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抒情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8 题号:2239322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开岭

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男耕女织。“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 就这么悠悠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札札弄机杼”的织声中,飘到了二十世纪。

①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的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划、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美丽,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

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会儿,机器造羊毛衫已铺天盖地,但她们仍不放弃这事业。

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织就阳春意。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这事业乃社会事业、生计事业,亦是婚姻事业、情感事业。

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②无论是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呜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织绣之灵则不可少。

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是衣,纳的是袜,绣的是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③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2006年一则新闻——《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抒发了两方面的情感: 一是对“女织”中蕴藏的女性之闪光灵魂的礼赞,二是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消匿的惋惜与留恋。
B.如今的城市已经男不耕女不织,乡村里虽然耕种依旧,女织却已消失不见,对此作者用了“蒸发”一词,足见内心的无比沉痛。
C.中国古代女子重视女织,主动选择女织,是因为女织首先是一种情感事业,她们织的衣、纳的袜等作为媒介和信物,可以传达情意。
D.患癌母亲的“织愿”是渴望儿子25岁后能穿上妻子织的衣物;结尾用疑问句,表明作者期待美好“织愿”成真,引发读者共鸣。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三段以散句为主,整句穿插其中,整散结合,使句式既整齐又富于变化,能够自由而充分地表现“女织”背后的情感之美。
B.文中划线的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使事物的特征具体可感,在生动形象的表达中蕴含了作者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C.作者在第九段写自己的母亲,使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这是对母亲的赞美,更是对寄托着温情的“女织”的赞美。
D.文章紧扣女性与“织”的关系.说古论今,写物写人,由人而已,将记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形散而神凝。
3.文章首段多次引用表现“男耕女织”的古诗文,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概括。
4.学校组织的家乡文化生活调研会上,有位同学介绍了家乡的织染手艺,并朗读了《女织》一 文,同学们对王开玲的观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简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知识点】 抒情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湘

拿起一本书来,先不必研究它的内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经很够我们赏鉴了。

那眼睛看来最舒服的黄色毛边纸,单是纸色已经在我们的心目中引起一种幻觉,令我们以为这书是一个逃免了时间之摧残的遗民。它所以能幸免而来与我们相见的这段历史的本身,就已经是一本书,值得我们思索、感叹,更不须提起它内含的真或美了。

还有那一个个正方的形状,美丽的单字,每个字的构成,都是一首诗;每个字的沿革,都是一部历史。飙是三条狗的风:在秋高草枯的旷野上,天上是一片青,地上是一片赭,中疾的猎犬风一般快地驰过,嗅着受伤之兽在草中滴下的血腥,顺了方向追去,听到枯草飒索地响,有如秋风卷过去一般。昏是婚的古字:在太阳下了山,对面不见人的时候,有一群人骑着马,擎着红光闪闪的火把,悄悄向一个人家走近。等着到了竹篱柴门之旁的时候,在狗吠声中,趁着门还未闭,一声喊齐拥而入,让新郎从打麦场上扶起惊呼的新娘打马而回。同来的人则抵挡着新娘的父兄,做个不打不成交的亲家。

印书的字体有许多种:宋体挺秀有如柳字,麻沙体天娇有如欧字,书法体娟秀有如褚字,楷体端方有如颜字。楷体是最常见的了。这里面又分出许多不同的种类来:一种是通行的正方体;还有一种是窄长的楷体,棱角最显;一种是扁短的楷体,浑厚颇有古风。还有写的书:或全体楷体,或半楷体,它们不单看来有一种密切的感觉,并且有时有古代的写本,很足以考证今本的印误,以及文字的假借。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旧书,则开章第一篇你便将看见许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号,有的是姓名。在这些姓名别号之中,你说不定可以发现古代的收藏家或是名倾一世的文人,那时候你便可以让幻想驰骋于这朱红的方场之中,构成许多缥缈的空中楼阁来。还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严,你可以就它们的姿态,以及它们的位置,悬想出读这本书的人是一个少年,还是老人;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还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借此揣摩出这主人公的命运:他的书何以流散到了人间?是子孙不肖,将它舍弃了?是遭兵逃反,被一班庸奴偷窃出了他的藏书楼?还是运气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将它售卖了,来填偿债务,或是支持家庭?书的旧主人是这样。我呢?我这书的今主人呢?他当时对着雕花的端砚,拿起新发的朱笔,在清淡的炉香气息中,圈点这本他心爱的书,那时候,他是决想不到这本书的未来命运。他自己的未来命运,是个怎样结局的;正如这现在读着这本书的我,不能知道我未来的命运将要如何一般。

更进一层,让我们来想象那作书人的命运:他的悲哀,他的失望,无一不自然地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让我们读的时候,时而跟着他啼,时而为他扼腕太息。要是,不幸上再加上不幸,遇到秦始皇或是董卓,将他一生心血呕成的文章,一把火烧为乌有;或是像《红楼梦》《水浒传》一般命运,被浅见者标作禁书,那更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呵!

天下事真是不如意的多。不讲别的,只说书这件东西,它是再与世无争也没有的了,也都要受这种厄运的摧残。至于那琉璃一般脆弱的美人,白鹤一般兀傲的文士,他们的遭忌更是不可言喻了。试想含意未伸的文人,他们在不得意时,有的采樵,有的放牛,不仅无异于庸人,并且备受家人或主子的轻蔑与凌辱;然而他们天生性格倔强,世俗越对他白眼,他却越有精神。他们有的把柴挑在背后,拿书在手里读;有的骑在牛背上,将书挂在牛角上读;有的在蚊声如雷的夏夜,囊了萤照着书读;有的在寒风冻指的冬夜,拿了书映着雪读。然而时光是不等人的,等到他们学问已成的时候,眼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只是在他们的头额上新添加了一些深而长的皱纹。

咳!不如趁着眼睛还清朗,鬓发尚未成霜,多读一读“人生”这本书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先写黄色毛边书值得我们思索,再用对几个字的想象引出方块字的如诗如画,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和无尽的想象。
B.作者随意拈出“飙”“昏”两个字形象描绘出动人故事,表现书里方块字的美丽,既有具体的生活实感,又避免了抽象叙述的枯燥。
C.读书人学成时,“眼是早已花了,头发是早已白了”,既不能实现个人抱负,又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作者委婉批评了死读书这一现象。
D.这篇文章立足现实,融古人今,涉猎历史而不累赘,运用典故而不拘泥,情旨单纯而摇曳多姿,堪称抒情与议论结合的美文。
2.文章围绕“书”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与书相关的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这篇文章的结尾简洁巧妙,请简要分析。
2023-05-21更新 | 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天香第一枝

艾雯

今年春早,除夕也是立春。一年的最后一天,竟又是春季开始的第一天。多么奇妙的巧合!尽管生活在尖锐化的科技时代,尽管以公历计算着时光的脚步,但对古老悠久的中国传统,我依然有许多偏爱和尊崇。就像我国的历法,配合四时节气,岁序不乱,真是宇宙大学问中的奇迹!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命名,不仅时令准确,含义更是蕴藉无限。像“立春”“立秋”,以“立”字表示开始和来临,多么坚定有力:像“惊蛰”,春雷初震,地气上升,惊醒冬眠的昆虫,万物复苏,又多么生动而具震撼性。

——噢,挚友,看我只顾在这里歌颂节令,让你好笑。而原来是趁着开春,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终于我得到了梅花的消息。

我不仅得到了梅花的消息,也寻着了梅花的踪迹。不在诗里,不在画上,不在梦中,而是真真实实,生长在泥土里,绽放在枝干上。

我不仅寻到了梅花的踪迹,更欣赏了梅花的高洁标格、傲岸丰神。不在梅山,不在梨山,不在苏州邓尉,却在一幢庄严巍峨、轩敞宏伟的殿堂内。

那天,闻讯而去国父纪念馆访梅的人汇成一股潮流。我们是三滴小水珠,溶入大潮中,我那两位随从转瞬不见了,原来他们留在门外,正一字一句研读那一大张有关梅花的介绍。说也是,不知多少像他们一样生长在亚热带宝岛的年轻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真正的梅花哩!

人挤,光线暗。只能随着潮流缓缓移动,点数着小盆小盆的红梅。高不盈尺,却也根株蟠虬,点缀着点点纤柔的深红花朵。人潮涌到大厅中间忽然分流四溢,这才豁然露出一片璀璨的白,绵绵不尽围绕在国父座前。全是一人高的白梅。花光莹洁耀眼,幽香暗暗浮动。庄严的殿堂洋溢着早春的氤氲,玉蝶梅清癯疏瘦,娇小的花朵白里泛着浅浅的粉,仿佛羞晕轻染。时梅丰腴雍容,晶莹圆润的花朵繁密地攒集在秀挺的枝梢,俯偃生姿,翘扬独秀。虽然是年轻的新生代,已颇具坚忍卓绝的精神、高洁超凡的标格。最难得的是习惯于严寒酷冷、凌霜傲雪之姿,竟也能在潮湿的亚热带深植成长。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

徘徊在梅丛间,我忍不住三番两次凑近最高枝的花朵,深深地吸着气,那清清幽幽、淡淡约约、若有若无的芳馨,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唤醒了我最早的记忆,也唤回了往日情怀……

若有若无的幽香中,我是那个短发覆额的小女孩,老棉鞋踏过皑皑白雪,仰头望着那林老梅桩,光秃秃的枝丫上,开着碧光盈盈的绿梅,比母亲发髻上的碧玉簪还晶莹。父亲双手笼在狐皮袍子的袖口里痴痴地欣赏。雪悄悄地飘下来,沾在他帽檐上。

淡淡约约,清清幽幽,也是梅展,在天寒地冻的日子,在水榭亭阁的林国,展示一盆盆淡雅俊逸的绿萼梅、古雅名贵的檀香梅、色泽如杏的杏梅、结实成双的鸳鸯梅……有的苍劲古朴,有的奇倔突兀,有的狂放豪迈,有的仙风道骨。那些爱梅成癖的梅痴围着梅花仔细品题,柱上壁际挂着些咏梅的对联诗词,有一幅松青篆刻的竹屏似乎最具代表性,诗题:“江南素垂一枝春,艳好国花自有真。万紫千红齐仰止,冰肌铁骨见精神。”那是苏州人一年一次的盛会,我跟父亲去过好几次,留下好深好深的印象。

还有一株闻名的梅花,你一定比我更熟悉,那就是你们苏州艺专对面图书馆里的那株铁板红梅。历史悠久,树龄古稀,枝干朴拙道劲。耸峭之气凛然。真是铁骨嶙峋!花开时,枝丫间、树梢上,却繁花密蕊,盛开着胭脂般的红梅。树是如此古朴苍劲,花是如此妩媚温润。正是“千年老干屈如铁,一夜东风都作花”自然,看梅花最好的去处还是邓尉,“邓尉山上梅花林,玉雪为骨冰为魂”。方圆二十里的梅林,千万株一齐怒放,蔚成一片香雪海!远远望去,仿佛天际垂云,山巅积雪,待走进梅林,就像投身在白云掩映间,陶醉在“飞来香雾都成雪,寻人梅花不见人”的美妙境界。

——“嘀嗒”一响,镁光闪闪,将我拉回现实。孩子们让我和梅花留下了依偎的情景。从前虽然没有人替我和梅花摄下可贵的镜头,但在我们内心,却保留着最隽永的一份。不是吗?那孤傲幽雅的仙姿,高洁坚贞的丰神,深深镌刻在我们心版上,稍一敛神凝注,便又清晰地呈现在脑中,永不磨灭,永不褪色!

挚友!可还记得许多年前,我也曾给你看过一篇怀念梅花的小文,开头摘录了四句引子——年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龚生华;又是天寒时节,何处可看梅花?很高兴如今再也不必为“无处可看梅花”而惆怅。羁居宝岛数十载,从未上阳明山专门为看樱花。不是对花有所歧视,却是耿耿于它所代表的不祥事物。期盼着来年,我们可以相偕去阳明山赏梅,也可以结伴返家园重访故居梅花。

最后且让我抄下我最喜欢的梅花颂,作为明日梅花之约的见证,效法梅花精神的期许!

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唯渠不变霜节操,千古风标只自知。

(有删改)


【注】①艾雯,原名熊昆珍,著名作家。1923年出生于苏州,1949年移居台湾。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语言含蓄,富有深意,如“真是,有土地就有我们的国花”一句,表面是写梅花,实际上是对坚韧顽强的民族精神的赞美。
B.文章对图书馆里的铁板红梅的描写侧重于其独特的外形气质,而对邓尉梅花的描写则侧重于其数量之多,千万株同时绽放就像雪海。
C.文章以和“挚友”交谈的方式来写,如“要告诉你一个小小喜讯”“你一定比我更熟悉”等,使文章显得亲切活泼,有感染力。
D.标题“又见天香第一枝”中,“又”写出了作者再次见到梅花的惊喜,“天香第一枝”则运用比喻等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赞美。
2.文章围绕“访梅”的思路而展开,请简要梳理。
3.艾雯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作家,其散文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这从文章中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请简要分析。
2022-09-22更新 | 1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尘世

朱以撒

站在滹沱河畔的这座百年老宅里,慢慢走到它的高处,可以看到四处没有遮挡的田园和土坡,内心和视觉一样,超乎寻常的平静。

色调极其简单——灰色、黄色、土色、黑色,相互应和、交接。田野边成排的树木,仍然沉浸在冬日般的冷漠里,枝条嶙峋充满骨感。每一棵树的外在长势、内在结构,都让目光一览无余地穿透,从它们的骨架里缝隙中看到辽远的暮霭淡淡而起。山坡上不同人家的羊群,如果在秀色的江南,都是一团团雪白的云朵。现在,一只只都是风雨欲来时的昏暗色,行走起来浓云移动。它们与山坡上剔去华姿的干草那么接近,以至于视力不济者,根本分辨不出这些干草上行走的生命。山坡旁有一些窑洞。窑洞,这种节省原材料的住宅,我一直以为最接近先民的居住理想,简便朴实,上下皆土,人在其中。没有哪一个人于窑洞中感到不踏实。雨水的稀少,土质坚硬,注定经得起时光的研磨。与窑洞本质相似的审美眼光,使居住其中的人也不那么着意修饰,只是在两只窗户的玻璃上贴上粗线条刻画的两幅剪纸。红色粗犷——我这么称呼道。

由于干燥,风一起就成了灰尘的天下,使这座老宅的任何一个房间,无论如何紧闭,都难以抵挡细微尘粉的进入。人们在琢磨一个曾叱咤风云的人物时,蜡像的出现缩短了凭空想象的距离。蜡像的姿态、容貌都为了某一个历史的片段来塑造,他和身边同样是蜡像的人物在商讨某一个大事。此时都很年轻,锐气十足。蜡像的时间久了,肩上、头上盛满了尘粉,连高挺的鼻梁也不能免。往事在灰尘里变得十分自然,绝不会像电影导演那样,为了取得效果人为作用。不过,有多少人在意曾经的是是非非呢?

在春日里,见不到可以称为翠绿、嫣红的色调,对于南方人来说,真是不可思议的事。红绿之色原本是土地上植物最常见的颜色,在这儿成了奢侈。正因为如此,我目击时不乐意的一些情调也因此不见了,诸如花哨、轻薄、妖冶、艳丽,都随着此时的地气不在我的视野之内。当南方的油菜花使傍晚的帷幕迟迟不能落下时,我在这里对质朴有了一种沉浸的安然——所有的颜色都离土地相距未远,连同人的穿着、食物、举止、用具,都相似相融,没有那种突兀而起的浮艳。人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天色迷蒙、地气混沌,习惯了一阵风扬起尘泥的节奏。他们的很多木门木窗,干裂的缝隙像孩子的嘴一般地张开,再有洁癖的人,时日久了,洁癖也要减弱许多,逐渐接受尘土的依附。

说到滹沱河,想到河两岸的寻常生活,认为临水生活必有灵性机巧。如果是滋润的南方,大抵会被认同。现在我想说这条河,用拙来形容会贴切一些。由于它的位置,我把它和我曾经熟悉的几条河做一点对比。河岸边的色调是不可忽视的,许多河岸的柳色已经舒展,优雅地垂落下来,开始了延伸的旅程,随着以后越发上升的温度,会惊人地铺张开来,染绿一条河水。谁也不会想到,还有这么多沉睡者,从去年深秋脱去最后一片饰品之后,就一直不见醒来,保持着一种与时节无干的缄默,没有层次,也没有色阶,被称为春季的几个节气,只是日历上的一个符号,挂在墙上。

在老宅内外看到一些已被春风掀起来的春联,还有一些为游人提供方便的文字,都是用毛笔蘸饱了墨下气力书写而成的。落笔很沉很慢,提笔又很少,使得每一个字都如一块沉沉土疙瘩,尚未酥松。有人倚在春联的门框边,看尘土飞扬中的来往异乡人,或者坐在春联下的板凳上。他们倚门而站立而安坐,有些无动于衷,表情很不明朗。可以依此判断出生存的基调——总是平平。既无大起也无大落,年年相似,既绝了不切实际的奢念,也淡去悲伤、失望。这大概也暗合了苏东坡的《定风波》:“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安心于现状,不多思多虑,也算得上过日子的常道常情。

又一阵风裹着尘土迎面而来,在低着头眯着眼躲闪的瞬间,我想到了“尘世”这个词,真是太形象了。时光像风一样去了又来,头尾相衔,许多尘土被卷着扬起,在这里,或者那里,满世界飞舞,没有谁可以在尘世之外。

在晋西北的土地上走动,仲春二月就要过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老宅写起,写到老宅外的田园和土坡,“内心和视觉十分平静”,这种基调一直贯穿全文。
B.经过时间的推移,蜡像身上沾染了尘粉,让人们在想象这些人物时有所依据,从而考证出真实的历史。
C.文章对老宅内外的春联和其他文字的书写状态进行了想象,“很沉很慢”与晋西北人们的生活状态相符合。
D.文章引用《定风波》中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真切地体现了人们在“尘世”中过日子的常道常情。
2.文章两次写到了南方,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晋西北高原老宅子的相关情况让作者想到了“尘世”,试分析其思维过程。
2022-10-30更新 | 1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