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4 题号:621623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的无声的历史,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下的文化的凝结,而文化精华又与广大人民哺育了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他们既是文化和人民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激励力量的样板。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需要批判,人民中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落后的东西需要不断改进。我们不能赞美三寸金莲,不能赞美纳妾和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但也应该相信没有永恒不变的中国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民族性。在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某些缺点会发生变化。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阿Q是旧式农民形象,而不是中国农民永恒的形象。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任何对国民性和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抨击,最终若不指向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世代延续的价值。可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当时的孔子只是孔庙中的圣人,当时的经典只能是藏书楼里的典籍。当年黑格尔十分轻视孔子的思想,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而当今世界对孔子则是一片赞扬,与黑格尔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交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不能划等号。我们应该深入经典,走出经典,面对现代,放眼世界;要由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来决定继承什么遗产和拒绝什么遗产,以及如何继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不应以当代作为传统的注脚。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看重它的基本精神,通过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当代化、科学化,而且要在实践中贯彻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人,孕育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的杰出人物一一社会主义时代“双百”式的英雄人物。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的传统与当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无论是历史的还是当今现实中的,都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与中国人民的产儿。
B.作为旧式农民形象,阿Q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这说明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
C.《论语》和孔子在近代遭遇冷落,是与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联系在一起的。
D.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去粗取精,使他当代化、科学化,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英雄人物。
2.下列对原文的论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两分法,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承认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部分。
B.文章第二段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联系起来,从文化层面分析了民族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C.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说明传统文化不能离开经济和政治而发生作用。
D.第四段围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论述了继承什么、如何继承以及继承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精髓孕育了杰出人物,杰出人物又能促进文化传承,二者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
B.如果经济和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产生于旧的社会关系中的国民的某些缺点也会发生改变。
C.如果一个国家具备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政治制度,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的价值就会得到普遍的认同。
D.我们要走入经典,准确判断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又要走出经典,使传统文化的继承面向实践。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书院源出于唐代私人治学的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街门,是中国古代士人在儒、佛、道融合的文化背景之下,围绕著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修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由唐而历五代、宋、元、明、清的发展,书院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数量众多,成为读书人文化教育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学风士气、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明代开始,它又走出国门,传到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意大利那不勒斯、美国旧金山等地区,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当地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而1901年光绪皇帝诏令将全国书院改制为大、中、小三级学堂,更使它由古代迈向近现代。

书院改制甫20年,有识之士如学术大师蔡元培、胡适及青年毛泽东等,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就现代学校的短处,反观传统书院的长处,发起了20世纪的第一次书院研究与书院实践运动,到2007年年底,中国(包括大陆港台)学者发表大量论文、专著,成绩显著。兹将论文分年(代)统计如下:

1923~2007年书院研究论文分年(代)统计表

时代1920年代1930年代1940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未详小计
论文数7422719122217146
时代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
论文数982221396090649449456
时代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
论文数2131194132465379804810460
时代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小计合计
论文数859010814914420825719912402302

(摘编自《中国书院研究综述》)

材料二:

当前,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文化软实力水平相对低下,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因而迫切需要通过国学来提升和标示自己的文化身份。但如何来传播和提升国人的国学水平,方式无疑是多种多样的。而当代书院以扎根民间,面向社会大众的文化传播方式无疑是进行国学教育持久而高效的方式,也可以说当代书院是进行国学教育重要的载体。当前我国的普通教育体系偏重知识传授,缺乏国学教育,因而当代书院可以利用其国学教育优势,逐渐改善这一状况。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近些年来,国内受国学热的影响,很多地方和高校办起了不少的书院,这些书院的创办既受到了国学热的推动,又顺应了国学热这股潮流。

(摘编自刘怀远《当代书院兴起的原因探析》)

材料三:

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中大)是全香港唯一实行书院和学院制并行的大学,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逸夫书院组成。书院制是中大保留传统血脉的筋络,是秉承精神气质的标签,更是教职工和学生归属感的象征,各个书院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精神气质造就了香港中文大学今天的成就和名望。为迎接本科四年制改革,2007年后中大又陆续成立了五家书院,即晨兴书院,善衡书院、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中大的书院定位于负责专业教学以外的所有事情,是按照专业组成的学生学习、实验的教学机构,是学生住宿、生活、学习、娱乐、成长的地方,是组织学生活动、实现全人教育的主要平台。书院各具特色,有的重视博雅教育,有的重视传统文化。

(摘编自孙国锋等《基于比较视角的现代书院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由私人书斋变为官府衙门,后来又变成文化教育组织,清代末年经改制又变为学堂,其身份一直不断变化。
B.书院能走出国门,被西方文明认可,说明书院适应性强,其制度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今天仍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C.统计数据说明,从1920年代开始的近80年,书院研究未真正得到重视;到21世纪,书院研究才进入黄金时期。
D.2000年之后,我国的书院研究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多,可见人们对这种古老的文化教育组织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院最开始是我国古代士人开展藏书、读书、教书、讲书、修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
B.20世纪初,蔡元培、胡适、毛泽东等人意识到现代学校的不足,反观了传统书院的长处,发起了20世纪的第一次书院研究与书院实践运动。
C.针对我国文化软实力水平相对低下、人们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当代书院在提升国人的国学水平方面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
D.采用书院制和学院制并行的教学形式使香港中文大学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等的地方和组织学生活动、实现“全人”教育的主要平台。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具有的优势。
2021-10-14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文化繁荣兴盛,国家文化软实力明显提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文化商业化浪潮的助推下,“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开始出现。警惕文化泛娱乐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文化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各类选秀、真人秀的强力圈粉,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文化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文化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

文化泛娱乐化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受到侵蚀。“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是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民族都要面对的哲学追问,帮助求解这些追问是文化的深层意义与存在价值。首先,文化泛娱乐化冲击主体身份认同,动摇对“我们是谁”的认知。主体身份认同是主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可与赞同。中华民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基于“我们是中华儿女”新东方身份认同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民族文化能够帮助回答“我们是谁”的追问。然而,文化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使民族文化碎片化,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其次,文化泛娱乐化冲淡民族历史记忆,模糊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民族历史记忆具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功能,它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文化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为了娱乐可以随意篡改、编造历史,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波助澜,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最后,文化泛娱乐化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引领。文化泛娱乐化背后充斥的物质欲望、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弱化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

面对文化泛娱乐化,我们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既要求文化生产者主动担当,又要求文化消费者能动省思。文化生产者的主动担当主要指文化生产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导向,坚持追求真善美,冲破以取乐为目的的文化产品生产模式。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文化生产者要努力挖掘时代元素,让自己的文化产品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与未来发展趋势对话,传播好真善美。文化消费者的能动省思主要是指文化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时要坚持主体思考的能动性,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不为哗众取宠的泛娱乐化作品买单,不在文化泛娱乐化中迷失自我。只要文化消费者始终坚持追求文化精品的品位,对戏说历史、篡改经典、解构崇高、调侃英雄坚决说不,文化泛娱乐化就会失去生长空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的文化商业化浪潮是出现“娱乐至上”的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B.文化泛娱乐化放大了文化的娱乐价值,把娱乐性当成了衡量文化产品的法则。
C.文化泛娱乐化的盛行导致了受众在心理上产生了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
D.面对文化泛娱乐化,文化消费者应该增强文化自觉,对接传统文化,传播真善美。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指明了文化的作用,陈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出现的背景,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运用了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述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负面作用。
C.第三段论述了文化泛娱乐化对社会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所带来的危害。
D.最后一段从文化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度论述了面对文化泛娱乐化的人们应采取的正确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民族历史记忆、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认识方能体现我们的文化自觉。
B.民族历史记忆有唤醒民族情感、强化国家认同的功能,故不能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
C.只要不追求上座率、收视率、点击率,就能快速消除文化娱乐化,提升文化消费品位。
D.追逐“娱乐至上”是涌现戏说历史、恶搞名人、调侃英雄、解构崇高等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2020-03-09更新 | 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代的精英移民团:士大夫在山水之间寻找桃花源
①中国古代士大夫为何喜欢在山水之间寻找桃花源?
②有人说,山水是中国士人的圣经,一点不假,中国士人对山水有一种乡愁式的眷恋,乡愁是自然生命里的一份人文遗产,而那份潜藏在生命底色里的山水乡愁,才是士人精神的自由出口。而老庄哲学恰在山水与人文之间开凿了一条走向自由的通道,在审美领域筑就了一道精神独立的风景线。它对士人选择在山水间隐居的影响也异常深远。
③中国士人的精神生活可以在自然山水中倘佯,也只有在山水里,精神才可能自由高蹈。山水诗、山水画、高山流水之山水乐,将人的审美诉求寄情于山水,将人文的关怀隐逸在山水里。山水远离朝廷,是隐逸者的家园。他们在这里观山阅水,吐胸中块垒,笔墨底端,别开生面,自成一文泽笃厚的审美的文化江山。这样一座文化的江山,可耕田,能读书,采菊东篱,戴月荷锄,才是士人寻找的桃花源。
④而浙江永嘉优越的地理位置,楠溪江不俗的山水,是理想的桃源圣地。这块风水宝地,三面环山,一江入海,天然屏蔽了世外的纷扰。据《永嘉县志·疆域》记载这里的山川形势,所谓“楠溪太平险要,扼绝江,绕郡城,东与海会,斗山错立,寇不能入”。王权的神经末梢亦少到达,很适于寻找桃花源的士人隐居。
⑤一个寻找桃花源的精神团队,一个宗族的隐逸,要以富庶的山水托底。楠溪江的山水,遗世独立,山高水长,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又有舟楫之利,是个殷实的盆地,足以支撑士人携带家族追求诗意于山水间的耕读生活方式。楠溪江地理隐蔽,却又天然地连山通海,为移民提供了开阔的精神领地与生活空间,至少在南宋以前,是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来此隐居的士人群体也非常有幸,穷则可独善其身,达亦可兼善天下,出世入世两方便。
⑥楠溪江的山水有福,迎来了具有文化建设能力的、给予自然以人文关照的士人安居。正是这种精英宗族移民模式、士人精神对自然山水建构的人文山水,才使楠溪江不是落草为寇的水泊梁山,也不是自守封闭的客家围屋土楼,而是士大夫精神对山水信念的一次践履。
⑦他们在山间溪边开田筑屋,聚族而居,创谱牒,建宗祠,将楠溪江两岸布置得诗意浓郁。泉涌如涓的水调,吟出山水绕桑榆的村韵,小桥观冷月碧落洒青石的夜晚,还有日落黄昏不如归去之牧笛奏出的幽幽乡情,这些是他们将自然的景致摄入到人文情怀的感发中,构造出的山水人文精神的画卷,而这才是士人的精神靠山。
⑧六朝以后,永嘉建郡,中原衣冠南渡,文人墨客或访山问水楠溪江,或游宦永嘉。真是楠溪江之幸,也亏得这好山好水,才配得起这些星光灿烂般的名宿。
⑨南朝梁太守、骈赋大家丘迟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千古俪句,名满天下。不知是永嘉名胜感发了他,还是他的文采美饰了永嘉,总之,山水之美与人文精神相映发,原本就是中国文化的诗性审美所在。魏晋之高逸,流风遗韵到南朝,也多亏了士人的精神呵护,才使得楠溪江形成了桃花源般的一个自由空间。
1.下列不属于士大夫在山水间寻找桃花源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中国士人对山水有一种乡愁式的眷恋,而这份潜藏在生命里的山水乡愁,才是士人精神的自由出口。
B.老庄哲学为士人在山水与人文之间开凿了一条走向自由的通道,在审美领域筑就了一道精神独立的风景线。
C.山水诗、山水画、山水乐,将人的审美诉求寄情于山水,将人文的关怀隐逸在山水里,从而成为士人寻找的桃花源。
D.山水远离朝廷,隐逸者在这里观山阅水,吐胸中块垒,笔墨底端,别开生面,自成一文泽笃厚的审美的文化江山。
2.2.下列关于永嘉山水适合隐居的原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浙江永嘉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天然屏蔽了世外的纷扰;而楠溪江的山水不俗——山高水长,气候宜人,是理想的桃源圣地。
B.据《永嘉县志·疆域》记载这里的山川形势,可谓“楠溪太平险要,扼绝江,绕郡城,东与海会,斗山错立,寇不能入”,王权的威力无法到达,很适于士人隐居。
C.一个宗族的隐逸,要以富庶的山水为依托。楠溪江一带土地肥沃,又有舟楫之利,是个殷实的盆地,足以支撑士人携带家族追求耕读山水间的诗意生活方式。
D.楠溪江地理隐蔽,却又天然地连山通海,为移民提供了开阔的精神领地与生活空间,在南宋以前,是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来此隐居的士人群体出世入世两方便。
3.3.下列关于“楠溪江的山水有福”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楠溪江迎来了具有文化建设能力的、给予自然以人文关照的士人安居。这种精英宗族移民模式,使得楠溪江不是落草为寇的水泊梁山,而是士大夫对山水信念的一次践履。
B.士大夫在山间溪边开田筑屋,聚族而居,创谱牒,建宗祠,将自然的景致摄入到人文情怀的感发中,楠溪江两岸被他们布置得诗意浓郁,构造出山水人文精神的动人画卷。
C.六朝时期,永嘉建郡,中原衣冠南渡,文人墨客或访山问水楠溪江,或游宦永嘉。真是楠溪江之幸,也亏得这好山好水,才配得起这些星光灿烂般的名宿。
D.南朝梁太守、骈赋大家丘迟曾高度赞美过永嘉山水。魏晋之高逸,流风遗韵到南朝,也多亏了士人的精神呵护,才使得楠溪江形成了桃花源般的一个自由空间。
2016-11-18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