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辙(1039-1112)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8 题号:2239322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 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节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恐遂汩没A故B决然舍C去D求E天下奇闻F壮观G以知H天地之广大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符合,与《苏武传》中“赐号称王”中的“称”意思不同。
B.足,足够,与《师说》中“位卑则足羞”的“足”意思相同。
C.壮,让……雄壮,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不同。
D.选,铨选,古代文人科举及第,只是获得任职资格,还要经吏部考核任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封书信虽然属于所谓的“干谒”文字,但它一开头就奇兀不凡.完全抛弃了仰慕之类 的陈辞俗套,提出了对为文与养气关系的论断,可谓先声夺人。
B.作者在书信的最后自明志向,指出自己并不追求做官,不想求取利禄,只是想得到对方 的教诲,委婉地提出了见面的愿望,语言既有分寸,又有气势。
C.气,其实就是指人的气质修养。司马迁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豪杰交游:作者观看高峻 的嵩山、华山,拜见欧阳修,欲谒见韩琦,客观上都可养己之气。
D.文中写到欧阳修及其周围的贤士,推崇欧阳修的文坛地位及其影响,是为了说明这一 点:交接名人贤士,对增加人生阅历、提高气质修养有重要意义。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5.材料第三段是怎样赞颂韩琦的?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苏辙(1039-1112) 应用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以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恩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B.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C.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D.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刺史府门”与“于是从散约败”(《过秦论》)两句中的“败”含义不同。
B.“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与“吾家读书久不效”(《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效”含义不同。
C.“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两句中的“区区”含义相同。
D.“独幸岁月之久”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
B.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
C.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儿女之乐;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轻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
D.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2)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5.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2023-02-23更新 | 140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①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1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②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而实腴。自曹、刘、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2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常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选自《栾城后集》卷二十一)

材料二:

嗟夫,渊明隐居以求志咏歌以忘老诚古之达者而才实拙。若夫子瞻,仕至从官,出长八州,事业见于当世,其刚信矣,而岂渊明之才拙者哉!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古之君子,其取于人则然。

(节选自《梁溪漫志》卷四《东坡改〈和陶集引》》条3

【注】(1)过:即苏过,是苏轼的第三子。(2)俨:陶渊明的儿子。(3)此条内容引自苏辙原文。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渊明隐居A以求志B咏歌C以忘老D诚古之E达者F而才G实拙
2.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提及“鲍、谢、李、杜”等人,是指历史上的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
B.桑榆,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故以此指日暮。文中用来比喻晚年,垂老之年。
C.冠,就是弱冠。古代男子在二十岁要行冠礼,表示成年,应当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D.古人用“先”指死去的人,如先考。文中的“先君”,指死去的君主,曾要求苏辙师从苏轼。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晚年谪居儋耳,简居蔬食,以读史创作诗文为兴趣追求,其作品精妙,未现出老人常有的衰惫之态。
B.苏轼诗作追和古人,且独独喜欢陶渊明的诗。在他看来,陶诗风格朴质与华美兼具,清瘦与丰腴同在。
C.陶渊明年轻时常常为了生存到处奔走,性格刚烈的他希望自己早点死去,但又害怕子女因此忍饥挨饿。
D.孔子治学追求转述先哲而不自创新思想,相信并喜好古人的东西,古来君子常以此作为治学为人的标准。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5.阅读材料一第三自然段与材料二选文,苏轼认为自己的大难是__________,因而认可陶渊明__________;在苏辙看来,苏轼跟陶渊明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陶渊明__________(三处均用原文词句回答)。
2024-03-01更新 | 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吴氏浩然堂记

苏辙

①新喻(今江西新余)吴君,志(名作动,有志于)学而工(擅长)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私下)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名作状,按时节)至,沟浍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濊(huì深广)淫溢(泛滥),充塞坑谷。然后滂洋东流,蔑洲渚乘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抗拒,阻挡)//子尝试考(考察)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今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渟(tíng水积聚而不流动),得下而流,忘己而因(顺着)物,不为易勇,不为险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平居(生活简易)以养其心,足乎内,无待乎外,其中(内心)潢(guāng)漾,与天地相终始。止则物(人)莫之测,行则物莫之御。富贵不能淫(使他惑乱,放纵),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面对)乎死生得失而不惧,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为气□,至(最)大至刚,以直(坦荡的胸怀)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今余将登子之堂,举酒相属(劝请),击槁木而歌,徜徉乎万物之外,子信(确实)以为能浩然矣乎?”

③元丰四年七月九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潢漾:浩荡无迹貌。②写作本文时,苏辙是受苏轼牵连而谪贬在筠州做卖盐酒的小吏。

1.可填入第②段画线句空格处的语气词是(       
A.矣B.哉C.欤D.也
2.对第②段划曲线部分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蔑洲渚/乘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
B.蔑洲渚/乘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
C.蔑洲渚/乘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
D.蔑洲/渚乘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
3.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文中与之相呼应的一句是(       
A.不为易勇,不为险怯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
C.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
D.足乎内,无待乎外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是篇议论抒情文,作者把深挚的情感融合在生动的景物描写中,寓情于景,寓情于论。
B.首段交代写作缘起,面对吴君不知道书房命名者想法的疑惑,作者替他解说命名的缘由。
C.作者在文中表达了阔达的胸襟和雍容的气度,与隐居不仕的吴君共勉,追求隐逸之乐。
D.整篇文章错落奔放,写江水的浩荡之势,奔流之态,形象生动,语言明快。
5.苏辙在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时作了改动,请阐述这样做的好处。
2023-01-30更新 | 1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