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1 题号:222824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重视教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社会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于人的教化,要有三个步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首先要从学诗开始,然后再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成就人的品性。以音乐与礼相比,他甚至认为,音乐的教化作用大于礼的规范作用。音乐在人的教化形式中,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音乐教化人极为独特,如荀子所说: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礼主要是通过形式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它对人的作用是外在的,甚至带有强迫的性质。而音乐对人的作用则是内在的,它直接进入人的心灵,打动人的情感,从根本上影响人的思想、性情,形成人向美向善的良好品质。

孔子的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影响甚大,并逐步形成了儒家的乐教传统。

在中国古代,音乐最为重要的功能是礼仪功能。与此相关,乐教的内容之一,是教人以礼。音乐的礼仪功能与教育功能其实是二位一体的,即音乐的教化作用往往融入音乐的礼仪功能之中。不同场合演奏的音乐,是礼仪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配合礼的施行,帮助人们了解和掌握礼,使礼由外在的形式融化为人内在的素质,即学会节制性情,自觉合于社会规范。班固说:王者所以盛礼乐何?节人之喜怒。礼乐之兴,目的是为了节制人的自然情感。朱熹也说:先王制礼,所以节人情,抑其太过而济其不及也。乐与礼同,声以节情,就是为了使人心和而不乱,使人性情中正而不乖戾。这就是《礼记•乐记》所说的知乐则几于礼的原因。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教。与此相近,古代的乐教也特别注重人的中和情感性格的培养。现在的音乐教育仍有继承这一传统的必要。而今,我们过多强调音乐宣泄情感的作用,甚至已经不知道音乐还有节制人的自然情感、使自然的也是粗糙的情感文明化的作用。中国古代的乐教可以帮助我们补上这一课,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一课。

中国古代乐教的核心目的在于移风易俗,使社会归于和谐。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音乐的教化实际上是一种美感教育,通过感官的浸染与熏陶,渐渐地改变人的情感,影响人的性灵。它的影响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其效果巨大,一旦形成就不好逆转。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影响到风俗的盛衰。因此,古人又有观乐的传统,即通过听乐来考察一个时代和一个社会的盛衰。《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显例,而《礼记•乐记》也因此有了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判断。

正因为认识到音乐影响人如此之深之大,所以古人特别关注音乐本体的内容,如歌词(诗)是否雅正,音乐曲调是否淫靡。从孔子就开始关注音乐有无节制,他明确主张放郑声,原因是郑声淫,即郑地的音乐没有节制,过于淫靡。他心目中最好的音乐是《关雎》,因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由此也形成了一个传统,即一般多提倡雅乐,抑制俗乐。雅乐是朝廷用于郊庙、朝会等国家重大典礼时的音乐,此自是其主要原因;还有一个因素,就在于雅乐曲调的正大中和,乐中和而民不流。而来自民间的俗乐,如孔子所排斥的来自桑间濮上的郑卫之音,因其曲调自由活泼而招人喜爱,所以卫灵公听而悦之。但郑卫之音使人之心淫乐者所以致和,非所以为淫也,所以俗乐常常因为曲调过于柔弱无骨而被称为靡靡之音,喜好归喜好,却不为理论所提倡。

(摘编自宋静的《乐教传统当弘扬》)

材料二:

荀子把理解为人类生活的根本追求,理解为人类与宇宙、天地、万物相感通的一种方式,此乃之发生与存在的形上依据。

产生的本原上说,乃植根人性,发自天情,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命情感需要。这不仅仅在于具有人类情感之属性,更主要在于蕴涵着人类对至善至美的追求、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故荀子之有上下贯通之义:其上可以通往天下之道;其下可以抵入人心,推动人性之化性起伪。其上通往天下之道,主要认为天下之道毕是矣,从《乐》与《书》《礼》《易》《春秋》相同之处来看,它们均是天下之道的体现,是天地万物存在及其发展的反映。

的独特性来说,及器具与天地万物相感通,是对天地万物的象征。其中以鼓象征天之清明,以钟象征地之广大,以磬象征水之柔顺,以竽笙箫象征万物之和谐,以筦籥等象征日月星辰即万物之多样,以乐舞之俯身昂首、周旋进退象征天道四时更替。荀子之所以特别重视,恐怕最主要原因就在于萌发于生命情感,又反过来能够对生命情感进行调适,从而指明了天地、、情感三者具有同源性。既能够体现出天地万物的自然秩序与和谐统一,又可以深入人心,化有情感,感动人之善心

(摘编自许春华《荀子<乐论>:弘扬一种合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音乐的教化作用大于礼的规范作用,而且音乐对人的作用比礼更直接。
B.在中国古代,音乐具有礼仪功能和教育功能,其教化作用往往融入其礼仪功能之中。礼仪功能最重要。
C.在礼仪活动中,音乐配合礼的施行,有助于人们了解和掌握礼,使人学会节制性情,自觉合乎社会规范。
D.“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古人可以通过听乐来考察一个时代和社会,因为音乐能改变世风,影响风俗的盛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特别关注音乐有无节制、歌词是否雅正等音乐本体的内容,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音乐对人有深远巨大的影响力。
B.“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其中《韶》为雅乐。
C.“乐”是人类与天地万物相感通的一种方式,各种乐器象征天地万物之特性而乐舞的动作舞姿是对天道和谐多样、四时更替的象征。
D.荀子认为“乐”上可通往“天下之道”,下可抵入人心,所以“乐”植根人性,发自“天情”是人类的生命情感需要。
3.下列关于音乐的名句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A.对我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舒曼
B.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像风,像天空,像海洋。——德彪西
C.一切好的音乐都是为了拨动心弦。——蒙泰威尔第
D.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们高尚起来。——亨德尔
4.材料一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提倡美育开设音乐课是必须的,但人们对音乐教育认识并不充分,有人认为音乐教育就是教学生唱唱歌,跳跳舞,弹弹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音乐教育作用的认识。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人屈原将楚地祷祝之辞的巫歌和《诗经》中的创作方法有机地融会在一起,加之他的激情,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言散文诗因此产生。以《离骚》《九歌》为代表的文言散文诗组成的《楚辞》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模仿骚体的作品也层出不穷。在探讨《楚辞》的渊源时,大多以为是楚文化造就了这种特点鲜明的作品,这是毫无疑问的。或以为它也受到中原文化,主要是《诗经》的影响,这也是毫无疑问的。若《楚辞》仅仅停留在当地祝祷之辞和巫歌的基础上,就不成其为《楚辞》而只是当地祝祷之辞和巫歌了;若《楚辞》的写作仅停留在《诗经》的传统方法上,就仅仅是《诗经》之余绪了。故《楚辞》应该是楚文化与华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楚国当地祝祷之辞和巫歌与《诗经》有机结合的产物。

其实对于《楚辞》受《诗经》影响的见解,前哲先贤是有过精彩论述的。汉宣帝早就指出: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鸟兽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鸟兽草木多闻之观数语,明显指出辞赋是继承《诗经》传统的。汉代最为流行的说法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讽),咸有恻隐古诗之义。辞赋一体,汉人所说的赋往往包含《楚辞》。

南朝刘宋文学评论家刘勰则认为《楚辞》的产生是有多种渊源的,其中就有《诗经》的因素。《文心雕龙·辨骚》说过,故论其典诰则如彼,语其夸诞则如此,固知《楚辞》者。刘勰所谓的论其典诰则如彼,是指《楚辞》中有不少思想性和创作方法同于儒家经典的地方,所谓的语其夸诞则如此,是指《楚辞》中有不少诡异之辞”“谲怪之谈,属不同于儒家的地方,而接近于战国纵横家好夸大其词的文风。不管《楚辞》的是非标准是否同于儒家经典,刘勰认识到《楚辞》在思想性、创作方法、诗歌形式等方面,是部分地渊源于《诗经》的;而其诡谲、夸诞之文风,则是受了战国诸子的影响。像汉宣帝、班固、刘勰这样的前哲先贤仅下论断或举例,并未详尽地阐述《楚辞》受《诗经》影响的情况。

论及《楚辞》,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确实具有丰富的华夏文化的因素,故需要了解楚文化逐步华夏化的进程。在楚文化的草创时期,即传说时代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原始时期,基本处于以地方特点、民族特点为主的原始文化阶段。故楚国早期的统治者楚武王承认楚人是蛮夷,这一方面是基于楚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讲的却是历史事实。楚国的建立,奠定了以华夏文化为尚的基本走向。近年获得的以往从未知晓的《孔子诗论》,证实了《诗经》确实已经在楚国传播。春秋后期以后,楚国进一步开疆拓土,国土益发广袤,人口益发众多,民族融合日益加强,文化的趋同性日益明显。

(节选自王廷洽《〈楚辞>中所见<诗经>元素》)

材料二:

《楚辞》所出现的祭祀对象多数不具有《诗经》中神灵形象的那种崇高性,同时,它们身上的某些特征、属性,又是《诗经》祭祀诗中的神灵所缺少的。

《诗经》中出现的祭祀对象,基本是处于静止状态的,它们高高在上,或安处冥冥之中,接受和享用人们奉献的祭品。如果说他们还有活动,那也仅仅是降临神坛、醉饱辞返而已。《楚辞》中的祭祀对象则不同,除没有直接出场的至上神东皇太一外,其余诸多神灵或是上天入地,或是遨游九州,或是出行求偶,都处于运动之中,见不到端坐受享的静止之神。所以《诗经》祭祀诗中的神灵显得稳重但却缺少生气,而《楚辞》中出现的祭祀对象则给人以变动不居的感觉。

《诗经》中出现的祭祀对象是众多的,基本都是吉祥之神,见不到死者的幽灵。《楚辞》则不同,其中的祭祀对象除常见的天地山川之神外,还有冥神,即人死之后而转化成的鬼魂,《山鬼》《国殇》祭祀的都是阴鬼幽灵。正因为如此,《诗经》和《楚辞》与祭祀相关的作品,在美学风格上就又出现了另一个重要差异:如果说《诗经》祭祀诗中的神灵基本都是正剧的主角,是崇高的对象,那么《楚辞》中的祭祀对象还有悲剧的扮演者,有不幸的命运和它们伴随。

总之,《诗经》与《楚辞》两种文化文本在表现宗教神道观念时,在审美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诗经》表现出的神道观念具有一种精英文化特质,而《楚辞》则呈现出一种俚俗文化气息;《诗经》所描写的神灵具有崇高性,标志着审美主体的理性成熟,《楚辞》所描写的神灵多有具象,表现出审美主体情感的真挚与酣畅;《楚辞》所表现的神道观念更注重情感的愉悦与失落,而《诗经》所表现的神道观更注重理性的深化与升华。深入分析《诗经》在表现神道观上与《楚辞》的审美异趣,可以理清两种文本所代表的文化的差异与特征,并可以进一步确认两种文化的存在历史状态及价值功能,亦可见出宗教文化对文学审美影响的清晰痕迹。

(节选自何长文《<诗经>与〈楚辞>的审美异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言散文诗是屈原将巫歌与《诗经》的创作方法有机融合的产物,两千多年来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B.有关《楚辞》的渊源问题,多数人认为是楚文化造就了《楚辞》,也有人认为《楚辞》还受到了《诗经》的影响。
C.材料一作者认为《楚辞》应该是楚文化与华夏文化融合的产物,对《楚辞》中华夏文化因素的研究,需了解楚文化逐步华夏化的进程。
D.《楚辞》中出现的祭祀对象冥神,即人死之后而转化成的鬼魂,对此,材料二作者列举了《山鬼》《国殇》的例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认为《楚辞》的产生有《诗经》的因素,在思想性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有继承儒家经典的地方。
B.《楚辞》中的夸诞之语、谲怪之谈受到了战国纵横家的影响,刘勰等前哲先贤对此并未发声。
C.《楚辞》中诸多神灵或上天入地或遨游九州或出行求偶,处于运动之中,给人以变动不居的感觉。
D.《诗经》祭祀诗中的神灵形象基本上是稳重而崇高的,表现出的神道观念具有精英文化特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楚辞》审美特性的一项是(     
A.注重情感的愉悦与失落。B.有的祭祀对象有不幸的命运。
C.众多神灵都是吉祥之神。D.具有俚俗文化气息。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2023-06-09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远。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新闻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合村并居主要是将一些人口偏少、位置偏远的小村子甚至“空心村”进行整合,将这些村落的人们迁往大村子或城镇并居,从而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合村并居无疑是一件好事。可合村并居后,对一些群众而言,“人住进了城镇的楼房,心却在牵挂老家的祠堂”。这说明,合村并居不是简单的“拆旧房、建新居”的物理迁移,它还应包含“人心搬迁”“文脉传承”等软性内容。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性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色。中国人素来就有安土重迁、聚村而居、终老是乡的习惯传统。乡村是承载中国文化与精神的基石,是乡土文脉赓续的重要空间。

不管是被动的合村并居,还是自然的城市化进程,大量村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这是客观现实。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大约拥有360万座自然村,而到了2010年该数字已下降到270万。长期关注传统村落保护的学者冯骥才评估,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 个村庄消失。

一旦村庄消失,中国传统的乡土精神和历史记忆也将失去依托。比如,遍布乡村的祠堂是乡村中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其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宗亲联谊、家风传承。合村并居过程中,如果村子里的祠堂被简单拆掉,那真的可能会祭拜祖宗都找不到地方,孝亲敬祖的传统可能因此就断裂了。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那些农村的老房子。不少村子尤其古村落都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或古民居,但有些村落规模较小,离城镇较远,人口也流失严重,如果按照一些地方合村并居的标准,可能会一并了之、一拆了之。 当那些老房子、古建筑,在推土机的轰鸣中应声倒下时,我们丢掉的不是几片残砖断瓦或几根石柱木梁,而是老房子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老房子与历史进行对话的机会。

不幸的是,合村并居过程中,不少地方将经济价值和商业考量置于首要地位,更多关注合村并居中“钱值”(经济价值)和“颜值”(景观价值)的开发,而忽略了“文值”(文化价值)的保育。有的地方按照城市商业住宅的统一标准,给村民设计房子,楼越盖越高,可原来各具特色的村落格局全都消失了。还有一些,生硬照搬外国风格改造农村的院子,结果使得乡村建筑中出现“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不伦不类、不中不西、不土不洋的奇葩景观。乡村景观城市化与建筑西洋化,不仅割裂了乡土原生文化传承,也污染了乡土文化精神。丢弃乡土文化特色,一味地进行克隆,很难将新社区建成让群众拥有独特记忆的精神家园,也很难让搬入其中的村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

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要住更新的房子,村庄要修更宽的马路,于是土窑洞被水泥瓷砖取代,青石板路上覆盖了厚厚的水泥,合村并居也成了一种现实选择。只不过,环境变了,生活变了,基于生活之上的习俗、文化、历史等也都会随之改变。因此,合村并居与保护乡土文脉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广泛存在的一个文化悖论。

(摘编自《合村并居,别丢了乡土文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家庭是除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的最基本的抚育社群,所以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
B.美国人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特性,以及人少地多的特性,导致了美国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
C.合村并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如果实施得当,能整合资源、节约土地、提升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D.在合村并居的过程中,建造高楼等城市化景观固然能让农民拥有踏实的幸福感,但是会丢弃乡土文化特色。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乡下大多的农民聚村而居,这一特点直接决定了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
B.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有利于合作起来利用水利、进行农业生产、保卫安全。
C.祠堂是重要的传统文化建筑,如果简单拆除,可能会割裂孝亲敬祖的传统。
D.合村并居时,既要关注其“钱值”和“颜值”,又要尽可能地保护乡土文脉。
3.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论述了“合村并居”的目的、正确做法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B.材料二第三段引用《乡土中国》的内容,论证乡村存在的重要作用。
C.“360万”“270万”等数字,有力论证了当前大量村庄消失的危害。
D.“欧洲补丁”“美国碎片”等比喻,辛辣讽刺了照搬外国风格的后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在合村并居的同时,如何保护乡土文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2024-02-16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目前已知微生物会影响肠道等器官的发育,但完成这项任务后,它们不能休息,仍要继续工作,以保持动物机体正常、稳定地运转,微生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没有什么比免疫系统更清楚地体现微生物对稳定性的影响:免疫细胞与分子共同保护我们的身体,使其免遭感染或其他外在威胁。该系统复杂到令人生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台巨大的机器,由一系列数不清的零部件组成:它们产生信号,触发彼此,一个接一个地传递下去。现在请想象一台同样的机器,①但却是摇摇欲坠的混乱半成品,每一个零部件要么不完整,要么数量过少,要么连接出错。这就是无菌啮齿动物体内的免疫系统。就像微生物学家西奥多·罗斯伯里解释的那样,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动物总的来说极易受到感染,因为它们一起以婴儿般的不完整状态面对外部世界的威胁

这告诉我们,动物的基因组并没有为一个成熟免疫系统的建立提供所需要的一切。该过程还需要微生物的贡献。数百篇关于小鼠、舌头、斑马鱼等一系列物种的科学论文表明,微生物能以某种方式帮助免疫系统的形成。它们影响免疫系统创建完整的免疫细胞类别,也能帮助储存这些细胞的免疫器官发育。这些微生物在生命早期发育过程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影响。那时,机体的免疫机器被首次建造出来,它开始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个庞大且充满危险的世界。

机器开始轰鸣后,微生物继续工作,帮助它校准面对外部威胁的反应。以炎症为例。炎症是一种防御反应,免疫细胞冲向损伤或受到感染的部位,造成肿胀、发红、发热等症状。通常情况下,这对保护人体免受威胁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没有炎症,我们会持续遭受感染。但有时候,免疫本身也会成为问题。如果免疫反应遍及全身,持续时间过长,或者轻易就能触发,那么就会导致哮喘、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炎症必须在正确的时间点被触发,并适当地加以控制。抑制和激活它同样重要。而这两方面的工作,微生物都能胜任。②有些微生物会刺激鹰派免疫细胞的反应、触发炎症,另一些则会诱发鸽派"抗炎细胞。它们把人体状态平衡在二者之间,使我们能够应对威胁做出反应,但又不至于过度反应。没有它们,这种平衡会消失,这就是为什么无菌小鼠既容易发生感染,又容易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它们既不能在威胁入侵时让免疫系统做出合适的应答,也不能在相对安全时阻止不恰当的反应发生。

现在让我们暂停一会儿,看看这整件事有多奇特。人们对免疫系统的传统描述,充斥着敌对意味的军事术语。我们把它视为一种防御系统:判定自我(我们自己的细胞)和非我(微生物和其他一切),保护自我,抵御非我。请看以下这个例子。脆弱拟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细菌,2002年,萨尔基斯·马兹马尼亚通过研究表明,这种特殊的微生物可以修复无菌小鼠免疫系统的一些问题。具体而言,这种细菌的存在能够恢复辅助性T细胞,这是一类关键的免疫细胞,负责聚集、协调其余的免疫细胞。马兹马尼亚的研究显示,甚至不需要整个微生物出马,其表面的多聚糖APSA)就能增加辅助性T细胞的数量。马兹马尼亚的团队后来又发现,PSA可以防治炎症性疾病,比如影响肠道的结肠炎等。这些都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所导致的疾病,而PSA能通过镇静作用保持机体健康。

但是请记住,PSA是一种细菌分子:根据常识,免疫系统应该视其为威胁才对,PSA应该引发炎症。但事实正相反:PSA能够消炎,镇静免疫系统。③马兹马尼亚称其为共生因子,即一种微生物发给宿主的化学信息,仿佛在说我为和平而来。这清楚地表明,免疫系统天生并没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即不一定能区分无害的共生体和充满威胁的病原体。正如以上例子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微生物会帮助它区分。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能把免疫系统视为一支誓将微生物杀得丢盔弃甲的军队?实际情况显然更微妙。它有时能把身体内部搅得如同大锅快煮,特别是在患有型糖尿病或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体内。而在B-frag等原生物存在时,它也可以表现得如温火慢炖。我认为,把免疫系统视为负责国家森林公园的护林员队伍可能更准确:它们就是生态系统的管理者,必须小心地控制本地物种的数量,并驱逐侵略者。

但有一处转折:公园里的生物首先聘请了这些护林员。它们教护林员区分需要照料的物种与应该驱逐的侵略者,而且还在不断地生成像PSA这样的化学物质,影响护林员对警报的反应程度。这样看来,免疫系统并不只是控制微生物的手段,它至少部分地由微生物控制。④这是我们体内万物保护我们的另一种方式。

(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生物不仅能够影响肠道等器官的发育,而且在保持动物机体正常、稳定地运转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B.无菌小鼠在病毒入侵时容易发生感染,原因是免疫系统不能阻止不恰当的反应发生,致使反应过于激烈。
C.脆弱拟杆菌是常见的肠道细菌,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已经表明脆弱拟杆菌有助于无菌小鼠免疫系统的修复。
D.人们患有Ⅰ型糖尿病或多发性硬化症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他们体内的免疫系统往往会以激烈的方式发挥作用。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动物机体内的免疫系统没有发展成熟,就极易受到感染,本文作者和西奥多·罗斯伯里在这点上的看法是一致的。
B.炎症是动物机体对于外部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症状表现为肿胀、发红、发热等,它通常是有益于动物机体健康的。
C.如果把免疫系统比作国家森林公园的护林员队伍,那么微生物就应承担保护森林物种和驱逐森林入侵者的职责。
D.文章通过大量的比喻把抽象的科学知识阐释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这与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有相似之处。
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摇摇欲坠的混乱半成品”指的是已受到感染或受到其他外在威胁侵害的动物机休。
B.②处“‘鹰派'免疫细胞”指的是对外部威胁做出激烈反应来保护动物机休的免疫细胞。
C.③处“共生因子”指的是和动物机休关系密切,但也会给动物机休带来危害的微生物。
D.④处“另一种方式”指的是免疫系统通过控制有利于健康的微生物来保护动物机休。
4.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大肠杆菌对人类的生命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人类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伙伴。
B.对有机休的独立存续而言,没有什么比维护一个恒定的内部环境更重要--无论大象还是原生动物,都是如此。
C.实际上,“天文数字”都不足以描述微生物的数量之多,可以说,人们肠道里的微生物,甚至多过银河系中的天体。
D.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目前所能识别出的细菌只是全部微生物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也可能不是最重要的。
5.微生物对人体的免疫系统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2024-06-10更新 | 5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