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3 题号:7483788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叫座的不叫好,叫好的不叫座”成为我国电影市场的怪现象,不少电影因为明星效应收获高票房,但剧情粗糙。业界普遍认为,尽管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增长迅速,但内容、品质的提升并未保持同步。内容和质量是电影的核心,仅靠明星、特效画面吸引观众,最终会使观众厌烦。可以看到,优质国产片越来越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观众对“流量吸睛”的欠诚意之作并不买账。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指出,中国电影观众正步入更为成熟、稳定的阶段,观众群体的观影品位不断提升,对高质量电影产品的需求也在提升,更需要电影产业在反思中进步,不仅仅单方面追求数量的增长,而要从创作端发力,推动各类影片多样化发展,注重将内容、质量作为核心,创作出更多优质作品,促进中国电影持久健康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9月12日)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走出去”成绩巨大。无论以产品的数量、质量还是市场来衡量,中国都是电影大国。但中国电影“走出去”,不只是“中国产品”走出去,更要实现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走出去。从这点看,中国电影“走出去”如何从量的粗放型发展到质与量的共同提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和海外商业院线发行的中国电影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标准分成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较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与中国精神;第二种是一般性地展示了中国元素和故事,有助于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关注中国。目前,第二种影片占大多数,且票房较好;第一种影片应是未来中国电影努力的方向。

电影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电影创作者要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民族传统中汲取精华,提炼和融合为影片的中国元素。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的同时,更要努力传播中国精神,展现当代与时俱进的中国形象。名列2018年海外票房前列的《红海行动》以反恐和撤侨为中心情节,生动刻画出当代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战狼》《湄公河行动》等影片以独特的中国元素、创新的讲述方式,引起更广范围的情感共鸣。同时,“一带一路”给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契机与广阔空间,中国电影也可借助于国家战略的东风,加快迈向国际市场的步伐。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18日)

材料三:

新华社长春9月8日电(记者刘硕、赵丹丹)以“信仰、情怀、担当”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8日在长春举行。论坛期间,电影界人士认为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电影“新力量”的贡献日益突出,应加强对青年电影人才的培养和帮助,进一步提升整体创作实力。

据介绍,今年截至9月7日,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达到467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6%。国产影片的份额超过了65%,票房前10名的影片中国产影片占7部。国家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表示,今年以来,中国电影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电影创作活跃,题材类型更加丰富,优秀作品不断出现。还有很多影片都不同程度体现了创作上的提升和进步,反映出“新力量”创作者不断超越自我,创作功力更加深厚和成熟。希望青年创作者坚守信仰,永葆情怀,把个人的创作理想和艺术追求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之中,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的沃土之中,用更多的好作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用更多好作品传承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精神,弘扬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星效应、特效画面难以吸引观众,影片质量已成为决定票房高低的关键,表明优质影片得到市场的积极反馈,我国观众的品位不断提升。
B.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电影在展示中国元素、传播中国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关注中国方面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
C.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东风,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加快国际化步伐。
D.我国优秀电影作品不断出现、电影市场增长迅速,与电影“新力量”创作者不断超越自我,创作功力更加深厚、成熟有很大关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电影观众对高质量电影产品的需求是推动中国电影持久、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这就需要创作的多样化和更多精品力作的推出。
B.《红海行动》《战狼》等一批国产片之所以引发了全球范围观众的共鸣,是因为以独特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C.从电影票房、国产影片的份额来看,中国电影发展态势很好,但要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中国电影还需要质与量的共同提升。
D.在第四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国家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肯定了中国电影取得的成绩,表达了对电影“新力量”的认可和希望。
3.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提到修辞,大家可能就会想到“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格。其实,修辞格只是众多的修辞方法中的一种,远不是修辞的全部。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得鲜明、生动。从这个角度讲,修辞在语言表达中无处不在。       

“语音修辞”有点儿像作曲家给一首歌词“谱曲”,主要是为了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这对于口语来说至关重要,如影视、戏剧、广播、演讲、报告等,主要靠口头传递和听觉接受信息,语音是否和谐就直接影响到表达的效果。书面表达虽然主要诉诸人的视觉,但语句在语音上是否和谐,也会影响阅读的效果。中国古典诗词的许多篇章为人们熟读成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音和谐优美,念起来琅琅上口,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语音修辞”要达到两种效果,一是匀称协调,富有整齐美;二是有变化,不呆板。具体说来,调配语音的主要手段有调整音节组合(如对偶、联绵词、叠音词的运用)、平仄声调的变化、押韵等。          

“词语修辞”有点儿像词作家给一首歌曲“填词”,也就是要对所使用的词语加以选择和锤炼。   鲁迅的《孔乙己》“他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生动地刻画出孔乙己的性格和情态。如果换成“拿”字,可能就“境界全无”了。可见,有时候“句工只在一字之间”。正如古希腊赫拉斯所言:“如果你安排的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会尽善尽美。”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双关、通感等,都是从词语选择的角度进行修辞的。

“语句修辞”有点儿像一首歌曲中的“高潮”,也就是要对所使用的关键句子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语言表达中采用不同的句式,往往能创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如孙犁的《荷花淀》中有一句:“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这句话用了一个倒装句,把谓语提到了前边,表现了女人从丈夫的笑里感觉到有什么事情要发生,因而急于问个究竟的微妙心理。用倒装句就可以突显要表达的内容。句子之间的组合也可以造成不同的表达效果。设问是本来无需问,却偏要自问自答;明明是肯定或否定,还要反问一下,这就引起了读者的思索,同时也加强了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摘编自《修辞无处不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修辞格是修辞方式中的一种,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
B.因语音和谐优美、琅琅上口,中国古典诗词的许多篇章才被人们熟读成诵。
C.从词语选择的角度进行修辞的比喻、借代、比拟等,都能使表达尽善尽美。
D.语言表达中采用不同的句式或句子之间的组合往往能创造出不同艺术效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语言的三个层面把众多的修辞方式进行分类,大体可分语音修辞、词语修辞和语句修辞,这表明修辞在语言表达中无处不在。
B.“使语句富于节奏,优美动听”是语音修辞的主要目的,语音是否和谐对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达都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C.鲁迅《孔乙己》中“他便排出九文大钱”中不用“拿”而用“排”,生动刻画出人物性格和情态,这就是“词语修辞”的妙处。
D.有点儿像一首歌曲中“高潮”的“语句修辞”,就是要对所使用的关键句或段落加以选择和锤炼,使语言表达得更鲜明更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门父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是三苏祠的楹联,它采用对偶的修辞,用调配语音的手段达到语音匀称协调的效果。
B.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克”字,采用比喻的修辞方式,,从词语选择的角度进行修辞的。
C.《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把主语和谓语倒装,有强调“甚矣”的意味,突出了句子要表达的内容。
D.《涉江采芙蓉》中的“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本来无需问,却偏要自问自答,这是设问的修辞方式,属于语句修辞。
2018-02-06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种深久的不安

乔叶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看见穿得很破的收废品的老人,骑着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摇着牛皮纸扎成的拨浪鼓,在繁华的大街上一脸灰尘,我就会觉得不安。看见卖水果的小贩,小心地拎起一串葡萄,把那些裂了口的果子仔细地摘下,然后把它们最大最好的那一面朝外码好,在幕色中用芭蕉扇赶着聚拢过来的蚊蝇,我也会觉得不安。看见人力车夫坐在树荫下,寂寞地抽着烟,眼神却毫不懈怠地关注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仿佛要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他们的乘客,我还会觉得不安。

②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每月赚多少,有几个孩子,住在什么地方。除了从表象上对他们的职业生活有一点认识,我对他们一无所知。可我就是无法抑制自己的这种不安。他们也是有幸福的,我想。生意顺畅的时候,年节团聚的时候,雨天憩息在家里喝点小酒的时候……我相信他们的快乐,也欣赏他们的享受,可我还是感到不安。而我不安的原因听起来竟是这样矫情和可笑——因为我的物质生活比他们富足。

③精神生活充满了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是不能比较的,我知道。可物质生活上我确实比他们富足。每当我掏出钱夹去消费时,就不由得会想到他们。一件专卖店里的名牌T恤,一道豪华饭店里的特色佳肴,一辆已经在路边等候的豪车……每当我把目光投向这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仿佛我在无形中欠了他们什么,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去花这些其实是自己一分一角挣来的钱。

④有很多人的物质生活都比他们好,也比我好,我知道。我只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分子。然而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三六九等。我不是最低的一等,也不是最高的一等。如果作为最低等,我一定不会甘心。但是当我看到真的还有那么多人在我的界线之下生活时,我却无法对自己理直气壮地说:“花自己的钱,想他们干什么,比你过得好的人多着呢!”

⑤似乎是有些神经,有些自作自受。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可细细想来,难道不是吗?我的上几辈的亲人中谁没有和他们一样在最狭窄的空间里挣扎过?谁不是和他们一样为了最基本的生计奉献着自己最浓稠的汗水?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怎么能够容许自己这么快就割断我和他们之间最本质的那种血脉关联?

⑥我做不到。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而我已经看到有太多的人正在奢侈和放纵中苟活着。我不想这样。我常常会问自己:有必要穿这么好的衣服么?有必要吃这么贵的菜么?有必要坐这么好的车么?答案常常不是肯定的。那么,我就会坚定地远离这些东西,去做一种最经济的选择。

⑦我不评价别人的消费。这是个性化的时代,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只尽力来控制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随着时尚的标准而高涨。仿佛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离那些底层的人们更远,同时也才能让心灵获得最质朴的感知和最踏实的抚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看到其他人物质生活没有“我”富足就感到不安,在许多人看来,这种解释可能十分矫情可笑。
B.每当“我”把目光投向那些昂贵的事物时,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忐忑和心虚,主要是因为“我”挣钱太容易了,没有付出多少血汗。
C.本文作者的情感是清晰的,她对不甘心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人既抱有同情,又表达了崇敬之情,表现出一位知识分子的可贵良知。
D.虽然作者说不评价别人的消费,因为在个性化的时代这是不被法律许可的,但作者还是想通过本文去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
2.第⑤段中作者说:“仿佛他们都是我多年以前的亲人,我今天的生活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拥有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第⑥段中“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的现实意义。
2019-06-08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艾青诗选》是一部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诗集。这本书真实反映历史,高度浓缩作者思想,蕴含着强烈深沉的情感。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他在1933年写了著名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署名时,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突然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迫害共产党和正义的人们,感到与蒋介石同姓是一件耻辱的事情,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下面打了个“乂”,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艾青早期的诗歌,注重通过描写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引起感觉、发挥联想、捕捉和选择意象以凝结成形象,这形成了他早期诗歌艺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同时他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的人们,为神圣的国土而英勇斗争,如《吹号者》《我爱这土地》等。建国后,艾青的诗歌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囿熟。

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这意象中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一种至死不渝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种感情在现代国人当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还有一个要素就是“忧郁”。艾青的忧都一方面源于个人的经历和性格,源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源于那个特殊的时代。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于北方,亲眼见识了北方农民的苦难,与我国古代士人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因此,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丧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的思索。艾青的忧郁并不是消极的,其所给予读者的是一种“深沉”的力量,表现的是他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艾青的诗歌是现代新诗发展了近二十年后的新成果,它在成长中广泛汲取了现代新诗的营养。这个时期,自由体诗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既有蒋光慈等诗人的政治抒情诗的实践,也有冰心等诗人的小诗形式可供借鉴。更重要的是,新诗还经过了格律诗的提倡、探索和象征派诗的介绍、实践,同时他也受到了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这样,艾青的诗歌在艺术上就比以前的自由体诗有了很大的提高。

(摘编自《<艾青诗选>序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堰河——我的保姆》创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艾青出于对蒋介石的报复,又结合自己名字的家乡口语特点,起了“艾青”这个笔名。
B.艾青诗歌的内容在建国前后有很大不同,建国前侧重反映祖国的土地和人民遭受的不幸,建国后则开始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C.艾青诗歌的两个中心意象凝聚的是现代国人当中普遍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而并非艾青特有的情感,因此,艾青在独创性方面有所欠缺。
D.如果没有受到惠特曼、叶遂宁等外国诗人的影响,艾青的诗歌定不会在艺术上比之前的自由体诗有很大提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介绍艾青笔名的由来,表现了艾青对革命的支持和对正义的追求,与后文写他的诗歌表现爱国主义主题相照应。
B.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主要是为了证明艾青早期诗歌艺术具有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凝结成形象这一显著特征。
C.第五段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艾青忧郁产生的原因,分析全面,思路清晰。
D.本文主要介绍了艾青诗歌的两大艺术特征,并就这两大艺术特征在艾青诗歌中的具体体现逐一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以及课内相关篇目的内容及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堰河——我的保姆》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塑造“大堰河”的形象,并大量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乳母真挚深切的情感。
B.艾青在诗歌中主要通过土地和太阳这两个意象分别表达他对祖国、人民最深沉的爱和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C.正是北方农民在抗战炮火中所受的苦难和我国古代士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才使艾青具有了对祖国和人民极其深沉的爱。
D.艾青诗歌“忧郁”特征的形成,既与他留学法国的经历和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有关,又与他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所见所感密不可分。
2020-09-11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