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知识 > 古汉语语法 > 文言文断句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3 题号:6017132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秦始皇帝时,赵高有罪,蒙毅案之,当死,始皇赦用之。长子扶苏好直谏,上怒,使北监蒙恬兵于上郡。始皇东游会稽,并海走琅琊,少子胡亥、李斯、蒙毅、赵高从。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而上崩。李斯、赵高矫诏立胡亥,杀扶苏、蒙恬、蒙毅,卒以亡秦。
       苏子曰:呜呼,秦之失道,有自来矣,岂独始皇之罪?自商鞅变法,以诛死为轻典,以参夷为常法,人臣狼顾胁息,以得死为幸,何暇复请!荆轲之变,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
       商鞅立信于徙木,立威于弃灰,其亲戚师傅,积威信之极。以及始皇,秦人视其君如雷电鬼神,不可测也。古者公族有罪,三宥然后制刑。今至使人矫杀其太子而不忌,太子亦不敢请,则威信之过故也。夫法毒天下者,未有不反中其身及其子孙者也。汉武与始皇,皆于杀者也,故其子如扶苏之仁,则宁死而不请,如庆太子之悍,则宁反而不诉,知诉之必不察也。故为二君之子者,有死与反而已。吾又表而出之,以戒后世人主之果于杀者。

       (节选自苏轼《赵高李斯》,有删节)

[注]①参夷:指古代诛灭三族的酷刑。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顽固
B.族秦者秦也       族:灭族
C.刑其亲戚师傅       刑:惩罚
D.皆果于杀者也       果:果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人之心,千万人心也       然后知是山特立
B.人亦念       皆出于此乎
C.始皇赦用之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法毒天下者       不赂者赂者丧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一段于夹叙夹议中揭露了秦始皇惊人的掠夺与浪费,对劳动人民苦难深重的遭遇抱以同情。六组结构整饬的排比句,在夸张与对比中极大地增强了语势。
B.甲文前面那些描写和叙述,都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在于告诫当朝的唐代统治者:如果不借鉴历史,必将重蹈覆辙。因此,借景抒情是这篇赋在手法上的一大特色。
C.秦始皇与汉武帝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但他们的太子一个被矫诏所杀、一个被迫造反,都不得善终。在苏轼看来,这都是用法过度、杀戮过重所致。
D.从乙文可知,苏轼认为秦朝覆灭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商鞅变法,而到秦始皇时,积久而成的威势已经过度严苛了,这有违古代的恕道。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持兵者熟视始皇环柱而走,莫之救者,以秦法重故也。

5.用“/”给下面语段断句。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②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既越,越王勾践国,乃苦身焦思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胆也。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B.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C.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D.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2.选出文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赦:赦免。B.反:返回。C.置:放置。D.尝:曾经。
2021-03-03更新 | 2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宜中,字与权,永嘉人也。少甚贫,而性特俊拔。有贾人推其生时,以为当大贵,以女妻之。既入太学,有文誉。宝祐中,丁大全以戚里婢婿事权幸卢允升、董宋臣,因得宠于理宗,擢为殿中侍御史,在横甚。宜中与黄镛、刘黻、林测祖、陈宗、曾唯六人上书攻之。大全怒,使监察御史吴衍劾宜中,削其籍,拘管他州。司业率十二斋生,冠带送之桥门之外,大全益怒,立碑学中,戒诸生亡妄议国政,且令自后有上书者,前廊生看详以牒报检院。由是,士论翕然称之,号为“六君子”。宜中谪建昌军。

大全既窜丞相吴潜奏还之贾似道入相复为之请有诏六人皆免省试令赴景定三年廷试而宜中中第二人六人之中,宜中尤达时务。由绍兴府推官、户部架阁、秘书省正字、校书郎,数年迁监察御史。

德祐元年,升同知枢密院事。二月,似道丧师芜湖,乃以宜中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已而翁应龙自军中归,宜中问似道所在,应龙以不知对。宜中以为似道已死,即上疏乞正似道误国之罪。似道行时,以所亲信韩震总禁兵,人有言震欲以兵劫迁者,宜中召震计事,伏壮士袖铁椎击杀之,以示不党于似道。

时命张世杰等四道进师,二丞相都督军马而不出督。王爚请以一丞相建阃吴门,以护诸将;不然,则已请行。宜中愧,始与梦炎上疏乞行边。事下公卿议不决。七月,世杰等兵果败于焦山。爚奏言:“事无重于兵,今二相并建都督,庙算指授,臣不得而知。比者,六月出师,诸将无统。臣岂不知吴门距京不远,而必为此请者,盖大敌在境,非陛下自将则大臣开督。今世杰以诸将心力不一而败,不知国家尚堪几败邪?臣既不得其职,又不得其言,乞罢免。”不允。

爚子乃嗾京学生伏阙上书,数宜中过失数十事。宜中竟去,召之,不至。命临安府捕逮京学生。召之亦不至。太皇太后自为书遗其母杨,使勉谕之,宜中始乞以祠官入侍,乃拜醴泉观使。十月壬寅,始造朝,寻为右丞相,然事已去矣。宜中仓皇发京城民为兵,民年十五以上者皆籍之,人皆以为笑。十一月,遣张全合尹玉、麻士龙兵援常州,玉与士龙皆战死,全不发一矢,奔还。文天祥请诛全,宜中释不问。已而,常州破,兵薄独松关,邻邑望风皆遁

(节选自《宋史•陈宜中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全既窜/丞相吴潜奏还之/贾似道入相/复为之请/有诏六人皆免省试令赴/景定三年/廷试/而宜中中第二人
B.大全既窜/丞相吴潜奏/还之/贾似道入相复为之/请有诏/六人皆免省试令赴/景定三年廷试/而宜中中第二人
C.大全既窜/丞相吴潜奏还之/贾似道入相/复为之请有诏/六人皆免省试令赴/景定三年/廷试/而宜中中第二人
D.大全既窜/丞相吴潜奏/还之/贾似道入相/复为之请有诏/六人皆免省试令赴/景定三年廷试/而宜中中第二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即御史台,古代官署名,东汉至元朝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隋唐五代宋金元历代沿置。
B.司业:古学官名,隋以前国子监设置司业,为监内的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监务,明末废除。
C.廷试,即殿试,虫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殿试第一名称状元。
D.壬寅,干支记时法,前一个是辛丑,后一个是癸卯;文中是用干支法记载十月中的某一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宜中性格刚直。丁大全凭借关系得到理宗的宠幸,非常骄横,陈宜中等六人上书皇帝,攻击丁大全,陈宜中因此被削职,并被拘禁、监管在其他州府。
B.陈宜中知恩图报。贾似道曾很看重陈宜中,入朝为相后,请求让陈宜中还朝任职,当贾似道丧师芜湖后,陈宜中上书皇帝纠正贾似道的误国之罪。
C.陈宜中知错就改。他统率军队却不外出督战,受到御史王爚的指责,感到惭愧,请求赴边督战。
D.陈宜中深受器重。有人上书数落他的过失,他离职而去,朝廷两次召他,他都没回朝,最后太皇太后亲自写信给其母并要其母劝勉他,他才回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宜中召震计事,伏壮士袖铁椎击杀之,以示不党于似道。
(2)已而,常州破,兵薄独松关,邻邑望风皆遁。
2021-04-22更新 | 5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与卫,相去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随从,聂政乃辞独行。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节选自《史记·聂政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B.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C.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D.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我国古代的一种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B.除服,也称作“除丧”“脱服”,我国古代丧礼仪式,即除去丧礼之服。
C.季父,最小的叔叔。我国古代兄弟排行通常以伯、仲、叔、季为顺序。
D.足下,我国古代的交际用语,是我国古代较常用的对自己的一种谦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政隐身避仇。聂政本来是轵邑深井里人,但是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就和母亲、姐姐一起到了齐国,隐身在屠户中间。
B.聂政为人勇敢。严仲子与侠累有仇,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他听齐国人说聂政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于是到齐国去结交聂政。
C.聂政知恩图报。聂政认为,严仲子作为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他这个鄙陋的小民,他不能就这样默不作声。
D.聂政考虑周全。因韩国和卫国两国距离近,再加上刺杀的人是韩国的相,又是国君的亲属,为防止机密泄露,他宁愿独自前去行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2021-01-05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