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孙犁(1913-2002)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 题号:2209700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不行了,脱了缰了!

②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现在你知道他们到了哪里?

管他哩!也许跑到天边上去了。

她们都抬起头往远处看了看。哎呀!那边过来一只船。

哎呀,日本!你看那衣裳!

快摇!

小船拼命往前摇。她们心里也许有些后悔,不该这么冒冒失失走来,也许有些怨恨那些走远了的人。但是立刻就想:什么也别想了,快摇,大船紧紧追过来了!

大船追得很紧。

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③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

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

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④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只好摇着船出来。忽然从她们的船底下冒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得那是区小队的队长。这个人抹一把脸上的水,问她们:你们干什么去来呀?

水生的女人说:又给他们送了一些衣裳来。

小队长回头对水生说:都是你村的?

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说完,把纸盒顺手丢在女人们船上,一泅,又沉到水底下去了,到很远的地方才钻出来。

小队长开了个玩笑,他说:你们也没有白来。不是你们,我们的伏击不会这么彻底。可是,任务已经完成,该回去晒晒衣裳了。情况还紧得很!

战士们已经把打捞出来的战利品全装在他们的小船上,准备转移。一人摘了一片大荷叶顶在头上,抵挡正午的太阳。几个青年妇女把掉在水里又捞出来的小包裹丢给了他们。战士们的三只小船就奔着东南方向,箭一样飞去,不久就消失在中午水面上的烟波里。

几个青年妇女划着她们的小船赶紧回家,一个个像落水鸡似的。一路走着,因过于刺激和兴奋,她们又说笑起来。

坐在船头脸朝后的一个啜着嘴说:你看他们那个横样子,见了我们爱搭理不搭理的!”“啊,好像我们给他们丢了什么人似的。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

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儿我也不怕!”“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人们寻夫未遇,在听到亲戚的安慰后有些羞愧,但是内心仍充满了失望与伤心。
B.女人们关于自己家里来过队伍的回忆,巧妙展示了抗日战士昂扬乐观的精神风貌。
C.遭遇日本战船时,摇撸的手并没有慌,将船往荷花淀里摇,可见女人们临危不乱。
D.小说结尾部分通过时间的变化,简洁地呈现了女人们成长为坚强抗日力量的历程。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藕断丝连”写出了貌离神合的情状,准确地表现了女人们对丈夫的牵挂思念。
B.句子②中的“一到”“一准”表面在怨男人脱缰忘家,实则赞其舍小家顾大家的革命情怀。
C.句子③以织布缝衣写女人们从小划船的熟练,与前文的“飞快”呼应,写出船行速度之快。
D.句子④中的“铜墙铁壁”比喻敌人对抗日根据地的包围封锁,形象地写出当时形势之严峻。
3.水生称呼女人们为“落后分子”,简要分析这一称呼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4.选文包含了大量女人间的对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些对话的作用。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破路

孙犁

黄昏时候,李佩钟【注】站在十字路口,送走那些出征的战士。他们是第一次去作战,一个紧跟一个,急急地走着,举手向女县长告别。将军高庆山在最后拉着一匹马,沉静地走着。李佩钟望着他走尽了东大街,走出了东城门,才转身回到了县政府。夜晚,她一个人在这大院落里,在南窗台点起一支红蜡烛。她好像听见了寒风里夜晚行军的脚步,看见霜雪在他们的面前飞搅。想到骑在马上的将军也不会想到爱情,她振作自己,在一张纸上,描画破路拆城的计划。

她一个人在夜晚工作。在这样的夜晚,有的母亲正在拍哄着怀里的孩子;有的妻子,正把头靠近她的丈夫。想到这些,很长时间,李佩钟心里不能安定,拿起笔来又放下。她听着院里的一棵老槐树发出的冬天的风的响声,她把想念引到那走在征途上的人们,她必定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眼望着蜡烛的火苗,女人的青春的一种苦恼,时时刻刻在心里腾起,她努力把它克服,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

她在一张从学校带出来的图画纸上,设计着农民破路的图样。她用修得尖尖的铅笔,细心地描画,好像一个女学生在宿舍里抱着竹绷子做绣工。

现在是严冬腊月,冰雪封冻着平原,从她们这一代青年起,今后经历的冬天是残酷战斗的季节。她想,不过几天,农民们就要抱着火热的心肠,背着大镐铁铲,破路拆城,用一切力量,阻止进犯的敌人。这是历史的工程,她竟是一个设计人。在工作里,她忘记了自己的痛苦,充满了高尚的希望。

隔着五尺砖墙,县政府的东邻,是一个小印刷厂。半夜里,那架人摇的机器,正在哗哗地响动,工人们印刷着动员会编的抗日小报纸。李佩钟想:等她把图样设计好,再加上一个说明,就可以在小报上登载。

机器的响声停止了,接着是工人们的嘈杂。不久,那个印刷厂的负责人,细高个子秃头顶的老崔,跳墙跑到她的屋里来。

“你们出了什么事?”李佩钟停下工作转身问,“半夜三更跑来做什么?”

“李同志,你这里该安一个岗,”秃头老崔说,“这么大院子,一个人就不害怕?”

“一忙,什么也就忘了。”李佩钟笑着说。

“我是来问问你,有这么一件东西没有?”秃头老崔用手比划着,“我们那机器上有一块呢子,老朽得不能用了,没有它机器就不能转动,报就出不来,宣传工作就完不成任务,这是抗战工作的重大损失!找这么一小块呢子,要在北京天津,像烂纸一样,到处可以捡到,可是在这个小小的县城,真比讨换金刚钻还费劲,有钱哪里去买?我想了半天,满城里就许你有这个东西,因为你上过洋学!”

“什么呢子?”他说了那么多,李佩钟并没有听明白。

“就是做衣服用的那个毛呢!”秃头老崔说。

“毛呢衣服可以不可以?”李佩钟说着站起来,从床底下扯出一个包袱打开,抖出一件大红的毛呢外氅来。

“真算我走运!”秃头老崔拍着巴掌说,“画眉张变戏法,假神仙倒搬运,也来不了这么快!太好了。只是这不可惜了儿的吗?这是十成新的衣裳呀!就算是你大方,我也下不得手把它割成碎块,去裹那油黑的滚子呀!你再找块别的吧,最好是布头布尾!”

“别的没有,就只这件。”李佩钟笑着说,“你就是这么婆婆妈妈的,既是用着它,就算没糟蹋,有什么可惜的?再说,放着我也不穿,还不是叫虫儿咬了?快拿去吧,别假张支了!”

她把衣服扔在秃头老崔的怀里。

秃头老崔赶紧接住,还翻过来翻过去用手摸着,赞叹地说:“真是抗日高于一切,这身衣裳,拿到北京,也能换五袋洋面!”

李佩钟说:“这个时候,你还是面儿面儿的,别叫面儿糊涂了你的心。这是我结婚那年做的,结过婚不顺当,也就没穿过,抗战了,大家全是粗布棉衣,谁还穿这个!我是拿来夜晚压风的。”

“那我回头给你送一条棉被来。”秃头老崔说,“用不了这么多,有一个袖子也就够了,太可惜!”

“你扯去一个袖子,我留着它还做什么用?全拿去吧,你放着使个长远!”

李佩钟说着,就又去画她的图样。

“你这样热心,我也就不能再说什么了。”秃头老崔怀抱着大衣恭敬地说,“我要代表我们工厂,代表抗日小报广大的读者群众,向你致谢:因为李同志的模范行为,我们的机器就又转动起来了。”

秃头老崔走了以后,李佩钟的图样画成了,她计划:在全县纵横的车行大道两旁,每隔五尺,刨一个壕坑,五尺宽,三尺深。她想,这样就可以使敌人的汽车寸步难行。

她放下铅笔,细心地看着自己的工作成绩,蜡烛烧过了一半,火苗跳动。她闭着眼睛休息了一下,身上感到一种像被亲人抚慰般的轻轻的舒快。睁开眼睛,从窗纸的小破口,她看见有一个很大的流星斜过天空坠落了,像泻下了一摊水银,照着全院明亮。

(节选自《风云初记》,有删改)

【注】李佩钟念过师范,后为封建家庭所迫,嫁给了地主的儿子田耀武,她内心极度痛苦,于是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投身革命,从地主的儿媳妇、乡绅的女儿成长为革命的中坚力量。选文中她主要抓抗日动员会工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佩钟送走出征的战士后,想象出征士兵夜晚行军的情形,想到将军高庆山,想到别人家的温馨,内心感到很苦恼。
B.现在是冰雪封冻的严冬腊月,她们这一代青年今后的冬天都“是残酷战斗的季节”,这暗示了抗日斗争工作的艰巨。
C.想到自己是破路拆城这一历史工程的“设计人”,李佩钟“忘记了自己的痛苦”,说明她已暂时摆脱了情感上的纠结。
D.老崔向李佩钟讨要一小块毛呢,却拿到了整件大衣,老崔对毛呢大衣的赞叹从侧面表现了李佩钟不计小我的大局观。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没有描写前线的硝烟战场,而是通过后方抗战的生活片段,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B.小说以“破路”为题,并以此为线索,围绕这一事件讲述故事,因而情节紧凑,形象鲜明。
C.“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李佩钟克服苦恼的决心。
D.“贡献毛呢大衣”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话完成,对话语言充满个性色彩,富于乡土气息。
3.有人说:“女性形象一直是孙犁小说的描写重点,作者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中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请结合文本对李佩钟形象的塑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孙犁的《风云初记》具有鲜明的“诗化小说”特色,请结合选文最后一段简要赏析其诗意美。
2024-04-23更新 | 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丈夫

孙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

“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回家,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回家,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回家,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

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

“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

“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说说,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了。

“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

“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节“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初步交代了文章写作的时间背景,从侧面反映了抗战的紧张气氛。
B.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对丈夫的正面描写着墨不多,丈夫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呈现。
C.丈夫不让她把自己与大姐的女婿比,是因为无论是从性格还是从穿着上,他都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
D.孩子说让爸爸回来打日本,大姐“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表明大姐内心为自己的丈夫做伪军感到羞愧。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可知她的母亲埋怨女婿不回家,话语中有讥笑的成分。
B.小说语言简洁凝练,如“黑脸大个子老李”,寥寥数字就把县游击大队长的外形特征和姓氏都交代出来了。
C.小说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的惨烈,而是写战争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了孙犁抗日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态度。
D.大姐与孩子的对话,表明孩子很想念爸爸,同时也为爸爸的抗日行为这一爱国之举感到兴奋与自豪。
3.这篇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是丈夫,为何还要用较多笔墨写孩子?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中秋节当天,她的思绪和行为随着她对丈夫的思念与牵挂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2024-02-28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荷花淀(节选)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硕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

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

到了马庄,她们不敢到街上去找,来到村头一个亲戚家里。亲戚说:“你们来的不巧。昨天晚上他们还在这里,半夜里走了,谁也不知开到哪里去。你们不用惦记他们,听说水生一来就当了副排长,大家都是欢天喜地的……”

几个女人羞红着脸告辞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可是青年人,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女人们尤其容易忘记那些不痛快。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

“你看说走就走了。”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

“不行了,脱了缰了!”

“一到军队里,他一准得忘了家里的人。”

“那是真的,我们家里住过一些年轻的队伍,一天到晚仰着脖子出来唱,进去唱,我们一辈子也没那么乐过,等他们闲下来没有事了,我就傻想:该低下头了吧。你猜人家干什么?用白粉子在我家影壁上画上许多圆圈圈,一个一个蹲在院子里,托着枪瞄那个,又唱起来了!”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自然风光的部分运思颇深,运用白描手法,刻画细腻,表现了丰富的内在诗情和韵味。
B.文中“藕断丝连”用得十分则切,极富荷花淀风味,且准确地表现了女人们对丈夫的依恋。
C.文末妇女们信手—“捞”—“丢”的细节,流露出来的是她们心中对美丽富庶的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D.本文和《百合花》都以战争为背景,着力塑造战争中的人,特别是战争中有着高度觉悟和美好心灵的青年女性。
2.下列对文中人物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这看似平淡的一句问话,语意中却有着忧虑、关切、责备等丰富的情感。
B.“你总是很积极的。”明赞美,实责备,女人对丈夫参军离家隐含不满,不好直接阻拦,故用反语。
C.水生嫂在面对丈夫的嘱咐,用两声“嗯”来回答,表明她满腹深情又极力克制,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D.“拴马桩也不顶事了。”“不行了,脱了缰了!”明贬实褒,看似责备丈夫,实则夸赞自己丈夫积极抗日。
3.文中两处画线句中的“才”字有丰富的意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分别加以赏析。
4.请简要分析小说前三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2022-11-03更新 | 2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