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222 题号:54894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它们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其漂亮。由于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这不正是《春江花月夜》那种“当时年少春衫薄”式的风流、潇洒和亭亭玉立么?它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的气质风神恰好一致,鲜明地共同具有着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趣味标准和艺术要求。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而抑大令,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驰骛沿革,物理常然”,以历史变化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征,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李白诗的无拘无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韩愈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表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不只是张旭的狂草,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宣和书谱》说贺知章“草隶佳处,机会与造化争衡,非人工可到。”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的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行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摘自李泽厚《美的历程•盛唐之音》,有删节)

【注】大令:指晋王献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书法和诗歌达到了顶峰,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它们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
B.王羲之书法的真实面目仍需探究,不过,完全可以把《兰亭序》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C.“草圣”张旭的草书和狂草,流走快速,一派飞动,把悲欢感情倾注在笔墨之间,这是当时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
D.盛唐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并将此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盛唐诗歌和书法的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工艺、赋之于汉等事例进行比较类推,用类比的方法论证书法和诗歌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B.文章一方面论述初唐书法风度体貌欣欣向荣,一方面以初唐诗歌作为比较对象,指出它们都共同具有那个时代的审美理想。
C.文章把冯、虞、褚、陆的兰亭摹本与刘、张、四杰的诗歌并行论述,有着共同的论证目的。
D.文章引用孙过庭《书谱》中的话,论证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必将到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张旭的狂草,其实也在以此来论述盛唐整个书法的时代风貌。
B.初唐书法、诗歌的欣欣向荣,奠定了唐代及后世艺术繁荣的基础。
C.盛唐诗歌和书法的艺术核心都具音乐美,可见张旭与李白艺术特点是一样的。
D.孙过庭与陈子昂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使得盛唐书法都有强大的历史责任感。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矫枉过正。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发展以拨乱反正开其端,天然地带有远离政治、远离现实的学术倾向。但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不免走向“以偏治偏”,导致史学逃避现实、埋头故纸堆。“文革”结束后,“古为今用”的治史口号被“为历史而历史”“回到乾嘉去”的新口号所取代。到了上世纪90年代,历史研究中的现实因素被一再剔除,学者避之唯恐不及。这一转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使得许多史学家遁入象牙塔中,在社会变革最需要历史提供镜鉴时却无动于衷。事实上“现实”并不必然会阻碍史学发展,在许多情况下还是促进史学发展的积极因素。比如,“二十四史”当中,哪一部脱离了意识形态的需要?又如,如果不是为了“清算帝国主义血账”,又怎么会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编纂?史学家亨利·皮朗说,“历史学者的第一要务,是对生活怀有兴趣”。“为现实而历史”则是年鉴学派的信条。刻意将史学与现实隔离开来,显然不利于史学发展。

与远离现实相联系的是重史料轻理论的偏颇。历史研究需要处理好史论关系。“以论带史”无疑应当摒弃,但若重蹈旧史家“重史轻论”的覆辙,滑入“史料即史学”的观念之中,拒绝“理论”和“思想”,显然也不可取。重史料轻理论,忽视重大问题的研究而走向细枝末节的考证,容易导致历史研究的边缘化、微观化和碎片化。重史料轻理论还容易导致一些史学家不断解构宏大叙事,放弃对历史大脉络、大趋势、大走向的关注。即便在有限的理论探讨中,历史理论也逐步让位于史学理论,由对历史进程基本线索的追寻转变为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的探求。改变这种状况,要求学者在细化和深化微观研究的同时,下更大的功夫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综合概括。

(节选自2018年9月3日《人民日报》)

1.下列不属于中国史学“以偏治偏”后果的一项是(          
A.埋头于故纸堆,远离政治B.逃避现实,一再剔除现实因素
C.信奉“古为今用”治史理念D.遁入象牙塔,对社会变革无动于衷
2.下列最适合作选文观点的一顶是(          
A.史学研究应联系现实,史料与理论并重
B.突出“现实”才是史学研究的科学方式
C.史学研究应“为历史而历史”“回到乾嘉去”
D.要细化、深化微观研究,也要综合概括重大历史问题
2019-02-22更新 | 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场叫纪念的雪

海飞

程音觉得颠簸的公共汽车像一条扭动的大蛇,程音就在大蛇的肚子里,她的手抓着车顶的吊环,身子在车子前行的过程中一倾一倾。

程音是团市委刚刚录用的公务员,她的前程铺满了阳光。

她突然觉得有人在背后玩着她的大辫子,程音转过头去,看到一个小兵正捧着她的大辫子。

小兵像是发觉了什么,脸突然红了,像丢掉一块火红的碳一样丢掉大辫子。

程音的手轻盈地扬起来。清脆的声音里,小兵捂住了自己的脸。许多人都在看着这一幕,小兵把头低下去,他的脸涨得通红,青春痘也闪闪发光起来。有很多乘客在私语,他们觉得一个小兵骚扰女孩,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到站了,绿色的军服就在这些议论声中惊慌如小兔般一闪而过,汽车继续前行,程音看到下了车的小兵正在往车窗里张望着,一只手仍然捂着脸,像是牙疼的样子。

程音是去试镜的,一家洗发水公司看上了程音的长发,想请她拍广告,且报酬不菲。在进入广告公司前,程音捧着自己的大辫子轻声说,大变子,谢谢你为我挣钱,

不久以后,程音代表团市委去看望一位见义勇为的救火英雄。

程音拎着花篮,来到了英雄的病床前。

英雄是从重症监护中心撒出来的,他的病房堆满了鲜花,挤满了前来看望的人。医生告诉程音,英雄已是弥留之际,家人因为住在大山里,交通不便,看来是来不及赶到了。

程音的心就像被麦芒扎了一下,她把鲜花放到英雄的床头柜上时,突然愣住了,她看到英雄的眼睛和绷带外的半张没被烧坏的脸,分明就是那个在车上摸她大辫子的小兵。

程音愣了半晌。她忽然听到英雄的喉咙在翻滚着。

英雄的嗓子被烟熏坏了,但是程音还是能听清英雄说了什么。

英雄说,对不起。

程音的脸一下红了,她看到一屋子的人都在注视着她,还有一些英雄的战友们。

一位少校上前敬礼。

少尉说,同志,小郭没有说过话,看到你后,他说话了,他可能有话要对你说,你能了了他这份心愿吗?

程音点点头,她伏下身来,把耳朵贴在英 雄的嘴边。

英雄断断续续地说:我姐把我和兄弟姐妹八个拉扯大,自己积劳成疾去了,姐姐有一对大辫子。我看到了你,就想起了姐姐,对不起,希望你能原谅我……

英雄的声音渐渐弱下去了。

大家看到,程音慢慢直起身子。

医生上前对程音说:对不起,英雄恐怕不行了。

程音拿过旁边的一把剪刀,咔嚓一声剪下大辫子。她把辫子放在了英雄缠着绷带的手中。英雄笑了一下,慢慢合上来眼睛,他的眼角,流出了一滴泪来。

程音伏下身去,轻轻地用唇触了英雄的唇。然后,程音听到病房里响起了哭声。

她突然觉得,这世界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她的眼泪哗哗地流着,程音慢慢走出病房,她的眼泪依然停不下来。

走廊里响起急促的脚步声,少尉带几个兵跑到了程音的前头,他们挡住了程音的去路。少尉把手举到帽檐,向程音敬了一个军礼。几个士兵也齐唰唰地把手举起来。大家都惊讶地看着这一幕。程音抹了一把泪,悄悄地走开了,走进医院外的一片阳光里。

程音从包里掏出了合同,那是她与广告公司签下的,报酬有五位数之多。

程音轻轻地把它撕成了碎片,有一些碎片从她手上滑落,纷纷扬扬的,像一场雪。

程音知道,这场雪的名字叫做纪念。

风把她的短发轻轻扬起,程音也知道,她的青春,从短发飞扬的那一刻起,将再次开始。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但叙述方式多元,有直接叙述,也有间接叙述,小兵见义勇为的英雄身世的叙述是通过间接叙述完成的。
B.文章的第一段是社会环境描写,对故事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文章主题的表达等都会构成影畸。
C.程音去广告公司试镜的叙述,与下文韵撕毁她与广告公司签下的合同这一情节相映豫,对升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D.“凤把她的短发轻轻扬起n的描写,寇在说明程音对剪掉长发的豁达,头发剪短了,还会生长,美丽的青春形象还会回来。
E.作为小说的无可辩驳的第一主人公英雄小兵的形象,是线索性的人物,小说的故事情节都是围绕他展开的。
2.作品中程啻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题目《一场叫纪念的雪》含义丰富,这个标题的含义有哪些?请加以具体分析。
4.小说故事情节展开时极具戏剧性,请你从小说情节的设定和程音的内心活动两个方面,分析本篇小说的戏剧性特点。
2016-11-17更新 | 9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明清任官遵循的回避制度

黄金辉

地域回避,是指任职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明清继承唐宋以来的地域回避制度,并形成以地方官的职权范围和职能性质决定回避范围大小的原则。明初制定了任官“南北更掉法”,后将回避范围调整为回避本籍。清政府顺治二十年规定“督、抚以下,杂职以上,需回避本省”,不允许手握实 权的总督巡抚、知府知县等地方掌印官在本省内任职。同时规定“在京户部司官、刑部司官,回避各本省分司”,以防止两部官员在涉及本省赋税、财政、刑事案件上徇私弊。清朝还对官员地域回避的里程范围作了明确规定。

雍正时期进一步扩大官员回避对象,把佐贰杂职也囊括到五百里内的回避之列。乾隆后期吏治腐败,一些异地为官的长官和掌管钱粮的胥吏、幕友合谋,为害乡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清政府规定佐贰杂职必须在五百里以外任职。候补官员要回避距本籍五百里以内的职缺。清朝有满洲、蒙古、汉三支八旗军,汉八旗最早按照汉官回避惯例,不准在直隶所在府、道、县五百里内驻防。起初,清政府没有要求满八旗 回避。清兵入关后,为彰显“满汉一体”,不仅要求满八旗回避五百里以外,还要求回避田庄所在籍贯。

亲属回避,是指有直接血缘关系 和姻亲关系的人员,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 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明朝严格限制京官与王府结亲,如果两者有姻亲关系,京官需外调地方。乾隆时 期进一步把官员的亲属回避范围扩大到外姻亲属,包括母亲的父亲和兄弟、妻子的父亲及兄弟、自己的女婿、亲外甥等。

职务回避,是指一些官员不能担任某些特定职务。一是监察官的回避。明朝规定,大臣之族不得任科道,僚署同族则以下回避上。科道官员(六科给事中和监察御史)属于监察官,监察官避亲在唐宋时期早已实行。清朝规定,父兄在京现任三品堂官以及在外任督抚之职,其子弟不得被考选为御史。如果子弟有 任科道官的,要向都察院据实禀奏回避。二是特殊职务回避。军机处是清朝设置的中枢权力机关,地位远 在六部之上。清朝不许文武高官的子弟充任军机章京,防止他们内外交接,泄露朝廷核心军政机密。三是 户部和刑部任职回避。刑名钱谷事宜关系国计民生,相关亲属须回避。明清时期职务回避较有特色的是户 部司官不用江浙人,因东南地区系国民经济命脉所在,禁止江浙籍人担任户部官员,防止他们弄虚作假。 四是师生回避。明清科考舞弊案越演越烈,主考官和考生之间的请托、门生故旧关系严重损害科考的公平 性,明清对考生与座师的回避更加严格。清朝规定“若取中之人为督抚司道,而考官适在下属,应令官小 者回避”。当考生出任督抚要员时,考官恰好在其属下任职,考官须回避。

总之,明清时期回避范围越来越大,回避主体越来越多,回避规定越来越繁密,回避执行越来越严格, 系历朝所不及。

(选自《人民论坛》,2017 年第 26 期,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雍正和乾隆时期都进一步扩大了官员回避的范围,雍正和乾隆时期做法基本相同。
B.明朝开始规定职务回避,科道官员属于监察官,大臣不能任科道,监察官也要回避。
C.亲属回避规定有关人员避免同时在同一、上下级关系衙门和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D.地域回避指官员不得在籍贯所在地或其相邻地区任职。明清继承唐宋以来的地域回避制度并有所变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进行分析论述,最后提出观点,即明清官员回避制度系历朝所不及。
B.文章开头论述地域回避制度,说明地域回避在所有回避制度中是最为重要的。
C.文章在分段论述明清官员回避制度时,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论据翔实。
D.文章在论述明清官员回避制度时,和唐宋时期对比,突出了明清回避制度的严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它朝代相比,明清时期的官员回避范围最大、主体最多、回避规定最繁密。
B.清朝不允许文武高官的子弟充任军机章京,也规定禁止江浙籍人担任户部官员。
C.清朝规定当考生出任督抚要员而考官在其属下任职时,由于师生关系,考生应回避。
D.清政府规定佐贰杂职必须在五百里外的地方任职是为了解决乾隆后期吏治腐败问题。
2019-01-27更新 | 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