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 高三 二模 2024-04-08 778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演化,有人认为它是向着特定方向按照固定计划进行的。其实,演化受偶然性主导,既无目的又无方向,演化的前途无法预测。很久很久之前,生活在热带非洲的人群中发生了至少一次突变,血红蛋白分子可以抵抗疟疾了。这一重大的优势使这个新基因传播开来,但随之而来的代价是镰刀型细胞贫血。偶然性可能会影响到自然选择的各个阶段。著名生物学家史蒂芬·古尔德说过,如果有可能把生命演化的历史重演一次,结局很可能不一样,不仅可能没有人类,甚至可能没有哺乳动物的出现。

我们经常强调,自然选择塑造了许多优美的生物性状,但是这并不等于认同“自然选择创造完美”的流俗意见,对于后者我们需要辩证分析,演化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取决于你对完美的认识。如果你的问题是:“自然选择是否总是使得物种获得更长久的安乐?”那么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意味着种群受到选择。如果你的问题是:“自然选择是否会创造出每一种有价值的适应?”回答仍然是否定的。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猴子可以用尾巴抓住树枝,这种本领对于非洲的猴子也一样有用,但是仅仅是因为运气不好,它们没有产生这种技巧。在远古时代,南美洲出现的某些环境组合使某些猴子开始使用它们的尾巴,最后它们养成了用尾巴抓住树枝的能力。这一发展过程却不曾在非洲发生,可见有用的性状未必会出现。

然而,在优化一些数量性状方面,自然选择确实常常是向着接近完美的方向发展。如果某个特性有助于某项功能,那么当它们经过世世代代的选择,无数微小的改进会积少成多,愈发趋近理想的功能。例如,鸟的翅膀可以更长,具备更好的提升力;也可以更短,更易于控制。观察大风暴过后鸟类的幸存情况便会发现,死去的往往是那些翅膀特别长或特别短的鸟,能生存下来的鸟的翅膀大都偏离平均值不远,也就是接近最佳的翅长。

在人类生理特征中可以找到上百个性状接近最佳值的例证:骨的大小和形状、血压的高低、血糖水平、脉搏次数、青春期发育年龄、胃的酸度等等。观察值可能不是十分精确,然而已经十分接近。当我们质疑自然选择为什么没有起作用的时候,多半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某些未知因素。例如:胃酸会加重溃疡,但服用了抗酸药的人仍然可以消化他们的食物。所以,是不是胃酸太多了呢?可能不是,胃酸对消化和杀菌都是重要的,包括杀灭引起结核的细菌。为了识别身体的不完善之处,你必须首先理解其完善和妥协之处,因为它们是不完善之处的代价。

同所有的工程师一样,演化也经常需要采用妥协方案。汽车设计师可以把油箱设计得更厚从而减少起火的风险,但是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成本又减少了行驶里程和加速度,这就需要妥协。于是油箱没有变得更厚,在某些车祸中它们确实破裂了,代价就是每年都有几个人为此而丧命。当自然选择不可能同时在方方面面都达到尽善尽美的时候,它的妥协方案不是随意的,而是尽可能使净收益最大化。有这么一个未必可信的传闻:亨利·福特在巡视一个堆满了废旧T型车的仓库时问道:“这些旧车里是否有绝对不发生故障的部件?”随从人员回答:“有的, 一种驾驶杆绝不会失灵。”福特转向他的总工程师,说道:“那么我们就重新设计它。如果永不发生故障,我们花在上面的成本一定太高了。”自然选择同样会避免“过度”设计。如果某件东西运行得相当不错,那么它的某些不重要的缺陷就不会成为选择因素,自然选择也就没有改进它的机会。因此,身体的每个器官都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足以应付可能偶然遇到的极端环境;同时,一旦压力过大这些器官也会受到伤害,身体里没有哪个器官是永远不出毛病的。

对某种资源的供应若适度增加常常会带来很大的益处,但是大量增加却可能会使收益减少。比如炖汤,放两个洋葱可能比放一个好,但是放十个进去不仅浪费而且也没有什么好处。这种成本收益分析是经济活动中的常规操作,也同样适用于生物学和医学。例如使用某种抗 生素治疗肺炎,剂量太小可能产生不了明显的益处,中等剂量时费用虽有增加但能得到更多的收益,过大的剂量徒然使费用更高却不能增加多少疗效,甚至还有风险。每一个工程或者医疗上的决策都会进行成本和收益两方面的考量,在每一个演化中保留下来的遗传变化虽然有益,也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自然选择的力量并不弱小,也不是不可捉摸;它选择的是对整体适应更有好处的基因,即使这个基因会使个体对某些疾病更易感。

(摘编自伦道夫M尼斯《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热带非洲生活的人群,血红蛋白分子可以抵抗疟疾,但随之而来的代价是镰刀型细胞贫血,说明偶然性演化可能影响自然选择的各个阶段。
B.虽然自然选择塑造了许多优美的生物性状,但“自然选择创造完美”只是流俗意见,并非科学家们的共识,人们对“完美”也没有统一的认识。
C.大风暴过后死去的往往是那些翅膀特别长或特别短的鸟,能生存下来的鸟的翅膀大都接近最佳的翅长,说明自然选择让某种特性还渐趋近理想。
D.成本收益分析是经济活动中的常规操作,作者认为它同样适用于生物学,在演化中保留 下来的遗传变化虽然有益,但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定代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用尾巴抓住树枝这种本领对于南美洲和非洲的猴子同样有用,但环境组合的不同使得它不会在每一个需要之处出现。
B.“同所有的工程师一样,演化也经常需要采用妥协方案”,是因为自然选择会避免“过度”设计,不让事物同时在各个方面都达到尽善尽美。
C.福特要求重新设计汽车驾驶杆,并非认为驾驶杆永不失灵不好,并非希望汽车发生故障, 而是因为永不失灵的驾驶杆会大大增加成本。
D.“每一个工程或者医疗上的决策都会进行成本和收益两方面的考量”,论证的是自然的演化不会总是朝着收益的方向发展,有时恰恰相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河狸从池塘附近采集树枝,然后拉进巢穴,生物学家格·贝诺夫斯基对此提出假说,离巢穴的距离越远,河狸采集的树枝直径会越小。
B.如果突变的基因增加了个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使其对危险能迅速闪避,并能成功地选择 有生育能力的配偶,它们的基因多半会迅速传播。
C.生物演化史中捕食者的能力在与被捕食者的竞赛中持续优化,狐狸跑得快,自然选择留下的是比狐狸更快的一些兔子,于是狐狸的速度也加快。
D.人体的发热并不是体温调节失控,而是人体演化出来的一种精细的体温调节机制,某些 情况下对发热病人进行退热治疗,反而会使病情加重。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自然选择”有怎样的特征?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论证演化的特征?请根据文本概括分析。
2024-04-08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开岭

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男耕女织。“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 就这么悠悠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札札弄机杼”的织声中,飘到了二十世纪。

①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的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划、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美丽,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

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会儿,机器造羊毛衫已铺天盖地,但她们仍不放弃这事业。

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织就阳春意。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这事业乃社会事业、生计事业,亦是婚姻事业、情感事业。

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②无论是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呜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织绣之灵则不可少。

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是衣,纳的是袜,绣的是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③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2006年一则新闻——《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抒发了两方面的情感: 一是对“女织”中蕴藏的女性之闪光灵魂的礼赞,二是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消匿的惋惜与留恋。
B.如今的城市已经男不耕女不织,乡村里虽然耕种依旧,女织却已消失不见,对此作者用了“蒸发”一词,足见内心的无比沉痛。
C.中国古代女子重视女织,主动选择女织,是因为女织首先是一种情感事业,她们织的衣、纳的袜等作为媒介和信物,可以传达情意。
D.患癌母亲的“织愿”是渴望儿子25岁后能穿上妻子织的衣物;结尾用疑问句,表明作者期待美好“织愿”成真,引发读者共鸣。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三段以散句为主,整句穿插其中,整散结合,使句式既整齐又富于变化,能够自由而充分地表现“女织”背后的情感之美。
B.文中划线的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使事物的特征具体可感,在生动形象的表达中蕴含了作者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C.作者在第九段写自己的母亲,使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这是对母亲的赞美,更是对寄托着温情的“女织”的赞美。
D.文章紧扣女性与“织”的关系.说古论今,写物写人,由人而已,将记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形散而神凝。
8.文章首段多次引用表现“男耕女织”的古诗文,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概括。
9.学校组织的家乡文化生活调研会上,有位同学介绍了家乡的织染手艺,并朗读了《女织》一 文,同学们对王开玲的观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简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2024-04-15更新 | 2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 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节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恐遂汩没A故B决然舍C去D求E天下奇闻F壮观G以知H天地之广大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符合,与《苏武传》中“赐号称王”中的“称”意思不同。
B.足,足够,与《师说》中“位卑则足羞”的“足”意思相同。
C.壮,让……雄壮,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不同。
D.选,铨选,古代文人科举及第,只是获得任职资格,还要经吏部考核任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封书信虽然属于所谓的“干谒”文字,但它一开头就奇兀不凡.完全抛弃了仰慕之类 的陈辞俗套,提出了对为文与养气关系的论断,可谓先声夺人。
B.作者在书信的最后自明志向,指出自己并不追求做官,不想求取利禄,只是想得到对方 的教诲,委婉地提出了见面的愿望,语言既有分寸,又有气势。
C.气,其实就是指人的气质修养。司马迁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豪杰交游:作者观看高峻 的嵩山、华山,拜见欧阳修,欲谒见韩琦,客观上都可养己之气。
D.文中写到欧阳修及其周围的贤士,推崇欧阳修的文坛地位及其影响,是为了说明这一 点:交接名人贤士,对增加人生阅历、提高气质修养有重要意义。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2)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4.材料第三段是怎样赞颂韩琦的?请简要概括。
2024-04-08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袁秀才下第归毗陵

欧阳詹

羸马出都门,修途指江东。

关河昨夜雨,草木非春风。

矢舍虽未中,璞全终待攻。

层霄秋可翔,岂不随高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起兴,“羸”字写出袁秀才下第后垂头丧气之貌,表现其郁郁不平之意。
B.作者认为袁秀才这块“璞”要“全”,还需要“攻”,这是提醒其继续奋斗。
C.末句是作者对袁秀才的勉励,认为他必将像鸿飞九天一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D.本诗层次分明,叙事、写景、议论相结合;语言饱含深情,有动人的力量。
16.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本诗颔联作简要赏析。
2024-04-07更新 | 2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四、名篇名句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对《诗经》中的诗进行了独到的评价。
(2)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末二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他创作时很可能借鉴了宋朝刘克庄《贺新郎》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小李老师在备课时想以“管弦”为例讲一下借代, 一时未能想出恰当的例句,旁边的小刘老师提醒她说,唐宋诗文中多有相关句子,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就很好。
2024-04-08更新 | 30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较易(0.8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饮料、零食、糕点流行减糖、无糖的同时,菜肴和主食当中却在大量放糖。       A        因为摄入糖太多,实在不是一个好事情。

在餐馆里,      B 。菜品如糖醋排骨、宫保鸡丁、红烧肉、烧茄子等,面食如杂粮馒头、小窝头、果仁红豆卷等。淡淡的甜味,会让人放松警惕,不知不觉摄入大量的糖。我们日常不小心会吃进去多少糖?①加5%的糖不能提供令人满意的甜味,②而加8%的糖则认为很可口。③至于饼干点心之类食品,④要想让人吃得出正常的甜味,就得至少加到15%以上的糖。⑤《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出,⑥一天最好把添加糖克制在25克以内,最多不能超过50克。⑦在这种前提下,我们就更要谨慎喝饮品了。⑧100克酸奶就含8克糖,⑨一份冰淇淋如果再加上,⑩就可能超过50克的限额了。

有人问:用糖醇替代糖来做菜可以吗?这样做并不能解决问题。 一方面,用糖醇做菜不 能增香增色;另一方面,       C ,研究结果显示,糖醇吃多了会增加血栓风险,还会导致腹泻,扰乱肠道菌群平衡。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怡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四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斜阳无力地照在葫芦架上,给黯旧的窗纸投上了斑驳的叶影。林道静拿着一张报纸,     地读着,此刻,她人虽在休息室里,心却已经飞到乱糟糟的街上,飞到被日本海军占领了的秦皇岛。

“林先生,啥消息呀?”道静抬头一看,是李芝庭。他见林道静捏着报纸发呆,不禁问了一声。道静站起身把报纸递给他。李芝庭把头条消息看过几行,摇头叹气道:“咱中国岂不眼看就要亡国了吗?唉,亡国!亡国!”

“李先生,别这样说好不好?听着叫人怪难过!”林道静含着眼泪说,“中国怎么也不会亡国的!我们能叫它亡吗?……”道静的话还没有说完,卢嘉川迈着沉稳的步子走进门来。他站在门边向道静点点头微微一笑:“您说得很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事如此,咱们难道能          吗?”

“是呀!”道静一边回答这人的问话,一边看着李芝庭。

“那可有啥办法?咱们白面书生,          ,拿什么去跟敌人打仗?”李芝庭小声咕哝着,轻轻地摇头叹息。

“爱国不一定都拿枪打仗。进行宣传,唤起人心,这也是拿起了武器。”卢嘉川说道。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文中加点的“乱糟糟”“沉稳”不可以删掉,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解说。
22.对于怎样抗日,李芝庭与卢嘉川有不同的看法。试用一段话概括他们两人的观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和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字。

六、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自然选择会避免“过度”设计。有人认为,学习、生活、做人做事需要避免“过度”设计,这样人生会有更多精彩。有人则认为,人生只有一次,方方面面都要做到尽善尽美,这样才不留遗憾。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2024-04-07更新 | 25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试卷题型(共 8题)

题型
数量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古代诗歌阅读
1
名篇名句默写
1
语言文字运用
2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阅读与鉴赏
2
作家作品
3
名篇名句默写
4
语言文字应用
5
作文主题
6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现代文阅读
1-50.4学术论文论述类文本
6-90.65抒情性散文文学类-单文本
二、文言文阅读
10-140.65苏辙(1039-1112)  应用类
三、古代诗歌阅读
15-160.65赠友送别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0.85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五、语言文字运用
18-190.85辨析并修改病句  情境补写表达题组
20-220.65压缩语段  语句(语段)表达效果  熟语(含成语)表达题组
六、作文
230.4人生感悟  引语式材料  自我定位  理性思辨材料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