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103004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疫灾的发生,既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也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既受社会规律制约,也受自然规律制约。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不仅疫灾流行的频度越来越高,而且疫灾流行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同时,随着人类干扰自然和破坏自然程度的加深,疫病种群不断增多,疫灾的破坏性不断增强。从自然规律看,寒冷期气候变化大,疫灾相对频繁;温暖期气候较稳定,疫灾也相对稀少。同时,有的病原体具有自然疫源性,这类疫病所导致的疫灾流行,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如鼠疫、血吸虫病等。还有的病原体存活需要较严格的生态环境,这类疫病也有一定的地方性,如疟疾、黑热病、霍乱等。

从春秋战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720年间,我国至少有893年为疫灾流行之年。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灾频度为20.99,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疫灾高峰期;北宋以来,疫灾频度不断上升,明清疫灾频度高达78.34,是第二个疫灾高峰期。在中国古代,每当疫灾发生,政府蠲免租税,赈济钱粮,施医给药;下罪己诏,祭祀神灵,请求上天宽宥。民间则捐钱捐粮,施医给棺;行巫道术,驱逐厉鬼;抬神巡游,求神保佑。民国时期,疫灾的应对渐渐步入科学的、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当时公共卫生体系毕竟处于草创阶段,社会又动荡不安,疫灾流行之时,政府和民间的应对效率,总体而言仍然非常低。

(摘自《疫灾的历史地理学思考》,有删改)

材料二:

“新冠肺炎”具有强大的人传人特性,从很大程度上说,普通民众的行动决定了这场战“疫”的成败。关注普通民众在这场重大公共危机中的行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在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等、靠、要”思想会比较严重,被动等待政府的“上门服务”,与国家、政府对应的社会能动性不强。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广大民众主动建群、加群来交换信息,并动员自有资源、协调行动,自主解决了很多问题,充分发挥了各种正式、非正式社区组织的功能。这为全能型政府背景下社会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

为了防疫需要,封城、封路等隔离手段,客观上给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但城乡民众高度配合政府的统一指挥,没有出现大面积的物资哄抢、恐慌式的大量出逃,没有出现对管制政策的对抗。整个城市,运行井井有条。这不仅节约了宝贵的疫病防控资源,而且为疫病防控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在这次疫情中,最初几天出现了一些谣言,这完全符合谣言产生与传播的规律,但这些谣言很快就因政府特别是知情民众主动辟谣而消失,后续几乎没有产生传播范围较大的谣言。这次新冠肺炎各种谣言的消失,除了政府及时披露相关信息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与广大民众知识的增长、判断力的提升有关。但民众对新冠肺炎的认知显然不是提前储备的,而是海量的民间科普在短期内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在舆情的内容上,建设性的批评逐渐取代了泄愤式的批判,客观的监督性行动取代了情绪性的破坏;在应对舆情的行动上,广大民众一改初期的狂躁,非常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发表相关信息与言论,以及基于冷静的反思。与此同时,在较多细节的披露和媒体的引导下,民众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处境,不再盲目指责,社会包容度显著提升。

虽然广大民众表现出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需要冷静、客观地关注和反思与普通民众进步不匹配的一些问题。民众参与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缺乏制度支持,渠道仍需拓宽。同时,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疫情信息由于种种原因披露不及时、细节不够,才酿成后续的疫情危机和舆情事件。这是我们以后在应对各种危机时需要重点关注的。

(摘自《新冠肺炎战“疫”中普通民众的转变与进步》,有删改)

材料三:

2019年底,中学联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次疫情可谓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大考。

随着收入和学历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提高安全、健康、智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而长期以来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欠账和重视不够,需要尽快扭转。特别是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和跨部门的价值共享,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力。

目前我国国家治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但是在野生动物保护、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补足相关制度。要加快弥补这些领域的制度盲点和制度漏洞,避免由此可能诱发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增强制度的权威性,避免制度停留在纸面上,使制度真正发挥预定作用。

此次疫情应对,广大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基层人员和每一个中国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都展现出了巨大的集体意愿,使全政府和全社会的防控策略得以奏效。但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比如,湖北等地领导干部在疫情防控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乃至一问三不知现象,暴露出责任意识、专业知识和治理能力的明显欠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本领,使其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上能够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此次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必将在各个方面加快国家治理转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摘自《疫情大考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下了“快进”键》,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疫灾发生的原因,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出中国疫灾频度总体呈增高的趋势。
B.材料二具体详细地分析了民众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和与民众进步不匹配的问题,体现出辨证的态度。
C.材料二从民众的角度展开论述,材料三从国家的角度展开论述,两则材料都是运用了先总后分的论证结构。
D.三则材料从古到今、由表及里地对疫灾疫情展开论述,体现国家疫情防控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也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根据文意,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民众转变与进步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A.建群、加群交换信息,动员自有资源,积极主动参与社区防控。
B.提出建设性批评,采取监督性行动,认识上更加理性。
C.广大民众知识不断增长,判断力不断提升。
D.辨别谣言的能力提高,主动辟谣,冷静、谨慎地接受、转发信息和言论。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疫灾的发生既有人类社会原因,也有自然生态原因。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疫灾大多发生在人口密度大、流动性强的地区和自然疫源地地区。
B.从科学角度看,古代防疫措施带有迷信色彩,甚至有些结果会适得其反,使疫病流行速度更快。
C.全能型政府背景下民众的社会能动性不强,疫情中城乡基层社区组织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D.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转变单纯注重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如果说工业3.0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与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那么,以“互联网+”为特征的工业4.0则很可能会打破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甚至会让生产与消费之间的鸿沟逐步消除。

在工业4.0阶段,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是“互联网+”,而不再是“+互联网”。一个“+”位置的变化耐人寻味。过去,无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二者深度融合,都是“+互联网”概念,即传统产业是主体,互联网只是工具。

工具的最大特点是被动。再好的工具,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工具化是工业3.0阶段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在3.0阶段,互联网作为具有革命性的工具,的确可以扩大和提升信息交流的空间与速度,从而让传统产业不仅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而且消费效率获得极大提升。特别是网络销售平台的建立,让消费过程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如果说以蒸汽机和电气化为代表的工业1.0和2.0所运用的是力学原理,解放的是体力,解决的是产能,那么以信息化为代表的3.0运用的则是数字手段,延伸的是人类的视觉和听觉,主要解决的是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互联网仍然是工具,因此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并没有因互联网的加入而改变。

在工业4.0阶段,互联网已经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它更是一个物质、能量和信息互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的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还可以包括物质和能量的信息。互联网自身的演进导致了它角色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讲,今后的互联网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上升为矛盾主体,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传统产业则可能变为被“+”的对象。

互联网的去工具化在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时已初现端倪。而互联网给传统制造业带来的颠覆在发达国家也已经出现。

美国的某款新能源汽车,由于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已经取消了传统的4S店商业模式,不仅销售不需要,甚至保养、维修也不再需要4S店。因为发达的物联网络已经让生产者能掌握售出汽车的各种数据,甚至轮胎该更换或者哪个零件可能出了问题,厂家比用户还清楚,可以随时随地上门服务率先提出工业4.0概念的德国走得更远。如今在德国一些城市的街头,停着不少有特殊标识的汽车,只要你是会员,就可以用一张卡片把任意一辆车开走,办完事停在路边走人即可,而你驾驶车辆的所有数据会及时传回车厂,相关费用会从你的账户扣除。这一模式未来很可能颠覆传统汽车的销售模式,很多人今后不必再买车;而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也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据悉,格力集团为应对小米手机的挑战,也开始生产手机。但是,如果格力还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就可能还会停留在3.0甚至2.0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3.0时代,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继续有所提高,消费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而互联网只是被动使用的工具。
B.工业4.0时代,先生产后消费的传统思维很可能会被打破,同时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鸿沟会随之消除。
C.工业1.0时代和2.0时代运用的是力学原理,通过体力的,解放和产能的解决,来促使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
D.分别以蒸汽机、电气化、信息化为代表的各工业阶段,解决的问题不同,但传统产业的基本形态没有变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4.0时代的互联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个物质、能量和信息相交融的物联网,传递物质、能量信息。
B.某种意义上,互联网今后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具,它会从设计到售后全流程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上升为矛盾主体。
C.互联网颠覆传统制造业的现象在发达国家已出现;国内互联网巨头主动涉足传统制造业,互联网去工具化已初现端倪。
D.美国某款新能源汽车生产者运用了物联网概念,取消了4S店的商业模式,自己销售产品并提供保养、维修等各项服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别“互联网+”与“+互联网”的主要依据,是互联网在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中,究竟处于主体地位还是被动地位。
B.在“互联网+”阶段,厂家可通过物联网掌握售出产品的各种数据,根据需要随时随地主动地为用户提供上门服务。
C.在工业4.0时代,传统产业可能变为被“+”的对象类似奔驰、宝马这类传统制造企业,很可能会演变成汽车服务提供商。
D.反思应对小米手机挑战的过程,格力集团只有停止用传统制造思维去生产智能手机,才能真正步入工业40时代。
2020-03-18更新 | 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以社会共有意识的形态引领社会心态。因此,核心价值观引领是社会积极健康心态培育的基础。而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反映,可依靠核心价值观引领,在网络情感宣泄情景中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价值意识,帮助网民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构建积极的社会心态。首先,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包容作用,给予网民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其找准个人的价值定位,坚定目标,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次,使用核心价值观弥补社会个体与群体共同价值方面的心理缺失,通过引导反映社会积极心态的流行语传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使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塑造价值,在快速的网络化传播中消解消极的社会心态,最后,使用流行语以接地气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传统固化、呆板、说教的价值观传播形式,有助于构建网民正能量的社会心态。

(摘编自《流行语的传播生态与价值引领》)

材料二:

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近日,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环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但有的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从更大层面上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伴随。

在生活的场景中,有顺境也有挑战。流行语中,也自然存在一些带有情绪的真实表达。今年评选出的“我太难了”,是一些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真实感受。但从当年的“蓝瘦香菇”,到“扎心了,老铁”“我太难了”,不少流行语本身带有幽默调侃、自我解压的色彩,也有通过网络社交抱团取暖的含义。进一步说,“996”对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融梗”与抄袭界限不清倒逼法律进一步细化,正视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个人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社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进而激发出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成推动中国向好发展的磅礴力量。

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临近年末,很多机构相继发布了不同版本的年度热词,其选择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流行语只能投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并不能代表时代的全部。我们相信,在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下的流行语选择越多样、变化越快速,越说明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1日)

材料三

微博、微信、QQ等聊天工具的兴起,着实让网络变得沸腾起来,不断涌现的网络词汇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这是一种新的文化,也是一种进步,激活了网民的创新意识。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不少网络词汇也纷纷进入了词典。这让网友们更加热情高涨。市民陈小姐认为:“现在网络发展太过迅速,几乎每天都会有很多新词出现,平时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别人时不时会说一些比较潮的词汇,很多我都不太懂,然后就去百度,有的很有意思,也很容易就能接受,比如‘囧’‘么么哒’等等,对于90后的我们来说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才不会被淘汰,用网络词汇武装自己,看起来也很潮不是么?”网络词汇的涌现已经势不可挡,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这些词汇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虽然具有新意与活力,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市民担忧,过度简单化、碎片化、卡通化,是否会对下一代产生不好的影响呢?也有部分市民对此持不同观点,市民易先生说:“就像古时候的成语一样,网络词汇都是通过不断积累而来的,有很多表达贴切,极具新意,如果能从中不断地吸收好的部分,也不失为一件好事。”部分词汇超文化底线,好词坏词能否“一刀切”?由于网络词汇是在自由化的网络上产生的,所以,在“野蛮生长”的环境下,既存在积极正面的词汇,例如“正能量”“给力”等,同时也存在一些不文雅的词汇,例如“屌丝”“绿茶婊”等。这种特定含义的网络词汇、成语并不那么容易为社会所接受。

(摘编自《网络流行语来袭,传统汉语“伤不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流行语接地气的优势来传播价值观,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
B.流行语的去留符合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在不能为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的时候,就会选择快速流行随后快速消失的结局。
C.流行语伴随网络文化的兴起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已经成为年轻人保持活力的新事物,这促使网友热情高涨地推动网络词语进入词典。
D.流行语的流行和积累与成语有相似性,只有不断从中吸收符合时代潮流的好的部分,才能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作用。
2.下列说法中,对于材料二论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具有辩证关系的三组词引出和总结论点,首尾呼应,引导读者辨证地看待流行语现象
B.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各分论点从“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三个方面层进式展开论证,有较强的说服力。
C.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运用例证法证明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的观点。
D.材料二的论证综合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3.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包容作用,可以用来引领社会心态,帮助个人寻求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了流行语具有宣泄情绪的作用,也都认为流行语有助于个人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成长,塑造积极的社会心态。
C.流行语作为生活的符号,反映着时代的侧面。它的选择越多样、变化越快速,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
D.中国科技领域持续更新的流行语,既反映出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也折射出中国取得的新成果和创造的新辉煌。
2021-07-28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自播出以来好评如潮。一档诗词类文化节目为何如此火爆?不少专家从各个角度点评了《中国诗词大会》口碑与收视齐飞的原因。《中国诗词大会》专家嘉宾、原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蒙曼认为:“从诗经开始,人们非常习惯诗词这种审美方式,愿意用这个来表达感情,虽然这样的文学形式逐渐被放弃了,但是基因还在,《中国诗词大会》打到了鼓点上,一下激发了中国人的诗词基因。”在蒙曼看来,人们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感,往往会得到奇迹般的喷发。

靳智伟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正是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将中国古典诗词的多元文化信息与电视传播手段有机结合,使得《中国诗词大会》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强化哲理的同时没有酸腐的道学气味。

《中国诗词大会》还以独创形式的赛制结构——“内循环搏击擂台赛”得到不少观众的好评。节目通过海选形成现场百人团,百人团成员通过擂主争夺战形成当期擂主,攻擂失败者重新回到百人团。这种循环赛制使得比赛形成富有弹性的趣味结构。

在本季《中国诗词大会》中,新增的“飞花令”等环节更是让年轻观众大开眼界。节目组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挑战者必须依据比赛设置的关键字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一联诗句,这不仅考查选手的诗词储备,更是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的较量,因而竞赛感很强,观赏性很高。

(摘自《北京晨报》)


材料二:

中国诗词,浓缩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展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让观众在触摸中国诗歌的宏伟版图之时,不自觉地唤起渗透于每个人心中的诗歌情怀,油然地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正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诗词大会的100余位选手都是普通人,是诗歌让他们在或浮躁纷扰、或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仍能保持一份心中的恬淡、宁静,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也让观众感悟到古典诗词滋养的诗意人生。

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对接?《中国诗词大会》也给我们有益启示。在诗词大会中,竞猜、“飞花令”等对抗性安排,增加了节目悬念:超大演播室、水舞台、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设计,增加了节目观赏性:手机摇一摇等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应用大大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赞美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学生武亦姝,无论在地方选拔还是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在第九场攻擂的上海中学学生姜闻页台风稳健,喜怒不形于色,让康震都觉得“自己过于活跃”,董卿也笑称“自己不够稳重”。

(摘编自《深圳新闻网》)


材料四:

《中国诗词大会》的徽标:



1.下列对《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诗词基因,《中国诗词大会》一下子激发了人们心中埋藏最深的情感。
B.中国古典诗词的多元文化信息与电视传播手段有机结合,使《中国诗词大会》既充满了美感,又充满了哲理。
C.《中国诗词大会》只有不断地在赛制与环节方面创新,才能使比赛竞赛感强、观赏性高,选手也会超水平发挥。
D.新增的“飞花令”等环节,能考量选手是否充分地展示自己超强的诗词储备、临场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对于唤起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起到了其他传统文化无法企及的作用。
B.《中国诗词大会》现场百人团由参赛选手海选产生,通过争夺战产生当期擂主,攻擂失败者则被淘汰出局。
C.中国诗词大会徽标由图文组成。有汉字书写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字是李白的身影,举头望月:祥云和月,也可以看作是“诗词”的拼音首字母S和C。
D.诗词大会的选手们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且淡泊名利。比如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上海中学生姜闻页就是这样的人。
3.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概括说明中国诗词对人生成长的作用。
2020-01-02更新 | 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