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12 题号:223932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演化,有人认为它是向着特定方向按照固定计划进行的。其实,演化受偶然性主导,既无目的又无方向,演化的前途无法预测。很久很久之前,生活在热带非洲的人群中发生了至少一次突变,血红蛋白分子可以抵抗疟疾了。这一重大的优势使这个新基因传播开来,但随之而来的代价是镰刀型细胞贫血。偶然性可能会影响到自然选择的各个阶段。著名生物学家史蒂芬·古尔德说过,如果有可能把生命演化的历史重演一次,结局很可能不一样,不仅可能没有人类,甚至可能没有哺乳动物的出现。

我们经常强调,自然选择塑造了许多优美的生物性状,但是这并不等于认同“自然选择创造完美”的流俗意见,对于后者我们需要辩证分析,演化所达到的完美程度取决于你对完美的认识。如果你的问题是:“自然选择是否总是使得物种获得更长久的安乐?”那么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意味着种群受到选择。如果你的问题是:“自然选择是否会创造出每一种有价值的适应?”回答仍然是否定的。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猴子可以用尾巴抓住树枝,这种本领对于非洲的猴子也一样有用,但是仅仅是因为运气不好,它们没有产生这种技巧。在远古时代,南美洲出现的某些环境组合使某些猴子开始使用它们的尾巴,最后它们养成了用尾巴抓住树枝的能力。这一发展过程却不曾在非洲发生,可见有用的性状未必会出现。

然而,在优化一些数量性状方面,自然选择确实常常是向着接近完美的方向发展。如果某个特性有助于某项功能,那么当它们经过世世代代的选择,无数微小的改进会积少成多,愈发趋近理想的功能。例如,鸟的翅膀可以更长,具备更好的提升力;也可以更短,更易于控制。观察大风暴过后鸟类的幸存情况便会发现,死去的往往是那些翅膀特别长或特别短的鸟,能生存下来的鸟的翅膀大都偏离平均值不远,也就是接近最佳的翅长。

在人类生理特征中可以找到上百个性状接近最佳值的例证:骨的大小和形状、血压的高低、血糖水平、脉搏次数、青春期发育年龄、胃的酸度等等。观察值可能不是十分精确,然而已经十分接近。当我们质疑自然选择为什么没有起作用的时候,多半是因为我们忽视了某些未知因素。例如:胃酸会加重溃疡,但服用了抗酸药的人仍然可以消化他们的食物。所以,是不是胃酸太多了呢?可能不是,胃酸对消化和杀菌都是重要的,包括杀灭引起结核的细菌。为了识别身体的不完善之处,你必须首先理解其完善和妥协之处,因为它们是不完善之处的代价。

同所有的工程师一样,演化也经常需要采用妥协方案。汽车设计师可以把油箱设计得更厚从而减少起火的风险,但是这样一来就增加了成本又减少了行驶里程和加速度,这就需要妥协。于是油箱没有变得更厚,在某些车祸中它们确实破裂了,代价就是每年都有几个人为此而丧命。当自然选择不可能同时在方方面面都达到尽善尽美的时候,它的妥协方案不是随意的,而是尽可能使净收益最大化。有这么一个未必可信的传闻:亨利·福特在巡视一个堆满了废旧T型车的仓库时问道:“这些旧车里是否有绝对不发生故障的部件?”随从人员回答:“有的, 一种驾驶杆绝不会失灵。”福特转向他的总工程师,说道:“那么我们就重新设计它。如果永不发生故障,我们花在上面的成本一定太高了。”自然选择同样会避免“过度”设计。如果某件东西运行得相当不错,那么它的某些不重要的缺陷就不会成为选择因素,自然选择也就没有改进它的机会。因此,身体的每个器官都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足以应付可能偶然遇到的极端环境;同时,一旦压力过大这些器官也会受到伤害,身体里没有哪个器官是永远不出毛病的。

对某种资源的供应若适度增加常常会带来很大的益处,但是大量增加却可能会使收益减少。比如炖汤,放两个洋葱可能比放一个好,但是放十个进去不仅浪费而且也没有什么好处。这种成本收益分析是经济活动中的常规操作,也同样适用于生物学和医学。例如使用某种抗 生素治疗肺炎,剂量太小可能产生不了明显的益处,中等剂量时费用虽有增加但能得到更多的收益,过大的剂量徒然使费用更高却不能增加多少疗效,甚至还有风险。每一个工程或者医疗上的决策都会进行成本和收益两方面的考量,在每一个演化中保留下来的遗传变化虽然有益,也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自然选择的力量并不弱小,也不是不可捉摸;它选择的是对整体适应更有好处的基因,即使这个基因会使个体对某些疾病更易感。

(摘编自伦道夫M尼斯《我们为什么会生病》)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热带非洲生活的人群,血红蛋白分子可以抵抗疟疾,但随之而来的代价是镰刀型细胞贫血,说明偶然性演化可能影响自然选择的各个阶段。
B.虽然自然选择塑造了许多优美的生物性状,但“自然选择创造完美”只是流俗意见,并非科学家们的共识,人们对“完美”也没有统一的认识。
C.大风暴过后死去的往往是那些翅膀特别长或特别短的鸟,能生存下来的鸟的翅膀大都接近最佳的翅长,说明自然选择让某种特性还渐趋近理想。
D.成本收益分析是经济活动中的常规操作,作者认为它同样适用于生物学,在演化中保留 下来的遗传变化虽然有益,但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一定代价。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用尾巴抓住树枝这种本领对于南美洲和非洲的猴子同样有用,但环境组合的不同使得它不会在每一个需要之处出现。
B.“同所有的工程师一样,演化也经常需要采用妥协方案”,是因为自然选择会避免“过度”设计,不让事物同时在各个方面都达到尽善尽美。
C.福特要求重新设计汽车驾驶杆,并非认为驾驶杆永不失灵不好,并非希望汽车发生故障, 而是因为永不失灵的驾驶杆会大大增加成本。
D.“每一个工程或者医疗上的决策都会进行成本和收益两方面的考量”,论证的是自然的演化不会总是朝着收益的方向发展,有时恰恰相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河狸从池塘附近采集树枝,然后拉进巢穴,生物学家格·贝诺夫斯基对此提出假说,离巢穴的距离越远,河狸采集的树枝直径会越小。
B.如果突变的基因增加了个体对感染的抵抗力,使其对危险能迅速闪避,并能成功地选择 有生育能力的配偶,它们的基因多半会迅速传播。
C.生物演化史中捕食者的能力在与被捕食者的竞赛中持续优化,狐狸跑得快,自然选择留下的是比狐狸更快的一些兔子,于是狐狸的速度也加快。
D.人体的发热并不是体温调节失控,而是人体演化出来的一种精细的体温调节机制,某些 情况下对发热病人进行退热治疗,反而会使病情加重。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自然选择”有怎样的特征?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论证演化的特征?请根据文本概括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重要的英语诗人奥登,在评论叶芝时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仔细思量,这里的爱尔兰,应该不但指叶芝的地域意义上的祖国,更主要指文化意义上的故乡。

奥登的话揭示了文化的强大制约力。对于一个作家,他接受制约的方式,以及他的作品对读者的影响,都依赖于语言——准确地讲,是他使用的母语。一种语言的最高成就,它的节奏和韵律,幽微和曲折,它的本质和秘密,也是通过最优秀的作家作品体现的。在俄语,是普希金、托尔斯泰,英语世界不能忘记莎士比亚和哈代,而在汉语的天空,最亮的星辰是屈原和李白,是曹雪芹和鲁迅。

一位作家,他从写作中获得的幸福感,首先应该是他确信,有人分担他的思想和情感,他的喃喃自语正被千万只同一种语言的耳朵倾听。共同的生存境遇,让他和他的读者明白什么样的话语和声音连着最深的疼痛。而共同的文化背景,则使他们更能够听得出哪是正色厉声,哪是弦外之音,哪些静默不亚于洪钟大吕,哪些笑声其实是变形的哽咽。他与他们之间不需要解释,相比条陈缕述,更多的是相视莫逆。

因此,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必定是为他的同胞而写作,以赢得他们的赞誉为目标,此外的其他动机都是可疑的。尽管今天的信息高速公路已将全球连成一个村庄,但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些深处的东西仍然无法转译,无法获得对等的理解。它们涉及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种文化的深层编码,它们被封存在母语里,对一些人会敞开,对其余人却长久缄默。我们如何使外国人懂得为什么“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取材于彭程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从本质上说,语言文字就是特定的社团人群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特定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关于如何联络、思维和识别等等的操作系统。可以说,人类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语言的世界中,历史上曾出现不少因语言而造成的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的矛盾冲突。

在异国他乡,几句母语或家乡话,会使两个陌生人倍感亲近,“乡音无改”也只是表明“我”仍然属于原来的那个群体,母语情结往往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联系着。许多时候,人们关注的不是说了什么,而是用哪种语言方式说,这就是语言的身份识别功能、语言的“图腾效应”。一位海外的中国诗人说,每当他听到“碧海”“沧桑”“江湖”这些汉语独有的词汇时,都会莫名地激动,甚至落泪。

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不同民族的思维有不同之处,而不是像一般人所认为的,人类的思维都是相同的。了解一个群体或民族,首先要了解它的语言,学习它的语言,并且最好是“地道得不露蛛丝马迹”。这其实是在要求,遵从这种语言的思维习惯,甚至还要学习和遵守这种语言的语言习俗等。如果不了解中国人的整体思维特点,就很难理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背后的贬义。不同语言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也大不相同,像德语等西方语言,在表达上通常更加直接明确,而中文则更为含蓄多义。

(取材于肖贤彬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民族生活的所有信息都积淀在民族的语言中。

语言和人的关系,就像云和天的关系,是如此牢固,只要人的生命得以延续,语言的生命就不会断绝,而只要语言的生命的种子还存活着,民族生活及其精神文化的传统就会一直延续下去。中华文明能够延绵五千多年,成为人类历史上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统一的语言文字。书同文、语同音,方能心相通、情相融。

因此语言的意义绝不止于为人们提供单纯交流的“工具”,它还从根本上使得交流中的人们的存在成为可能——语言不仅使人们在空间中的存在成为可能,即不仅是一个社会得以凝聚的神秘的黏合剂,它还使人们在时间中的存在成为可能。只要有语言,人们就不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迷失自己,因为当人们要在时间中确认自己的时候,最先给他凭借的,就是语言。语言是人走不出去的生存的极限,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在自己的母语中迷失。

传统文化的生命,有赖于语言文字的生命。语言如果“转向”了,扎根于这种语言的传统必然也要跟着“转向”。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决不能仅从技能层面谈论如何提高汉语修养,更要把尊重、敬畏、护卫、热爱母语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责任来看待。

(取材于郜元宝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奥登的话强调了文化意义上的故乡对于诗人创作的重要影响。
B.屈原、李白、曹雪芹和鲁迅的作品,体现了汉语的最高成就。
C.不同语言的作品很难转译,所以作家的幸福感来源于自己同胞。
D.要想真正懂得“却道天凉好个秋”,需要破解文化的深层编码。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是族群内部和族群之间用于联络、思维和识别的一种系统。
B.“一言不合,拳脚相加”的现象,表明人类也生活在语言世界中。
C.语言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在思维、审美等方面的差异。
D.“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贬义,说明中国人追求思维的整体性。
3.根据材料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生活信息。
B.书同文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C.语言使人们在时空中的存在成为可能。
D.语言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传统文化的转向。
4.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居海外的中国诗人听到汉语独有的词汇时流泪,与语言承载着民族的集体意识有关。
B.“乡音无改鬓毛衰”,诗人几十年保持乡音不改,是为了更好地与家乡心相通、情相融。
C.“供给侧”“云看展”“碳中和”等新语汇的传播,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新特点。
D.几句家乡话能使两个陌生人倍感亲近,说明语言是人与人之间得以凝聚的黏合剂。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回答学好母语有哪些重要意义。
2023-11-01更新 | 1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国之本在家积家而成国,《大学》讲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在家孝亲,推之事君;在家悌兄,推之事长。通过在价值观念上的延展,实现从齐家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最终达到德化天下的境地。所以,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既具有生存论上的核心地位,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部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有着的鸿沟:似乎属于私德,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则分属两界,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的作用。一如西方的宗教改革,改革之后的基督教新教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极大贡献,如马克斯·韦伯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所做的分析那样;在现代社会,家庭成员的关系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对父母的尊重,父母对孩子的恩爱与尊重,以及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培育出来的家庭关系对现代社会同样非常有益。但是,在现代文化中,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自由主义思想,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从而忽略了它在现代社会的政治——道德的建设中的作用。这一评价是非常有见地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一个民主性的共同体,是多么依赖于它的成员究竟有多少能力去实现一种相互合作的个人主义,就不会长久地一直否认家庭领域的政治——道德意义。因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用来为社会整体的利益服务,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具体点出了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不再是宗法式的共同体,作为专制温床的时代,也早已过去。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确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性不是一个个体的自然本性,而是在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进而推及到对宇宙的爱,这正是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功能,是个体得以社会化的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在现代社会中,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修齐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有重大意义,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社会就会迅速进入失范状态。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材料二: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出发,形塑家国一体的秩序体系。这一缘情制礼的反复努力,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若合符节,不仅决定我国传统文明的制度和伦理底色,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家庭革命甚嚣尘上,家庭结构和模式、传统家国关系频受挑战,但作为文化——心理结构并没有被根本撼动,反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重建舶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其他思想的依据。由此可见,不理解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就不可能理解中国文明的实质特点及其构成和变迁。

其次,在中国文明中的上述地位,立足于作为实体的家已成为中国人的社会生命之源的事实。今天,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来打量,视其为纯粹的权利、利益和权力关系的受体,而忘却其在生活和历史中形成的作为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承载,甚而忘却其作为现代人之丰富的情感需求(爱情、亲情以及依赖性)的港湾,我们就很难深入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和伦理结构,也难以在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共情的研究。

(摘编自肖瑛《作为方法:中国社会理论的一种尝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所以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常常成为人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例证之一,认为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导致了政治上的专制。
C.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扩展到整个社会,如果家庭出现不和睦,那么中国社会就会动乱而摇摇欲坠。
D.20世纪初以来,由国外传入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泛滥,传统家国关系受到挑战,“家”的地位受到撼动,成为这些思想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在现代社会则属于私人范畴,因而难以进入公共领域。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发展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其他文明要研究中国文明,必须认识“家”是中国人情感与生命意义的承载,情感需求的港湾。
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在材料一作为论据的一项是(     
A.左宗棠家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须融澈于心。
B.梁启超家书: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
C.《黄氏家规》: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D.《钱氏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4.简要分析材料一引用霍耐特的话的作用。
5.对于“家”,选文两则材料以及下文三者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2022-04-23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说的审美趣味是在小说家的小说观、文学观的视域下建立起来的故事表达形式。它以语言为建筑材料,以人物和故事为基本元素,以时代和生活现场为背景,形成一个完整的文本架构。从人物到故事设计,从语言风格到叙事策略,从情节设置到整体结构,无不体现着作家的审美趣味。

小说因语言的形象、生动和诗意而被赋予艺术性和文学性;生活的滋味、跋涉的艰辛、情感的波澜,都可以成为小说语言里的一道道风景,都可以写出超凡脱俗之美。好小说是天然的语言学教材和美育教材。富于动感和诗意的句子,在平淡的行文里振聋发聩,在庸常世俗里光芒四射,是所有好小说的共通特质。它们看似不动声色,却能在字里行间迸发出文学语言的独有魅力。这就是语言的堂奥。因为它们的大道至简,唤起了读者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或道出了世相,或揭示了哲理,或接近了真相,或反讽了现实,或提供了妙趣,或指引了方向,或开阔了视野,或开启了心智,或拯救了灵魂,或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语言表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般受益匪浅者,就是好小说的美育功能。

在语言外壳的包裹下,是行走在小说世界中的各色人物。人物与故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物产生事件,演绎故事。故事反映社会,表现人性。激情飞扬、生动曲折的故事,逻辑严密地连接着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这是小说动人心弦的部分,也是读者牵肠挂肚的地方。而人物命运的背后,往往是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着力映射。一个经典的文学人物有着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不会因岁月的久远而褪色,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暗淡。小说的情节和细节,直接表现出作家的个人喜好,是低俗还是高雅,是粗鄙还是崇高,是颓废还是乐观,是作者狭隘的个人恩怨的宣泄还是对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表达,这是衡量小说家审美立场和思想情操的基本尺度。

建立和坚守崇高的健康的审美立场,是作家应有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世界的风云际会和世道人心,也才能奏出与时代同节拍的黄钟大吕。一个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作家,会把它当成毕生追求的恒久目标。古人认为文章千古事,这种追求传世之作的远大目标,尽管非一般作家所能企及,但它与中国传统文学观中的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审美传统是一致的,至今都有积极的时代意义,而这个就是人间正道上的思想感情,是与时代精神相符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摘编自李春平《是灯盏,是航标-—谈谈小说的审美趣味》)

材料二:

柳青是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对当代文学影响巨大,他的创作受到史诗这种文学观的影响。这个影响,既有来自苏联文学的,也有来自中国传统文学的,如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在他的文学观念中,不写纯粹个人的、小格局的东西,要写就写大作品。柳青的创作经验源于生活,他认为生活在自己要表现的人物的环境中,对从事文学的人是最佳选择。对这种观念,路遥、陈忠实也深以为是。基于这种观念,柳青的创作是宏大叙事,他写人时,总是考虑到政治以及当时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他的焦点对准的是集体,是新生活,是新制度,他的主题是要歌颂这个制度下的新生活,在制度、集体与人物特别是个人的关系中,柳青的重心是在前者。

路遥的小说,重在写个人的理想,个人在时代和生活中的受难与追寻,有时代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人生》中高加林走后门进城,抛弃刘巧珍,受到强烈的道德谴责。路遥想为进城人生寻求一个合理又合乎道德的解决方案,他把高加林一分为二,变为《平凡的世界》的兄弟俩,老大孙少安守望家园,老二孙少平走出土地。《平凡的世界》是对《人生》的展开,它试图回答当时对《人生》亦即农民进城提出的许多社会和道德问题,给当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一个解答。路遥也许并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他写的高加林、孙少平,他们高中毕业,有了一定的文化,他们的思想已经被有限度地启蒙,他们想进城,努力进城,既是自然人性的真实流露——对自由的渴望,也是对城市生活所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现在,城乡二元对立已经被打破,农民进城,已经是正常的人生选择。

人物命运特别是命运结局往往体现主题思想,陈忠实的《白鹿原》通过人物命运形象地写出了传统乡土中国的解体。传统社会是耕读传家解决的是生存问题,是人与赖以为生的土地的关系,是读圣贤书,解决的是思想和精神的问题,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问题,是子孙万代精神承续的问题。《白鹿原》以新旧两代生动的人物画卷,艺术地展现了以耕读传家为命脉的农业社会、农耕文明在新时代暴风雨冲击中的崩塌过程和深刻嬗变,为读者提供了多向度思考的文本。

(摘编自那小利《现实主义:从柳青到路遥和陈忠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人物、故事是小说审美世界的重要构成要素,读者可以从这些要素中感受小说家的审美趣味。
B.小说语言具有能够唤起读者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并涤荡其精神世界的作用,这就是小说的美育功能。
C.作家柳青的文学创作观念,既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又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学,还与自己生活经历有关。
D.路遥把高加林变为《平凡的世界》的兄弟俩,其创作动机是试图解答当时农民进城所面临的社会和道德困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情节与细节关乎作家的思想格调,因此作家思想格调越高,小说情节设置与细节描写就越精妙。
B.柳青认为,文学创作不应该写纯粹个人的、小格局的东西,这说明其文学作品不关心个人层面的东西。
C.是否进城是农民自由的人生选择,可见路遥《人生》与《平凡的世界》里反映的时代是不自由的。
D.从路遥以及陈忠实的创作经验可知,他们的作品既有时代性,也传承了柳青现实主义创作的特点。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文以载道”观点的一项是(     
A.所有小说家创作时都有一个重要任务:建立自己的小说审美趣味,最大限度地争取读者的情感共鸣。
B.小说《人世间》内蕴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表达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观念。
C.文学创作仅满足于自己所认识的生活小圈子,或者躲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去搞创作,是不会有出息的。
D.作品审美趣味低俗,立意狭隘,格调低下,对社会缺乏洞见,与时代趋向和民族精神相去甚远。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柳青、路遥与陈忠实都是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请结合材料从“审美趣味”的角度评析他们创作的异同之处。
2022-05-09更新 | 2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