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44 题号:225492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地理学以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为研究对象。传统的文学研究,重视时代背景的分析而忽视地理环境的考察,因此对文学的认识就存在很大的片面性,许多精彩的内容、形式和特点都被忽略或者遮蔽了。文学地理学借鉴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研究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迁徙与组合。描述文学作品地域特点与地域差异,揭示文学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中,不乏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言论,却鲜有论及文学与气候关系的。刘勰和钟嵘最早提到气候影响文学。《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谓物色,就是指自然景色,准确地说是物候学所讲的物候。《诗品·序》则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郭绍虞解释气,气候。这四句说:气候使景物发生变化,景物又感动着人,所以被激动的感情,便表现在舞咏之中。这是讲诗歌产生的原因。”“物色是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气候的变化引起物候的变迁,物候的变迁引起感情的激动,感情的激动导致文辞(文学)的产生,这是文学作品产生的一种机制。在20世纪的自然科学领域,地理学家竺可桢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中引用杜甫的《杜鹃》、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等诗,谈文学对气候、物候的反映,借以证明物候学的相关问题。

文学是一种生命体验,气候影响文学家生命和生命意识,从而影响文学。生命意识内涵丰富,它包括人对生命本身的感悟和认识,如对生命的起源、历程、形式的探寻,对时序的感觉,对死亡的看法,对命运的思索;也包括对生命价值的判断和把握,例如对人生的目的、意义、质量、价值的不同看法。前者属于生命本体论,后者属于生命价值论。生命意识如此丰富的内容,自然气候可以触发它,但不能全部培育它,尤其是生命价值论方面的内容,能够担当培育之责的,主要是人文气候。

自然气候能够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人们能够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产生时间紧迫感或危机感,多是受到某些生命现象的启示或警惕,如人的生老病死或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物候现象。一般人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的反应不够敏感,相关领域的专家(包括农民)对于物候的反应,通常是一种知性的或理性的反应,而文学家的反应则多是一种感性的或情绪的反应。文学家不仅能够对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等物候现象有着更敏锐、更细腻、更强烈的体验,他们看到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等物候现象,会想到时间的流逝,并由此想到个体生命的流程、状态、质量、价值和意义,而且能够用一种诗化的形式,把自身的体验和感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唤起或强化更多的人对于生命的感受、思考和体认。物候之所以会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是因为它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而这循环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气候的周期性,导致物候现象的发生;气候的地域性,导致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物候现象。就其与文学的关系而言,地貌、水文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是文学创作的常见题材,能激发文学家的创作灵感,但这种激发的原动力是气候。农民根据相关物候的出现来判断季节的迟早,从而适时地安排农事,文学家则由相关物候的变化,感知时序的更替,从而引发种种关于生命的情绪体验和理性思考。

生命意识并不是先天的存在,它是后天培育的。通常来讲,生命意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长期积淀,它是已然存在的,潜伏在人的脑海深处,只有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尤其是近距离的生老病死,以及自然界的动植物的生长荣枯和推移变迁才能唤醒它,让它浮现出来。需要强调的是,人文气候(风俗、风气、民风、民俗)的形成,与自然气候也有关系,虽然不那么直接。一个地方的自然气候,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土壤、水文、生物或物产;一个地方的土壤、水文、生物或物产,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或经济活动;一个地方的生产方式或经济活动,影响到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与风俗(风气、民风、风俗),即人文气候。因此,我们讲人文气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具有培育作用,并不意味着自然气候没有加入到这种培育,只是不那么直接而已。同理,我们讲自然气候对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具有触发作用,也并不意味着人文气候就不能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

总之,气候通过物候影响文学家生命意识,而文学家生命意识又影响到文学家对生活与写作环境的选择,影响到文学家的气质与风格形成,影响到文学家的灵感触发机制,从而影响到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内部景观等。

(摘编自曾大兴《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家的地理分布、迁徙与组合,描述文学作品的地域特点及差异,既是作品学,也是作家学。
B.刘勰和钟嵘在其论著中最早提及气候对文学的影响,他们笔下的“物色”和“气”,指的就是物候和气候。
C.竺可桢写过《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最早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论及气候、物候与诗人写作的互动关系。
D.文学家不仅对物候变化有细腻敏锐的感知体验,而且能够用诗化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影响更多人的生命体认。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文学研究,重视时代背景的分析而忽视地理环境的考察,换言之,就是只重视人文气候,而忽视自然气候。
B.生命意识内涵丰富。其中,对死亡的看法,对命运的思索,对人生意义的探究,都属于“生命价值论”的内容。
C.生命意识来自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常处于潜伏状态,需要人世生老病死或自然物候现象的触发,才会将其唤醒。
D.气候及物候不仅影响文学家对环境的选择,还直接影响文学家的气质与风格形成,进而影响文学作品的内部景观。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作者关于“气候触发文学家的生命意识”观点的一项是(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B.“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騒》)
C.“遵四时以逝,瞻万物而思紛。悲落叶于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4.材料第四段(见画线句)指出,气候是激发文学家创作灵感的“原动力”。请依据原文,简要概括作者作出这一论断的理由。
5.杜甫的《登高》流传古今。试运用本文观点,简要说明诗人生命意识被激发的过程。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用在这里的,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入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看图被称为读图,而这里的已不再意味着欣赏的深度。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替代着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这应该说是一种阅读的革命。

(摘编自铁凝《阅读的重量》)

材料二:

与文字阅读不同的是,人们在阅读图像出版物时既不需要在既有的轨道中理解文本的意义,也不需要遵守传统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与排中律。久而久之,人类便形成了一种读图的逻辑:整体观看。事实上,阅读文字与阅读图像的视线投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当人们在阅读文字时,习惯于将视线聚焦到每一个字词上,然后按照从左到右或由上至下的顺序移动视线,在字与字、句与句的联结中获取信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逐字逐句地读。但是,当人类面对图像时,其视线往往不会聚焦到某一个点,而是整体性地投射至全部视觉元素,在各个视觉元素的结合、互动与交融中领会图像意义。倘若说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那么图像阅读便是元素与元素的相乘。视觉形象远远不止于对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针对现实赋予观者一种创造性的领悟,这种领悟蕴藏着丰富的形象力、创新力。正是由于阅读逻辑的转化,图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比重才得以提升,视觉思维也在读图的实践中慢慢壮大,促进了读者的灵感闪现和意义顿悟。

(摘编自刘晓荷、董小玉《读图时代的阅读嬗变与出版调适》)

材料三:

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和思考性的,语言的阅读不但给读者以反思的可能性,而且为读者自己的想象提供了更多空间。相比之下,影视图像的传递是单向的,是从影视作品到观众,它培育了观众的被动型接受;另外,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契机。显然,文字性的静观体验被影像动态的感性直观所取代。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摘编自周宪《重建阅读文化》

1.下列对材料中“文字阅读”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阅读是字与字“相加”,从字词与字词、句子与句子的关系中获取信息。
B.文字阅读习惯于将视线聚焦于文字,按照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移动视线。
C.语言是线性的、抽象的,可引人深思,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和反思的可能。
D.文字阅读是双向的,需要遵循传统逻辑、安安静静地体验、细嚼慢咽、掩卷沉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一位著名诗人早就预见了网络时代的到来,他写了一首著名短诗,“生活——网”,明确告诉我们上网的人越来越多,生活已然网络化。
B.网络时代,读“屏”多于读书,“输入”代替书写,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变得越来越相似,“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C.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送进人间,不断颠覆和碾轧印刷媒介;印刷媒介长期积累起来的权威性和神圣性,已被网络媒介所消解。
D.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似乎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使得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3.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有关图像阅读的不同特点。
(1)材料二:
(2)材料三:
2023-01-04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涵养新家风与弘扬传统家庭美德的重要性。家风是一个家族在数代传承中形成的价值和道德准则体系。家风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滋养了一代代中国人民。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涵养新家风,需要继承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回溯泱泱五千年文明发展史,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长河中,家风虽历经沧桑变迁,但在很多家族里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继承家风中蕴含的优秀传统美德,既是延续中华文化血脉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

要深刻领会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一个家族在一个时期内诞生的一批“时代风云人物”,为推动历史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优秀人物的历史贡献往往与家庭美德密不可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家风也体现了革命年代的家庭美德,影响着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彰显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至今在老百姓中仍广为传承和颂扬。要高度重视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中,虽然时代不同,家风在具体表现形式上会有所变化,但其蕴含的“勤劳朴实”“好学上进”“和而不同”“仁爱孝慈”“清正廉洁”“崇文重德”等理念,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美德在稳定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上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良好家风的引领,在个人心灵成长、智慧累积方面,特别是在个人道德品质塑造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耳熟能详的诸葛亮《诫子书》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深刻反映了中国人对人生、世界、价值的基本判断,也体现了古人对于优良品格的追求方向。

涵养新家风要突出一个“新”字,体现在古为今用、古今转化。首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尊重传统而不盲从传统。在继承传统家风美德中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积极推动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需要相适应,将其转化为现代社会美德标准。

改造家风表达形式,赋予传统家庭美德新方式。儒家讲“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华传统美德之一,是基于血缘、源自人性的重要价值理念。但是,要承认一些传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历史局限性。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这些表达形式不适合当今的家庭生活方式,存在明显不科学的地方。在今天我们讲“孝”的家庭美德,可以将其转化为现代的表达方式。结合老龄化时代的生活现状,可以体现为满足父母、长辈的实际所需,关心、关注、关爱父母和长辈,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要不断完善传统家庭美德的价值范畴。一方面,对于传统家风中糟粕的部分需要舍弃。如“三从四德”“三纲”等传统家庭道德规范,应转变为强调现代“家庭契约”的平等性、民主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完善和简化家风仪式。传统社会的道德仪式过于复杂繁缛,可以适当进行简化和规范。如在“修家谱”“祭祖”等仪式中,突出仪式的教育功能,去除与现代社会生活中不适宜的部分。

新家风的“新”,还体现在目标和内容的创新、发展上。从目标上看,新家风要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能,这是新家风与传统家风区分最鲜明的标志。从内容上看,“新家风”不仅要继承传统家风中的优秀品格,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价值源泉,进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王杨《涵养新家风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材料二:

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行得正;打好了价值观的底色,才能走得远。相比万贯家财,好的家风才是对一家一族最好的馈赠。

在山西省闻喜县,有一个被称为“中华宰相村”的裴柏村。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出过宰相59人,七品以上官员不完全统计在3000人以上。裴氏家族长期兴盛,背后的密钥是什么?

特定的历史因素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裴氏家族的崛起,但无法解释裴氏家族长期兴盛的原因。裴氏家族的兴盛,根源就在于良好的家风,裴氏家族一直倡导重教、廉洁和自强不息。裴氏曾有家规,“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子弟为官者,如贪污则死后不得入祖坟”。在现在的裴柏村,谁家生了孩子,门口都会挂上“自强不息”的牌匾,书写牌匾的毛笔和砚台也一并钉在门上,以示铭记祖训并躬身践行。

重教为根,廉洁为本。优良家风与严谨家训不断荫泽后人,给予他们建功立业的精神动力与思想财富;而坚守家风的责任与信念,又赋予后人对绵延至今的家训的坚守与自信。这可能是裴氏书写传奇的原因所在。

纵览传统名门世家不难发现,凡家业辉煌、人才兴旺者,无不拥有独树一帜的家风和鲜明的家族文化特征,要求子孙遵守家规和家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好的家风成就美好人生,不良的家风则是人生难以承受的负资产,“爱”得越深,错得越离谱。翻看近年来查处的一些案件,这样的教训沉痛而深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教育儿子“要学会走捷径”,结果将儿子一同带进“深渊”。

好的家风跨越时代,是对一家一族最好的馈赠。家风不是私事、小事,而是公事、大事,因为国是千万家,国之本在家。

(摘编自王丹《涵养新时代的好家风》)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家风是一个家族在数代传承中形成的价值和道德准则体系。家风虽历经时代变迁,但一直是非常稳定且具有延续性的。
B.家风中的传统美德在推动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物的历史贡献取决于其对家庭美德的传承。
C.家风蕴含的“仁爱孝慈”等理念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德在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D.新家风要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能,这是内容的创新与发展,是新家风与传统家风区分的标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彰显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至今在老百姓中仍广为传承和颂扬。
B.今天我们要结合老龄化时代的生活现状,讲“孝”的家庭美德,这样的“孝”可以体现为关心、关注、关爱父母和长辈,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
C.山西省闻喜县裴氏家族长期兴盛与特定的历史因素有关,但根源在于良好的家风,裴氏家族一直倡导重教、廉洁和自强不息。
D.材料二举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教育儿子“要学会走捷径”而最终将儿子带进“深渊”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家风不是私事、小事的观点。
3.下列列举的家训中,最能体现“清正廉洁”的中华传统美德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C.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D.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4.两则材料都论及家风,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请根据材料一,对下列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简要评论。

某地李氏家族兴盛,于2018年重修家谱,延续家族“崇文重德、勤劳好学”的家风。依据传统,李氏家谱只记载男性子孙的名字。李树是家里的独生子,育有一女,李树和妻子工作繁忙,不愿生育二孩。李树的父母认为自家的香火不能中断,家谱的延续不能中断,就逼迫他们生个儿子,传宗接代。

2022-04-02更新 | 1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战国时期,“鸿沟”便跻入中原版图。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第二年就开凿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大沟”,即“鸿沟”的前身。到魏襄王时期便有了“鸿沟”的说法。事实上,鸿沟的修建经历了几个阶段,几番修整才最终成型。鸿沟以黄河为水源,呈西北—东南流向,包括涡水、涣水、睢水、派水等分支,整体上引黄河水南下,经大梁西面的圃田泽(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将水引至都城大梁,后又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汇入淮水的支流颍水。鸿沟成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的大规模人工运河。

自大梁南折入淮河后,鸿沟还联通起济、濮、睢、汝、泗等支流,使各水系与淮河有了交集,在原本“各行其道”的河、淮流域之间织起一张奇妙的水网,与早已成型的淮河邗沟水网相连相通,进而在黄淮平原上形成完整的“鸿沟”水系。

鸿沟在改善交通的同时,还以一己之力,承担起灌溉大任,大大促进了魏国的农业发展,河水流淌过诸多富庶地区,也将实打实的财富带入魏国,“南有鸿沟”更成了战略家苏秦对魏国实力的慨叹。国都大梁,从原先的普通小城摇身一变,成了“诸侯四通,条达辐辕”的富饶之地,鸿沟流域更成了当时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位于鸿沟水系的定陶、淮阳、寿县等城市也因水而兴,远近闻名。更难能可贵的是,原本民情有别、风俗各异的南北方也随着水上交通的发展,有了难得的交流机会,许多北方的文化风俗悄然走进南方民众的生活。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中原地区,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令人唏嘘的是,鸿沟的加持并没有如料想般为魏国带来绵长的国祚,反而提前给魏国“热好盒饭”。公元前228年,强势东出的大秦势如破竹,兵指魏国,一计黄河淹城,很快便让大梁不攻自破,使魏国沉寂于历史的车轮之下。其实,秦国很早便盯上了“鸿沟”航运带来的“香饽饽”。公元前249年,秦将蒙骜伐韩,先后取成皋、荥阳,秦国随后在荥阳东北的敖山上建立粮仓,用于屯兵储粮,取名“敖仓”。秦灭六国、实现一统后,敖仓成为河、渭漕运的中转粮仓,储粮甚丰。

毗邻鸿沟,享航运之便,依傍敖仓,据天下之粮,多重光环下,荥阳也成为秦时的军事重镇,更成为后来楚汉的必争之地。也正是一场楚汉争霸,让鸿沟有了真正“名垂青史”的机会。楚汉相争,汉军接连失去敖仓、甬道,屡战屡败之下,刘邦渐失信心,试图放弃夺回荥阳、成皋,退守巩、洛。谋士郦食其认为此时正是收复荥阳、重据敖仓的最好时机。一番筹谋,“复取成皋,军广武,就敖仓食”,原本极为不利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于是,刘邦与项羽“讲和”,“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

自此,原本一心载船运粮的“鸿沟”,因着卓越的经济贡献,逢着一场机缘,在狼烟四起的乱世,化身二分天下的界线,作为明确的政治疆界,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治符号。“鸿沟”的意义中被添上一笔——两物之界线,不可逾越。

就在项羽领兵东去途中,刘邦单方面撕毁条约,大力追击楚军,其后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汉。如今,象棋的棋盘上都赫然画着一道“楚河汉界”;前往汉王城遗址的路途中,名为“鸿沟”的石碑悄然屹立。它们都不会说话,却见证着千百年前的那场烽火狼烟,记忆着属于中华大地的一段过往。

严格来算,“鸿沟”不算长寿。西汉末年,黄河大肆泛滥,甚至平均20年就发生一次决溢。由此,开封东南的广大地区饱受水淹之苦,鸿沟也因大量河水的浸灌而淤塞。眼见苍生遭难,“鸿沟”受害,人们没有坐以待毙。永平十二年,东汉王景奉命治水,对鸿沟的支流汴渠进行疏浚。整整一年缠斗,大量人力投入,百亿钱财消耗,终于换回汴渠正常通航。可惜的是,鸿沟水系中的其他河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或再不见记载,完整的“鸿沟”水系就此与世人告别。但某种意义上说,“鸿沟”又从未远去。隋大业元年,通济渠开通,鸿沟水系得到再一次修整。唐开元十年,玄宗在河南郑州开河口、设置水闸,以此通淮、泗。北宋建立后,汴河一直被作为主要的漕运干线,时常得到修整完善,年运六百万石粮食,被统治者作为“建国之本”置于心头。

如今,河南淮阳县以东的蔡河、老蔡河都满载着鸿沟的痕迹,流淌于今时今日。当今的河南省西华县,以前叫作鸿沟县。而“鸿沟”的生命,在其他地方得到焕新与延续。翻开成语词典我们能找到“判若鸿沟”的词条,小朋友们还会学习什么叫做“不可逾越的鸿沟”。古今穿梭间,“鸿沟”不再是硬邦邦的界线,反而创造着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与途径。1983年,美国哲学家莱文在论文中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外在的科学视角与内在的经验视角之间存在一条无法弥补的沟壑。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一份报告中阐释了一种现象,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存在差距。在我们的话语里,前一种现象,叫作“解释鸿沟”,后一种差距,意为“数字鸿沟”。或许在未来,“鸿沟”还会有新的打开方式,新的内涵意指。“鸿沟”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穿越时光,完成了一场又一场奇妙的旅行。

(摘编自念缓《鸿沟为什么是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行其道”在文中是指没有开凿鸿沟时,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互不沟通。
B.“热好盒饭”在文中是指秦国很快就要灭掉魏国,使之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C.“香饽饽”在文中是指“鸿沟”水系便利的航运条件带来的丰足粮食。
D.“解释鸿沟”在文中是指外在经验视角与内在科学视角之间的巨大差距。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沟是由魏国经历几个阶段、经过几番修整建成的大规模人工运河,它最早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流域。
B.被鸿沟水系哺育滋润的魏国,也在航运的加持下日渐富饶,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C.鸿沟水系在楚汉争霸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刘邦与谋士郦食其一番筹谋,利用鸿沟扭转了极为不利的形势。
D.完整的鸿沟水系在历史上只存在了一段时间,战国时期形成,东汉时期便不复存在,但有些支流直到宋代仍在发挥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鸿沟水系不仅增进了南北方的相互交流,促进了鸿沟流域的经济、文化发展,而且改善了中原地区的交通状况。
B.黄河泛滥,鸿沟因大量河水浸灌而淤塞,其支流或断流,或因淤塞与鸿沟分离,历史上多个王朝统治者为了通航而修整鸿沟水系。
C.如今,虽然“鸿沟”水系已经消失,但“鸿沟”又焕发了新生,如河南的蔡河、老蔡河等支流依然流淌于今时今日。
D.古今穿梭间,“鸿沟”不仅仅是硬邦邦的界限,而且创造着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可能与途径,未来还会有新的打开方式。
4.请结合材料分条概括鸿沟成为古代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的原因。
5.本文源自《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4-05-16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