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107 题号:61267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以智能化信息技术为核心特征的智能电视,彻底颠覆了传统电视的竞争格局。智能电视激发了电视产业的新活力,开启了全新的智能大屏体验时代面对产业升级,电视业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提升信息化时代的电视话语权,增强电视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创新力,树立全新的产业经营理念和模式,争取尽快实现战略突破和转型,以便在激烈的电视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目前,智能化、个性化和人性化已经成为电视产业发展的时代标签,传统电视厂商必须树立共赢理念,全面开展产业战略合作。这种合作不仅意味着要扩大业务范围,向服务领域适当进军,而且还应涉及不同类型终端之间的跨界合作。我国智能电视产业链要构建一个集生产、服务和运营为一体的全方位、多元化的开放性发展体系。

(摘编自吴进友《我国智能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国家工信部相关数据)

材料三:

2016年10月21日,美国遭受大规模网络病毒DDOS攻击,造成大量网站瘫痪,攻击来自千万级别IP地址,其中大部分是Mirai僵尸网络感染的网络摄像头。2016 年11月,利比亚遭遇了大型网络攻击,导致全国网络连接失效,此次攻击也是利用了多种智能外设的漏洞。2017 年2月,全球16 万台联网打印机被一名黑客控制打印了ASCII 艺术图。2017年3月,瑞士安全研究人员指出99%的智能电视能被恶意的数字视频地面广播信号远程劫持。俄罗斯卡巴斯基实验室称,2017年以来监测到的超过200 万次的攻击中,超过63%的攻击来自数字视频录像机和IP摄像机,近20%攻击来自路由器和其他网络设备。

(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2016-2017年度全球网络空间安全综述》)

材料四:

由于目前多数智能家电产品还未能走入普通大众家庭,故而难以对家电智能化的节能效果进行准确分析,但从各方观点上看,存在正反两种声音。正面的观点认为,智能家电所具备的控制功能实现了家电产品的闲置休眠,而监测、感知功能则可以精准记录家电用能的情况,并为节能提供最优的电器运转方案,如国内智能家居设备提供商推出的SmartRoom 无线移动插座能够监测电器用电情况。持反面观点的一方称,智能家电虽然能为日常生活和工作提供便利和新奇的体验,但却会造成能源浪费的 题,如智能家居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每一件物件必须通电,除了传统的家电产品,智能化趋势往往还会改造其他的家居物品,使其电子化,而且这些物品还必须长期处于待机状态。 国际能源机构的一项研究表明,仅2013年智能家居设备所消耗的电能就高达616 太瓦,共中有400 太瓦就是由于其在待机模式下没有采用节能技术而产生的巨大浪费。随着智能家居设备的不断增加,这种能源浪费的现象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

(摘编自王溪微《智能家居的节能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电视业树立全新产业经营理念和模式,提升信息化时代的电视话语权,可在激烈的智能家居产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B.国家工信部相关数据表明,2017 年以来,中国智能电视销量逐月增长,但前9个月的销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不太明显。
C.工信部数据显示,2017 年智能电视销量结束了去年持续高增长的态势,甚至在8.9 月出现同比下降的态势。
D.2017 年以来,全球的网络攻击中至少63%以上来自数字视频录像机和IP摄像机,近20%来自路由器和其他网络设备。
E.智能家居设备在待机模式下可能产生电能浪费,而随着智能家居设备的不断增加,这种现象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
3.为了电视产业更好的发展,电视厂商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袁钟瑞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艺术家在曲阜想向路边的老大娘问路,于是先客气地打了个招呼:“大娘,您吃饭了吗?”大娘回答说:“食久矣。”艺术家不禁感慨万分:曲阜真不愧是孔圣人的故乡,连老太太说话都是先秦古汉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方言,则为语言的艺术锦上添花。文康用北京话写的《儿女英雄传》,邹必显用扬州话写的《飞砣子传》,韩子云用苏州话写的《海上花列传》……都是小说作品中的奇葩。而江苏昆曲、苏州评弹、安徽黄梅戏、京韵大鼓、闽南南音、客家山歌、陕北民歌、山东梆子、东北二人转……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以方言来表现的艺术形式。如果没有方言,则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无怪乎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戴庆厦曾言道:“方言式微,文化遗产保护将成空中楼阁。”

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方言的确日渐式微,我国局部地区出现了“方言资源流失”现象。浙江金华市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6岁到14岁孩子中,几乎所有人都会说普通话,但52%完全不会说金华方言。同样,福州的很多中小学生不会说福州方言,甚至同一家庭内的成员之间都互讲普通话,这引起了老一代福州人的忧虑,以至于福州市政协委员建议尽快实行“双语”制度,争取把福州话列入国家保护工程。上海的沪语专家也对上海方言的现状忧心忡忡:年轻一代对上海话相对疏离,上海话中有特色的、在普通话中没有的70多个单音动词已在如今的年轻人口中绝迹……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参差多态的方言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承载者,方言的消失,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缩减。

事实上,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二者并不矛盾,国家语委的负责人也多次强调:“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只是方言作为弱势语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规模移民的流动、影音媒体的传播,逐渐向中心城市趋同,向强势文化靠拢,从而语言环境日益缩小。好在从2008年10月起,国家语委展开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的建设,计划调查、收集并保存当代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带有地方特色的普通话的实态、有声语料,录制“原汁原味”的声音,比如苏州方言已于第一批录音存入了国家数据库。当然,方言最根本的归宿,是民间,而不是博物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方言式微,使一些以方言为艺术表现形式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将会受到极大影响。
B.参差多态的方言是中国多元文化的承载者,方言的消失,造成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消失。
C.浙江金华市做过的调查表明,在6岁到14岁孩子中,有52%不会说方言,是方言式微造成的。
D.罗素的“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说明了罗素对语言多样性的推崇,也说明了方言式微的危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语委的负责人也多次强调,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不是要禁止和消灭方言。
B.国家语委展开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切实有效地帮助我们解决了“方言式微”的问题。
C.方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发展,正在逐渐向中心城市趋同,向强势文化靠拢,从而语言环境日益缩小。
D.我们挽救方言最终目的是语言的多样化,不是仅仅做几盒录音存放起来,而是要保存在民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副会长袁钟瑞所讲的故事,说明了曲阜文化氛围浓厚,同时引出下文对方言的论述。
B.我们不能为了响应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号召,就在同一家庭内的成员间都互讲普通话,那样会造成方言的消逝。
C.“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方言,则为语言的艺术锦上添花”一句说明了方言在语言大家庭里的重要地位,是不可缺少。
D.城市化的进程,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规模移民的流动等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方言越来越不适应形式的发展了。
2017-11-15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汤道耕(艾芜)出生在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祖父给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他能够“耕读传家”。

汤道耕的祖上来自湖北,迁徙的路艰辛而漫长,凭的是“人生贵自强,自强则白手可成家,他乡可发迹。勿畏难而诿命,何患事不成耶”的豪气,积得一份家业,这种人生贵自强,白手成家的豪气在后辈的血液中暗暗传承,直到汤道耕这里,光着脚,墨水瓶挂在颈子上,再次印证了祖先独自闯荡天下的勇气和韧劲。

1925年的暑期,汤道耕从四川省师范学校肆业。他踏上成都望江楼下有些摇晃的木船,沿着府南河顺水而下,悄悄走出了亲人们的视线,开始了三十年背井离乡的生活。在路上,群山的优美与静寂,山民的淳朴与穷困,盗马贼的凶悍和灵巧,边地少数民族的独特风俗,缅甸的异域情调……他来到,看见和说出。

从四川到云南,道耕看到太多兵匪造成的祸乱对穷苦人家正常生活的骚乱。道耕为了安全夹杂在商队中,像那个时代和那个土地上的一只眼睛,来到,看到,并注定了后来用自己的笔说出那些无人知晓的山里人家的苦难与悲怆。

赤脚流浪,墨水瓶挂在脖子上,一步一步,汤道耕走成了著名作家艾芜。

艾芜在丁玲的介绍下加入了左联。在“左翼作家联盟”这个词组中,别人看中的是“左翼”,而更能吸引道耕的却是“作家”,他希望从这个组织里的作家那里能够学习到文艺写作知识,也结识一些写作上的朋友。

真正有时间在上海的亭子间坐下来以后,艾芜开始用笔温习自己当年的漂泊史,这使他在这个喧嚣嘈杂的大都市中找到难得的宁静。1933年冬,他完成了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其中《三峡中》讲述的是一些典型的社会底层游民的生活,故事中的环境就是一个典型的“江湖”。读书流浪人的艾芜,加上小时候熟悉的读物,包括他的笔名,父亲所入的游民组织哥老会都对他产生潜在影响。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作者对游民生活不由自主地有着一种同情。他的叙述已经带有真实和幻想相混合的色彩,同时这种想象还受到左翼革命思想的制约。

艾芜的中篇小说《春天》得到茅盾等人的好评,这篇小说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饱含着艾芜对家人、故乡的深情。这种流行于左翼文坛的文学范式后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影响深远。

1961年,艾芜被安排到云南去体验生活。一路的参观给艾芜带来写作的激情,他似乎再次找到了原来创作《南行记》的感觉,迫不及待的写作“南行记续篇”。这无疑满足了《南行记》读者对“续”的好奇,也再次给艾芜带来荣誉。

1981年2月,艾芜受邀进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南行。云南的一路上,回忆着自己的经历,倾听着别人的遭遇,震撼于死亡一样的沉默,血的控诉,更加让艾芜感到人世之沧桑凄凉。9月起第三次南行的写作陆续发表,合集叫《南行记新篇》。

(选自王毅《艾芜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艾芜(1904-1992),原名汤道耕,艾芜是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

(选自“百度百科”)

②艾芜的文章想象大胆,情调浪漫的色彩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而艾芜的性格却是认真刻苦、一丝不苟,他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作家”。

(选自2007年8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艾芜和沙汀的友谊》,有删改)

③三次南行,对于艾芜的写作乃于他的一生都意义重大。南行,似乎成了艾芜一生的一条主要线索,成了艾芜写作的一个原点,他一次次地回到这里。

(选自黄岳年《南行百年说艾芜》,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十年背井离乡的生活让艾芜看到了老百姓的淳朴与穷困,领略到了边地的独特风情以及异域情调,为他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B.艾芜的祖父给他取名叫做“道耕”,是希望他能够“耕读传家”,虽然艾芜没能“耕读”,但他一生笔耕不辍,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C.艾芜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写作的作家”,是因为他虽然赤脚流浪,生活艰难贫困,但始终认真刻苦、一丝不苟地进行创作。
D.艾芜加入“左联”看中的是“作家”这个因素,此后,他创作的《三峡中》《春天》等作品,体现了左翼革命思想对他的影响。
2.艾芜的小说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艾芜的创作以“社会剖析小说”为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艾芜能够创作出“社会剖析小说”的原因。
2018-03-03更新 | 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诗百年,佳作不少,至今却没有个评判标准。旧诗则不同,不仅高手如林,佳作迭出,而且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在每种诗体中都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压卷之作”或“第一”。其中推出数量较多、争论比较激烈的,还是在对唐人七律的推举上。

宋人杨万里《诚斋诗话》拟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严羽不以为然,在《沧浪诗话》中明确宣布:“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到了明代,“前七子”首领何景明又推沈俭期《独不见》为唐人七律压卷,鼎足而三。后来,大家争来争去,结果反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撂下,集中在《黄鹤楼》与《独不见》之间争高低。

同在明代的王世贞非但否定了二诗,还把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重新提了出来,又开列了杜甫的《登高》、《秋兴》之一和之七三篇,以为欲求七律压卷,“当于四章求之” 。

清人基本上在宋、明推出的七律压卷上争高低,同时也推出了新的七律压卷。如徐增等推杜甫《秋兴》八首为七律第一,管世铭等又推杜甫《诸将》五首为压卷,杨伦《杜诗镜铨》甚至认为《诸将》在“《秋兴》之上”。如此一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票数直线上升,崔颢其次,占二首。

或许有人会感到困惑,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为何多在初盛唐时期?中晚唐七律数量更多,为何不推?这就牵涉到古人对七律诗体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了。

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五律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为上,甚至可以空灵幽淡一些;七律则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为上。姚鼐以为“七言今体句引字赊,尤贵气健”。施补华甚至认为“七律以元气浑成为上……以小巧粗犷为下”。如果以这些标准来衡量,宋人推出的《九日蓝田崔氏庄》、《黄鹤楼》二篇,的确称得上“句引字赊”,笔健气足,《黄鹤楼》更是气象壮阔,“元气浑成”。尽管《黄鹤楼》的前四句连平仄都不合,颔联对仗也成问题,但通篇笔力雄健,为他人所罕见。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俭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由于盛唐诗气象博大,七律亦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未免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占了便宜,多有被选为第一者。但也有人为此抱不平,硬是从中唐诗人中发掘了二首七律压卷,这便是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沈德潜曾说:“七律至随州,工绝亦秀绝矣,然前此浑厚兀养之气不存。”但刘长卿这首《献淮宁节度使李相公》实在是鹤立鸡群,“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通体浑成。沈德潜谓此律“起手如黄鹄高举,见天地方圆。”金圣叹说它如“象王回身”,都是盛赞此诗的气象壮阔,雄伟浑成。难怪何焯叹道:“气势笔力匹敌《黄鹤楼》诗,千载绝作也。”

中国古代在对诗的长期研究和探讨中,的确形成了一整套的诗歌评价体系,而这正是目前新诗所缺少的。   

(选自《文汇报》2017年4月14日孙琴安《七律压卷与唐诗审美》,有删改)

【注】①兀募(ao):形容文词格调不同流俗。

1.下列对唐诗七律压卷之说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七律压卷的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是在诗歌鉴赏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虽然推出的“压卷之作”争论比较激烈,但都是后人根据这些评判标准和审美原则推出的。
B.《登高》与《秋兴》八首,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因为都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见长,都有气势浩大、骨力道劲的风格,皆被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
C.沈俭期的《独不见》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虽然风格不尽相同,但各得其妙,而前者因其“高振唐音,远包古韵”,被作者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D.刘长卿的《献淮宁军节度使李相公》和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被人推为七律压卷,是因为它们工绝秀绝,浑厚兀募,同样体现了盛唐诗的博大气象。
2.下列对原文意思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严羽认为杨万里推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崔颢《黄鹤楼》“以元气浑成为上”,应为第一。
B.推选七律压卷主要考虑的是诗歌内容风格、气势以及诗歌在历史上的独特位置,至于格律方面则没有严格的要求。
C.在古代人心目中,七律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风格见长,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而五律可以清空一气、意味深远,乃至空灵幽淡,则容易创作。
D.历代所推唐人七律压卷多在初盛唐之间,其主要原因在于博大的盛唐诗气象与七律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特点不谋而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象博大的盛唐诗风孕育出众多雄浑伟丽、气势磅礴的七律作品,让杜甫、王维、崔颢等盛唐诗人多有作品被选为第一。
B.清人在七律压卷上争高低,虽然也推出了新的压卷,但还是沿袭了前人的审美标准,所以杜甫被推七律压卷的作品及票数最多。
C.“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诸句健气凌云,气象壮阔,雄伟浑成,明显异于当时七律的工巧之风,显得鹤立鸡群。
D.古人没有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仅仅是因为评论者各自审美趣味不同,未必正确。
2018-04-12更新 | 2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