他的内心不知在向什么恳求着:“拿掉我的脚,拿掉我的手,别要我命,我要等我儿。”他将自己浸泡在井下。

待那些铁鸟停止乱叫,他出井,不顾那被烈火吞噬着的房屋,奔向儿子的坟头。坟上的土,一寸寸被他的掌心抚过,笑和泪同时在他的脸上显现与奔流。他说:“孩子们啊,这坟里的宝,是你们爹娘的盼头儿,我得好好守着。”

第二日,他便在儿子的衣冠冢旁起了一间茅草屋,打算日日守护,他一日日数过流淌的光阴,数到他命里最后那天,也没能把儿子数回来。战争都成了苍茫的历史,儿子也该回家了啊!

眼里最后的一丝光消散之前,他告诉村里的领导,儿子的棺材里有儿子当年交给他的一件重要的宝贝:“那是儿子当年带回来的几封家书。我儿告诉我,那是他几名战友在一次执行生死任务前给家里写的,但由于害怕敌人从他们的尸体上发现那些家书,便没写地址。他们之所以还是写了家书,是期盼他们的其他战友能看到,后来,只有我儿侥幸活了下来,他知晓战友们的家都在哪里,准备养好了伤,就帮战友们去送家书。

“可是,我儿又接了重要任务,他东奔西走,怕把家书弄丢,那晚才把家书送回家,让我好好保管,说日后,他要一封封送到战友们的亲人手中。可不知咋的,这么多年过去,我儿至今未归。”

人们把他儿子的衣冠冢挖开,那些家书已在时光里泛黄、破损,字迹模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风雪一起扑进来的”把写景与写人结合在一起,其中“扑”字很有力度,既表现了风雪之猛,又写出了来人被风雪裹挟得几乎站不住脚的样子。
B.“眼瞪得要把两条眉毛顶到后脑勺去”的细节描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父亲听到儿子的话后的震惊之大,能引发读者对当时情景的想象。
C.小说中写“巨大而可怖的铁鸟正把一颗颗炸弹下到村庄里”,是从“他”的角度进行叙述的,合乎人物身份;这样的描写揭露了侵略者的凶狠残暴。
D.“他”临终前对村领导所说的话有重要作用:点明了前文的“那东西”是什么、儿子为什么要回到家中来。这就揭示出了谜底,与前文形成了照应。
2.请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分析小说中戴绿帽子的人与“他”的对话透露了哪些信息。
3.从写作角度看,小说为什么写丁峰最终没有回家?请简要分析。
2022-02-25更新 | 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常的铃声

赵华伟

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

老常生得黑,整张面皮犹如锅烟抹过,凭借与校长的故旧关系,在镇中学谋到了一份打铃的职事。当最早的一道铃声响起时,我们揉着惺忪的睡眼,望着黑乎乎的天空,会将每天的第一句话送给老常:真是个催命不休的黑无常啊!

老常并不受我们爱戴,除了其所干的工作总是扰人清梦外,还因为他没老婆。娶不到老婆的男人被称为“打寡汉”,被视为这个乡村社会的底层。老常并不顾及这些,只将一挂铃铛敲得有声有色。

胆大的孩子从值班室门前走过时,会高声问一句:老常,你是不是北京大学打铃系毕业的?老常翻翻眼皮,恶狠狠地回着嘴,脸色也更加阴暗。调皮的孩子还会趁晚自习时将铃绳扯断,或者打成死结系在树干上,为老常制造无穷无尽的麻烦。因此,就算深更半夜,也依然能看到老常抱着树身折腾的情景。

老常的饭量很大,一顿能下六个馒头。饭点一到,他先去教师伙,将馒头一拿,打碗稀饭赶紧回屋,随后再奔学生伙,零星饭票出一点,又抱回来一堆馒头。三两天一过,等馒头积攒得差不多,他就悄悄地装进蛇皮袋,送到公路边的饭店里。几名馋嘴的学生在饭店开荤时发现了老常的秘密,老常很爽快,二话没说就帮他们结了“狗肉账”。然而还是有学生嘴碎,让老师们也知晓了老常的秘密,跑到校长那里去告状,校长把头一晃说:吃不掉的馒头都喂猪了,他讨个巧事也没啥。既然连校长都这么纵容他,别人也就点不起火了。

老常从来都不会离开我们,就算看不到他的影子,也能从那富有节奏的铃声中,感知到他的存在。可是有一天,熟悉的铃声突然中断了。

老常被派出所抓啦!有人放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传话的人只说了结果,没给出原因,我们议论纷纷,一致归结为男女之事。镇子是个大天地,老常连几个毛头学生的嘴巴都堵不住,更管不住镇上的风言风语。政教处的马主任负责处理老常的事,走得急匆匆宛如火燎一般。

当我是个乡下人吗,老子是镇中学的职工,别人存车一毛五,凭啥收我两毛钱?蹲在派出所里的老常,理直气壮地辩解道。就算你是个大人物,也不能当场给人家两拳头吧?打了人就得出点钱,不然难平和!所长摊着巴掌反驳道。老常不认罚,存车员不妥协,双方从下午三点一直僵持到晚上八点,无奈之下,所长只好把电话打到了镇中学。于是,马主任奉命去领人,钱一缴认了罚,连拖带拽地把老常扯了回来。老常心里不痛快,一路走一路骂,直到进了校门还在朝派出所方向张望呢。不过,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忽然闭上了嘴巴,望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

老常不在,当晚的铃没人打,老校长只好亲自出马。他在各个班级巡视时,不停地看着表,不知是怕错过了时间,还是在为老常担忧。时间一到,老校长赶紧去打铃,一下一下地拽着,铃声单调而断续,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飘逸和自信,就连老师们也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幸好,学校的铃声只断了一天,就恢复了昔日的风采。预备铃自然轻快,两响一停;上课铃短暂急促,三响一停;放学铃舒缓自由,一响一停;每种铃声都带着明快的节奏感,没有一丝一毫的慌乱。

无所事事时,老常就坐在门槛上嘀咕:马主任老实,白给了人家两张“大团结”,要是按我的性格,他连个屁渣子都讹不到,不就是一存车员吗,呸……嘀咕完毕,老常阴沉的脸色开朗了许多,甚至还露出了胜利般的笑容。我们只是听,不愿去接他的话,听得烦了,岔开话去询问他打铃手艺的事,老常嘴一咧,朝北指了指。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我们诧异地瞪大了眼睛。老常嘿嘿地笑着,一张黑脸皱成了橘皮。

人们倾尽一生所追求的,无非出人头地。对于老常来说,他想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不被蔑视与轻贱的“大我”而已。打铃,打出个说道来;做人,做出个说道来。

(选自《人民日报·文艺》2016年8月15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之所以写校长的铃声断断续续,让人听了不痛快,目的在于拿校长的铃声与老常飘逸自信的铃声作比较,突出老常打铃很专业。
B.在经过那挂铃铛时,老常“望着飘动的铃绳摇了摇头”,这是动作描写,“摇了摇头”是老常为自己因打人一事耽误了打铃而自责。
C.“北京大学真有个打铃系?”可以突出人物的特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常对他的工作非常重视、认真;同时也照应前面学生们常问的问题。
D.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地位低下的普通打铃人,但他认真工作,从不拖沓或糊弄,由此表达作者对老常的敬佩。
2.文章第一段“老常一定是全校最守时的人,因为他的工作与时间有关”有什么作用?
3.老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1-15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

“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

窑里黑黢黢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

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

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

天真的、热情的笑容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

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

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

“呼!”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孩子悄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

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

“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

“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

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

“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

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

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

“这么小也做土匪!”

“招来吧!”连长问他。

“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

“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

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

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

“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

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哽住了。

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红军看到“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他的“心里更加光亮了”,这表明小红军对自己能用红军的正义感化这些东北军充满信心。
B.由“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
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
D.结尾的“举”有多重含义,既有孩子被四周的军人举起来的含义,也有他的价值取向、个人觉悟和气概征服了在场所有人的意思。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
B.小说善用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心情。比如听到连长说“给你一颗枪弹”,周围“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写出了群众对孩子的痛心和对“连长”无可奈何的心理。
C.文章截取一个生活的横断面,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东北军的蛮横和小红军的义正词严,最后才写东北军在小红军感化下幡然悔悟,揭示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强大生命力。
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
3.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09-28更新 | 1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