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1 题号:607317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之一: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乡太久以致儿童不识的情景寄寓着人生易老的深刻感触,这正是多少人老来还乡的共同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句诗家喻户晓,也是因为诗中望月思乡的情景是天下游子都经历过的时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去春来、花开花落的无限启示,是人们在节物变换时常有的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既是王维的心情,又超出了时空地域的局限,为后人所共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勉励友人的高唱,又成为后代留别题赠的格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这类诗歌多数是绝句,富有乐府民歌的新鲜风格。民歌本来大多就是人民的集体创作,表现的是当时个人还没有脱离民族生活及其旨趣的思想情感,因而“能代表一种民族情感”。盛唐绝句取法于民歌的这一创作原理,同时又比民歌更自觉地在人民生活中提炼出共同的民族情感,其语言之纯净,情韵之天然。体现了最高的诗应是最单纯、最概括并最富于启示的艺术本质。因而易记易诵,广布人口,历千百年之久仍能触动人心,又如才脱笔砚一般新鲜。

与这类表现人生共同感悟的作品同样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是唐代山水田园诗,其高峰也出现在盛唐。山水田圆诗不仅以高雅的艺术品格成为后世绘画、园林等各种艺术的审美典范,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天人关系的理性精神。人与自然环境能否和谐共处,是全人类在任何时代都要面对的问题,这是唐代山水田因诗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山水诗和田园诗因玄学思潮的催化而形成于晋宋之际,因而自诞生之初,就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内蕴。在老庄自然观的影响下,文人们认为宇宙万物的运转有自己的规律,自然之道蕴含在天地山水草木的变化之中。而要观察自然之道,必须使心胸澄明,在清虚静默的观照中“坐忘”,遗落一切,心灵与万化冥合。这就使山水田国诗形成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基本旨趣。因此表现人对大自然活跃生命的深沉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淳朴和纯真,是山水田园诗的基本主题。

从南朝到唐代,与其他题材相比,山水田园诗的表现艺术发展得最为充分,而且解决了中因美学中的虚

实、形神、意境、兴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为中国诗歌确立了一种极高的审美标准。尤其盛唐山水田园诗,意境优美,气势壮阖,反映了繁荣开明的盛世气象,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给人人以生活哲理的积极启示,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其成就更是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继的巅峰。

(节选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诗歌之所以备受青睐,流传甚广是因为盛唐诗人们能概括人类普遍的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B.第二段引用不少盛唐名家诗歌意在表明在体察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深刻性和作诗水平上,后人难以企及。
C.唐代诗人以七言绝句体来表现普遍的情感体验,既体现了其师法民歌的学习精神,又体现了其自身风格的创造精神。
D.唐代山水田园诗作为艺术的审美典范,其所具有的理性精神,对于今人观照现实、理清天人关系仍具现实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简明扼要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唐代诗人善于提炼普遍人情,表达共同感受,富有哲理,传诵百代,今人亦生共鸣。
B.第二段援引盛唐名家诗歌来印证其具有的贯通古今的情感体验,第三段承此点出此类诗歌的文体特点、艺术本质、后世影响。
C.第四段论说了山水田园诗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第五段进一步指出其以表现人对自然生命的体悟、向往回归自然的纯真为基本主题。
D.最后一段再次点明取得前无古人、后无来继成就的唐代山水田园诗,作为唐代文学的高峰,给后人留下诸多借鉴和启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会变,但共通的情感体验没有改变,盛唐诗歌传诵千年而不衰,多因此理。
B.盛唐绝句富有乐府民歌的特色,因其比民歌更自觉地提炼共同的民族情感,而使得其语言纯净,情韵天然,易记诵流传。
C.中国山水田园诗受玄学思潮的催化而形成,其创作者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使得天人合一成为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旨趣。
D.盛唐山水田园诗境美气壮,既反映了盛唐繁荣开明之气象唤起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又给人以哲理启示,使心灵净化。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日前,为欢迎法国总统来访,古琴演奏家李蓬蓬在广州松园奏响了古琴名曲《流水》, 以源自春秋时期的琴曲和有千年历史的唐代古琴“九霄环佩”,向世人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古琴原称“琴”,二十世纪初,为区别西方的小提琴、钢琴等始以“古琴”名之。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为伏羲、神农所创,《新论·琴道》中记载了神农继伏羲之后“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故事。《诗经》中有“倚桐梓漆,爰伐琴瑟”的诗句。古人选梧桐木为琴材,充分体现了他们认识自然的智慧。梧桐木纹理通顺,横向纤维较一般木材多,木质结构呈网络状,形成了天然的微小共鸣腔,具有很好的传声效果。梧桐树生长时,年轮是均匀增加的,树干整体木质差别不大, 可以让声音凝聚而不过度发散。古人又选用密度更大的梓木做底料。在古人的认知里,桐木为虚,梓木为实,斫琴选择桐梓,也寄寓着顺应自然,虚实相宜之意。“九霄环佩”就是以桐木为琴面,以梓木为琴底制作的。

古人用蚕丝制作琴弦。明代《琴苑要录》中记载,丝弦的制作从选材到成弦需经过几十道工艺,体现了古人于繁复中求精益的精神。与现代的钢弦相比,丝弦虽然发出的声音较小, 却可弹出悠长醇厚、苍古圆润的天籁之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回味无穷。

(取材于杨致俭的文章)

材料二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器物一样,逐渐由单纯的“器”发展成某种文化的载体,功能变得更加丰富。儒家认为“琴者,禁也”。“琴禁说”始自《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在《白虎通》中发展为“禁人邪恶,归于正道”的传统琴道。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这一琴道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

自魏晋以来,随着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和审美精神的升华,古琴寄情言志的功能更为文人们所重视,“琴者,情也”。当人们向外发现了自然与生命,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本真与深情,弹琴啸歌便成为个体觉醒的呐喊与呼号。性烈才隽、琴艺高超的嵇康,临刑东市前以一曲《广陵散》直抒悲愤与决绝;王维的诗歌《送元二使安西》被谱成琴曲《阳关三叠》,在人们送别之际抒发离思别情;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自己于陋室中怡然调弄素琴,展现了安贫乐道、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古琴抒情明志的独特功用,体现出古人对个人价值和独立人格的崇扬。

中国画构图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理论,琴曲的节奏也有类似的特点。弹奏人情绪和缓,弹出的节奏舒缓平和,随着情绪的波动爆发,曲调的节奏转为紧张急促。境由心定, 曲随意去,所谓“琴者,心也”。“乐也者,动之于内者也”,弹奏者性情的变化会影响曲风。旷达时自然浩荡,雄迈时自然壮烈,沉郁时自然悲酸,古怪时自然奇绝。古琴曲的节奏和曲风呈现出“自由性”的特征。琴师在传授琴技时,不强调一定要将节奏弹得极为标准, 而强调要弹奏出乐曲的韵味,表现性灵。

传统的古琴曲谱没有节奏划分的标识,给予后人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体现出编曲者对“自由性”的推崇。归根结底是人在演绎琴曲,而非琴曲定人。透过琴音,我们可以感受一个抚琴者的内心,觉知他的心性,更可以感受到编曲者对“个体的人”的尊重。

(取材于祁冰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琴名称的由来与西方文化的引入有关。
B.古琴的历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伏羲时期。
C.梧桐木以其独特的木质成为优质的琴材。
D.繁复的工艺改善了丝弦声音较小的不足。
2.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某些文化工具是由实用器物逐渐发展而来的。
B.传统琴道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C.魏晋时人们对古琴曲的欣赏水平达到了顶峰。
D.弹奏古琴曲时节奏错误可表现弹奏者的性灵。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论·琴道》记载了古琴创制的故事和“琴禁”的观念。
B.《诗经》中记载的选材制琴之法,到了唐代依然有所沿用。
C.《琴苑要录》是我国古代一部专门讲解琴弦制作工艺的著作。
D.《白虎通》论述的琴道承袭与发展了《新论·琴道》的思想。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千年历史的古琴“九霄环佩”,至今仍然可以用来演奏。
B.为了追求比钢弦更好的音响效果,古人用蚕丝来制作琴弦。
C.中国画的构图与古琴曲的节奏,在艺术特点上有相似之处。
D.弹奏者的情绪起伏和心境变化,会影响古琴曲弹奏的效果。
5.从古琴文化中可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精神内涵?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概括。

【链接材料】

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了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

——《红楼梦》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2023-05-06更新 | 2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中国现代话剧,就必须提到中国现代话剧成就极高的剧作家——曹禺。曹禺时期的中国话剧对于独白的运用非常少,而他的话剧《雷雨》《日出》《原野》中都加入了欧洲近代戏剧的写作技巧。在创作中运用大量的独白,更能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彰显演员的舞台魅力。

在戏剧中所运用的独白我们称之为戏剧独白,是角色独自一人说出表现心理、思维活动的台词。它是人物以自我主观的世界为交流对象的一种心理活动现象,是人物内心冲突的外露,是人物心理深层的揭示。曹禺在现代戏剧中加入独白,使得独白成为他作品中标志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使独白成为20世纪现代话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独白可通过演员的舞台造型、舞台行动来展现,也可通过声音来展现。

从视觉的角度来说,观众第一眼看到的是演员的外在形象,是演员经过造型加工之后的模样,所以第一印象尤为重要。话剧版《雷雨》中的蔡漪,观众的目光在她出场之后就被吸引过去了;她美丽优雅中带着忧郁,眼神阴鸷却又带着深情与悲伤,她站在那里什么话都不用说,就是一幅最美的画。再说《日出》中的陈白露,长相明艳动人,举止优雅大方,如果光是看外表不看剧情,没人会觉得她是交际花,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哪家少爷的少夫人。这就是演员将自身的形象气质融入到角色当中所创造出来的魅力。

再从听觉的角度来说,一个优秀的话剧演员不能空有一副皮囊,自身的台词功底必须要非常扎实。演员处理独白时气息的控制、情感的运用都要恰到好处。话剧不同于电影,电影当中当然也经常会用到独白,但是电影的独白与话剧的独白又有不同。话剧的独白要求一个人在舞台上组织行动,对角色进行呈现,首先需要符合人物形象,抓住人物个性。其次,独白的台词都来自剧本,这就要求演员对剧情的来龙去脉要有所了解,对故事的发展要有所把握。电影独白不同于话剧之处,一是在于对演员的要求,电影中演员的声音很多都是通过后期配音形成的,在表演张力上不及话剧;二是从表演形式上看,电影镜头中有远、全、中、近、特的切换,而话剧舞台只能靠演员组织行动来呈现。

举一个例子,话剧版《雷雨》的第四幕中,鲁侍萍的一段独白非常考验演员表演的张力,整段独白通过声音与气息的虚实结合,将鲁侍萍知道自己的儿女不伦后心中的悲痛、懊悔、绝望表现出来,加上舞台行动的配合,完美地体现了独白与舞台的碰撞,擦出了耀眼的火花。而电影版《雷雨》中,鲁侍萍此处呈现的重点在于镜头的切换、音效以及道具的使用,加上演员对独白的独特处理,促使整个片段的感染力也很强。两者区别在于独白的呈现方式不同。

总之,独白与演员的舞台魅力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独白可以展现一个演员的舞台魅力,而一个演员的舞台魅力也可以促进独白表达效果的提升。

(摘编自胡晨曦《独白在台词训练中的重要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曹禺最早在他的戏剧中加入了独白,使独白成为中国现代话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戏剧独白是角色独自一人说出的表现心理与思维活动的台词,是戏剧冲突的外露。
C.独白可以通过舞台造型和行动来展现,演员不用说话就能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D.一个优秀的话剧演员,在处理戏剧独白时气息的控制、情感的运用都要恰到好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戏剧独白,文章主要论述了它对凸显人物性格、彰显演员舞台魅力的作用。
B.戏剧独白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去展现,鲁侍萍的例子就是两方面结合的明证。
C.文章把电影独白和戏剧独白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话剧独白对演员的要求更高。
D.文章按总分总的思路行文,结论是独白与演员的舞台魅力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独白是人物以自我主观的世界为交流对象的一种心理活动现象,所以在剧本创作时应该用到心理描写的方法。
B.形象气质对演员而言固然重要,但自身的台词功底必须要非常扎实,二者俱佳当然能更好的展示演员的舞台魅力。
C.由于话剧独白要求一个人在舞台上组织行动,不如电影表演形式多样,故而电影演员借助独白展示才艺的空间更大。
D.戏剧独白要求演员更好的理解人物,全面了解剧情,创造出更好的舞台形象,让独白与舞台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2021-05-08更新 | 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雁”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均与之相关,如杜甫“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

“衡阳雁”意象之所以生成,当与“雁不过衡阳”的观念有关。关于其成因,前人有几种不同说法:一是地势使然。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最南端即位于衡阳的回雁峰。古人认为回雁峰地势极高,阻挡了雁南下的进程,故而将衡阳当作大雁南飞之极点,但我们现在知道回雁峰的海拔实际仅有90多米。二是外形酷似。宋荦等人认为回雁峰的得名源自其外形如飞动之雁,明代胡贞开《回雁峰游记》中也解释为:“盖衡之七十二峰,从洞庭叠翠南来,奔八百里至湘江,而一峰夭矫回伏若雁之落。”然此种解释难与诗歌中的“衡阳雁”意象以及“衡阳雁断”等典故发生关联。三是气候适宜。《吕氏春秋·季秋纪》曰:“季秋之月,候雁来宾……是月也,霜始降。”因此有人认为回雁峰以南气候极热,不利于雁的生存。但此处的“霜降”乃二十四节气之一,只是用以记载鸿雁南来的时间,而鸿雁的迁徙实与其地是否有霜并无必然联系。就实际情况来看,大雁也确能飞至衡阳更南之地,据《会稽典录》记载,连越南也可见到大雁。既然如此,为何还会产生“雁不过衡阳”的说法呢?这应当与古人对雁的生活习性和九州边界的认识有关。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大雁春去秋来的生活规律,认为大雁于农历八九月间南来,十二月至翌年二月北归。他们对雁的认识虽然还较为感性,但也颇能与现代生物学知识相印证。因大雁的迁徙整体呈现出随阳习性的特点,《尚书·禹贡》将其称为“阳鸟”。古人认为随阴阳而迁徙之鸟都不是中国固有的物种。郑玄曰:“凡鸟随阴阳者,皆不以中国为居。”雁既然不居“中国”,则其所居当在边裔。古人认为可以用来区隔“中国”,也就是古九州边界的重要地点有两组四地。一组是作为燕、楚两地圣山的碣石与会稽;另一组是雁门与衡阳。山南为阳,衡山之南即是衡阳,所以《尔雅·释地》有雁门为北方荒凉边裔之地一说,《礼记·王制》有衡山是天下南端一说。碣石、会稽、雁门、衡阳均在九州的边界,是上古时期人们对“中国”边界认识的极限。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大雁在西伯利亚、我国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北部一带繁殖,其南飞至越冬地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繁殖地出发,沿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最远可到南洋诸岛;二是从繁殖地出发,经由内蒙古进入华北地区,南下最远可到缅甸、印度。(冯国超主编《动物百科全书》)虽然碣石与会稽、雁门与衡阳不是鸿雁迁徙路线的真实两极,却均位于这两条路线上,因此古人将此四地看作大雁迁徙路线的极点。

先秦时期,人们囿于对九州边界的认知局限,以衡阳为九州的南极,雁门为九州的北极,认为鸿雁从碣石和雁门南下,栖止会稽和衡阳,即郑玄所谓雁“不以中国为居”者也。所以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早期的诗文中均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也就能更容易读懂跟“衡阳雁”有关的作品了。

(取材于孟国栋、孙晓磊《也说“衡阳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雁不过衡阳”的观念影响了“衡阳雁”意象的生成,关于这个观念的三种成因,“地势使然”说被认同度更高。
B.宋荦和胡贞开认为外形酷似飞动回伏之雁才是回雁峰得名的原因,但他们的看法与“衡阳雁断”等典故相违背。
C.古人对雁的感性认识不仅与《尚书·禹贡》称大雁为“阳鸟”的原因相似,也与现代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完全相符。
D.先秦人们对九州边界的认知限制了自身对大雁迁徙路线极点的认识,这是早期诗文中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的原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古代诗词意象的角度给“衡阳雁”下了准确定义,并举例说明“衡阳雁”在古代诗词作品中具有经典性。
B.文章在论述中,先明确反驳了前人“雁不过衡阳”观念成因的三种说法,后顺理成章地用一个设问句强调了观点。
C.文章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古今著作中的句子,不仅使论述内容丰富且有学术性,也使论述过程既严整又有说服力。
D.文章末段对论述作了简要归纳,同时补充提及了早期诗文中均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的现象,增强了文章观点的张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勃对“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描写,与当时人们对大雁的生活习性和九州边界的认识有关。
B.“春至衡阳雁,思归塞路长”,表明大雁在雁门和衡阳间的迁徙路线要比碣石和会稽之间的更遥远。
C.古代诗词中对“衡阳雁”意象的运用,不会因为作者缺乏现代生物学知识而使作品的艺术性受影响。
D.古人认为鸿雁也会从碣石南下栖止会稽,这意味着如将碣石和会稽对举也有助于理解“雁”的意象。
2021-03-12更新 | 2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