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8 题号:46767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徙,“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徙,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着的。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国内无论男女老少,都需登记,出生要及时注册,死亡要及时销户。
B.秦国通过废旅店的方式来禁止百姓擅自迁徙,百姓若不得已外出需要持介绍信住店,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C.秦国在诸侯争霸中胜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行了户口登记制度,获得了全民动员的能力和丰厚的财力。
D.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是对秦朝全民户口登记制度的继承和完善,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汉代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公民最主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和徭役,其中赋税最主要的就是向15岁至56岁的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每户征收的“户赋”。
B.西周在客观上不具备实行全民户籍登记制度的可能性,因为国家的土地和人口被天子、诸侯和大夫层层分封。
C.先秦贵族阶层的消失,带来了塔状社会的瓦解,贵族和私民都成为公民,社会结构呈现出扁平化的特点。
D.先秦时代的百姓出生之后均由“司民”之官负责登记户籍,以便向国家尽赋税和徭役的义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没有像其他将领一样疯抢财物,而是抢先收缴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西周和汉代都存在着全国性的户籍制度,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只是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C.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D.编户齐民制度让奴隶脱离贵族的掌控,获得了人身的自由,但也极易让国民进入另一种新的奴役状态。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思,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我自己在抗战时,疏散在昆明乡下,初生的孩子,整天啼哭不定,找不到医生,只有请教房东老太太。她一听哭声就知道牙根上生了“假牙”,是一种寄生菌,吃奶时就会发痛,不吃奶又饿。她不慌不忙地要我们用咸菜和蓝青布去擦孩子的嘴腔。一两天果然好了。这地方有这种病,每个孩子都发生,也因之每个母亲都知道怎样治,那是有效的经验。只要环境不变,没有新的细菌侵入,这套不必讲学理的应付方法,总是有效的。既有效也就不必问理由了。

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

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其实乡土社会应该是“礼治”的社会。
B.礼和法律同中有异:它们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两者用以维持行为规范的力量不同。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
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
2.下列有关认识和观点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通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以此有别于西洋法治的社会,其实这是一个“无法”的没有秩序的社会。
B.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自动形成的,而是由人们主动遵循礼而形成的,有社会的成规在影响。
D.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靠传统来维持社会秩序,所以即便“无法”也并不意味着无序。
B.生活在乡土社会中的人们,只要按照传统去做,生活就有可能过得安稳;反之就可能受挫。
C.因为缺乏变化,礼只能在乡土社会发挥作用,而在变迁很快的现代社会,其效力无从发挥。
D.如果人们在教养中养成了对礼的敬畏感,一般就不会出现不好、不对、不合、不成的现象。
4.作者说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礼”具体指什么?
5.文中写房东老太太治疗孩子的事,有什么作用?
2022-11-05更新 | 2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毫无疑问,科学家们很早就懂得科学中蕴涵着奇妙的美。哥白尼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第一句话就是“在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我试图用一些词来定义科学中的美,显然,和谐、优雅、一致、简单、整齐等都与科学中的美,特别是与理论物理中的美有关。但是,思索着怎样把这些词组合在一起去形成“美”的定义时,我开始意识到,事实上物理学中美的概念不是固定的。

我们对理论物理学中美的理解是变化的。对于这种变化,影响最显著最重要的是理论物理学日益增长的数学化。人们公认伽利略时代是现代物理诞生时期。他教导科学界说,如果你明智地选择了你观察到的事物,你将会发现,从一些纯化的和理想化的关于自然界的实验中得出的物理定律,可以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伽利略的观念是一种深刻的美的观念。后来是牛顿,我们都知道他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经典力学体系。通过他的工作,物理学的数学化取得了进展,并被认为是非常严格的数学化。在最近的物理学中,数学化正在加速进行。量子力学概念的数学基础是称之为希尔伯特空间的漂亮而抽象的数学理论,非阿贝尔规范物理理论是令人惊奇地建立在纤维丛几何上的,而纤维丛几何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物理学没有任何关系,是由数学家们独立讨论的。所有这些数学发展对20世纪的物理学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相当抽象又非常美丽。

也许现在我们可以开始去了解,物理学数学化的加速导致了理论物理学中美的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认为存在三种美:现象之美、理论描述之美、理论结构之美。就我们的直感来说有许多物理现象是美的。早在童年时,看到彩虹我们会脱口而出“美极了”。当然,有许多美丽的实验现象只有训练有素的人才能观测到。例如,行星的轨道都是椭圆的,这是非常美的现象。再举一个例子,原子的谱线是非常独特的,有严格的光学性质。麦克斯韦发现它们是美的,因为它们似乎与发光原子所处的外界条件无关。正如19世纪科学家所发现的那样,如果你把发光原子置于高压之下,光谱毫无变化,这似乎揭示了原子的一些内在性质。很多物理学定律都有一个漂亮的描述。热力学的第一、第二定律是对自然界某些基本性质的很美的理论描述,第一、第二定律的结论和对这些定律精确性的观察是每一位学热力学的学生都很欣赏的课题。20世纪初发现了放射性,并很快地测定到放射性将导致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但正是卢瑟福给了我们一个精确的定律。这是一个有很高精确度的指数衰变定律,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发现它的偏差。

当一个理论公式化时,特别是在20世纪,它趋向于有一个漂亮的结构,这通常是指它本身的数学结构。自然界为它的物理定律选择这样的数学结构是一件神奇的事。显然,这些数学思想的美是另一种美,它与我们前面讨论的美很不相同。在这个问题上,也许下面这个例子有助于说明问题。众所周知,周期表最初是19世纪构造出来的,那时发现,如果把性质相似的元素按纵列放在一起,可以得到一个美妙的表——但表中有一些空缺。这些元素一个接一个地被找到了,这是一个很美妙的并具有重大实用意义的结果。后来出现了玻尔原子和量子力学,这些发展给周期表的结构提供了一个更基本的理论解释,即一个元素在周期表中应占的位置与该元素的原子结构中所拥有的电子数目有关。

狄拉克在1963年的《科学美国人》中写道:“使一个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它去符合实验更重要。”令人惊讶的是,有时候,如果遵循你的本能提供的通向美的向导前进,你会获得深刻的真理,即使这种真理与实验是相矛盾的。狄拉克就是沿着这条路得到了关于反物质的理论。爱因斯坦在1934年说过:“理论科学家越来越不得不服从纯数学的形式考虑的支配。”狄拉克说如果他必须在美和与实验符合两者之间选择的话,他将选择美。对爱因斯坦和狄拉克来说,这种强调并不奇怪,如果你注意一下他们研究物理学的风格,美始终是一个指导原则。

如果这种话从海森伯那里说出也许是令人惊讶的,他的工作很难区分是追求美多还是坚持与事实和实验的关联多。在主张遵循实验的指导思想下,海森伯写下了一些方程。那时他还年轻,他不懂得这些方程的数学结构,他从来没有学过矩阵理论,所以他写下这些方程时,是他的导师玻尔辨认出了那是矩阵乘法。了解到这点你就会理解海森伯所说的“我们看到数学家做了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所以我要说海森伯是经由一条不同的道路而获得了对理论物理学的美的鉴赏。他没有遵循由美的观念所指导的直觉去进行工作,他被自己的发现搞糊涂了,结果是他的数学完全预言了这些事实,从那以后他变成了数学美的皈依者。

(摘编自杨振宁《美和理论物理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理学中美的概念不是固定的,所以很难用“和谐”“优雅”等词语来对美形成定义。
B.理论物理学日益增长的数学化,是影响对理论物理学中美的理解发生变化的最大因素。
C.文中加点的“这个问题”是指自然界为它的物理定律选择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数学结构。
D.海森伯“看到数学家做了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这让他最终成为数学美的皈依者。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内容可以得知,科学家应该首先以全副精力研究科学、艺术中蕴涵着的那些奇妙的美。
B.牛顿之所以能极大推动理论物理学数学化取得进展,是因为他对理论物理学数学化有深刻认知。
C.19世纪科学家发现,把发光原子置于高压之下,光谱没有变化,这与麦克斯韦当年的发现相同。
D.从文中狄拉克和海森伯的两个事例可以看出,在理论物理学研究中以美为指导原则很重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本文理论物理学美的范畴的一项是(     
A.日前,“中国天眼”FAST,从一颗原本被认为“熄灭”状态的脉冲星中探测到一批极其微弱的窄脉冲,发现了脉冲星的辐射新形态。
B.书伯斯特大学辞典中对美的定义:“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具有的品质或品质的综合,它愉悦感官或使思想精神得到愉快的满足。”
C.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用清晰严谨的数学语言,将物理世界的规则和秘密告知世人,展现了复杂物理世界的简洁之美。
D.德因物理学家海森伯:“如果自然界把我们引向极其简单而美丽的数学形式,我们就不得不认为这些形式是‘真' 的,它们显示出自然界的真正特征。”
4.请分别概括文中理论物理学三种美的具体内涵。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2023-11-25更新 | 1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条消息成为中国文化界近期热议的话题。

考古发现成功申遗,在中国不是第一次,也不是第二次。譬如,远的有十多年前至二十多年前的敦煌、秦始皇陵、殷墟等,近些年的有湖南、湖北、贵州的土司遗址等。但良渚遗址这中国第55个世界遗产项目在中国学术界引起的反响却大于以前。为什么呢?从历史学的研究范畴来说,我国以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考古发现,都属于中国历史“信史时代”的考古遗存,也就是3500年来有文字记载时期的考古发现,而良渚遗址距今约5000年前,属于中国没有文字的“传说时代”的考古遗存。良渚遗址成功申遗,令中国考古界为之一振。

直到近代考古学进入中国前,对于我国商代及以前的历史,西方学者基本不相信文献记载,中国学者也有不少抱着怀疑态度。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国考古学者不但用一系列发现,让商史成为信史,连夏以前的许多新发现,足以让学术界对中国国家文明的认识和研究走得更远。经过中国几代考古学家,尤其是“长三角”考古学家的考古发掘和科学研究,良渚古城遗址这个历史记载中都不存在的“史前”文明重见天日。良渚申报资料中直接提出该遗址是5000年前中国古文明的遗存。遗址获批,说明这一发现和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遗产组织的认可。

(摘编自高大伦《良渚申遣与文化自信》,人民网2019年7月8日)

材料二:

在中国同时期古城中。良渚古城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座。在世界同类遗址中都极为罕见,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而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则是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设计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堪称“世界第一坝”。拥有完整都城结构的良渚古城,由内而外依次为官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

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良渚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下游湿地稻作农业文明的发端。这与中原及世界大部分地区以旱作农业为生的经济模式下产生的文明就有差别,具有独特性。良渚玉器达到了史前石制品制作技术的顶峰,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唯一性。良渚玉器手工业达到的专门化程度。体现在良渚纹饰的统一性、玉器形制的规整性上。这种玉器成品的“标准化”。体现了对玉料资源的掌控和分配能力,对技术和概念的精准传递,也是当时社会组织和分工所达到的水平。从玉器的功能上讲,其他文化没有像良渚古城遗址这样,表现出对墓葬内玉器摆放使用的强烈而明确的制度性。良渚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最大的贡献就是从上述玉器功能引申出来的“藏礼于器”的传统,是将“礼”体现在特定器物上的表现方式。这一传统,连接了中国的新石器文明和青铜文明,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中国古代社会秩序和结构的稳定性。从更大范围文化比较的视角说,西方纪念碑式的仪式传统的形成,对应东方宗庙式的社会秩序的表现,这个“藏”而不露的物质性是非常值得突出的东方价值观的内核。

(摘编自范昕《良渚文化如何影响人类文明》《文汇报》2019年7月7日)

材料三:

作为世界共同的遗产、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良渚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遗产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国在遗址保护上已经探索出了一些可行路径,即处理好研究与展示的关系,平衡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推动考古和保护相融合。甘肃敦煌莫高窟,利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构建虚拟洞窟,既缩短了游客在洞窟滞留时间,减轻了洞窟长时间开放对文物保护的压力,使洞窟得以“休养生息、延年益寿”。同时,将精美的壁画、彩塑“搬”出洞窟,帮助游客更好地欣赏和体验敦煌文化艺术,破解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的难题。守护好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容不得一丝懈怠。唯有不畏困难,扎实推进,才能让历史文物更好地融入生活,产生经济数益,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良渚古城申遗成功,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个新的起点。

(摘编自马苏薇《申遗成功是保护发展新起点》,《人民日报》2019年7月I5日)

1.下列不属于遗产保护“可行路径”的一项是(       
A.殷墟对宫殿宗庙地下部分有效保护,地上复原标识展示。
B.秦始皇陵博物院融文物保护、遗址展示、参观游览为一体。
C.敦煌莫高窟,利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构建虚拟洞窟。
D.良渚遗址开放后,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有力证据;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引起文化界的热议。
B.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国考古学者用一系列考古发现,让商史成为信史,让夏及以前的历史得到国际遗产组织的认可。
C.良渚玉器的制作技术让世界惊叹,良猪玉器功能引申出米的“藏礼于器”的传统,很好地体观了东方价值观。
D.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和重要的文化资源。妥善保护、合理开发不仅有利于文化建设,也会促进经济发展。
3.请结合材料,分析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的原因。
2019-12-16更新 | 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