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353 题号:229589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传统生产力形成鲜明对比,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在载人航天、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具备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持续迭代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支撑。作为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效能更高,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巨大空间。

以新供给与新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供需有效匹配是社会大生产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大部分领域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日益凸显,客观上要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新平衡。

(摘编自刘咏《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

材料二: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把握战略机遇,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动力。在发展中要把握好以下三大关系。

一是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主要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催生的,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由于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科技、产业优势和劣势,同时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只有加强创新链产业链国际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壮大。

二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化和初创产业不断产生、成长壮大的过程,需要政府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加强支持,在市场培育、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加强引导。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打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国内外大量实践证明,只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新技术、新企业、新产业等新质生产力就会不停冒出来

三是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新质生产力主要是科技革命和产业深度转型的产物,它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而由此产生的问题主要应在发展中解决。因此,一方面,要顺应世界科技进步和发展的潮流,鼓励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创新创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工智能、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领域安全法规建设,防止其野蛮生长,守好安全的底线。

(摘编自王昌林《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材料三: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经济形态,具有高度信息化、高度智能化、高效便捷等特征。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经济使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新生产要素的形成和运用天然契合。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具有开放性、跨时空和共享特征,以5G、人工智能、区块链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信息流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数字经济孕育了大量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与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是新产业不谋而合。新兴产业以其高度智能化、高效便捷的特点,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新型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不断推出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数字经济促进传统产业高效绿色转型升级,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目标高度一致。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能够实现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的优化升级,提高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数字经济通过在线平台的构建,打破了传统产业的地域限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流动,这不仅带来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间的合作与融合。

数字经济具有较强的规模收益递增特性,与新质生产力内在的高效能、低消耗要求高度匹配。数据要素具有非竞争性、边际成本极低、规模经济等特征,在投入过程中能够加速资源流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并且在积累过程中愈加丰富,直接驱动数据要素实现规模收益递增。

(摘编自秦开强,杨洋《数字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它摒弃了传统经济发展理念,属于高科技驱动的生产关系。
B.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科创成果的转化,为我国日后步入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C.高质量发展,即绿色发展,是在已经实现“有没有”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好不好”问题。
D.数字经济核心特征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契合,能为新产业孕育、传统产业高效绿色转型赋能。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需要新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由创新驱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赛道。
B.只要缺乏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新质生产力就难以涌现,可见,构建新型科创生态至关重要。
C.企业借助数字技术有利于打造差异化品牌,而传统企业因同质化严重,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
D.数字经济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特性,因此在发展数字经济时,应无限加大投入以获取持续性收益。
3.根据材料二对三大关系的介绍,下列填入方框中的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质生产力由技术创新催生B.各国科技、产业情况不一
C.加强科研支持,优化政策环境D.新质生产力带来负面影响
4.下列不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一项是(     
A.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布局电机、电控、电池、车规级芯片等关键零部件产业链。
B.开发传统土特产品,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乡土制造”魅力和效益,培育形成地方乡村土特产业。
C.积极发展低空经济,建设通航机场,组建发展通航机队,拓展应用场景,推动通航产业链新发展。
D.围绕重大工程,加强人才支撑、人才导向、人才措施,破除各类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才大显身手。
5.如何实现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转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如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手机客户端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但由此而带来的“碎片化”阅读趋势也越来越引起大众的关注。身处其中的青年人应如何对待这样的阅读方式?

②其实,“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快速阅读方式,也并非全无是处。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可以使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以概念和模块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比如“知乎”等问答网站的兴起,让知识的获取更加方便,大家可以迅速找到对自己的工作生活有现实指导性的建议,这种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不见得是坏事。

③但另一个共识是,对于想要通过阅读提高思维能力,获取某个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来说,“碎片化”阅读显然是不够的。入职某金融公司不久的小楠就在努力抵抗“碎片化”阅读对自己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微信上的内容太多太杂,但是时间太少了。如果有大段的时间,比如周末或者晚饭后,我还是愿意坐下来,有系统地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他说。“碎片化”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孰优孰劣?无法一概而论。其实一次阅读是否深入有效,关键在于阅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选择,而非阅读方式的选择。手捧畅销的成功学书籍,和认真阅读一些有含金量的微信推送文章,两者高下,不言而喻。

(摘编自《如何做一个靠谱的阅读者》)

材料二:

①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阅读成为常态,上下班通勤、等人排队、出差途中,这些碎片化时间都可以成为阅读时间。一篇篇微信、一条条微博、一段段抖音小视频、一个个喜马拉雅音频,内容涵盖时政新闻、明星八卦、育儿心得、心灵鸡汤甚至广告软文……我们从早到晚看微信、刷微博,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仿佛天下事十之八九尽在胸中。可这种泛化阅读并没有带来个人真正的成长,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觉。

②这一方面与互联网的内容呈现特点有关,跳跃式的非线性阅读,使得人们的思维不断被分散,注意力很难集中于某一个主题,结果阅读变成浏览,知识的获取变成了简单的资讯检索。另一方面,在眼球经济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不少内容生产者热衷于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这些内容适合浅阅读,迎合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可阅读者的思辨能力却在逐渐退化。

③因此,在这个“形散”已经不可避免的时代,要想保证“神不散”,读者在阅读活动过程中就要有明确的目的性。阅读的时间可以碎片化,但阅读的内容不能碎片化,即要形成知识系统。因为没有目的的阅读,就如同没有购买需求的主妇进了熙熙攘攘的大集市,茫然不知所措。在碎片化时代进行阅读,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且要具备一定的判断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内容,这样我们才不会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器,才能在信息泛滥的互联网环境中,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达到阅读的目的。

④日本龙谷大学经济学部客座教授原尻淳一曾根据谷歌公司7:2:1的投资基准比,从阅读时间分配上对读者的知识结构的建构进行了规划:7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20%的时间阅读专业领域周边,10%的时间看未知的领域。从“知道分子”到“知识分子”,从泛化阅读到主题化阅读,其实就是在明确了个人知识体系之后,根据体系内各方面的重要程度优化时间和精力分配,采取苦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结果。

⑤此外,为了应对跳跃性的思维过程和欲罢不能的鸡汤消费,读者可能还需要在阅读形式上进行某些妥协,譬如每周抽取一定的时间脱离数字化环境,迫使自己在纸质的印刷文字上深耕。其实,许多图书馆、文化馆、独立书店已经推出了不少读书日、读书月活动,号召人们将深度阅读作为放松身心的方式。

(摘编自《信息过量时代,如何克服阅读焦虑》)

材料三:

①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思维方式。以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介为主导的阅读方式,有可能趋向思维的碎片化、平面化、同质化,而在印刷时代形成的那种比较个性化的感知能力可能在降低。

②信息时代的阅读很方便,有以往阅读方式所不具备的巨大潜能,当然要充分利用。现今,只能主动跟进,而不能消极抵制。但要注意,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可以并存,既读书,也读“网”。一般而言,读“网”比较适合“浅阅读”,了解新闻信息,也是上网比较方便。但读纸质书更适合“深阅读”。要想读经典,最好还是读纸质书。因为上网阅读往往会受到其他推送信息的干扰,使这种本来“深阅读”的思维与感受变为“浅阅读”。

③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装帧、开本、版式、纸张,都可能含有独特的美学意蕴,令人玩味不尽。每本书的流传过程,它的来路,都可能带有文化记忆。“坐拥书城”“有书卷气”是说一种令人羡慕的气质,这些在网络和电子设备上是得不到的。读书终究是一种生命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无论现代信息科技如何发达,不能也不应当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在信息时代,既要适应和利用网络阅读,又要警惕和尽可能减少网络阅读带来的弊害。

(摘编自《信息时代的读书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媒体的崛起给年轻一代的阅读和交流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弊端,但总体来说弊端要大于好处。
B.阅读方式对人的思维能力产生影响,而“碎片化”阅读的方式无法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这是社会共识。
C.泛化阅读导致读者思维分散,是因为内容生产者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或所谓爆款文章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D.网络阅读无法培养出“有书卷气”这样的气质,信息时代在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阅读。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浏览问答网站虽然属于“碎片化”阅读,但是读者可以从中得到生活和工作的现实指导性建议。
B.阅读的质量与数量并无关系,每天花费大量时间阅读不一定能使人得到真正的收获与成长。
C.要想从“知道分子”变成“知识分子”,就不能“浅阅读”,而要有目的性地对专业领域进行苦读。
D.阅读方式的选择相当重要,纸质书阅读比互联网阅读更有利于培养读者个性化的感知能力。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某同学想了解区块链的有关知识,于是到网上搜集浏览大量有关的信息。
B.某同学每周末抽出一下午的时间到图书馆或者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目。
C.某教师到网站上浏览与教育有关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D.某人在浏览某博客文章后,在文后发表留言和作者进行互动。
(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三小节所举事例的作用。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024-01-14更新 | 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般人对于传统常有牢不可破的迷信。一句话经过几千年人所公认,我们就觉得它总有几分道理,比如“意在言先”“情感思想是实质,语言是形式”之类的话,都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现在我们说它是误解,一般人会问:“何以古今中外许多人都不谋而合地陷到这个误解中呢?”

这个问题很重要。许多人误解情感思想和语言的关系就因为有一个第三者——文字——在中间搅扰。语言是思想和情感进行时,许多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之一种,不过语言和其他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有一个重要的差别,它们与情境同生同灭,语言则可以借文字留下痕迹来,文字可独立,一般人便以为语言也可以离开情感思想而独立。其实语言虽用文字记载,却不是文字。在进化阶段上,语言先起,文字后起。原始民族以及文盲都只有语言而无文字。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符号和所指的事物是两件事,彼此可以分离独立。由此,语言和文字的关系是人为的,习惯的,而不是自然的。

语言是由情感和思想给予意义和生命的文字组织。离开情感和思想,它就失其意义和生命。所以语言所用的文字,就其为文字而言,虽是人意制定,习惯造就的,而语言本身则为自然的,创造的,随情感思想而起伏生灭的。语言虽离不开文字,而文字却可离开语言,比如散在字典中的单字。语言的生命全在情感思想,通常散在字典中的单字都已失去它们在具体情境中所伴着的情感思想,所以没有生命。文字可以借语言而得生命,语言也可以因僵化为文字而失其生命。活文字都嵌在活语言里,死文字是从活语言所割下来的破碎残缺的肢体,字典好比一个陈列动植物标本的博物馆。

语言对于情感思想是“征候”,文字对于语言只是“记载”。语言可有记载,而情感思想通常无直接的记载,但是情感思想并非不能有直接的记载。留声机蜡片上所留的痕迹,电气反应测验仪上所指的度数,都是直接记载情感思想的。文字对于语言的关系其实还没有这些器具所记载的痕迹,对于情感思想之密切,因为同样语言可用不同的文字符号代替,而同样情感思想在上述各器具上所记载的痕迹是不能任意改动的。我们把这类痕迹和情感思想混为一事尚且不可,把文字和语言混为一事于理更说不通了。

一般人误在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事,看见世间先有事物而后有文字称谓,便以为吾人也先有情感思想(事物)而后有语言;看见文字是可离情感思想而独立的,便以为语言也是如此。照这样看法,世间就先有情感思想,而后用本无情感思想的语言来“表现”它们了,情感思想便变成实质,而语言配合的模样就变成形式了。他们不知道,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情感思想和语言本是平行一致的,并无先后内外的关系。如果他们肯细心分析,就会知道这是很明白的道理。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艺术语言是一种饱和着情感的语言,所以,对艺术语言的接受,必须是接受主体和创造主体情感的对应。接受主体的情感活动就是主体情感积累与艺术语言情感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主体的情感和艺术语言情感的合流。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情感传递、情感共鸣、情感辐射。

情感传递是情感接受的简单形式。人们在欣赏艺术语言时,受到艺术语言释放出来的各种性质的情感信息的感染而动情。一般来说,艺术语言的情感传递注重的是感情形象,也就是对艺术语言的幻象的感受,它可以自然而然地通过直觉来感受。但是,这种欣赏与人的欣赏能力也有关系。正像马克思所说的,“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情感共鸣是欣赏者与艺术语言情感在运动中互相撞击所产生的激荡。情感共鸣已不是停留于感知的直觉阶段,而是进入较深的层次。心有灵犀一点通。鲁迅指出:“是弹琴人么,别人心上也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须有发声器,才会共鸣。”(鲁迅《热风·圣武》)这就是审美活动中的“物我同形”,是欣赏者的情感信息储存、经验积淀和对象之间的交流的结果。这种艺术语言才能在欣赏者的心灵深处爆发出强烈的火花,产生共鸣。但是,有的艺术语言,特别是跳脱,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和作者的情感并不是简单相等的,而是远远大于作者使用艺术语言时的情感量。这种人们把它叫作情感的辐射,它的信息蕴含是经过欣赏者再创造所得到的。

总的来说,艺术语言是通过意象表现主体情感的符号。它遵循着情感逻辑,打破了常式的语法结构,突出了形象,表达了情感。情感作用于艺术语言不仅表现在人们使用艺术语言的选择上,也表现在欣赏者对艺术语言所要传递的情感的理解、共鸣和再创造上。

(摘编自孙燕琳王姝丹《浅谈艺术语言和情感的关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情感思想是实质,语言是形式”,换句话说,就是认为世间先有情感思想,后用语言来“表现”它们。
B.语言不同于思想和情感进行时产生的其他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它能借助文字,离开情感思想而独立。
C.语言本身是自然的,创造的,但它和文字之间的关系不是自然的,因为文字是人意制定,习惯造就的。
D.马克思所说的话,说明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想象艺术语言的幻象去感受其中所传递的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始民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描述所指的事物和表达情感。
B.通常散在字典中的单字是没有生命的,但它能借助语言中的情感思想来获得生命。
C.文字对语言的记载其实不如留声机对语言的记载,因为后者是不能随意改动的。
D.欣赏者通过再创造产生情感辐射时,其情感量是远多于作者使用艺术语言时的。
3.下列选项中,能支持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
A.思想是无声的语言,语言也就是有声的思想。
B.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从属于语言。
C.文字的发明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D.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许多人对情感思想和语言的关系产生了误解,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这个误解是如何产生的。
2022-07-14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献学是一门建立在文献获取、分类、整理与研究基础上的学术门类,在大数据时代,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转型。随着电子化、数字化尤其大数据技术应用于人文研究,更具方法论和本体论的信息科学的出现已是不争的事实。近年出现的“电子文献学”“数字文献学”“数字目录学”“人文计算”“数字人文”等概念,其内涵无不体现了大数据技术与传统文献学血脉相承而又功能各异的特征。大数据时代的文献学将拓展到古籍字符识别与编码、数字文本处理、图文设计与制作、元数据标准、数据挖掘、文献数据库设计、古籍信息系统与智慧平台开发等领域。传统文献学的目录、版本、校勘、典藏等知识门类都将得到升级迭代,可以说是继秦汉以来最大一次文献、文本、知识的管理变 革。大数据“重新定义何为我们所认为的遗产,并要求我们找到新的方法和工具来概念化和管理这些日益增长的物质”,它极大拓展了人类的经验范畴和知识能力,是对以内省式研究为主的传统研究范式的超越。

传统文献学常以笔墨书写或刻印在纸上。历史上的字书、韵书、类书、丛书,哈佛燕 京学社编纂的各种“引得”以及中法汉学研究所编纂的各种“通检”,乃至作家的研究资料汇编等,都是传统文献学时代的“数字化”,可以看成小样本时代的大数据技术,而大数据技术则是大样本时代的文献学。文献学和大数据技术都有方法论与知识本体特征,大数据时代的文献、文本与知识以数据形式存在,而数据不仅最终仍然要转换为文献、文本和知识,毋宁说,数据也是文献,是现代文献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新型文献。从知识的发现、组织、管理及应用来看,二者目的和功能一致,实质相通,都反映了人们对知识挖掘、组织、管理与再造能力的追求。

大数据技术是一场知识革命与思维革新,促进了传统文献学的转型与拓展。通过改变知识的切分、标引、聚类与呈现方式,大数据技术可以让原本庞大的文献及其间蕴含的知识变得更加浩瀚无穷,同时也为学者提供更多差异化、整体性、趋势性研究的可能。资料、检索和认知边界的同时拓展,正在使传统文献学实现“轮廓重绘”。

大数据将以往被分裂和隔绝的事物重新连接,改变了我们对文献、文本、知识的认识路径和把握尺度。麦克卢汉说:“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文本与文本之间关联,文本与声音、图像、视频等关联,结构化宏文本与超文本让文本的界面大开,同时也让世界文本化、数据化而被把握和理解。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数据世界”,带给人们完全不同的体验与认知。在抄印本和电子化时代日渐被穷尽的文献,因为数据化而重新变得不可穷尽。今日之大数据只是明日的小数据,大数据技术掌握的知识只是未来知识系统中的一小部分。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工具方法、知识形态和思维观念的革新,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乃至更具广泛意义的人工智能技术方兴未艾,推动着研究范式和认知方式不断升级。大数据时代的新型文献学,或者说,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型文献学,必将在更大尺度、更小粒度和更多维度中绽放知识之花。

——(摘编自刘石李飞跃《大数据技术与传统文献学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

数字人文的研究,实际上是超越具体学科之上的思考,关注并思考人文学科现代转化过程中,索引的作用与意义。当此媒介技术迭代时期,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应该如何继承人类社会记录与管理经验、知识、智慧的方案,如何结合新旧媒体优势实现全部人类知识的安全、平滑地媒体转移,人工智能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人类超越自身智力、体力和生命的局限,完成更伟大的学术工作,以及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怎样避免知识的霸权,维护人文共和体的延续。

这让我想到《引得》丛书,是洪业先生与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在中国开办的引得编纂处耗时二十年编制的六十四种古籍索引,对于中国现代学术的建立意义重大。这关系到一个 知识管理的关键词,就是学术检索。古代学者靠大量的背诵把知识储存在自己脑子里,但当知识数量过大,超过人的记忆能力时就很难处理与重组。这时就要依靠学术共同体的工作,将之有机规划组合。只有做了索引或者做了数据库以后,才能够超越个体的有限生命和记忆承受能力,实现对更多文献的掌握与处理。

——(摘编自《史睿谈数字人文与现代文献学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新型文献学是继秦汉以来中国文献发展史上最大一次对文献、文本等的管理变革,技术更先进,研究更深广。
B.历史上的字书、韵书、类书、丛书等以内省式研究为主,它属于传统文献学范畴,不能称之为大数据技术。
C.大数据革命促进了传统文献学转型和拓展,让文献中的知识变得更广博,使传统文献学实现了“轮廓重绘”。
D.数据化使抄印本和电子化时代的文献变得不可穷尽,大数据时代的新型文献学必将在 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时代,给文献学带来了新的内涵,可以说融合大数据的新型文献学将是现代文献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B.《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汉语字书,是传统文献学时代的“数字化”的体现。
C.“数据世界”介于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但又不同于两者,它的出现带给人们完全不同的体验与认知。
D.古人可以用脑将知识加以储存,而今知识数量已超过个体记忆承受力,故需要大数据技术掌握、处理文献。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大数据时代的新型文献学的一项是(     
A.百度文库B.新浪网
C.万方数据库D.中国知网
4.请简述传统文献学和大数据时代的新型文献学的不同点。
5.“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大数据时代的新型文献学的思考。
2022-03-15更新 | 11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