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44 题号:229953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处于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时代,他们对于如何维持人间的和谐十分关切,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智慧之谈。提到人类的和睦,人们总是会首先想到孔门“和为贵”的名言,无论是个体间的矛盾、族群间的冲突,还是国际间的纠纷,当和解的曙光出现时,总是以“和为贵”作为解决纷争的最高原则。孔门的这句名言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讲的:“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在这里,“和为贵”是“礼”的运用,用现在的话讲,主要是以社会规范为制约,无论大小事体都要做得合适恰当(“小大由之”)。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同的问题,本来就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公共论题,“和”作为认识论的一个概念,最早是由西周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战国时的晏婴用“和”指不同事物相成相济的词义,引申而指“可”与“否”的相互统一,明确提出言论开放的主张。不过,孔子认为“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他与晏婴在这个问题上持着不同的看法,将“和”的相成相济的概念纳入到自己的礼制体系中来,认为君子求和,是在一定的原则“礼”之下,而小人的“知和而和”,是为和而和,“不以礼节之”,是君子所不取的(“有所不行”)。

孔子主“仁”而言“和”,但都是在周代礼制的大前提下。而墨子是周代礼制文化的反对者,他对宗法制度在政治上的弊端有敏锐的观察,指出“亲亲”的政治体制是造成“骨肉之亲,无故而富贵”的根源;他反对世袭制,主张“官无常贵,民无常贱”。墨子同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字在《墨子》中约三十见,超过《论语人孟子》的总和。墨子提倡兼爱,认为如果人人都能推广爱心,“上下调和”,则小至父子兄弟可以齐心协力建立美好生活,大则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治气候,这样社会才能维持和睦稳定。墨子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社会哲学家,在当时的割据战乱局势下,他不仅迫切地期望着一国的安定,“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而且期待四海之内都能再现升平,“天下和,庶民阜”,“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同时,他还反对霸权,指斥大国借用各种说辞干涉、侵略他国的行径(《非攻》“必反大国之说”)。

韩非子与墨子一样用“上下调和”来描述理想社会,但他的视角与各家不同,强调“刑名参同”才能“上下调和”;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法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这一主张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纵观诸子,无不在人文社会的基础上重视“人和”的重要意义,而道家对“和”的重视则更具丰富的含义。道家的“和”不仅讨论人际的和谐,还外延到宇宙的秩序与和谐。《老子》一书言“和”凡八见,同于《论语》,但比《论语》内容上更为哲理化。首先老子在宇宙生成论提到“和”的重要性。《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对这一章的哲学含义,历来有多种解释,但将万物负阴而抱阳释为道或万物本身即蕴含着两种对立的原质或势能(阴、阳),则是道家各派以及承袭道家这一观点的儒家学派都共同接受的说法:阴阳本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它们相互交通之后,则形成了一个新生的和谐体。这也是老子相反相成思想的体现,老子的这一思想,两千年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历史文化数千年的发展,民族生命力的绵延实有赖于文化的凝聚力。诸子的和谐观,也是促进民族文化凝聚力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陈鼓应《道家的和谐观》)

材料二: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把“和”看作天地间万事万物的完美秩序,和平、和睦、和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状态。《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法则,“和”是世间共同遵循的规律,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就能和谐运行、各安其位,万物就能生长发育、并生不悖。这段话中包含着深刻的“守中致和”思想:“守中”不是一成不变、静止不动,而是以“中”的立场守住大本大源的主体性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外部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差异的运动转化,最终达致和谐统一的完美状态。当然,和平、和睦、和谐的状态也不是固定不变、一劳永逸的,随着事物和形势的发展变化,又会出现新的矛盾冲突,打破原有的平衡稳定,我们又需要运用智慧和力量推动秩序回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如此不断调适,循环往复,现实世界就在人的努力创造中,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实现了发展进步。这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深深印刻在中华文明的基因和血脉中,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形成了中国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等一系列人我关系的基本法则。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世界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我们坚定相信,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打破“西方中心论”主导的文化霸权,跨越“文明冲突”的理论陷阱,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推动人类和平发展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

(摘编自田嵩燕《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时代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孔门“和为贵”的观念深入人心,当面对各类矛盾、冲突和纠纷时,“和为贵”的思想就成为人们解决纷争的唯一原则。
B.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也同样追求“上下调和”的社会理想,他把法治看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C.相较于孔子、孟子,墨子更为重视“和”的观念,因为在《墨子》一书中“和”字出现的次数远大于《论语》和《孟子》。
D.《中庸》所包含的“守中致和”思想,倡导彻底解决外部世界普遍存在的矛盾和差异,最终达到和谐统一的完美状态。
2.根据上面的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诸子十分关切如何维持人间的和谐,这与当时政局大动荡、社会大冲突的现实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B.道家既讨论人际和谐,还探究宇宙的秩序与和谐,说明道家对“和"内涵的理解比其他诸子更加丰富、深刻。
C.墨子提倡“兼爱”,他认为只有推广爱心,社会才能和睦稳定,进而形成“上不凌下、官不欺民”的政治气候。
D.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深受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影响。
3.下列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在论证的过程中都引用了诸子原作中的表述,既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也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B.材料一先分别论述了儒家、墨家、法家、道家有关“和”的理解与主张,最后提出了诸子“和谐观”的重要意义,层次清楚。
C.材料一第一段将晏婴主张言论自由与孔子认为发言要受“礼”的节制的观点进行对比,强调了孔子思想的准确性和进步性。
D.材料二提出,在人类面临严峻挑战的时代大变局的当下,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能够为人类解决冲突、和平发展指引方向。
4.材料一中,作者认为孔子与墨子提倡的“和”是有区别的,请概括两者的不同。
5.当今世界动荡加剧,冲突不断,中华文明中“和”的理念可以为人类解决这一时代难题提供哪些有益借鉴?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重重。纾解民俗学学科之困,要从知识生产层面进行探索,借鉴知识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史相关研究,重新确立民俗学学科的总体性问题意识、总体性分析框架和总体性解释路径,以增强民俗学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对话能力,否则做再多的同质性个案研究也无助于提升民俗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地位。关于民俗学是否为“资料之学”,学界一直颇有争论。把民俗学视为资料学,本质上是否认民俗学具有生产知识的能力,而只能充当各种信息、资料的中转站,这无疑从根本上否定了民俗学学科的存在价值,更遑论其学科独立性问题。如果民俗学不能生产专门知识,而只是各类信息和资料的“经纪人”“经手人”或“二道贩子”,那么这个学科确实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必要,讨论民俗学危机的纾解也就失去了现实和学术意义,但如果民俗学能够在各类信息和资料基础上生产出专门的学科知识,那么不可回避地就要讨论到这些知识是什么的问题,而讨论清楚这些知识是什么以及存在哪些问题后,再去讨论民俗学的未来问题才有了学术基础和现实价值。

实践民俗学强调从以往的民俗事象“优先”向日常生活实践的转变,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开拓了民俗学研究视野和学术边界。毕竟,按照传统民俗学体裁划分,在社会转型时期,大量传统民俗事象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而新出现的具有民俗性的生活文化或文化现象又不能被涵盖进来,这造成传统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持续萎缩。在这个意义上,把民俗学研究对象扩展到日常生活实践,无疑有助于民俗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也有助于探索纾解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有效解决方案。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研究对象的转变或拓展,就意味着民俗学的转型。实际上,早在中国民俗学学科发轫时期,即已有学者关注日常生活、关注行动意义。因此,实践民俗学的出现,更像是一种学术初心的回归,而不是转变。

新时代社会转型时期,面对时代剧变带来的社会生活变革,传统民俗学确实需要进行自我“革命”,并在探索知识生产机制的基础上确立新的研究方案,实践民俗学显然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因此,民俗学的学科危机是个系统性问题,反思和重构工作需要从多方面展开。

(摘编自李向振《当代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本质是什么?——兼谈实践民俗学的知识生产问题》)

材料二: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乡村持续发展的精神文明和内生动力。扎根田野、“在田野中理解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所做的正是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和发展经济的宝贵资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走进乡村田野,就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

现在的民俗学者走向田野、深入民间的目的性很明确,大多是带着对具体对象和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开展田野工作的。不过,当代民俗学的田野研究,既不应该停留在过去那种以了解民俗事象来龙去脉为己任的阶段,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将民俗事象描述清楚,而是应该通过这些民俗事象,去了解其背后实实在在的人怎样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的,即通过个案研究,展现民俗学理论建构的深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论建构的深度和广度,与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与反思程度息息相关。因此,研究者在展开田野调研和研究过程中随时要保持对自我的反省、确保能够批判性地分析他们所参与的实践,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只有这样才可能跳出个案的狭窄视野,从对个案的典型性或代表性的“深描”中,展现宏大的理论追求。

关于民俗学的田野研究,巴莫曲布嫫曾提出“五个在场”的原则:史诗传统的在场,表演事件的在场,演述人的在场,受众的在场,以及研究者的在场。笔者认为,除了“五个在场”之外,还应当在更宏大的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国乡村在国家发展中的背景下,努力实现“四个同构”,即民众主体与学者主体同构、人文田野与理性研究同构、民间礼俗与国家治理同构,以及民间记忆与国家历史同构。

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是根植在中国乡土大地上的一个研究学派,其特征是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乡村田野调查,去发现大量被遮蔽或迅速变化的乡村文化传统,去了解乡村人是如何赋予日常生活以文化意义和建构乡村文化传统的,动态看乡村文化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关系,去认识民间记忆对于还原中国历史真实的价值。建构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的目的,就是要用“有温度的田野”深化民俗学理论研究,推进民俗学学科的发展,就是要用“有深度的研究”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与发展。

(摘编自黄永林《构建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民俗学学科危机重重的主要是因为民俗学不能生产专门知识,而只是信息和资料的“经纪人”“经手人”或“二道贩子”。
B.实践民俗学在一定意义上开拓了民俗学研究的视野和学术边界,它强调对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而不再是对民俗事象的研究。
C.扎根田野、“在田野中理解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发展乡村经济的文化基础和宝贵资源。
D.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发展民俗学的田野研究,既要坚持巴莫曲布嫫提出的“五个在场”原则,还应当努力实现“四个同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做足够多的个案研究,并借鉴知识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史相关研究,就可以提升民俗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领先地位。
B.在社会转型期,传统民俗学如果不进行自我革命,不从多个方面展开反思和重构工作,将失去作为独立学科存在的可能。
C.在开展田野工作时,虽然广泛了解和清楚描述民俗事象非常重要,但当代的民俗学者更要展现民俗学理论建构的深度。
D.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的研究目的之一是去认识民间记忆对于还原中国历史真实的价值,做“有温度的田野”研究。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在论及民俗学是否为“资料之学”的争论时,运用了假设分析法,阐释清晰,逻辑严密。
B.材料一以中国民俗学发轫时期的研究内容为例证,阐析实践民俗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有说服力。
C.材料二以乡村文化振兴战略为论题,以解决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学科困境为论证目的,针对性强。
D.材料二在揭示中国民俗学“田野学派”的特征时,以一组整句展开论述,阐析深入,极有气势。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新时代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民俗学者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1-07-15更新 | 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意象)的结晶品。王安石有一首诗: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一)》)前三句全是写景,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看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像,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摘编自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材料二:

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王维是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期《说意境》)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境界介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在实景之中窥见自我心灵的反映,化而为虚境,将心灵具体化、肉身化,就是“艺术境界”。
B.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艺术家要在作品中表现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意境,才能构成艺术。
C.王国维对“意境”解释就是情景交融,而中国传统美学则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D.西方艺术家对“美”的理解和中国艺术家不同,他们追求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并不追求在作品中超越现实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用阿米尔的话,论证了自然风景的重要性,没有自然风景,就无心灵的映射。
B.材料一结尾引用恽南田的话,强调了“意境”是艺术家开辟的异于人间景物的新境界。
C.材料二对比了中西方艺术家在刻画具体物象上的差异,说明意境是中国艺术家的独创。
D.材料二中王夫之评论杜甫诗“工”,王维诗“妙”,说明逼真的刻画有损于意境的营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龚定庵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B.《天净沙秋思》前四句写景,只有末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写情,“情”和“景”相对独立,不能做到“情景交融”。
C.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句句写景,却融合着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符合“境生于象外”的理论。
D.《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欧曲,歌唱了莫斯科人民对祖国、亲友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爱,给人以共鸣和美感,很有意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
5.两则材料中“意境”的含义是否一致?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2021-12-31更新 | 1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雅与俗分别拥有各自的美学起源。进入现代社会,雅与俗的不同根须伸入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种种隐秘的回响。雅俗之辩至今风头不减,甚至历久弥新。

雅者,正也。雅被视为的普遍规范。据说曾经是古代的乐器名称;中国古代诗学之中,又指一种文体,《诗经》之中有大雅”“小雅。从的普遍规范转换为审美趣味,所谓‘雅乐’又称‘先王之乐’,是指正统的音乐,通常包括乐舞、乐曲、乐歌,雅乐流行于宫廷,严格按照祭祀对象、主持者与参加者的身份规定演奏的乐器、数量与形制,否则即为非礼。象征与维护的各种规范的雅乐,其风格趋于舒缓、凝重、内敛、肃然而不是轻快地激荡跳跃。由于儒家文化的倡导与规训,后世的诗词文赋很大程度上传承了这种美学:中正平和,持重端庄,怨而不怒,遵从温柔敦厚的诗教。所以,叶燮强调奉雅为宗:雅也者,作诗之原。古代批评家的论述之中,以为中心词的术语络绎不绝,例如典雅、高雅、淡雅、古雅、雅趣、雅训,如此等等。从雅乐,同时意味着文化权威的确立与肯定,种种文化经典由于的品质而充当圭臬,尤其是儒家经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释典雅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经典是的至高范本,纳入经典意味着获得了的认可与批准。

俗,习也。”“首先指风俗民情,通俗文化的一个潜在标识是,可以成为风俗民情的组成部分,譬如说唱、评书、民歌、谚语、笑话、相声、小品、地方戏等底层大众熟悉的文化形式。如同宫廷之于雅乐,流传的社会阶层也是通俗的首要地标。艰涩古奥的诗文与文人雅士的学识修养相称,所谓的通俗必须进入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的视野——作品的主题、语言、表演形式无不凝聚了这个社会阶层的审美趣味。相对于高雅文化的文字记载与书面形式,相当一部分通俗文化具有口头文学或者身体表演的现场性质——中国古代的一批通俗演义即以声情并茂的说书形式叙述历史故事;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完整收集乃至官方支持的保存,通俗文化多半零散破碎,湮没无闻,或者仅仅流通于某个地域:相对于高雅文化的内敛节制与含蓄厚重,通俗文化倾向于放浪、泼辣以及乡野或者市井气息。进入现代社会,雅俗之辩既包含底层大众愈来愈明确的自我文化表达,也包含世俗社会愈来愈强大的经济诉求。

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意味着渺小而质朴的劳作、欢乐与苦难,意味着田野、厂房、穷乡僻壤或者边陲之地,这一切提供了未曾有过的文化经验。这些文化经验天真未凿,不加修饰,单纯而自然。不再尊重维持的各种森严规范,相对于的庄重与严肃,底层大众所热衷的往往隐含某种狂欢性质。的狂欢性质是抛开的陈规陋习之际不无过激的反弹,种种精致微妙、典雅斯文、欲说还休、含蓄蕴藉都将在粗犷的哄然大笑之中解体。

雅俗概念之所以能保持长盛不衰的理论活力,恰恰是因为与历史文化的广泛联系。从审美趣味、经典遴选、文化运动到文化遗产、阶层与阶级、经济与市场,人们都可能发现雅俗之辩的踪迹。

(摘编自南帆《论雅俗之辩》)

材料二: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雅人的乐事。雅俗共赏这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

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雅化的诗还不得不回向俗化,刚刚来自民间的词,在当时不用说自然是雅俗共赏的。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余。词变为曲,不是在文人手里变的,而是在民间变的;曲又变得比词俗,虽然也经过雅化或文人化,可是还雅不到词的地位,它只是词余。一方面从晚唐和尚的俗讲演变出来的宋朝的说话就是说书,乃至后来的平话以及章回小说,还有宋朝的杂剧和诸宫调等等转变成功的元朝的杂剧和戏文,乃至后来的传奇,以及皮簧戏,更多半是些不登大雅俗文学。可是虽然俗,大体上却俗不伤雅,虽然没有什么地位,却总是雅俗共赏的玩艺儿。

雅俗共赏虽然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说到文章,《西厢记》无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传统的忠德。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

(摘编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雅”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名称;又是一种文体,如《诗经》之中有“大雅”和“小雅”。
B.叶燮强调奉雅为宗,提出了典雅、高雅、淡雅、雅趣等以“雅”为中心词的术语。
C.“俗”意味着日常人间与烟火气息,可提供“雅”未曾有过的单纯而自然的文化经验。
D.词不能雅到诗的地位,是“诗余”,而曲又比词俗,所以曲是最俗的文学作品形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叙述作诗相对难懂的黄山谷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意在证明宋诗普遍追求雅俗共赏。
B.朱自清认为,只有雅方适度降低,以俗为雅,俗方适度提高,俗不伤雅,才能更好地实现雅俗共赏。
C.安史之乱改变了原来固化的社会等级,来自民间的士人既雅且俗,促进了新标准“雅俗共赏”的诞生。
D.在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者,雅人是不可能来“共赏”的,所以“雅俗共得赏”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的。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中“俗”的范畴的一项是(     
A.由宋丹丹和黄宏表演的1990年春晚小品《超生游击队》。
B.由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演奏的屈原作品《橘颂》。
C.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演绎的《隋唐演义》。
D.在湖南花鼓戏剧院上演的著名花鼓戏《刘海砍樵》。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雅俗”,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5.有评论认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实现了雅俗共赏。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023-07-07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