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韩愈(768-824)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 题号:7242820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崔立之书

斯立足下:仆见险不能止,动不得时,颠顿狼狈,失其所操持,困不知变,以至辱于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仆始年十六七时,未知人事,读圣人之书,以为人之仕者皆为人耳,非有利乎己也。及年二十时,苦家贫,衣食不足,谋于所亲,然后知仕之不唯为人耳。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辞选者,人尤谓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中书。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退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因复求举,亦无幸焉

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然彼五子者,且使生于今之世,其道虽不显于天下,自负何如哉!肯与夫斗筲者决得失于一夫之目,而为之忧乐哉!故凡仆汲汲于进者,其小得,盖欲具裘葛,养穷孤;其大得,盖欲以同吾之所乐于人耳。其他可否,自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今足下乃复比之献玉者,以为必俟工人剖,然后见知天下,虽两刖足不为病。诚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进者岂舍此而无门哉?足下谓我必待是而后进者,尤非相之辞也。仆之玉固未尝献,而足固未尝刖,足下无为为我戚戚也。

方今天下风俗尚有未及于古者,边境尚有被甲执兵者,主上不得怡,而宰相为忧。仆虽不贤,亦且潜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荐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犹取一障而乘之。若都不可得,犹将耕于宽闲之野,钓于寂寞之滨,求国家之遗事,考贤人哲士之终始,作唐之一经,垂之于无穷,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二者将必有一可。士固信于知己,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愈再拜。

(取材于韩愈《答崔立之书》,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贞元十一年夏,韩愈三次上书宰相不遇,离京东归时。崔立之,字斯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州县求举                                   诣:到
B.自已熟,诚不待人而后知               计:考虑,谋划
C.尤非相之辞也                                悉:熟悉,了解
D.足下无以发吾之狂言                      微:微小的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凡仆汲汲于进者               以为必俟工人
B.一既得之,而又黜中书     然后见知天下
C.进于是选,必知怀惭        自负何如哉
D.盖欲具裘葛                      而宰相为忧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小人之所悯笑,天下之所背而驰者也
(成了)被君子和小人耻笑、全天下都背离抛弃的人
B.因复求举,亦无幸焉
于是又一次参加考试,也没有考中
C.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
主持考试的官员重在考察应考者人品的好坏
D.肯与夫斗筲者决得失于一夫之目
怎么肯和才识短浅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争高低
4.①请根据文本内容,写出三个恰当的成语或熟语,评价韩愈其人。
②从上一小题的三个评价中任意选择一个,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2018高二上·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尹子奇①领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或一日至二十;几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

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食且尽。将士人廪米日一合②,杂以茶纸、树皮为食,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

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吾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

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阵,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乌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谁之功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①尹子奇:安史之乱中的叛军将领。②合: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

1.下列对文中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B.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C.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D.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也称为“回合”,旧小说中描写武将交锋一次叫一个回合。这里指双方较量一次。
B.再拜,有两种意思:一是第二次拜,二是拜两次。文中“巡西向再拜”中是第一种意思。
C.颜色,文中是“脸色”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中一样。
D.“其谁之功也!”中“其”的意思,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意思并不一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史叛军以近二十倍的兵力进攻睢阳。守城将士日夜与叛军激战,擒贼将六十多人,杀上卒二万余,将士们因之士气大增。
B.睢阳被围粮食将尽,而且士兵都因为饥饿无法战斗,有人建议弃城,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的保障,决定坚守待援。
C.张巡练兵不依照古代兵法,而让将领们各依本人的想法指挥作战,因为他觉得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让士兵们各自为战更好。
D.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对张巡、许远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们守卫睢阳,不弃城而走的考虑非常周到,体现出他们的贤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
②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5.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的艰难,具体有哪些困难?他们的坚守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
2023-07-02更新 | 20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节选)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节选)

今人读书未多,义理未至融会处,若便去看史书,考古今治乱理会制度典章譬如作陂塘以溉田须是陂塘中水已满然后决之则可以流注滋殖田中禾稼若是陂塘中水方有一勺之多,遽决之以溉田,则非徒无益于田,而一勺之水亦复无有矣。读书既多,义理已融会,胸中尺度一一已分明,而不看史书,考治乱,理会制度典章,则是陂塘之水已满,而不决以溉田。若是读书未多,义理未有融会处,而汲汲焉以看史为先务,是犹决陂塘一勺之水以溉田也,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朱熹《朱子语类》节选)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假如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以祝祷、占卜为主,也为人治病
C.则是陂塘之水已满     犹:如同,好像
D.而汲汲焉以看史为先务   汲汲:急切的样子,后引申为追求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考古今/治乱理会/制度典章/譬如作陂塘以溉/田须是陂塘中/水已满然后决之/则可以流注/滋殖田中禾稼
B.考古今治乱/理会制度/典章譬如作陂/塘以溉田须是/陂塘中水已满/然后决之则可以流/注滋殖田中禾稼
C.考古今治乱/理会制度典章/譬如作陂塘以溉田/须是陂塘中水已满/然后决之/则可以流注滋殖田中禾稼
D.考古今/治乱理会制度/典章譬如作陂塘/以溉田须是陂塘中/水已满然后决之则可/以流注滋殖田中禾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选的《劝学》第二段文字,其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学习要注重积累,学习要坚持不懈,学习要用心专一。
B.节选的《师说》第一段文字,为强调要从师学习,韩愈做了三方面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C.三篇选文谈论的都是关于学习:《劝学》强调学习的重要及态度方法,《师说》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朱子语类》强调读书要先明义理。
D.三篇选文议论说理,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使所要说的道理显得浅显易懂,易于被人接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3)若是陂塘中水方有一勺之多,遽决之以溉田,则非徒无益于田。
2021-12-16更新 | 14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不齿                                          不齿:看不起
B.士大夫之                                      族:类
C.今其智反不能及                            乃:于是,就
D.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
2.下列句子中,不属于“今之众人”行为的一组是:(     
A.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态度。尤其是第三组对比,解释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C.第三段仅用了引用名言的论证方法就充分地阐明了师道、师生的关系。作者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师道、师生关系的。
D.第四段说明写作《师说》的缘起,此缘起实际上不过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借口,作者的真正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2021-06-01更新 | 1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