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449178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风险时代,守护好幸福
詹勇
中国的两会闭幕不久,第二届核安全峰会就在韩国首尔召开,包括“核俱乐部”国家在内的50余国和国际组织领导人齐聚一堂,共商全球核安全大计。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发生一周年、核设施受创风险上升的今天,建立“无核武器世界”的梦想依然遥远,但人类正在越来越科学理性地运用这一现代“普罗米修斯之火”,让核能在更安全的前提下提供光明与温暖。
核能与安全的双重变奏,只是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普遍挑战的一个缩影。德国社会学家贝克认为,工业文明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造就了舒适安逸的生存环境,同时也 带来了巨大风险,因此现代社会也是一个风险社会。   
从脆弱金融体系下不断发展的欧债危机,到马里政变引发的社会动荡;从法国图卢兹市犹太学校枪声大作酿成的“国家悲剧”,到网购用户对支付账号被盗的担忧……不管金融还是政治,社会还是信息网络,风险的每一次积聚、酝酿与爆发,总是伴生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
对中国来说,风险社会的安全挑战无疑更加纷繁复杂。当中国人史无前例地融入现代化潮流中时,文明的幸福与痛苦像咖啡与方糖一样,同时融入人们的生活体验中。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国人淡忘了饥饿的记忆,而毒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问题此起彼伏,“吃得饱”以后如何“吃得放心”,成为刻在餐桌上的一个问号;高铁技术的进步,让人们在风驰电掣中找到了新的时空感受,但触目惊心的追尾事故,带来了“系好安全带”的深刻警醒;汽车社会的到来,使居民们享受着城市生活的便利与惬意,但PM2.5引起的环境焦虑,让全社会更加靠近“空气质量也是民生”的共识。
在一个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中,风险的最大特点就是系统性。2003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系统型风险”的概念,强调在现代社会中,要害系统可能会变得更加脆弱,成为影响21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华尔街金融衍生品泛滥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福岛电站核泄漏带来全球性恐慌,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风险成系统,治理也要成系统。但现代社会利益分化、分工细化,让治理风险时很难有效整合资源和力量。于是,协调变得更加重要。大到各国领导人举行峰会商议解决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核能安全等问题,力求达成全球层面的共识与行动,小到市政、卫生、交警、工商、城管、居民委员会各方面共同参与,让一条街道变得整洁有序,消除交通隐患和火灾风险,处处都体现出合作治理风险的重要性。
当然,与传统的应急式规避风险相比,现代社会的风险应对机制更加注重源头治理和社会协同,也更加凸显顶层设计的重要性。比如,日前出台的“十二五”医改实施方案,以健全全民医保体制、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为三大突破点,从不同方面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制度弊端,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构筑起更加有效的医疗安全网,为13亿中国人的健康与幸福护航。
1.下列选项中关于“风险时代”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人类无法实现“无核武器世界”的梦想,所以这个世界将一直处在风险时代之中。
B.工业文明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每一个国家创造了舒适安逸的物质环境,同时也给每一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C.不管金融还是政治,社会还是信息网络,风险的每一次积聚、酝酿与爆发,总是伴生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未来将面临更多纷繁复杂的安全挑战。
D.现代社会中,“系统型风险”可能会加大,国际金融危机、 福岛电站核泄漏,就说明了这一点。

2.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无法实现“无核武器世界”之梦想,但是人类力争科学理性地运用“普罗米修斯式”的核技术,以便使之能为人类提供光明与温暖。
B.现代社会利益分化、分工细化,让治理风险时很难有效整合资源。我国在应对风险时,也重视源头治理和社会协同,凸显顶层设计,取得了一些成效。
C.中国步入了现代化潮流中,人们体验到了文明所带来的幸福,也不无例外地品尝到了文明带来的痛苦。
D.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城市 生活的便利与惬意,但也不得不关注空气质量问题,因为空气质量也是民生的内容。

3.下列选项中对原文信息分析和判断正确的一项(        
A.中国出现了纷繁复杂的风险致使中国人在吃、住、行方面出现了焦虑,足见生活质量大大下降。
B.核问题只是众多人类要面对的问题之一,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中,人类将用自己的智慧迎接更多的挑战。
C.为了在风险时代守护好幸福,各国更应注重源头治理,不能停滞在传统的应急式规避风险的做法上,只有这样做,变得更为主动才更有效。
D.全球风险从发达国家开始,波及到世界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风险会越来越大。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史诗。随着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村前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

(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内容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4.请结合材料概括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诗词的特点。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2021-11-12更新 | 3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浩瀚长江汇入东海,在入海口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这就是地理、气候、物产等自然禀赋得天独厚的长江三角洲。春秋时期吴国、越国在这里崛起,后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这里又成为江南经济文化繁荣的核心区域。明清时期已经确立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城市群,现在长三角的大部分城市早在那时已经相当繁盛。进入近代以后上海迅速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并且成长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长三角的中心城市遂由苏州变为上海。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一方面从全国集聚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又向各地扩散技术、信息。就商品流通而言,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和出口产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上海,而上海等城市的工业产品和进口商品则扩散到全国各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始终与长三角同步。无论是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都同上海的技术扩散和市场扩散有很大的关系。浦东的开发开放更是发挥了促进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作用,而其中苏浙皖三省经济则是首先得到了拉动。上海大市场大流通所形成的集聚—扩散效应,当然也是按照梯度级差传导的,首先是最为相邻的长江三角洲,其次是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然后才是广大的内陆地区。所以上海同长三角各地的互动关系必然是最为密切的。

上海与苏浙皖三省人文相近,更便于交流。所谓南方人,首先就是指长三角地区的居民。这一地区的居民因为移民、通婚、经商、务工等原因,内部的融合度一直比较高。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多次统计,上海的常住人口的籍贯,有85%以上为客籍。而客籍居民的祖籍大多是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所谓海派文化,追根溯源可以从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盛行于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中找到源头。甚至徽州文化、江淮文化也从海派文化吸收营养。

值此新技术革命和互联网大发展之际,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与此相关联,我们力主公平竞争和国际合作,倡导须经各国认可和共同遵行的国际规则,希望以此规范全球性的经济活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区域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而在中国的各大地理和行政区域中,长三角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最有条件率先实现区域一体化。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是通过对特定地理空间的行政规划来推进的。区域有地理界线,行政权力也有辖区范围。长三角涉及三省一市,这就要求在中央指导下,四地协调,勠力同心。要打破长三角区域内部的行政隔阂,拆除各种政策藩篱,高标准地统一规划,把原来在各自行政区划内的一套规定、做法加以改进和提高,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如若长三角的示范有成效,那么对于实现全国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步,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也将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贡献。

(摘编自沈祖炜《长三角一体化:历史与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在市场和流通领域形成的集聚—扩散效应,为长三角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B.长三角地区的居民内部的融合度比较高,为长三角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有利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C.中国区域经济的整合和一体化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进行的,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D.一体化是通过打破有关地理和行政区域而构成的统一经济组织,通过大家同心协力促使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长三角一体化前,先从历史的角度讨论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与文化的联系,思路明晰、结构严谨。
B.文章从时间上论述了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空间上论述了上海与苏浙皖三省的密切关系。
C.文章讨论海派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论证上海受到苏浙皖文化的滋养,同时吸收了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营养。
D.文章在展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作用时,从区域内部行政隔阂角度讨论长三角对原来各自行政区划内的规定、做法的改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长三角从春秋时期到现在都是中国的经济重心,但其中心城市随着朝代的变化而变化,最后苏州让位于上海。
B.长三角一体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上海与苏浙皖的部分地区都处于长三角区域,同时人文相近、经济联系最为密切。
C.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技术和市场扩散让长三角得到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要以发展上海为先。
D.一体化区域要相互交融、取长补短,激活整体活力和竞争力,最终区域内所有地方都达到同等经济水平。
2021-08-31更新 | 2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掬水月在手》近日很受关注,这部电影记录了96岁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的铿锵人生。叶嘉莹的学问和人品都令人景仰,她关于诗歌学习的方法也值得研究。

比如,叶嘉莹特别强调孩子对诗词的吟诵。写诗的时候,字从音出,字从韵出,文字是跟着声音出来的,所以要吟诵得很熟。她选编过一本《给孩子的古诗词》,而讲诵版更辅以她亲自读诵、讲解并吟诵的录音。

叶先生回忆说,自己还不认字的时候就跟着大人背诗,因为家里的人都读诗,男人是大声诵读,而女人是低声地吟唱。正式拿着《唐诗三百首》当课文读时,伯母也不讲解,就让她从第1首开始背。叶先生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有道理的:小孩子记忆力强,即使他不能理解内容,只要先背下来,等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叶先生凭她的艺术的直觉认为声音是诗歌生命的一部分,而脑科学研究也证明了一个人能在后来的生活体验中调动早年记忆的内容。

记忆可以简单分成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最多维持一分钟左右,但是长期记忆有可能相伴终生。如何把短期记忆的信息变成长期记忆?有很多办法。比如说背诵。我们以往总是认为反复默念是一种死记硬背,其实从科学上讲是有一定道理的。长期记忆是基于神经元之间的新的连接,而重复想要记住的东西能够刺激突触的形成——突触正是建立连接的基础。所谓不断重复的背诵,实际上就是通过复述信息的方式,让短期记忆有足够长时间活跃,刺激突触的形成,在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连接,把短期记忆的信息进行编码转为长期记忆。所谓学习巩固的过程,就是为你的记忆附加重大的意义,添加更多的连接,让大脑更容易提取,而如果没有连接的孤零零的记忆就无法得到巩固,也难以提取。

叶嘉莹先生很强调在诗歌学习中放入自己的生命感受。比如她讲诗是结合着自己生命的经历,她认为,诗词的好坏,永远以它的感发的生命的厚薄、大小、深浅为评量的层次。她也常常对学生说要有一颗关怀的心,对人、事、物,对大自然的关怀。她小时候背诵李商隐的诗《嫦娥》,并没有什么深的理解。直到1953年,到台北教书时,课本里选了《淝水之战》,里面写到前秦与东晋交战,东晋胜利了,获得了一辆苻坚的云母车。下课后叶先生搭乘公共汽车回家,在等车时,想到刚刚讲的云母车,忽然间李商隐的《嫦娥》从脑子里跑出来了: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这时距离小时念这首诗已经好几十年,当年纪小时我只是从表面知道嫦娥的故事和屏风、烛影这些具体的物象,可这时我对这首诗就忽然有了另一种体会。因为我已经过了患难,才真正懂得了李商隐这种孤独、寂寞、悲哀的感觉。诗里这些丰富的内涵,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就是要把小孩记忆力强的时期利用上,让他背诵下来,只要他记住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时都会有所体会,随时都会有所升华。

从声音到文字,从耳朵到眼睛,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从字面理解到心灵触动,伴随一个人一生都不会忘记的诗歌学习,其实是和生命感受深刻连接的。

(摘编自李峥嵘《谈叶嘉莹的古诗学习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特别强调古典诗词的吟诵,这是她的诗歌学习方法的核心所在。
B.受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及教育影响,叶嘉莹认同传统的背诵的教学方法。
C.脑科学的研究证明,短期记忆要变成长期记忆,离不开不断重复背诵。
D.为记忆附加的意义越重大,添加的连接越多,记忆就越容易被大脑提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近日很受关注”的电影引出论题,具有激发读者兴趣的作用。
B.文章把叶嘉莹的直觉认知与科学研究的成果结合,增强了论证说服力。
C.文章第五段用叶嘉莹的亲身经历,有力论证了她关于诗歌学习的主张。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得出中心论点,诗歌学习是和生命感受深刻连接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诵任何时候对学习都是必需的。
B.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从科学角度看,就是为形成长期记忆建立更多连接。
C.有效的学习需要放入自己的生命感受,要有一颗关怀人、事、物、大自然的心。
D.幼年时期应发挥记忆力好的优势,儿时的记忆会在不知什么时候促进人的理解。
2023-06-12更新 | 5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