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其他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0 题号:79962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日前,教育部公布《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严格落实小学“零起点”教学,努力规范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行为,为幼儿健康快乐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长期以来,一些幼儿园抢先实行“小学化”教育,更有甚者推出“幼升小”应试强化补课班。不愿看到自家孩子落后的家长们纷纷给孩子报名。这种“小学化”的幼儿教育,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加重了孩子的学习负担,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无异于揠苗助长。

要避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需要职能部门加强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避免幼儿园“小学化”;另一方面,切实把“幼小衔接”工作做好,引导小学严格按“零起点”教授拼音、数学,绝不允许“抢跑”,更不能把责任丢给家长。

对于广大家长而言,也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去小学化”不仅有利于孩子接受素质教育,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只有拿出有力的监管行动,对“提前学”坚决说不,才能真正实现幼儿园“去小学化”。否则,只要社会有需求,幼儿园的“小学化”乱象就难以禁绝。

(摘编自吴学安《幼儿园“去小学化”要出实招》,《经济日报》2018年9月5日)

材料二:

幼儿园“小学化”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调查结果显示,81.1%的受访者表示周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91.4%的受访者发现很多幼儿家长在孩子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

所谓的“抢跑”优势,其实并不存在。从孩子发育与成长的规律而言,有些知识不需要过早学,“抢跑”不仅没用,还会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如过早识字可能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过早学习知识可能影响孩子右脑的发育,而左右脑平衡发育才能促进孩子全面发展……

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的道理谁都知道,为何家长们还会对这种超前培训趋之若鹜呢?

“像公立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学得简单,那之后上小学怎么办。有些重点小学是要提前面试的,面试都很难。”一位妈妈的无奈之语,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彻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有赖于科学教育理念的回归、幼儿园师资水平的提升以及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推进教育资源均衡化。

(摘编自胡欣红《幼儿园“小学化”,拔苗助长要不得》,《燕赵都市报》2018年9月8日)

材料三:

幼儿园“小学化”会产生什么影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60.5%的受访者认为幼儿园“小学化”违背孩子成长和教育规律,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51.8%的受访者认为这会限制幼儿想象力,影响其全面发展,50.1%的受访者认为这会扼杀幼儿的学习兴趣,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47.5%的受访者认为这会让孩子无法享受童真时光,抹杀幼儿天性,40.4%的受访者认为这会让家长攀比、“抢跑”的心理愈演愈烈,26.6%的受访者认为这会造成幼儿入小学时成绩相差悬殊,不便开展教学,16.4%的受访者认为这会导致不合规、不合法的学前教育机构的泛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近年来“三年级现象”不断引起关注。该现象是指,在幼儿园阶段学了一些小学知识、进小学时测试分数很高的孩子,到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而另外一部分在幼儿园游戏玩得很充分、各方面发展很充分的孩子,到了三年级,成绩开始超过一年级时表现更亮眼的孩子。

(摘编自杜园春 顾凌文《幼儿园“小学化”会带来什么》,《中国青年报》2018年8月23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在起跑线处落后,提早对孩子进行“小学化”教育,这实际上违背了儿童的成长规律,容易导致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B.幼儿园“小学化”其实危害非常多,限制幼儿想象力,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子全面发展,扼杀孩子的兴趣等,但很多家长只看到眼前。
C.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落实小学“零起点”教学,让幼儿拥有健康快乐发展的环境。
D.幼儿园“小学化”不是好事,在幼儿园阶段就开始学习一些小学知识的孩子,进入小学后考试成绩都很好,但是升入三年级以后成绩就会开始下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显示,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周围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九成以上的幼儿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抢跑”的心理。
B.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是有规律的,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出现“抢跑”现象,可能会影响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比如过早让孩子识字,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发展。
C.对于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很多家长表示无奈,因为有些重点小学提前面试时,试题很难,如果在幼儿园不学一些小学的知识,很难过关。
D.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普遍,已经引起相关门的重视,同时很多人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这说明这一现象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出来,治理这一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3.如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只花了700元,就买到了同事包括名下资产、乘坐航班记录、网吧上网记录等个人信息。如果说这是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状况的极端展现的话,那么日常生活里,信息泄露使人们因处于这种“信息裸奔”之中而变得麻木。

这种“麻木”事出有因。南都记者曾向警方求助,警方也难以给出直接的解决方案——治理个人信息贩卖的薄弱可见一斑。除了个别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恶性案例,多数时候个人信息保护处于一种低效的窘境。

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给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同样带来了诸多隐患。有关专家在谈及国家应尽早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时就提出,如果没有隐私保护,人们可能就不愿意上网,也不愿意推动“互联网+”进入各行各业,这对于国家推动“互联网+”战略不利。就此而言,避免“信息裸奔”理应成为实施“互联网+”的基础。

(摘编自《个人信息裸奔的互联网社会难以走远》,2016年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源自补天平台《2016年网站泄露个人信息形势分析报告》)

材料三 2016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对许多网上行为设立实名认证,旨在给网络营造一片安全、诚信的“清爽”空间。

近年来,随着网络乱象频频出现,实名制已成大势所趋,微信、微博、支付宝、铁路12306等软件目前均已设立实名制门槛。此次网络安全法的实施,无疑意味着实名制的全面到来。匿名环境下,有的网友会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而不担心承担后果,导致谣言、诈骗以及各种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使得网络空间的行为不因技术的虚拟性而陷入无法追踪、无法追责的混沌状态。此外,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代价。

(摘编自新华社《网络实名制全面到来,如何保障我们的虚拟空间更“清爽”》,2017年8月30日)

材料四 要结合《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实名制的纲领性规定,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针对网络侵权案件可能遭遇的执行难困境,可组建和利用专项民间基金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补救。当前,“身份证号码查询系统”是各领域在认证身份信息时普遍应用的系统,因此,要努力提高网络运营者的技术水平,实现“身份认证系统”与网站后台数据库的有效衔接。目前,《网络安全法》以及其他针对实名制的管理法规中,主要是对网络运营者的责任作出规定。在责任承担主体方面,应既包括网络运营者,也包括没有实名认证的人;在责任的追究方面,既要让网络运营者承担有限责任,又要以具体情形为根据,追究违反网络实名制的网民的责任。

(摘编自贾登勋、杜一冉《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困境与出路》)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补天平台共收录的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359个,与2015年相比有大幅度下降。
B.相比2015年,2016年可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数量下降,这表明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小。
C.2016年网站漏洞和可能泄露个人信息数量在年内呈起伏不定的状态,但二者在5月均达到最高值。
D.2016年5月至7月的网站漏洞数量与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数量之间呈正相关,8月至10月呈负相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在网络上花钱买到个人信息只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极端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
B.人们在“信息裸奔”中变得麻木,与对个人信息贩卖进行治理的薄弱和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低效有关。
C.缺失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会给“互联网+”有效发挥作用和国家推动“互联网+”的战略带来隐患。
D.匿名的网络环境会使谣言、诈骗以及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则会以其追溯机制完全消除网络乱象。
E.材料一、三均关注个人信息的有关情况,前者指明了信息泄露的危害,后者侧重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3.怎样才能有利于实施网络实名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8-12-25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老谋子的老陕情

雷抒雁

①我敢说,再换一百个人,也没有人会为奥运会的开幕式选择击缶开场。天啊,2008尊缶,2008位英俊威武的后生,敲着些鼓不是鼓,钟不是钟,鼎不是鼎的大家伙,嘭嘭有声,每击一下,如同触了电门,便有白色激光闪烁,瞬间又消失在暗夜。在那击打声伴奏下,沉沉的一片苍然之声,吟诵的是两千多年前圣人的古训,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九万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包括各国政要,达官贵人,早被那缤纷的焰火燃得心潮澎湃,如痴如醉;更有这广场上阵势宏大,神秘古奥的中华古老文化的演绎,宛如进了龙王爷的水晶宫,双耳双目都忙不过来了,谁还顾得去追问那两千多人敲打的是何物,为何要敲打这奇特物件。

③缶为何物?莫说外国人不懂,中国人大约懂的也不多,自然也就很少有人知道这“缶”与陕西有何渊源。

④不信,你看我手机上这条短信,陕西一位作家朋友发来的,质问:“老谋子怎么不弄段秦腔?”我心想,击缶刚过,又要听秦腔,奥运会终归不是陕西办的吧!

⑤不过,就这“缶”咱得挖根儿说道说道。

⑥何为缶,最早,也就是瓦盆瓦罐!

⑦据说陕西人吃饱饭爱敲碗,打着点儿唱些乱弹。汉代应劭在《风俗通义》说到缶,认为“秦人击之以节歌”。所谓“节歌”就是按拍击节,伴以唱歌。

⑧《汉书》里记过一个倒霉鬼叫杨恽,此人是司马迁的外孙,当官不顺,被罢官失爵。但他赋闲在家,心仍不甘,给朋友写信,说起自己的生活:“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古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呜呜。”饭后击缶唱歌,当然不是罪,但有人密告汉宣帝,说这杨恽心怀不满,近日的日食出现,是他干的。结果糊涂的皇帝便把这位爱击缶的狂徒给腰斩了。

⑨《史记》中的名篇写赵惠文王和秦昭王的渑池之会,秦王逼赵王为其鼓瑟,并让秦御史记了下来。蔺相如以为这有辱赵国国体,就对秦王说:“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缶以相乐。”秦王不干,蔺相如便说:“五步之内,相如请以颈血溅大王。”秦王无奈,“为一击缶”。赵御史立即写入史书:“秦王为赵击缶也。”

⑩看看,这击缶果真是秦人喜好的玩意儿。不说百姓,即便帝王贵胄,也时时一击为乐。

⑪缶是什么样子?说法不一,样式也不一。从甲骨文字形看是上有盖子、下为可以盛酒浆之类的器皿。多为陶器,后来也有铜器。

⑫其实,远古之时击缶之风也不只是秦人。庄周死了妻子,“鼓盆而歌”,也是击缶。齐景公每每酒宴之后,除冠解衣,击缶而歌。可见,齐人也爱这个调调。

⑬不过,人们总还是把击缶与秦人连在一起。这大概是和秦人粗犷率直、慷慨激昂的地域性格有关。瑟,是弦乐,雅致,需专门训练才可以鼓;缶,是瓦器,酒酣耳热,随手拿起筷子就可以敲打伴歌。

⑭陕西人好用打击器乐。不久前,一群民间艺人自拉自唱秦腔,名曰《老腔》,既有领唱,又有合声。唱到最狂时,那位口叼旱烟袋的老农,竖起木凳,手执一方形木块,使劲按节击打,那种狠劲,直打得木屑四飞,木块碎裂,赢得惊雷一般经久的掌声。听得台下的观众,散了场心还怦怦直跳。

⑮老谋子把缶造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器物,用以广场表演,我看有几个好处。一是古朴。几千年前的器物,配以《论语》古话,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二是单纯。击缶是为了击节伴歌。缶音单纯,不比鼓声,嗡嗡回响,震人耳膜,夺人歌音。试想,此夜,有2008面大鼓擂响,岂不声震屋瓦,一如惊涛裂岸;值此热汗挥之不绝之际,谁还坐得住!三是吉庆。这是缶的文化内涵。《易》曰:“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凶。”可见只是呜哇乱叫,无缶伴奏,会让人生出恶感。击缶被赋予了吉祥的文化含义,大约是开幕式用它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艺谋,陕西人氏,根在陕西,文脉也在那里。一部《秋菊打官司》,故事原为安徽传奇,被他移植到陕西,赋以陕西文化色彩,为电影增了不少光彩。这一回,用的是“缶”。我想这大概只是取了一个概念,不必为之较真。不管怎么说,从此人们知道击缶是什么。陕西文化,又一次帮了老谋子。

(选自2008年8月24日《今晚报》,有删改)

1.文中“缶”的读音为___;第⑨段中提到《史记》中的名篇为____
2.第⑧段和第⑨段举《汉书》和《史记》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
3.第②段“宛如进了龙王爷的水晶宫”一句中“水晶宫”的含义是___________
4.对“缶”的介绍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最早的缶其实就是瓦盆瓦罐,多为陶器,后来也有铜器。
B.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击缶开场,表达了对世界各地奥运健儿和嘉宾的热烈欢迎。
C.人们总是把击缶与秦人连在一起主要是和秦地的独特地域性有关。
D.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缶被赋予了古朴、单纯和吉祥的文化含义。
5.纵观全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选择击缶开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20-08-19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意,是所有优秀艺术的共同特征。凡是好的文学作品,无论小说、散文、戏剧等,其本质都是诗,或者说,都是充满诗意的。读完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我的这种感觉就更加鲜明。我相信,荚美在创作每一篇小小说的时候,一定是作为一首首诗在写的;否则,是难以如此诗意盎然的。

这种诗意,最直接的感觉是来自他的语言。莫美小小说的语言,以质朴简洁、真实生动、自然流畅见长,不雕饰、不做作、不隐晦,娓娓道来,在舒缓散淡的叙述中,使作品体现出一种诗化的特色,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意境,展现出一种自然天成之美。如《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中的“夕阳西沉,红霞满天”“山脚下,小河旁,水田里,一头牛,一个人,似乎未动,其实在动”“压耙带泥″“抽了老黄牛一鞭”等语句反复出现,如同《诗经》的“一叹三唱”,韵味十足。有的本身就是一首诗,如《温海垂钓》中对温海迷人景色的描写:“湖周青山环绕,森林茂密,空气清新,一尘不染。湖水自然澄澈,颜色多变,春湛蓝,夏碧绿,秋斑驳,冬苍翠……”就是一首山水诗。

这种诗意,骨子里来自作者对历史、社会、生活的深刻思考。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谭谈说:“莫美先生不以人云亦云、芸芸众生眼中的‘美’为审美标准,这种‘莫美’的文学价值追求,值得称道。”像经典名篇《牛不知道自己的力气有多大》就饱含着作者对“三农”问题、人的自我认识和觉醒等主题的现实追问和哲学思量,不但深刻,而且显示出“多义多解的长篇气象”。像《温海垂钓》《赵老请客》等,在看似散淡的叙述中,寄寓对政治、社会、人生等的深度思考和表达。这比那种注重情节起伏曲折的写法更见功力。莫美还善于在小小说中巧妙运用象征这种极易产生诗意的手法,如《路》《汉子》等,完全可以当做充满象征意味和哲理思考的散文诗来读。

这种诗意,得益于对人物的生动塑造。一些小小说作者,受小小说文体限制,往往注重故事的出奇出新,叙述的千回百转,而忽略对人物的塑造。莫美的一些小小说,如《提案》《肝炎专用杯》等,也极尽“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之法,讲究“方寸之内,气象万千”之局,追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效,情节紧凑多变,引人入胜。但他又以高超的速写技法塑造人物,寥寥几笔,即勾勒出性格鲜明的形象,展示人物命运,表达重大命题。《爷爷的芭蕉蔸》的结尾写“我”为解决工作问题,要去找一生都靠弄虚作假而平步青云的邻居——四喜时,“爷爷听见了……铁青着脸,用拐杖敲着我坐的凳脚说:‘谁要去找四喜,就敲断谁的脚杆子!’”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语,就让一个本真为人、疾恶如仇、痛恨弄虚作假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诗意,还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合在一起。莫美所在的湖南省涟源市一带,是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的交融之地,保留了大量奇异习俗,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自然就会成为作品的典型环境之一,也是作品中最富诗意的内容之一。最典型的一处就是《外婆家的杨梅树》中给杨梅树过年的习俗……仿佛是一首对话体民歌,诗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

莫美以其诗意书写,创作出一大批充满诗诗意的、艺术精度和思想深度并具的作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节选自梅婷《小小说里的大诗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莫美的小小说大都借鉴《诗经》“一唱三叹”的写法,反复吟咏某些富有诗意的句子,使作品具有诗化的特色。
B.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于散淡的叙述中寄寓着现实迫问和哲学思考,这比他以往注重情节曲折的写法更见功力。
C.莫美的小小说往往淡化引人入胜的情节,不在故事的出奇出新、叙述的千回百转上下功夫,而是着意塑造人物。
D.莫美依托家乡的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汲取其中的奇异习俗,使其成为小小说的典型环境以及最富诗意的内容之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暗用“三段论”的演绎推理法,指出本文评论对象一小小说集《印象》是部充满诗意的好的文学作品。
B.文章在认真梳理莫美小小说的类型基础上,采用例论法,令人信服地论述本文的中心观点,带给读者真切的感受。
C.文章中间运用对照式结构,分别从作品语言、人生思考、人物塑造和地域特色四个方面分析莫美小说的盎然诗意。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阐述,高度评价了作家莫美的小小说集《印象》,称其充满诗意兼有艺术精度和思想深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那么,即便它是小说,或者散文,抑或戏剧等,其本质也都是一首诗。
B.如果莫美在创作每一篇小小说时,不是作为一首首诗来写的话,那他不可能创作出一大批富有诗意的作品。
C.莫美的小小说,故事真实动人,语言质朴天然,叙述舒缓散淡,娓娓道来之中,营造了浓郁的诗的意境。
D.莫美小小说创作的成功案例表明只有被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滋养,才能从生活中获得诗意的源泉。
2018-02-11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