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4 题号:430683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中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D.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C.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B.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是既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风险时代,守护好幸福
詹勇
中国的两会闭幕不久,第二届核安全峰会就在韩国首尔召开,包括“核俱乐部”国家在内的50余国和国际组织领导人齐聚一堂,共商全球核安全大计。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一周年、核设施受创风险上升的今天,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的梦想依然遥远,但人类正在越来越科学理性地运用这一现代“普罗米修斯之火”,让核能在更安全的前提下提供光明与温暖。
核能与安全的双重变奏,只是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普遍挑战的一个缩影。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认为,工业文明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造就了舒适安逸的生存环境,同时也 带来了巨大风险,因此现代社会也是一个风险社会。   
从脆弱金融体系下不断发展的欧债危机,到马里政变引发的社会动荡;从法国图卢兹市犹太学校枪声大作酿成的“国家悲剧”,到网购用户对支付账号被盗的担忧……不管金融还是政治,社会还是信息网络,风险的每一次积聚、酝酿与爆发,总是伴生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
对中国来说,风险社会的安全挑战无疑更加纷繁复杂。当中国人史无前例地融入现代化潮流中时,文明的幸福与痛苦像咖啡与方糖一样,同时融入人们的生活体验中。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国人淡忘了饥饿的记忆,而毒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此起彼伏,“吃得饱”以后如何“吃得放心”,成为刻在餐桌上的一个问号;高铁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在风驰电掣中找到了新的时空感受,但触目惊心的追尾事故,带来了“系好安全带”的深刻警醒;汽车社会的到来,使居民们享受着城市生活的便利与惬意,但PM2.5引起的环境焦虑,让全社会更加靠近“空气质量也是民生”的共识。
在一个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中,风险的最大特点就是系统性。2003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系统型风险”的概念,强调在现代社会中,要害系统可能会变得更加脆弱,成为影响21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华尔街金融衍生品泛滥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福岛电站核泄漏带来全球性恐慌,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风险成系统,治理也要成系统。但现代社会利益分化、分工细化,让治理风险时很难有效整合资源和力量。于是,协调变得更加重要。大到各国领导人举行峰会商议解决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核能安全等问题,力求达成全球层面的共识与行动,小到市政、卫生、交警、工商、城管、居民委员会各方面共同参与,让一条街道变得整洁有序,消除交通隐患和火灾风险,处处都体现出合作治理风险的重要性。
当然,与传统的应急式规避风险相比,现代社会的风险应对机制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社会协同,也更加凸显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比如,日前出台的“十二五”医改实施方案,以健全全民医保体制、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为三大突破点,从不同方面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制度弊端,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构筑起更加有效的医疗安全网,为13亿中国人的健康与幸福护航。
1.下列选项中关于“风险时代”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人类无法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梦想,所以这个世界将一直处在风险时代之中。
B.工业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每一个国家创造了舒适安逸的物质环境,同时也给每一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C.不管金融还是政治,社会还是信息网络,风险的每一次积聚、酝酿与爆发,总是伴生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未来将面临更多纷繁复杂的安全挑战。
D.现代社会中,“系统型风险”可能会加大,国际金融危机、 福岛电站核泄漏,就说明了这一点。

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无法实现“无核武器世界”之梦想,但是人类力争科学理性地运用“普罗米修斯式”的核技术,以便使之能为人类提供光明与温暖。
B.现代社会利益分化、分工细化,让治理风险时很难有效整合资源。我国在应对风险时,也重视源头治理和社会协同,凸显顶层设计,取得了一些成效。
C.中国步入了现代化潮流中,人们体验到了文明所带来的幸福,也不无例外地品尝到了文明带来的痛苦。
D.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城市 生活的便利与惬意,但也不得不关注空气质量问题,因为空气质量也是民生的内容。

3.下列选项中对原文信息分析和判断正确的一项(        
A.中国出现了纷繁复杂的风险致使中国人在吃、住、行方面出现了焦虑,足见生活质量大大下降。
B.核问题只是众多人类要面对的问题之一,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中,人类将用自己的智慧迎接更多的挑战。
C.为了在风险时代守护好幸福,各国更应注重源头治理,不能停滞在传统的应急式规避风险的做法上,只有这样做,变得更为主动才更有效。
D.全球风险从发达国家开始,波及到世界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风险会越来越大。
2016-11-18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并在作家作品中形成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的代际感。以舞台艺术为例,进入镜框式舞台后,表演艺术得以发展,变得更加规范、精致。但与此同时,模式化的剧场也使得千姿百态的表演艺术趋于同质化。特别对于中国的地方戏剧而言,他们诞生的文化背景,发展的历史进程各不相同,但在20世纪都不约而同地完成了向剧场艺术的转型。一方面,这次转型不仅催生了中国数以百计的剧种和数以万计的剧团,更推动了不计其数的适应这种演剧环境的剧目的创作和创新;另一方面,因向西方歌剧学习借鉴而导致的同质化、趋同化的表演方式,也越来越召唤起对于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性的回归。

在戏剧艺术回归的时代,全媒体是技术、是背景、是视角、也是价值观和审美观,但它不是内涵和内容。它的内涵和内容仍然是人的身体、声音、情感,以及其所依附的乡土和家国,这是人类所共同面对的全媒体背景下的极其珍贵的个别性、独特性。我们可以拥有一万台相同的电脑,但透过屏幕却能映射出一万张不同的面庞。这一万张不同的面庞因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宗教而构成不同的表情。如果一万台电脑映射出的是同一张面孔、同一个表情、同一副眼神,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就是人类文明的灾难。但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有了这一万台可以连线的电脑,我们这一万张有着不同神情的脸才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人类在进入新世纪、新时代方才意识到,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现代化、国际化,为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资产——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正日益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坐落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美国是致力推进艺术现代化的急先锋,可就是在美国,人们已经意识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危机。于是,在全媒体时代的文化风气当中,就有一种非常自觉的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再以舞台艺术为例,2016年在美国首演的音乐剧《汉密尔顿》,它所使用的音乐元素既非欧美的古典音乐,也非美国当下的流行音乐,而是古老的非洲乡土音乐,甚至于乡土歌谣。而恰恰是这种地域的、民间的歌谣和说唱艺术,构成了今天最为时尚的嘻哈音乐。再如,英国的舞台剧《战马》,它从非洲引进的民间木偶艺术,也让我们重新领略了手工时代的杰作。

正像在中国一样,最古老的艺术、最古老的戏曲剧种,恰恰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比如昆曲、梨园戏等。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正视人的内心世界,更加正视不同文化背景的独特传统和独特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回归就是创新,传播也是传承。当我们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之时,我们恰恰所要唤醒的就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更加自觉地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展示出各自的独特,这也是中国戏曲生命力的传承。

(摘编自《传统戏曲的全媒体生命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作品的代际感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它推动艺术和文学向着更加开阔和自由的世界拓展。
B.中国戏剧表演艺术要回归丰富性、多样性,就要避免学习西方歌剧,因其具有明显的同质化特征。
C.全媒体不是艺术的内涵和内容,而是艺术的技术、背景和视角等,这说明全媒体对传播艺术意义不大。
D.随着时代发展,为更好地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方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详细分析了模式化剧场和全媒体给戏剧艺术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B.文章列举音乐剧《汉密尔顿》和舞台剧《战马》的例子,说明了舞台艺术有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趋向。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既注意了时间的前后延续,也提到了不同的艺术、不同的国度,具有广阔的艺术视野。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运用“因此”“于是”“再如”等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使论证逻辑严密,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台艺术进入镜框式舞台,促进了表演艺术的更加规范、精致,但也导致丰富多样的表演艺术趋同化。
B.全媒体时代并不一定意味着是人类文明的灾难,若合理利用也可以使文化的个别性、独特性得到保护发展。
C.美国是致力推进艺术现代化的急先锋,因而在保护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多样性方面也走在其他国家前列。
D.昆曲、梨园戏等古老艺术向传统、向内心的回归,焕发出最现代的魅力,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回归就是创新。
2021-06-08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体不同脏器之间的酸碱度存在极大差异,比如胃液呈强酸性,pH值在1.5—2之间;胰液属于强碱性,pH值可达8.8;小肠液也属于碱性,pH值在7.2—7.8之间。人体分泌的消化液消化食物时,人体脏器酸碱度会发生一些不同变化,不管其变化如何,食物营养被吸收进入血液以后,都会变为pH值为7.35—7.45的弱碱性,不会也不可能出现酸性体质。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明确规定,生活饮用水的pH值范围为6.5—8.5,这就意味着国家允许生活饮用水6.5~7.0的微酸性。对正常人来说没必要刻意选择弱碱水,只要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每天保证饮水1200毫升,照样能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满足人体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报告显示,至今还没发现饮用水pH值的大小与人体健康有直接关系。在人类300多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从饮用天然水、井水到自来水,pH值都在6.5—8.5之间。日本著名长寿之乡秋田县八森潭饮用水的pH值为6.39,明显是弱酸性,可是根本没有影响这里的长寿记录;美国人平均每天每人喝2瓶可乐,碳酸饮料pH值为4左右,明显是酸性饮料,但是,美国人并没有因此都成为“酸性体质”。

弱碱水通过食管首先到达胃部,pH值高达1.5—2的胃液一下子就会把它中和,并迅速使之变成“酸水”。专家认为,现代都市人的一些亚健康状态,主要是来源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加之工作、生活中压力过大,缺乏体育锻炼等。

(摘编自谭敦民《弱碱水真的是健康水吗?》)

材料二:

从国内标准来看,在我国发布的《饮料通则》中,将饮料分为11类。有一类是包装饮用水,包括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其他类型饮用水。“其他类型饮用水”中又包括饮用天然泉水、饮用天然水和其他饮用水。显然,碱性水并不在分类中。

早在几年前,专家已经就弱碱性水能改善体质进行辟谣。饮水的最大功能是补充我们体内缺失的水分,只要饮用足够的水,就能对预防慢性病起到一定作用,至于水的酸碱度,不需要关注太多。人体对酸碱度有自身调节,不会因喝水而改变。

专家表示,碱性水不能替代药物,对于痛风或者是胃酸过多的患者来说,碳酸氢钠是有一定的作用,但弱碱性水里碳酸氢钠的含量少之又少,每天需要喝够7~15升的量,才能勉强够一日碳酸氢钠的处方剂量。此外,饮用水的功能是补充体内水分,对调节体质没有任何作用。

(摘编自张鑫《碱性水能“改体质”?背后藏高价生意经》)

材料三:

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食品安全科普专家王思露表示,“酸碱体质论”从科学角度讲,并不成立,在真正医学的专有名词术语当中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人的身体由各个部位构成,各个部位的酸碱程度也不一样,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支持饮用碱性水就能够改变人体的pH值。

王思露表示,的确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的酸碱性质,或是偏向会出现一些改变,比如在一些疾病的困扰下,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酸,但是在这些疾病状态下,单纯凭借食用碱性食物是不可能控制酸中毒的,恰恰相反,人体本身就有一个自我酸碱调节的体系,有能力将食物代谢后的酸碱物质和自身生理活动产生的酸碱物质进行自由调节。因疾病而导致酸碱失衡,寄希望于食物饮品来改变病症的做法不可取,“食品就是食品,它跟药品不一样,它不存在任何的疗效”。

由此,王思露认为,市面上各种各样不同概念的碱性水,检测时确实是碱性,但其实是水企特意营造的概念,食用后对身体也并无好处,从营养及现代医学角度而言,不推荐消费者过分迷恋和推崇。相比之下,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经消毒杀菌的自来水在煮沸晾温后,其安全性和合理性更高。

北京安贞医院体检科副主任医师于汶在患者询问“长期喝碱性水的危害”时答复称:“碱性水其实是一种理化表征和水的种类,与水本身是否经过电解处理,或是水中的物质是天然的还是添加的,都没有直接关系,所以饮用水还是要饮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水。”人体体质的酸碱性和饮用水的酸碱性是没有关系的。相反,长期饮用碱性水,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肠胃功能紊乱,甚至消化不良,长期喝碱性水也会增加肾脏排碱的负担。

(摘编自《“碱性水神话”死灰复燃,喝什么水更健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的酸碱性与饮用水pH值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这在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研究报告,以及日本、美国居民的生活习惯中得到了证实。
B.饮水的最大功能是补充人体内缺失的水分,而不是向人体补充所谓的酸、碱等物质,这是许多科学人士的共识。
C.王思露从科学角度否定了“酸碱体质论”,并且认为人体的酸碱偏向比较稳定,只会在疾病状态下发生一些改变。
D.于汶通过研究发现长期饮用碱性水会给人体造成胃肠道负担、肾脏排碱负担等问题,认为人们应饮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在消化食物时,人体各脏器酸碱性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食物营养被吸收进入血液,都会变成弱碱性,不会使人体呈现出酸性。
B.现代都市人会出现一些亚健康的状态,他们喝弱碱水不能改变亚健康的状态,需要调整生活习惯改善膳食结构,并加强体育锻炼。
C.弱碱性水中的碳酸氢钠对治疗痛风或胃酸过多等疾病有一定作用,但是喝弱碱性水并不能治疗上述疾病。
D.王思露对比了弱碱水和煮沸晾温的自来水后,认为弱碱水对人体没有好处且安全性低,自来水是人们的最佳选择。
3.生活中有些人偏信喝苏打水(弱碱水)改变酸性体质,保障身体健康,他们为什么错了?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3-05-01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