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文知识 > 古汉语语法 > 文言文断句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827893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衡传

范晔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郎中,再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B.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C.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D.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回家乡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B.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涉务

(南北朝)颜之推

士君子处世,贵能有益於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国之用材,大较不过六事:一则朝廷之臣,取其鉴达治体,经纶博雅;二则文史之臣,取其著述宪章,不忘前古;三则军旅之臣,取其断决有谋,强干习事;四则藩屏之臣,取其明练风俗,清白爱民;五则使命之臣,取其识变从,不辱君命;六则兴造之臣,取其程功节费,开略有术:此则皆勤学守行者所能办也。人性有长短,岂具美于六涂哉?但当皆晓指趣,能守一职,便无愧耳。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陈之急;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馀文义之士。多迁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於清高,盖护其短也。至於台阁今史,主书监帅,诸王签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枚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复,性既儒雅,未尝乘骑,见马嘶贲陆梁。莫不震慑,乃谓人日:“正是虎,何故名为马乎?”其风俗至此。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耕种之,休组之,对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几几涉手,而入仓廩,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傣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取其识变从宜:合适
B.岂具美于六涂哉? 责:责备
C.皆可鞭枚肃督:督促
D.父子不能相存:问候
2.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士君子处世 师道不传也久矣
B.擢令仆已下尚书郎 窃大王不取也
C.坐死仓猝求人可使报秦
D.故名为马乎 大王来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开篇谈及士君子不能光高谈阔论,然后正面详列国家所需的六种人才,再从反面历举“文学之士”的种种空谈表现,揭示当时的士大夫只懂文义,不熟习工作。
B.作者叙述了要专心致力于事务,提出了士大夫处世要有益于社会的观点主张,抛弃清高,求真务实。
C.梁朝的士大夫认为周弘正骑马败坏社会风气,所以就弹劾周弘正,后来只要骑马就会遭到弹劾,社会风气也得到了纠正。
D.作者强调务实的根本是重视农事,士大夫只有下地种田了解农事的艰辛,才能做好其他事务。结尾再次指出优闲的生活是空谈的根源。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持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放达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2)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士,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
2020-03-12更新 | 6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友闻,字允叔,同庆栗亭人。少有大志,与仲弟友谅不远千里寻师取友。登宝庆二年进士。授绵竹尉。城已被围,友闻单骑夜入,与守臣张维纠民厉战。兵退,制置使制大旗,书“满身胆”以旌之。已而兵复至,友闻罄家财招集忠义,得健士五千人,身冒矢石,为士卒先。北兵破沔州,友闻遣摧锋军统制王资速趋鸡冠隘,亲帅帐兵突出阵前,左右驰射。兵退,友闻谓忠义总管陈庚曰:“敌必旋兵攻鸡冠隘,宜急援之。”既而果以步骑万余攻隘。明年,友闻引兵扼仙人关。谍闻北兵合西夏、女真、回回、吐蕃军五十余万大至,友闻语曹万日:“惟当乘高据险,出奇匿伏以待之。”制置使赵彦呐檄友闻控制大安以保蜀口。友闻驰书彦呐曰吾重兵沔阳敌有后顾之忧必不能越沔阳而入蜀大安地势平圹无险可守正敌骑所长步兵所短况众寡不敌岂可于平地控御彦呐不以为然,一日持小红牌来速者七。友闻议为以寡击众,非乘夜出奇内外夹击不可。乃遣万、友谅引兵上鸡冠隘,多张旗帜,示敌坚守。友闻选精锐万人夜渡江,密往流溪设伏。约日:“ 敌至,内以鸣鼓举火为应,外呼杀声。”北兵果至,万出逆战,敌将八都鲁拥万余众,矢石如雨。会大风雨,诸将请曰:“雨不止,淖泞深没足,宜俟少霁。”友闻斥日:“敌知我伏兵在此,缓必失机。”遂拥兵齐进。友闻入龙尾头,万闻之,五鼓出隘口,与友闻会。内外两军皆殊死战,血流二十里。黎明,大兵益增,乃以铁骑四面围绕,友闻叹曰:”此殆天乎!吾有死而已。”血战愈厉,与弟万俱死。事闻,特赠龙图阁学士、大中大夫,谥日毅节,官其二子承务郎。

(节选自《宋史·曹友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友闻驰书彦呐曰/吾重兵沔阳/敌有后顾之忧必不能越/沔阳而入蜀/大安地势平圹/无险可守正/敌骑所长/步兵所短/况众寡不敌/岂可于平地控御
B.友闻驰书彦呐曰/吾重兵沔阳/敌有后顾之忧/必不能越沔阳/而入蜀大安/地势平圹/无险可守/正敌骑所长/步兵所短/况众寡不敌/岂可于平地控御/
C.友闻驰书/彦呐曰/吾重兵沔阳/敌有后顾之忧/必不能越沔阳而入蜀大安/地势平圹/无险可守/正敌骑所长/步兵所短/况众寡不敌/岂可于平地控御/
D.友闻驰书彦呐曰/吾重兵沔阳/敌有后顾之忧/必不能越沔阳而入蜀/大安地势平圹/无险可守/正敌骑所长/步兵所短/况众寡不敌/岂可于平地控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仲弟"即二弟,我国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仲”也指时序、位次居中的,如仲秋。
B.“西夏”是古代党项族在甘肃、宁夏等地区建立的王朝,“吐蕃”是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王朝。
C."五鼓”是我国古代-种夜晚计时制度,也称五更,指从“日入”到“平旦”这一段时间。文中指第五鼓。
D.“特赠”即特别追赠。“赠”指古代皇帝追封已故者以官爵,同是君主授予,生时为“封”,死后为“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友闻身先士卒,遇险毁家纾难。城池被围时,他单骑夜入,和张维招集百姓作战;敌兵复至时,他把家财全都拿出来,招集忠义之士。
B.曹友闻富有主见,作战骁勇无畏。在北兵破沔州时,他率兵冲到阵前,左右奔驰射击;他认为保卫蜀口以寡敌众难以取胜,应出奇制胜。
C.曹友闻料敌如神,御敌善用谋略。他料定敌军一定会攻打鸡冠隘,守在此地紧急求援;他选择精锐士兵,秘密前往流溪布设埋伏,北兵果至。
D.曹友闻舍生取义,死后受到褒奖。他进入龙尾头,其弟曹万从隘口出发与其会合,二人奋勇御敌,最终英勇牺牲,其壮举受到朝廷褒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闻语曹万曰:“惟当乘高据险,出奇匿伏以待之。”
(2)会大风雨,诸将请曰:“雨不止,淖泞深没足,宜俟少霁。”
2020-01-16更新 | 6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师廷和子也。慎幼警敏,十一岁能诗。入京,赋《黄叶诗》,李东阳见而嗟赏,令受业门下。年二十四,举正德六年殿试第一,授翰林修撰。在翰林时,武宗问钦天监及翰林:“星有注张,又作汪张,是何星也?”众不能对。慎曰:“柳星也。” 历举《周礼》、《史记》、《汉书》以复。丁继母忧,服阕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关,慎抗疏切谏。寻移疾归。世宗嗣位,起充经筵讲官。常讲《舜典》,言:“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时大榼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帝纳桂萼、张璁言,召为翰林学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与萼辈学术不同,议论亦异。臣等所执者,程颐、朱熹之说也。萼等所执者,冷褒、段犹之余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帝怒,切责,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帝震怒,命执首事八人下诏狱。于是慎及检讨王元正等撼门大哭,声彻殿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慎、元正、济并谪戍,余削籍。慎得云南永昌卫。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五年闻廷和疾,驰至家。廷和喜,疾愈。还永昌。八年闻廷和讣,奔告巡抚欧阳重请于朝,获归葬,葬讫复还。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杨慎》)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
B.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
C.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
D.先是/廷和当国/尽斥锦衣冒滥官/及是伺诸途/将害慎/慎知而谨备之/至临清始散去/扶病驰万里/惫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少师,职官名。春秋时楚国设置,为君主的辅弼之官。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明、清时期以朝臣兼任,拥有实际的权利。
B.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探花、榜眼。
C.服阙,又叫“服除”,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朝廷官员在位期间,若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到祖籍。官员守制期满,可再次为官。
D.隆庆,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历史上最早的年号是汉光武帝的“建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慎机敏好学,博闻强识。在翰林时,钦天监和翰林院众人无法回答武宗问题时,杨慎不仅准确作了回答,还进行了佐证。
B.杨慎重视孝道,讲究礼制。继母去世后,他按照礼仪服丧;闻知父亲生病,他急忙归家探病;父亲去世后,他又请求归葬。
C.杨慎禀性刚直,抗疏切谏。武宗着便装外出,刚走过居庸关,杨慎就直言上书,极力劝阻武宗。不久,武宗只得称病回朝。
D.杨慎坚持原则,不惧权势。桂萼、张璁被召为翰林学士时,杨慎曾多次上书反对,即使被下昭狱,也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大榼张锐、于经论死,或言进金银获宥,故及之。
(2)今陛下既超擢萼辈,不以臣等言为是,臣等不能与同列,愿赐罢斥。
2020-12-17更新 | 1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