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8 题号:4054303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数罟不入洿池洿:深
B.王道之也始:开端
C.申之以孝悌之义:正义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指代老年人
2.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B.
C.D.
3.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这段文字,谈论的核心是如何行王道,但无意中也涉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由此可见我们先民的朴素的环保思想。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知识点】 《孟子》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材料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扩而充之矣D若火之始然E泉之始达。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衣”,与《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中的“王”用法相同。
B.甲文“未之有也”,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
C.乙文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与甲文中“仰不足以事父母”的句式不同。
D.乙文中的“贼”,与《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描述“王道”景象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B.甲文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王道乐土客观上也利于百姓。
C.乙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乙文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人具有“四端”的重要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5.试概括甲乙两文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2024-04-24更新 | 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北海                    超:超过
B.,然后知轻重                    权:秤量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乐岁:丰年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3.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B.①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4.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0-04-04更新 | 6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古时候“万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B.“夷”是古代对东部少数民族的统称,文中的“夷”泛指与华夏相对的中原以外的民族。
C.文中“置君面后去之”和《鸿门宴》中“沛公则置车骑”两句中的“置”的含意不相同。
D.“合从”,即“合纵”,是指齐国以外的六国联合起来以攻强齐,“合纵”成功则称王于天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能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怜惜百姓,其政策能令百姓拥护。
B.孟子认为齐宣王如能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范“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之始,为防止祸乱之根,他很少言及利,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孟子的主张不被各国诸侯采用,因为诸侯们视能攻善伐之人为强者,认为孟子的仁政不合时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2)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如之何其可也?
5.孟子善用比喻说理,请从文中找出两个比喻句,并简要说明其作用。
2023-07-27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