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知识 > 古汉语语法 > 文言文翻译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 题号:541560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汤义仍先生文集序

钱谦益

临川汤义仍文集若干卷,吴人许子洽生以万历乙卯谒义仍于玉茗堂,而手钞之以归者也。义仍告许生曰:“吾少学为文,已知訾警王、李,骈枝俪叶,从事于六朝。久而厌之,是亦王、李朋徒耳。汜滥词曲,荡涤放志者数年,始读乡先正之书,有志于曾、王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也。子归,吾文视受之,不蕲其知吾之所就,而蕲其知吾所未就也。知吾之所就,所谓王、李之朋徒耳;知吾之所未就,精思而深造之,古文之道,有兴乎?”余闻义仍之语,退而读其文,未尝不喟然太息也。

义仍官留都,王弇州艳其名,先往造门,义仍不与相见,尽出其所评抹《弇州集》,散置几案。弇州信手翻阅,掩卷而去。弇州没,义仍名益高。海内訾警王、李者,无不望走临川,义仍自守泊如也。以义仍之才力,由前而言之,岂不能与言秦、汉者争为撏撦割剥?由后而言之,岂不能与言排秦、汉者争为叫嚣隳突?深心易气,退而愿学于曾、王,顾又不自有,其所未就者勖余。呜呼!此可以知义仍之所存矣。

《易》曰:言有物。又曰:修词立其诚。《记》曰:不诚无物。今之人,耳佣目僦,降而剽贼,如弇州《四部》之书,充栋宇而汗牛马,即而视之,无所有也。义仍晚年之文,意象萌茁,根荄屈蟠,其源汩汩然,其质熊熊然,盖义仍之于古文,可谓变而得正,而于词可谓己出者也。学曾、王也,自以为未就,譬之金丹家,虽未至于九转大还,然其火候,不可谓不力,而铅汞药物,不可谓不具也。后有君子,好学深思,从事于义仍之文,得其所谓有物者,而察识其所未至。因以探极指要,而知古文兴复之几。义仍已矣,庶几后有子云也哉?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而世之浮慕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循览遗编,追惟其末后郑重相之语,而为叙之如此。

(节选自《牧斋初学集》,有删改)


注①王李:指王世贞(王弇州)和李攀龙,明代“后七子”的代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推行拟古之风,批评王安石、曾巩等人的散文。②曾王:指王安石、曾巩,王安石为临川人,曾巩也长期居住临川,两人名列“唐宋八大家”。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其知吾之所就                           蕲:求
B.弇州手翻阅                                 信:随意
C.以其所未就者                           勖:勉励
D.追惟其末后郑重相之语             属:撰写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亦王、李朋徒耳                       义仍名益高
B.吾文视受之                                  其所未就者勖余
C.有兴乎                                        学曾、王也
D.义仍自守泊如也                              充栋宇汗牛马
3.把文章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志于曾、王之学,而吾年已往,学之而未就也。
(2)余悲义仍之文不大显于世,而世之浮慕义仍者,于其所以为文之指意,未有能明之者也。
4.汤义仍对王弇州(王世贞)之文持什么态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元初四年,迁太常。先是博士选举多不以实,震举荐明经名士陈留杨伦等,显传学业,诸儒称之。永宁二年,邓太后崩,内宠始横。安帝乳母王圣,因保养之勤,缘恩放恣;圣子女伯荣出入宫掖,传通奸赂。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天下咸服以致雍熙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延光一年,帝舅大鸿胪耿宝荐中常侍李闰兄于震,震不从。宝方自往候震曰:“李常侍国家所重,欲令公辟其兄,宝唯传上意耳。”震曰:“如朝廷欲令三府辟召,故宜有尚书敕。”遂拒不许。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丰等闻,惶怖,遂共谮震。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不服罪,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天下咸服/以致雍熙/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
B.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天下咸服/以致雍熙/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
C.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天下咸服/以致雍熙/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
D.震上疏曰/臣闻政以得贤为本/理以去秽为务/是以唐虞俊乂在官/天下咸服/以致雍熙/奏御/帝以示阿母等内幸/皆怀忿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才,即秀才,是汉代的一种察举常科,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明清时,一般指通过了科举中乡试的生员。
B.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现为学位名称。
C.三府,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汉制,三公皆可开府,因称三公为三府,后世用以泛称中央政府最高的官职。
D.岱宗,即山东泰山,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美称,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震学问渊博,颇有声名。他少时师从太常桓郁,研习《欧阳尚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并得到大将军邓骘征辟。
B.杨震清正风雅,不受私谒。他赴任时,路过昌邑,先前他所举荐的荆州茂才王密暮夜投金以谢,他不为所动,发出“四知”之论,令王密惭愧而出。
C.杨震知人敢谏,不屈权贵。先前博士的选拔举荐大多不按实际才华,他举荐名士,为人称道;邓太后驾崩后,宦官宠臣开始横行,他又直言上书。
D.杨震遭人谗毁,饮鸩而卒。国舅耿宝向他举荐中常侍李闰的哥哥,他没有听从,因此受到耿宝及樊丰等人的诬奏,被下诏遣回原籍,最终服毒而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何面目复见日月!
(2)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2020-07-17更新 | 3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文天祥,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就。帝亲拔为第一。考官王应麟奏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臣敢为得人贺。”寻父殁,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天祥夜亡入真州,泛海至温州,遂移漳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B.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C.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D.天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蛮/使方兴召吉州兵/诸豪杰皆应/有众万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有取字、号的习惯,字是古代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
B.进士,指科举时代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参加进士考试。
C.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才华出众。他二十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应对时不打草稿,一挥而就,考中状元,考官王应麟对他大为赞赏。
B.文天祥堪当重任。他任湖南提刑时,与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为之动容,认为他有治理国家的能力。
C.文天祥忠君爱国。长江上游告急时,他积极应诏勤王:被捕之后,拒绝张世杰的劝降并书写《过零丁洋》,以明心志。
D.文天祥守节不屈。厓山被攻破后,他被元将张弘范送往京师,元朝廷劝降,他坚决不屈服,视死如归,最后从容就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父殁,归。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
(2)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
5.文天祥为什么不听友入劝阻,仍然入卫京师?请简要说明。
2020-12-25更新 | 4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父航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知宿州终太仆卿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右正言。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怒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悖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以集贤殿修撰提举崇福宫,才六月,召为宝文阁待制、枢密都承旨。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徒梅州。惇与蔡卞将必置之死,因使者入海岛诛陈衍,讽使者过安世,胁使自裁。又擢一土豪为转运判官,使杀之。判官疾驰将至梅,梅守遣客来劝安世自为计。安世色不动,对客饮酒谈笑,徐书数纸付其仆曰:“我即死,依此行之。”顾客曰:“死不难矣。”客密从仆所视,皆经纪同贬当死者之家事,甚悉。判官未至二十里,呕血而毙,危得免。凡投荒七年,甲令所载远恶地无不历之。移衡及鼎,然后以集贤殿修撰知郓州、真定府。蔡京既相,连七谪至峡州羁管。稍复承议郎,卜居宋都。宣和六年,复待制。明年卒,年七十八。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节选自《宋史·刘安世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航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知宿州终/太仆卿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登进士/第不就选
B.父航/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知/宿州终/太仆卿/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登进士第/不就选
C.父航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知宿州终/太仆卿/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登进士/第不就选
D.父航/第进士/历知虞城/犀浦县/知宿州/终太仆卿/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登进士第/不就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集贤殿修撰,官职名。集贤殿是官立书院,主要职能是为政府修书。唐宋时期设置集贤殿修撰,掌管撰集文章。
B.投荒,投,指投奔,投靠。荒,指荒凉,偏远之地。此处指投靠到荒远之地。
C.用事,指行事,办事。这里指当权执政,古文中“当轴、秉政、持政”等词语也是这个解释。
D.擢,指提拔,选拔,往往指提升官职。李密《陈情表》中有“过蒙拔擢”,采用的也是这种解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安世备受迫害,临危不惧。他面对仇敌派来谋害自己的刺客,饮酒谈笑,面不改色,还写了几页信交付给仆人安排后事。
B.刘安世揭露权贵,刚直不阿。他大胆指出章惇等四人为祸害朝纲的“四凶”,并且认为章惇强买民田被处以罚金,不足以表示惩戒。
C.刘安世正色立朝,犯颜直谏。他仪状魁梧健硕,说话声如洪钟,在朝廷上向皇帝直言进谏,被旁人称之为“殿上虎”。
D.刘安世谨遵师教,知错悔过。他格守司马光教诲,遵从诚心不敢胡言,吴守礼向他询问洛州司户贪腐之事,他因隐瞒实情而陷入自责自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
(2)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2020-12-15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