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85 引用次数:41 题号:102700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中国票房榜亚军,“哪吒故里”之争再次引发热议。据报道,已有至少 5 个地区公开宣称,自己是货真价实的“哪吒故里”。哪吒出世的陈塘关、闹海的九湾河、显圣的翠屏山祖庙等神话场景,都在现实中被“考证”出了确切的地址。

作为我国传统学术中的重要方法,考据之学的特点在于实事求是、无证不信,而考证名人故里正是考据学的内容之一。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理与挖掘。但也要看到,当前一些地方的名人故里之争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有的是神话人物、虚构角色,争论纯属无中生有;有的罔顾价值导向,连“污点名人”的籍贯也要争上一争。

历史文化名人故里、故居、文物,记录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在全民旅游时代,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地域人文历史资源备受关注。但盲目争夺名人故里,实际上打的还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算盘。借电影放映再度走热的故里之争,划块地、建个庙、办个节、立个像的“故里模式”,往往流于蹭热度变现、低水平修建、同质化开发。加上配套设施跟不上、IP 挖掘浮于表面,很难给游客带来美好的体验。早在 2010 年,原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就下文叫停恶俗名人故里炒作,不宣传有争议未认定的名人故里、不命名虚构人物故里。但在利益的驱动下,类似的歪点子、快法子仍不时出现。

哪吒故里是假,但文化传承是真。哪吒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人物,存在相对集中的崇拜地和传播地,群众喜爱与民间信仰,使得一些地方确实成为哪吒的“文化之乡”,由之而生的传说、建筑、戏曲等文化元素,有着非凡的地域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应当避免生搬硬套、东拼西凑,深入挖掘、加工再造本乡本土的资源,才能形成真正有内涵、有特色的文化景观。

城市乡村,拥有文化资源固然可贵,更要有文化的自觉。为炒一时话题、捞一笔横财而罔顾历史事实,终是立不住脚的。不忘本来,方能开创未来。如果淡忘了此方水土的历史文化,却因为无中生有的文旅项目模糊了地域文化的特质,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从学术研究到非遗传承,从配套设施建设到特色项目创新,静下心来做好文化建设的实事,才是真正谋发展、惠民生的良策。

(摘编自王玉琳《有文化资源,更要有文化自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中国票房榜亚军之后,人们运用传统的考据之学的方法确认了陈塘关、九湾河、翠屏山祖庙等地址。
B.“污点名人”的籍贯等不能成为区域文化资源的整理与挖掘的内容,因为“污点名人”本身的价值导向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C.哪吒故里的真假,不能等同于一些地方由于群众喜爱与民间信仰而产生的传说、建筑、戏曲等“哪吒文化元素”。
D.要想形成真正有内涵、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就要尊重此方水土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加工再造本乡本土的资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论题是“哪吒故里”之争带来的地域人文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B.文章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出论题,结尾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主张,逻辑严密。
C.文章在论证时,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手法,说理充分。
D.作者指出了名人故里之争的盲目性,但也注意与真正的文化传承相区别。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历史上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农耕文化发展较早,其体系也较为成熟和完整,对北方的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在向中原汇聚,使得中原文化在发展中也吸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而且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塑造了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据考证,从赵武灵王提倡胡服到清代的旗袍、马褂,古代中原民族上衣下裳、宽领褒袖的笨重服饰有了重大的转变。伴随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从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或蒙古草原进入长城地带或其以南的中原腹地,“胡床”带入农耕地区并改突了中原民族席政而坐的习惯。小麦、大麦以及磨面方法从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传入,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家用畜力中的马,主要是从蒙古高原引入长城以南,汉代极为有名的汗血宝马传入中原方备受珍惜。此外,在新疆阿拉沟、直儿沟等地西周至战国末期的墓葬中发现的骡子骨骼,经鉴定其最早应该是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者培育出来约。而在艺术文化方面诸如笛、琵琶、箜篌、胡琴等乐器以及音乐音律、歌舞杂技等自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后,对中原的戏剧、宋词、元曲均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同云岗等石窟艺术以及敦煌的壁画艺术等,都是长城地带各民族乃至世界艺术的汇聚。


       民族融合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不论是农业民族政权还是游牧民族政权,当他们主导中原后,自觉不自觉地都希望能够统一中 国,这种思想的形成是长期以来民族融合最好的也是必然的趋势。尤其是游牧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想要稳定和谐发展就必须与农业民族的思想文化进行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汉民族契合,这正是农业民族与各民族不断融合最后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虽然长城地带各民族的起源地域各异,但在几千年相互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学习所进行的“民族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而是更深层次的诸如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度交融。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保有自己风俗习惯的同时,又兼具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这才使得中华民族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促成了中华民族真正的繁荣,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包容性。费孝通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自从长城修建以来,长城内外逐渐形成了农牧两大经济体。两千多年来,长城内的农业民族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行程中重要的一部分,长城见证了农牧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历史上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在农耕文化在影响北方游牧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从而形成了长城地带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
B.从胡服、旗袍、马褂,到五谷杂粮和磨面方法,从胡床、骡子、汗血宝马,到琵琶胡琴和歌舞杂技,可以看出长城地带各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多元影响。
C.在相互打交道的漫长历史过程中,长城地带的“民族融合”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而是在保有自己风俗的同时,又兼具其他文化特征。
D.两千多年来,通过屯垦移民和通商等方式,长城内的农业民族在长城地带形成了巨大的网络,把长城内外各民族联结在一起,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在较早时期就发展了农耕文化,还有着较为成熟和完整的体系,在向长城地带各
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过程中,也推动了他们的文明进程。
B.在魏晋以前,中原人都是席地而坐,不懂磨面方法,也没有面食,直到魏晋时期大批北 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带来了胡人的生活习惯,才改变了这种情况。
C.游牧民族主导中原后,总是希望统一中国,这样就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农业民族相融合,这也是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
D.长城地带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起源地域,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彼此 交流,相互促进,在思想文化中已经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根源于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沿者长城一带向中原汇聚。
B.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不仅在长城地带汇聚各民族乃至世界的艺术精品,也使中原的文化艺术例如戏剧、词、曲等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C.各民族的融合促成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繁荣,但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多元一体的中华民 族由自在到自觉的转化有一个过程,期间有着几千年的跨度。
D.长城修建以来,在它的内外各民族就不断进行着各方面的交流,因此长城不仅是农耕 和游牧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04-06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真题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 “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般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C.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这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D.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美学中强调的含蓄和简洁可以说是艺术作品召唤性的体现,含蓄的美在于从有限中表现无限,简洁的美在于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B.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理解距离艺术作品的本义越远,就越是具有创造性,正如《西厢记》之于《莺莺传》、《金瓶梅》之于《水浒传》。
C.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和方向,所以即使我们今天阅读历史上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D.作为接受者的个体毕竟生活在群体之中.其思维和观念与群体是相通的,因此接受者们对于同一文本的理解即使千姿百态,也不可能完全没有同一性。
2019-01-30更新 | 24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儒家哲学在21世纪的展望与地位

(俄)费奥克基斯托夫


       儒学不仅是一种宗教思想学说,同时也是一种哲学学说。儒学思想以其复杂的内在,构涵盖了复杂的思想:从宗教和伦理思想到纯粹的哲学思想和世界观理论*可以理解的是,这—体系的每一个不同的部分都有不同的科学价值和发展前景,虽然儒学的一些说法已显过时,但有许多仍深具意义,儒学的哲学层面尤其如此。我认为它不过时,而且在今天也未失去其科学意义,并将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儒学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它对于其他世界观体系的开放性和向其他哲学汲取养分并将之糅合到自己的体系之中的能力。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一直是它的重要特色。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将儒学思想仅仅局限于它的“古典时期"是错误的,应当看到,儒家哲学是随历史不断发展的。
       儒家哲学是世界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哲学发展进程而发展,并且带有明显的民族特征。这种特征是由中华文明的文化与历史发展的情势所决定的,高度具体化的儒家哲学是最富有人性的世界哲学之一,因为人始终是儒家哲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在我看来,中国儒家哲学的民族特征及其人类中心论本质,即使在今天仍然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而且它们能够也应当为全人类所共有,并向世界哲学思想开放。
       纵观儒家古典哲学的基本构成,我认为,它是形而上学与伦理学和社会学的辉煌结合。
       儒学在其发展过释中,不断拓展其研究范围,涉入社会生活的新领域。人、人的自然和社会本质、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智慧、人认识世界的能力,一直是中国儒学关注的中心。它是一种纯理性哲学,致力于探究人对于世界的价值,提倡对于自然的关心,要维护而不是破坏地球的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另外,它还是一门道德哲学,承认人的情感服从于思维,承认人的美德。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儒家哲学的组成部分是否具备在未来世界发展的价值呢,它们能否充当现代道德哲学发展的基础呢?我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中国古典哲学给人类带来了优秀的成果,提出了很多形而上学的问题(如天下本体、宇宙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的本性等问题)。中国古典哲学也作出了很多独创的、非模仿的范畴。这样就丰富了世界哲学。这些成果是与世界哲学发展过程分不开的,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宝。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自己哲学传统并融入世界哲学进程的原动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利用其他哲学文化的最现代化成果。这不但将丰富中国哲学,也将对整个世界哲学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世界哲学仍然要向中 国哲学的巨大宝库全面开放。
       没有对以儒家哲学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典哲学的认识和发展,也谈不上中国哲学 的未来。传统,包括哲学传统,是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基础,也是一国特色之所在。作为 一个哲学体系的儒学不但要继续发展,更将成为21世纪中国新哲学文化的坚实基础。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关于儒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思想学说.同时也是一种哲学学说
B.儒学的说法已经过时,但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今天仍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与发展前景。
C.儒学思想有复杂的内在结构,它涵盖了宗教和伦理思想、纯粹的哲学思想及世界观理论。
D.儒学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将会对中国哲学、世界哲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2.下列表述不能够体现儒家哲学是世界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的文化与历史发展的情势决定了儒家哲学要随着世界哲学发展进程而发展
B.儒家哲学始终以人为关注焦点,是最富人性的世界哲学之一,这是它在今天仍能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之一
C.儒家哲学不断拓展其研究范围,涉入社会新领域,在发展中弱化民族特征是必然的。
D.既然儒家哲学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其优秀成果也必将与世界哲学的发展过程密不可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放性使儒家哲学成功跨越甚至抛弃了自己的古典时期,并且将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向前
B.儒家古典哲学的组成部分既具备在未来世界发展的价值,也能够充当现代道德哲学发展的基础。
C.作者将儒家哲学放在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的范围中探讨,可见他的眼光独到、开放而有前膽性。
D.中国哲学要不断从世界哲学中汲取丰富营养其发展也必将会有力地推动整个世界哲学的发展。
2017-10-14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