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54 题号:61269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外卖行业最近频频出现负面新闻。最初,舆论关注较多的是外卖小哥群体的交通违法现象,而这两天一篇题为《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的文章引人关注。该文的主要意思是,外卖使塑料餐具使用量增长,会破坏环境,为了保护地球,保护下一代,请远离外卖。。

总的来说,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提出的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却让人啼笑皆非。比如,针对外卖小哥引发交通事故这一问题,有人认为问题的根源是“外卖小哥素质不高,公共交通安全意识缺失”,而提出让外卖小哥上岗前参加驾照考试。这种观点充满道德批判意味,似是而非,没有什么价值。“外卖小哥素质不高,公共交通安全意识缺失”是一个以偏概全的判断,在此判断的基础上提出的策略自然难以服众。

外卖小哥频频引发交通事故的根源是什么?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外卖行业既要配送准时,又要服务价格低,还要途中安全,这基本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如今外卖行业竞争激烈,价格很难拉高,而外卖平台对服务效率有要求,于是就出现了外卖小哥进入后厨成为“炒菜哥”的现象,出现了更为普遍、更让人担心的外卖小哥引发交通事故的现象。外卖行业现有的收入机制也是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卖小哥的收入与送餐量及用户对服务体验的评价直接挂钩,对外卖小哥而言,必须尽快将餐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而通过跑量的方式获取更高的收入。总之,外卖小哥带来交通安全隐患是经济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就行业现状而言,外卖小哥在为消费者提供较低价格的外卖服务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交通风险。而要降低这种风险,就必须改变外卖行业现有的收入机制。最近,南京市交管局在规范外卖服务方面提出了若干要求。其中之一是要求外卖平台“主动调整现行的配送自由抢单模式,制定更加科学的任务分配制度”。南京市交管局似乎看清了外卖行业目前的症结,所提的这条要求也具有可操作性。

至于外卖行业破坏生态环境,则是一个看似正确但充满哗众取宠嫌疑的观点。使用塑料餐具会污染环境,这个逻辑可以成立。但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靠消灭外卖这个行业是不行的,而要切实减少对塑料餐具的使用。但就环保这一具有公共价值的话题而言,似乎《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这种持逻辑简单粗暴的观点的文章更容易动员人。在对该文的批评声中,一一个常识被反复提及,那就是环保是一个专业问题。该文注定只是哗众取宠,而提不出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

塑料餐具污染环境和外卖小哥频频引发交通事故,这些绝不是外卖行业、外卖小哥引发的社会问题。对于外卖行业以及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我们不能用纯道德的眼光去看待。

(选自何小手《对外卖的许多批评已经走偏》,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外卖行业负面新闻频出,舆论关注外卖行业存在的问题,对不良现象给予批评,但提不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B.有人对外卖行业持批判、抵制态度,把“外卖小哥素质不高,公共交通安全意识缺失”视为外卖小哥频频引发交通事故的根源。
C.外卖行业既追求配送准时,又追求服务价格低、途中安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从经济学角度看,这三者基本上不能兼顾。
D.面对当下外卖行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为了提高服务效率,提高服务价格,有外卖小哥独辟蹊径,进到后厨做起“炒菜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三段承接第一段的相关内容,深入阐述经济规律在外卖行业中起作用是外卖小哥频频引发交通事故的根源。
B.本文以南京市交管局为例,论证改变外卖行业现有的收入机制是降低外卖小哥给社会带来的交通风险的重要前提。
C.本文作者在第五段驳斥了《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一文的主要观点,表明了对这篇文章的批评态度。
D.本文开篇交代作者关注的一种现象和一篇文章,然后有层次地展开阐述,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外卖行业及其从业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卖行业现有的收入机制有激励外卖小哥跑量的作用,外卖小哥送餐效率越高,就越有机会抢得更多订单,从而获得更高收入。
B.南京市交管局对外卖行业提出的要求若得到落实,有助于降低外卖小哥引发交通事故的概率,有助于推动外卖行业健康发展。
C.我们不可把人们使用塑料餐具污染环境之过都推到外卖行业身上,人们应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减少对塑料餐具的使用。
D.《外卖,正在毁灭我们的下一代》一文暴露了该文作者的一些不足,如缺乏环保方面的专业知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等。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其发音是约定俗成的。但纵观历史,汉语语音的变化之大,其实远超过文字、词汇和语法。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雅言”,到隋唐时期民族融合中塑造的“唐韵”,再到近代以北京语音为标准形成的普通话,语音的流变从未停止。一条河流之下,有着千万年沉淀而成的河床,这是河流的本质。从时间和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也是如此,它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有着文化传承的功能,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我们能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感受委婉的韵致,能从“天似穹庐,笼罩四野(yǎ)”中体会旷野的苍凉,这是语言文字跨越时空的力量。有语言学家说,朱熹穿越回春秋时期,也听不懂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究竟在说些啥。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能发现“平分阴阳,入派四声”这样的规律,在语音的演变中看到那决定河流走向的河床。而诗词作为一种文学形态,更承载着文化与心灵的密码。中国传统诗歌对字词读音相当讲究,既要押韵,更讲平仄。即便读音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仍能从这些音调韵脚中,领略唐诗宋词的曼妙音符。而那些处于诗句关键位置的“诗眼”,更是保留下日常语言中已经不常见的读音,让人从中感悟音韵之美、语言之美。当下,公众吐槽诗词中读音的修改,也正是有着一份对传统文化的呵护之心。公众希望留存这些“诗眼”,其实也是想为传统文化在汉语发音中留存一些“气眼”,让日用交流的语言,至少在诗歌中能够多一份文气、多一份古意。如果只是为了“规范”“统一”等原因而“去异求同”,也就难免在不经意间丧失了记忆,也丢掉了更好地理解传统、理解先人的机会。

1.材料中“语音”有哪些特点?
2.请理解材料中“决定河流走向的河床”的含义。
3.从材料看,我们为什么要留存“诗眼”?
2019-05-07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莹在其《迦陵论诗丛稿》中谈论《古诗十九首》有多重意蕴,她把造成《古诗十九首》的多 义性归结为三个原因:一是不知作者,你便无从比附,这使它的意思反而丰富起来;二是没有明白的人称的指称,使它有了多义性;三是汉语文法的模棱性,主语、谓语、宾语或者过去式、现在式说的不是很清楚。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一一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意思就是说:《诗经》的意义是不可能具有通达而完备的解说的。《涉江采芙蓉》 这首诗通常被理解为一首情诗,那么“涉江采芙蓉”的主人公到底是离乡的游子还是思夫的女 子?由诗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来看,每当妻子想念丈夫时,她就想象着远方的丈夫,此 刻也带着无限的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这种表现手法又叫作“示现格”。所以张啸龙在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表示:“实际上‘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情思。”

还有一种观点是把这首诗理解为两个场景:正当女主人公苦苦思念丈夫的时候,她远方的 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的忧愁,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这样的“对写法”,造成了 “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并且,用之来解读《涉江采芙蓉》,更能还原诗作的原汁原味,表情达意效果更为含蓄哀婉,同时也使男女抒情主人公之争的问题不复存在。

“诗无达诂”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思考,“同心而离居” 一定是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吗?《离骚》中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并用男女之爱喻君臣之情,《涉江采芙蓉》会不会也是诉君臣之思呢?

“涉江采芙蓉”的这位贤臣,以兰泽的“芳草”喻自己高尚的品德,他要把采撷的“芙蓉”赠送 给“远道”的明君,回头凝望着“旧乡”,长路漫漫,“我”已被贬,成为逐臣,“我”所怀念的朝廷和君主渐行渐远,所思在远道。虽有“同心”但已“离居”,长叹一声:只能“忧伤以终老”了。这样解 释,《涉江采芙蓉》就由思妇之辞变为逐臣之词了。

《古诗十九首》作为民间文学创作,内容多写“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死生新故之感”,那么,主人公除了 “弃妻”“逐臣”,也可以是朋友间的离别诗,“涉江采芙蓉”是为了赠给“在远道”的知己,高山流水的友谊使得他们同心同德,无奈相去遥远,想到便忧伤难排。

钟嵘在《诗品》中把《古诗十九首》列为上品,并评价其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这从《涉江采芙蓉》中便现端倪。仅从何者“涉江采芙蓉”入手,便可可分析出多种意蕴,这也体现了文学作品的赏析采用“诗无达诂”的方法,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的意蕴。

(选自曹雨《以〈涉江采芙蓉〉为例浅谈诗无达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的多义性与作者、人称、汉语文法三者关系密切。
B.“诗无达诂”意思就是说:古诗词的意义是无法也不必进行具体细微解说的。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只能解读为妻子想象远方的丈夫回望故乡思念自己。
D.《古诗十九首》被钟嵘列为《诗品》上品,因为对它的解读体现了“诗无达诂”的原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从《古诗十九首》引出了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中重要命题——诗无达诂。
B.文章解释了“诗无达诂”的意思之后接着以《涉江采芙蓉》为例做了具体分析。
C.文章对《涉江采芙蓉》作了多种解读,指出“诗无达诂”有助于全面深刻理解文本。
D.全文按照先总后分的论证思路,先提出“诗无达诂”的鉴赏原则,后从多角度分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够有多重意蕴,是因为诗无达诂的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
B.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运用“示现”手法抒发了对妻儿的思念。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从“对写法”角度解读,不是虚写却产生了虚写效果。
D.《涉江采芙蓉》可理解为思妇辞、逐臣辞、赠友诗,说明诗歌解读不可僵化。
2018-02-09更新 | 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月21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做出新的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要求,从八个方面实化细化了相关路径和措施,各地按照这个规划,攻城拔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摘自新华社2017年2月22日,有删改)

材料二: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产业是根本。巴中市巴州区曾口镇书台村张家大院安置点引进科技公司成立农民专合社,建立产业示范园3000亩,年人均可增收1600元。湖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引导各地走特色脱贫道路,如黄冈市形成了“罗田一只羊”“麻城一朵花”“英山一片”等一批特色产业。另外,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搬迁户劳动技能,也是鼓起“钱袋子”的重要手段。

(摘自2017年9月18日《四川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走进曲靖市会泽县大海乡观音岩村易地扶贫安置点,60户安居房分成六七排,错落有致地坐落在一个小山坡上,旁边小山上的野菊花迎风盛开。这里安置了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5户随迁户。村民董兴淮高兴地说:“我用政府补助的5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40多平方米的安居房,没有增加建房负担,很是满意!”

董兴淮介绍:“原来我们住的是土墙石板顶,一下大雨就不敢睡,怕水冲进房子来,害怕房后的山垮塌,现在不出钱就住上了新房,孩子在外打工也不担心在家的老人和孩子的安全,他们回来交通也方便。”

据村支书介绍:该村269户689人中,外出务工者达186户546人,占总人口的79.2%,大部分均在东川区务工,务工成为当地群众的主要收入之一。在安置点一侧的公路边,有致富头脑的人,已带领群众进行白芨等中药材种植,当地传统产业“老家洋芋”也越来越受外地消费者欢迎。

(摘自2017年4月27日《曲靖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情况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面貌明显改善。
B.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000多万人,共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5.7%。
C.材料三用村民董兴淮的例子,生动直观地展现了扶贫前后村民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巨大变化,可见云南曲靖会泽易地扶贫工作取得了成效。
D.从材料四图表中可以看出,2013年到2016年4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呈逐步减少趋势。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简要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扶贫工作的讲话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突出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和目标规划。
B.各地的扶贫经验证明,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扶贫工作中,广大干部和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对象和致富的主体。
C.曲靖会泽县已有村民在安置点附近种植中药材,发展“洋芋”产业,这与巴中市张家大院、湖北黄冈市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D.前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同,但都体现了新闻媒体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计民生的责任感,都探索出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措施。
E.在大数据时代,以上材料都充分利用了相关统计数据,以事实说话,表明我国的扶贫工作正在积极地推进。
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的扶贫工作应该怎样有效展开。
2018-04-05更新 | 1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