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5 题号:129133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中国现代话剧,就必须提到中国现代话剧成就极高的剧作家——曹禺。曹禺时期的中国话剧对于独白的运用非常少,而他的话剧《雷雨》《日出》《原野》中都加入了欧洲近代戏剧的写作技巧。在创作中运用大量的独白,更能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彰显演员的舞台魅力。

在戏剧中所运用的独白我们称之为戏剧独白,是角色独自一人说出表现心理、思维活动的台词。它是人物以自我主观的世界为交流对象的一种心理活动现象,是人物内心冲突的外露,是人物心理深层的揭示。曹禺在现代戏剧中加入独白,使得独白成为他作品中标志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并使独白成为20世纪现代话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独白可通过演员的舞台造型、舞台行动来展现,也可通过声音来展现。

从视觉的角度来说,观众第一眼看到的是演员的外在形象,是演员经过造型加工之后的模样,所以第一印象尤为重要。话剧版《雷雨》中的蔡漪,观众的目光在她出场之后就被吸引过去了;她美丽优雅中带着忧郁,眼神阴鸷却又带着深情与悲伤,她站在那里什么话都不用说,就是一幅最美的画。再说《日出》中的陈白露,长相明艳动人,举止优雅大方,如果光是看外表不看剧情,没人会觉得她是交际花,不知道的还以为她是哪家少爷的少夫人。这就是演员将自身的形象气质融入到角色当中所创造出来的魅力。

再从听觉的角度来说,一个优秀的话剧演员不能空有一副皮囊,自身的台词功底必须要非常扎实。演员处理独白时气息的控制、情感的运用都要恰到好处。话剧不同于电影,电影当中当然也经常会用到独白,但是电影的独白与话剧的独白又有不同。话剧的独白要求一个人在舞台上组织行动,对角色进行呈现,首先需要符合人物形象,抓住人物个性。其次,独白的台词都来自剧本,这就要求演员对剧情的来龙去脉要有所了解,对故事的发展要有所把握。电影独白不同于话剧之处,一是在于对演员的要求,电影中演员的声音很多都是通过后期配音形成的,在表演张力上不及话剧;二是从表演形式上看,电影镜头中有远、全、中、近、特的切换,而话剧舞台只能靠演员组织行动来呈现。

举一个例子,话剧版《雷雨》的第四幕中,鲁侍萍的一段独白非常考验演员表演的张力,整段独白通过声音与气息的虚实结合,将鲁侍萍知道自己的儿女不伦后心中的悲痛、懊悔、绝望表现出来,加上舞台行动的配合,完美地体现了独白与舞台的碰撞,擦出了耀眼的火花。而电影版《雷雨》中,鲁侍萍此处呈现的重点在于镜头的切换、音效以及道具的使用,加上演员对独白的独特处理,促使整个片段的感染力也很强。两者区别在于独白的呈现方式不同。

总之,独白与演员的舞台魅力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独白可以展现一个演员的舞台魅力,而一个演员的舞台魅力也可以促进独白表达效果的提升。

(摘编自胡晨曦《独白在台词训练中的重要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曹禺最早在他的戏剧中加入了独白,使独白成为中国现代话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B.戏剧独白是角色独自一人说出的表现心理与思维活动的台词,是戏剧冲突的外露。
C.独白可以通过舞台造型和行动来展现,演员不用说话就能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D.一个优秀的话剧演员,在处理戏剧独白时气息的控制、情感的运用都要恰到好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戏剧独白,文章主要论述了它对凸显人物性格、彰显演员舞台魅力的作用。
B.戏剧独白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去展现,鲁侍萍的例子就是两方面结合的明证。
C.文章把电影独白和戏剧独白进行了比较,可以看出话剧独白对演员的要求更高。
D.文章按总分总的思路行文,结论是独白与演员的舞台魅力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独白是人物以自我主观的世界为交流对象的一种心理活动现象,所以在剧本创作时应该用到心理描写的方法。
B.形象气质对演员而言固然重要,但自身的台词功底必须要非常扎实,二者俱佳当然能更好的展示演员的舞台魅力。
C.由于话剧独白要求一个人在舞台上组织行动,不如电影表演形式多样,故而电影演员借助独白展示才艺的空间更大。
D.戏剧独白要求演员更好的理解人物,全面了解剧情,创造出更好的舞台形象,让独白与舞台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摇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现实感。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孩子,当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庆典;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杨静远译,有删改)

1.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
2019-01-30更新 | 10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先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的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境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他不仅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的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的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中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共鸣。

(摘编自叶郎《说意境》)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 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 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就是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以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都能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本体的生命。意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体现“道”
2.下列解释,不符合全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作品中重现世界上具体的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的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境外之境” 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他唱出了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2020-05-20更新 | 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生态文学的勃兴,是当前文学创作领域不容小视的重要现象。近些年来,涌现出了许多有影响的生态文学作品,摘取了一些重要的文学奖项,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如肖亦农的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李青松的《一种精神》《乌梁素海》《薇甘菊——外来物种入侵中国》、叶多多的《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哲夫的《水土中国》等。

生态文学的兴盛是中国现实发展的呼唤与内在需要。从“再造一个秀美山川”到美丽中国、绿色中国建设,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发展观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理念的转变,彻底改变了落后的发展观念,提升了生态文明的地位,从而极大地激发了生态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当下生态文学的繁盛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学文化积淀基础。我国古代的山水诗、田园诗以及后来的游记、风景散文等文学作品,堪称最早的生态文学。而自古便有的天人合一、天行健、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美即和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深刻的哲学思想,更是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心理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国历来重视生态和环境,重视自然与和谐。中和、协和、平和,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要义,也是生态文学的根本主题。

生态问题催生了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是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这是从考察改革开放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生态文学而得出的结论。在这一时期,率先出现的一批生态文学代表性的作品如徐刚的《伐木者,醒来!》《江河并非万古流》等,关注中国的森林滥伐、风沙肆虐、国土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以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赢得文坛瞩目,从而为生态文学名分的确立与崛起奠定了基础。

从题材内容上看,生态文学可以区分为植物文学(包括森林文学)、动物文学、大自然文学、生态文明建设或环境文学、水文学等。生态文学的体裁样式则囊括了小说、诗赋、散文、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等。植物文学如梁衡近些年来踏寻采写的“中华人文古树系列”散文,动物文学如乌热尔图的《七叉犄角的公鹿》、姜戎的《狼图腾》等,大自然文学如刘先平的《走进帕米尔高原》《美丽的西沙群岛》等,水文学如哲夫的《水土中国》,秦岭的《在水一方》等。

生态文学中所占比重和产生社会影响更大的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问题的纪实作品。何建明的《那山,那水》、肖亦农的《毛乌素绿色传奇》等是反映生态建设主题的代表性作品。生态问题报告文学分量很重,更易引人警醒启人深思。譬如李林樱的《生存与毁灭: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考察纪实》、哲夫的“江河三部曲”《长江生态报告》《黄河生态报告》《淮河生态报告》。以生态及开发建设为主题的生态文学,其价值必然超越文学。它在推动自然环境保护建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倡扬科学发展观、赞美绿色和谐生态伦理等方面,对读者产生正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优秀的生态文学是一种有现实指向性和长远意义的行动文学。

今天,生态文学创作的视野与面向正在逐步地打开、拓展,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也对生态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势必将影响并改变生态文学的观念创新、取材、立意、视角和面貌。只要保持与生态紧密的关联,生态文学就一定能接上地气,获得蓬勃生机与活力。

(摘编自李朝全《生态文学,中国文学的新生长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理念的深刻转变,直接激发了生态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B.沉淀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哲学思想,正是生态文学反映的根本主题。
C.生态文学是由生态问题催生的,它强调人对自然的尊重、人的责任和担当。
D.生态文学题材内容类型丰富,各自的代表性作品众多,整体比重相对均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指出当前文学创作领域出现了生态文学勃兴的现象,进而阐述了勃兴的原因,区分了生态文学种类,思路清晰,说服力强。
B.文章第六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通过列举何建明、肖亦农、李林樱、哲夫等人的作品,有力地支撑了本段观点。
C.文章末段承接上文的论述,进一步指出生态文学发展正处于历史机遇期,同时也点明了生态文学蓬勃发展的有效途径。
D.文章从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哲学要义等方面说明生态文学的历史渊源和文学文化积淀基础,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碧水蓝天。”体现了生态文学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B.要想创造出更受读者欢迎的生态文学作品,就需要与生态保持联系,贯彻生态文明理念。
C.生态文学在选材、立意等方面并非一成不变,它将受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D.生态文学一直从正面反映自然环境保护、赞美绿色和谐生态伦理,其价值必然超越文学。
2021-06-03更新 | 2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