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5 题号:1026866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先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的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境外之景”。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他不仅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他认为杜甫的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而王维的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中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共鸣。

(摘编自叶郎《说意境》)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 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 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就是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以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都能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本体的生命。意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十分有限,而意境则是对有限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体现“道”
2.下列解释,不符合全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作品中重现世界上具体的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的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对象,在“象外之象”“境外之境” 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他唱出了人们对社会对人生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抒情手法为诗词所常用,叙事手法则是小说、戏剧的长技。不过,擅长抒情的诗词并非与叙事绝缘,诗词的叙事方式有其独特之处,与小说、戏剧的叙事有很大不同。将叙事视角引入古代诗词研究,将有助于更为全面深入地解读诗词作品。

分析古代诗词的叙事,无非是几种情况,一种是事在诗词之内,一种是事在诗词之外,第三种情况则是诗词内外都有事。

所谓事在诗词之内,较为理想的情况是:诗词叙事清晰,仅从作品本身已能知其事之大概。比如杜甫的《石壕吏》,就像一幕用诗写成的独幕剧,时间、地点、场面、背景交代清楚,人物上下场有序、动作鲜明、对话生动,剧情发展跌宕起伏,起因、高潮、结局一一呈现,而且除了明场演出的一切,还有暗场表现和令人想象不尽的更含蓄的意义。而更多的诗词作品则是虽故事叙述不甚精细,所提供的细节却颇鲜明的事在诗内之作。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与古代文言小说往往只简洁交代关键性细节而不铺叙事件过程,与古代绘画往往突出核心意趣而省略枝节描画,在原理上是一致的。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仅二十个字,却完整地叙述了诗人一次访人不遇的经过。这首小诗实际上写了三个人物,其中最有意味最令人遐想不尽的是并未出场的那位隐者。像这样的作品固然够不上小说,但却不妨说是一幅生动的有着两个在场人物的情景画,或者像一组精心组接的电影镜头——从诗人和童子对话,到二人一起眺望白云缭绕的大山,其叙事性质是毋庸置疑的,而对这叙事内容的理解便是进一步探索诗意的基础。

而事在诗外,则是指那些作品本身对事件描述不细不清,必须参照作品以外的相关资料才能了解其事的那类情况。这里,在作品之外的事,其实也就是此作品的创作本事(或背景)。李商隐《柳枝诗五首》是典型例子。此诗前有长序,已够一篇独立散文模样;读此序后,对下列五首南朝乐府民歌体小诗之意旨自不难理解,而若无此序,恐怕解者又将众说纷纭了。大部分戏曲的抒情唱段,也基本上是事在作品之外,诗词曲所铺写的是针对某件事而抒发的情感,其本身虽并不承担详叙完整故事的任务,但那故事却是这抒情必不可少的背景。

对于研究者来说,在诗词之内外都能发现其事,应是最好的情况。如诗词笺注往往不但注出作品所涉之事典语典、字义训诂、舆地名物、风俗制度等,而且努力探索创作背景、动机和灵感来源,力图揭示与作品相关的内外之事。如陈寅恪笺释钱(谦益)柳(如是)因缘诗著《柳如是别传》以专考证河东君之本末,而当代学人复结合此笺释,从陈寅恪诗作以探究其晚年境遇心态,这些工作之性质皆可谓借释诗以探寻和复原故事。

在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诗词在抒情与叙事的互动、交错、碰撞、融合当中呈现出种种奇异风采。因此,让叙事成为古典诗词研究的角度之一,不但理由充足,而且充分可行、前景可期。

(摘编自董乃斌《古典诗词研究的叙事视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欣赏大多数古诗词时,读者可以通过明晰的叙事脉络理解诗词的情感指向和创作动机。
B.以叙事见长的戏曲,亦不乏事在诗外的抒情唱段,戏中所叙之事是唱段情感抒发的基底。
C.作为古典文学的研究方法,诗词笺注不仅着眼于诗词的释义,也力图揭示其背后的故事。
D.探究古代诗词作品的叙事因素,对干更为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2.下列诗词作品不属于“事在诗内”的一项是(     
A.白居易《长恨歌》
B.韦庄《菩萨蛮》(其二)
C.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D.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本文第三段将《石壕吏》比作独幕剧,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1-07-07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插花是一门古老的生活艺术。从最初的赏花、摘花、赠花、佩花、簪花,一直发展到后来的盆栽、插花。这本身就是人类文明发展以及人化自然的一种审美呈现。文人花道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结晶。它将插花这一生活艺术的审美格调推向极致,为生活美学树立了实践的典范。

早在2000多年前,《诗经》中便记载有青年男女手持兰草游玩嬉戏、互赠芍药示好的情景,如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这些文字记载表明,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普遍运用花草装饰人体、舟车及厅堂,赠花传情,奉花祭祀,并赋予花草以精神象征意义,从而借助自然之美来表达至诚的情感与美好的愿望。

但中国插花技艺形成审美传统,现在只能追溯到佛教的供花。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影响了士人阶层,促成文人插花艺术的兴起。譬如庾信即有盘花待客之诗: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插花艺术更是发展为新兴市民阶层的普遍雅好,甚至贩夫走卒都受到熏陶影响。从宋朝开始,插花与挂画、点茶、燃香被文人雅士视为生活四艺,几已可与传统文人四艺(琴、棋、书、画)分庭抗礼。

有明一代,以瓶花为代表的文人花道达到巅峰。插花已成为文人韵士雅居必不可少的清供,是攸关个人性情的风雅癖好。如陈继儒在《小窗幽记》所讲,瓶中插花,虽是寻常供具,实关幽人性情,若非得趣,个中布置,何能生致!由于文人的推崇,中国传统插花技艺与理论突飞猛进,中国文人花道由此进入鼎盛时期。其标志便是张谦德《瓶花谱》等花艺著作的问世。可见,插花在明代文人眼中不是一件普通的装饰技艺,这里面包含了植物花卉、文物古董乃至室内设计的知识修养,也蕴含了清雅脱俗的审美理念与花道技法,它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关乎生活情趣与修身养性的艺术。

明代文人的花道与书画美学理念内在相通,其追求的美学兴趣重点都在天趣生动。书画讲究气韵生动,而这一境界非妙品难以企及,插花却不然,奇花凡草天机活泼,援之入室,自成生机。生命的活泼是插花真正的艺术精神。书画妙品难得,瓶花却可随时插换,这也是它得到普通士子喜爱的原因。另外,它不像书画品鉴单纯限于一个被静观的艺术对象。实际上,插花艺术始终处于和人的互动之中。且不论选花、折花、配器、择水、造型作为插花创作过程需要人的艺术实践投入,后续的摆放、养护皆需要人的参与。所以,插花是融入家居生活实践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本质也是一种生活行为艺术。

这种将美的创造与欣赏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为平淡的生活注入一种创造性与仪式感,从而改变了生活的形式、韵律和节奏,为日常生活增添了风神气韵。同时,插花是共享的艺术,它能将身边人都带入一种生活艺术审美的空间氛围中。这种持续不断的氛围熏陶,本质也是一种审美参与,它会在无形中丰富所有参与者的审美经验,并提升其审美品位。

(摘编自张俊《花道,自然美的人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插花是一种历史悠久,从审美角度呈现了人类文明发展与人化自然的生活艺术。
B.文人花道将插花这一生活艺术的审美格调极致化,树立了实践生活美学的典范。
C.在宋朝,插花作为“生活四艺”之一,几与传统“文人四艺”成分庭抗礼之势。
D.在明代,文人花道的发展达到巅峰,其表现是插花已成为文人雅居必备的清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 以阐明文人花道在宋代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特点之别。
B.文章引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言论说明文人花道在明代是与文人性情相关的风雅癖好。
C.文章以时间为顺序阐述了文人花道的发展,其中重点论述了其在明代鼎盛的表现与原因。
D.第五段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插花的艺术特性,进而提出了插花是一种生活行为艺术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花道在明代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文人们对运用花草的理念较之先秦时期的人来说区别不大。
B.如果为了追求生活的创造性与仪式感,我们可以学习并实践插花这一融入家居生活的艺术形式。
C.因为插花艺术从创作到后续过程始终处于和人的互动中,故而插花艺术不是一种被静观的艺术。
D.要提升身边人的审美品位,就应通过插花将他们带入生活艺术审美的空间氛围中,不断的熏陶。
2023-03-14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川剧的起源和发展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人口迁移与民族融合的历史。清初六十多年的湖广填四川,带来了大量的移民和多元的文化。各省不同的声腔流入四川,结合了本身已具有深厚传统的四川戏剧,逐渐形成了具有巴蜀戏剧基因又兼容昆腔、胡琴、弹戏、灯调等多种声腔艺术的川剧。四川封闭的地理环境与开放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川剧发展数百年来经久不衰。

②古戏台是戏曲演出的客观载体和有形见证,通常也是重要的公共交往空间,其特殊的展示功能和民俗功能也对建筑质量和形制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古戏台大都有着精美古朴的外观和细致的装饰,且能兼顾声学传播与舞美效果,建筑价值不言而喻。要保证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首先是物质层面文化传承场所的保护,即文化空间的保护。对古戏台的原真保存是保护实践中具有非常意义的一步。四川曾建有大量的戏台、乐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推进和环境的侵蚀,四川的古戏台保存状况堪忧。自然坍塌和人为破坏与改建使得古戏台数量不断减少,保存完好的古戏台屈指可数。主要分布在成都、绵阳、自贡、宜宾、南充等地。水路功能的弱化使得沿岸的村镇逐渐没落,这些零星散落在四川各地的村镇以及曾经热闹非凡的古戏台也在历史的风尘中渐失光彩。

③中国戏曲源远流长,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到清代空前繁荣的各种地方戏,戏曲的发展和兴衰几乎伴随着中国的整个历史进程。而对应的观演建筑也由早期的乐楼到后来的戏台、会馆、茶楼,直至今天的剧院、影城。虽然时代在变、戏曲表演和观演的形式在变,但人们对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渴求不变。对古戏台的保存并不是处于一种对废墟的尊重或者一种并不真诚的历史态度,而是为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提供重生的可能。当前城镇建设的短期性与文化积淀的长期性存在着较大的矛盾,乡村更是处在被关注的边缘,缺乏高质量的注重文化内涵的规划。

④以戏台为中心的观演空间承载着丰富的社区文化功能。人们在庙宇祈求神灵护佑,庙台上演出的戏剧既有着敬奉神灵祈福消灾的目的,也有教化民众、维护传统伦理道德的目的。同理,会馆戏台演出的家乡戏不仅是娱乐休闲的重要内容,更是联系同乡的精神纽带。在中国的戏园可以喝着茶,用折扇打着节拍,演到妙处可以忘情地鼓掌叫好,台上台下互动传情,甚至可以参与戏中。正是这种独特而有人情味的观演方式正面地促进了社区居民的交流和社区归属感的建立。历史街区、历史村镇等活态聚落型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对社区和人的关注,在特定的空间里开展的各种民俗活动在延续社区活力、增强居民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方面具有核心价值。

⑤四川古戏台为川剧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物质载体和无法复制的空间感受。在经历全球化文化趋同考验的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些古朴却诗意的戏台所具有的价值。川剧文化传承也同样不单是唱腔和剧目流传于世,而是努力扩大影响面和深入民间,吸引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和欣赏,使更多民间力量加入传承川剧的行列,从而重建文化自信,保护和丰富川剧独特的文化遗存区域。

(摘编自曹思玮《中国城市规划:四川古戏台保存与川剧文化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剧兼具巴蜀戏剧之基因与多种声腔艺术。封闭的地理环境与开放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其传播发展的原因。
B.保存古戏台,既可以为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场所,又能为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提供重生的可能。
C.保存完好的四川古戏台屈指可数。自然坍塌、人为破坏与改建使得古戏台数量减少,完全丧失文化价值。
D.古朴却有诗意的戏台,作为公共交往空间,为川剧的形成和传播提供了物质载体和无法复制的空间感受。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古戏台保存现状、文化价值以及保护措施等角度探讨了古戏台保存与川剧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问题。
B.文章运用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证明时至今日戏剧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C.文章第四段通过对庙台演出、会馆戏台演出等的论述,论证了以戏台为中心的观演空间承载着丰富的社区文化功能。
D.文章结构严谨,既关注古戏台的保存,又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倡“活化”遗产,重建文化自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戏台建筑对当代城市空间的规划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高质量的城乡规划将利于呈现文化内涵。
B.时常有人在四川老茶馆看川剧变脸,品盖碗茶,这体现了戏台在增强居民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方面的价值。
C.古戏台具有建筑遗存价值、文化传播价值以及社区发展价值,然而,目前四川的古戏台保存状况堪忧。
D.只要在物质层面对文化空间进行保护,就能保证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对古戏台的原真保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1-07-09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