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 题号:843797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英文缩写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2017年11月5日,中国第三代导航卫星顺利升空,它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18年12月27日,北斗系统服务范围由区域扩展为全球,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独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北斗系统有一些GPS系统不具备的性能和特点:一是北斗系统空间段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相比高轨卫星更多,抗遮挡能力强,尤其低纬度地区性能特点更为明显;二是北斗系统提供多个频点的导航信号,能够通过多频信号组合使用等方式提高服务精度;三是北斗系统创新融合了导航与通信能力,具有实时导航、快速定位、精确授时、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服务五大功能,短报通信功能使得用户在高空、海洋等正常通讯无法覆盖的区域可以实现位置信息的回传,从而达到报警和救援的目的。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短短十余年,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从无到有,进而投入产业化运营。“北斗之父”孙家栋强调,时间、空间信息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基础资源,中国需要在北斗导航系统自主可控的基础上,探索和其他卫星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作,以提高定位精度与提升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

从2017年8月初开始,中国和俄罗斯专家进行了两国导航卫星的联合在轨试验,以测试北斗和格洛纳斯两个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控问题。卫星的兼容,涉及频谱、轨道的协调,目前协调难度还不是很大;但互相操作显得有些复杂,与独立自主有一定冲突,不太容易协调。

(摘编自《“北斗之父”孙家栋:中国发展北斗导航不排斥GPS》)

材料三:GPS系统占据卫星导航市场90%以上的份额(甚至有数据显示:2015年前,中国卫星导航芯片市场的95%被美国占领,GPS占据了中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近99%的份额;在全球卫星导航产业中,运营服务占其导航产业的比例最大,平均达到60%左右,并且是增长最快的部分;而我国北斗产业中运营服务占比仅为17%,远远达不到平均水平)。相较于美国GPS,中国北斗的商业化应用启动时间晚了约20年。想要超越GPS,获得更多应用终端的青睐,北斗需要找到“弯道超车”的机会,而技术和产品上的特点是“弯道超车”的物质基础。

四川九洲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继宏指出,我们要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以泛在高精度的融合应用为抓手,在“源、端、云、服务”等方面打造位置生态链。只有把BDS的服务做到无缝泛在,做到精准和融合,才可能走出一条特色道路。

美国GPS目前也正在升级换代,预计到2020年实现GPS3,也就是第三代的布局。GPS3卫星彻底实现了军码和民码的分离,为屏蔽民码打开方便之门,这意味着战时那些利用GPS民码制导的武器将可能被直接掐断定位信号,或受到错误导引而产生灾难性后果。和欧洲伽利略系统的竞争,主要是系统建成并提供全球导航定位服务的先后之争,谁先布置完毕,谁先获取应用市场和经济利益。

随着北斗特色服务水平和“北斗+”融合应用水平的提高,北斗导航系统可以给大众生活带来更多、更显著的便利,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摘编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前景广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斗导航系统与其他卫星系统实现兼容和互相操控,可以提高定位精度和服务质量,推动地面应用的发展,但互相操控过于复杂,目前不易协调。
B.北斗系统创新融合了导航与通信能力,形成独有的短报文功能,这使得空地、海地通信成为可能,这一技术和产品特点,有助于开拓商用市场。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服务,随着服务水平和融合应用水平的提高,将给人们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D.北斗系统在短短十余年就投入产业化运营,与GPS系统和伽利略系统竞争的关键是先建成系统并提供全球导航定位服务,争取先获得应用市场。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和俄罗斯曾探索北斗与格洛纳斯两个系统的兼容和互相操控问题,虽然遇到一些难题,但中国对北斗导航与其他卫星系统兼容持开放态度。
B.GPS系统虽占据了目前卫星导航大部分市场,但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一些GPS系统不具备的性能和特点,应该具有更为宽阔的发展前景。
C.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已极大提高北斗特色服务水平和“北斗+”融合应用水平,北斗导航系统市场份额一定能实现超越美国GPS的目标。
D.美国GPS升级后,将实现军码和民码分离,战时利用GPS民码制导武器的定位信号将可能被人控制。可见,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北斗导航系统如何在全球市场走出自己的道路?请结合文本内容提几点建议。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诗学形态,有光耀古今的诗歌大师,有令人百读不厌的名篇。这既是新诗写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又构成创新与突破的沉重压力。面对中国古典诗歌悠久的传统,中国现代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

“五四”时代的新诗缔造者们,以一种不容置辩的态度揭竿而起,为了冲破中国传统诗学的沉重压力,他们选择的是面向外国寻找助力,从异城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诗学革命之火。但与此同时,不时流露出的则是由他们骨子里的民族文化的基因所决定的对古代诗歌意境与表情方式的欣赏,对博大精深的古代诗歌美学的眷恋,正是对待传统的复杂心态,使他们无法摆脱焦虑。“五四”时代,革故鼎新的时代,新诗的缔造者们对旧诗的传统发起的抨击,有一些明显是情结化的,是过火的。胡适在《谈新诗》中写。“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材料,二十八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表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杂的感情。”像这样不加区分地把近体诗的形式一概打倒,无疑是简单化的。取消了诗歌写作的技艺与难度,诗歌就很容易滑向浅白的言情与对生活现象的实录。

新诗与传统的审美习惯的冲撞,还鲜明表现在新诗人与持有目的诗学观念的读者身上。新诗一出现就面临着强大的反对声浪;而且九十年来,质疑与责难的声音始终伴随着新诗的成长,不绝于耳。这是因为新诗违背了传统的审关习惯,因而引起了某些读者的反感。诗歌鉴赏,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一种信息的交流活动。由诗作发出的信息,只有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相适应,才能被接收,被加工。诗歌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从宏观来考察,是人类世世代代审美经验的积淀;从微观来考察,则是个人有生以来的审美经验的总和。以我国读者的诗歌审美观念来说,它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我国的古典诗歌开始出现的时候。先秦时代形成的“风、雅、颂、赋、比、兴”即所谓诗之“六”,其影响一直绵延到今天。我国古典诗歌到唐代进入鼎盛时代,各种诗体备具,形成了完整的格局,自此以后,古典诗歌代代相传,形成了一种超稳定性,即使是新诗诞生多年以后,旧体诗还有相当大的读者群以及教量可观的作者。

新诗的艺术上的创新与完美国然有待时日,读者的诗歌审美心理结构的改变也是个漫长的过程。为弥合新诗尤其是自由诗与传统的审美方式距离过远的不是,新诗人也做了不少工作,诸如何其芳、林庚等为构建与古典诗歌格律有所衔接的新体格律诗的努力,尽管收效不大。但这种尝试精神却是可贵的。从新诗发展的历程来看,新诗的草创阶段,那些拓荒者们首先着着眼的是西方诗歌资源的引进,但是当新诗的阵地已巩固,他们便更多地回过头来考虑中国现代诗学与古代诗学的街接了。

(节选自吴思敬《自由的精灵与沉重的翅膀》,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新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不无联系中,国现代诗人可以从古典诗歌那里学习和借鉴,但又面临着创新的难题。
B.“五四”时代的新诗缔造者们,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诗学革命之火。
C.中国新诗违背了传统的审美习惯,持有旧诗学观念的读者无法从新诗中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
D.为了开拓中国新诗的阵地,诗人们坚决与古典诗歌划清界限,对古典旧诗给予了彻底的抨击。
2.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课本第一单元内容,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望舒的《雨巷》虽为新诗,但诗中所塑造的“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就深受古典诗歌的影响。
B.“新月派”在诗歌形式上提出了“三美”的主张,这种形式化的追求,取消了诗歌写作的技艺与难度,使诗歌滑向浅白的言情与对生活现象的实录。
C.近体诗讲究格律之美,社甫的“无边落木带第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平仄相对,对仗工整。
D.“柳”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常常表达留别之意。诗句“客舍青青柳色新“和“夕阳中的金柳”都有此意,这种解读源于诗歌读者审美经验的积淀。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看来,诗歌鉴赏是一种信息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必须有读者的参与。
B.诗歌读者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是人类世代审美经验的积淀与个人有生以来的审美经验的结合体,一旦形成就非常稳定。
C.何其芳、林庚等为构建与古典诗歌格律有所衔接的新体格律诗进行的努力,本质上是对新诗创作从西方引进资源的做法予以纠正。这表明当初“从异域借火种”是完全错误的。
D.新诗的开拓者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复杂态度,与他们所处的“五四”时代有密切关系。
2018-01-03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介绍,201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共授权发明专利42.0万件,其中,国内发明专利授权32.7万件,同比增长8.2%。

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继续深入推进“放眼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全年累计减免专利费用58亿元,减少提交各类材料269.8万份。出台实施专利优先审查管理办法,支撑重点行业发展。开展专利代理“挂证”集中治理,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并在四川等12个省份开展专利代理行业改革试点。全年批准设立专利代理机构324家,其中150家机构享受改革试点政策。全国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流程进一步优化,报名人数超过3.2万人,共有5,094人通过考试,均创历史新高。截至2017年底,全国专利代理机构突破1,824家,执业专利代理人超过1.6万人。

(摘编自《央视财经》,2018年1月18日)

材料二:

发明专利数的国际比较(2012年)

(1)

(2)

(3)

(4)

(5)

国家或地区

每百万人口

专利申请数

全部专利

申请总数

每百万人口

专利授权数

每百万人口国际

专利(PCT)申请数

韩国

4075.54

203,795

2,241.60

235.72

日本

3831.44

488,744

2,692.69

341.19

德国

2262.44

181,959

958.96

233.13

美国

1493.91

468,960

729.24

165.19

法国

1053.96

69,242

613.65

118.76

英国

805.47

51,238

317.45

77.30

中国

415.62

561,377

112.61

13.79

俄国

242.75

34,842

181.05

7.76

波兰

157.10

6,054

56.96

6.51

土耳其

81.07

5,999

18.58

7.24

巴西

33.21

6,597

5.17

2.96

泰国

19.15

1,279

2.16

0.97

墨西哥

18.25

2,206

5.38

1.56

印度

14.69

18,173

2.90

1.06

低收入国家

10.81

9,148

7.91

0.02

(摘编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库)

材料三:

根据WL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5年全球知识产权指标报告》,2014年度中美欧日韩专利中请量占世界专利中请总量的82%。为了促进全球领域的创新活动,中美欧日韩五局(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欧洲专利局、美国专利商标局、日本特许厅和韩国特许厅)通过五局合作平台开展了一原列合作项目,全球案卷即是其中之一。

全球案卷的概念于2012年被首次提出,旨在为公众提供五局同族专利中请的审查过程文件的一站式查询。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中请人就同一个技术方案向五局同时提交专利申请(即同族专利申请),寻求在各国家/地区的保护。为了帮助申请人及公众以自己熟的语言一站式查询相关申请在五局的审查情况,五局积极开展合作,共享文件和信息,并分别建设了适应本国/地区特点的全球案卷系统。其中,中美欧韩四局的系统先后于2014-2015年上线运行,日本特许厅的系统计划于2016年上线。

(摘编自《如何一站式查询五局同族中请审查情况一一全球案卷介绍》)

材料四

过去3年来,在日经人工智能(AI)专利申请50强排行榜中,中国企业已迅速冲到美国同行的前面,从而进一步显示在世界最引人注目的高科技战场上的存在。在2016年至2018年的3年中,跻身该榜单的中国企业数量翻了一番以上:从8家激增至19家。与此同时,尽管美国企业仍然牢牢占据该排行榜前三位,但仅有12家位列前50强。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崛起与政府推动相关研发不无关系。2018年,中国在该领域的公共专利申请总量超过3万件,几乎相当于10年前的5倍和美国同期申请量的约2.5倍,其实中国的此类专利申请总量早在2015年就已超越美国,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的专利有95%提交给国家知识产权局,但很多企业也都瞄准了海外专利中请。作为一个相对新颖的领域,人工智能比生物科技等传统领域更容易获得专利。所有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成功率约为70%。

“如果早点中请,获得专利的概率可能会更高。”拥有人工智能相关经验的日本一位专利律师说。中国正在主动申请专利,以减少其他国家的机会。

(摘编自《人工智能专利申请中国超美国》,《中国经济网》转引自日本《日经亚洲评论》,2019年3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图表第2列可以看出,中国每百万人口专利申请数大约只有韩国和日本的10%,不到美国的30%,也显著低于英法德等其他主要发达国家。
B.比较各国创新活动的指标,可以依据专利申请数与最终获得授权数的比例,从图表第2列和第4列来看,其实各国之间的差别不大。
C.图表第3列显示,中国专利申请总数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表明中国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D.图表第5列给出了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每百万人口国际专利(PCT)中请数,可以看出,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但大大超过了其他发展中国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大改革力度,动员广大发明人积极申请专利,使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4.2%。
B.中美欧韩日全球案卷系统先后上线运行,促进了全球领域的创新活动,使中美欧韩日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总量的82%。
C.《日经亚洲评论》的报道,将中国与美国的人工智能申请量做对比,突出中国相关领域发展之快的同时,提醒日本国家引起重视。
D.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中国企业主动申请专利,迅速抢占高科技战场上的先机,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其他国家获取专利的概率。
3.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不断提高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9-04-25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当今诗坛,诗学家和诗人们普遍认为诗意主要来自语言的陌生化。诗评家陈仲义认为:“就语言层面来说,陌生化担负着对老去语词的埋葬任务,追求语词‘前景化’,时刻对司空见惯的功利语言、实用语言实施狙击、拦截,增加感觉长度、制造新鲜刺激,因其特别符合诗语的求新天性,陌生化的合唱一浪高过一浪,陌生化终成为现代诗学追求的美学标的之一。”但我要说的是,由于诗人们过于偏好陌生化的语言,导致诗歌偏离了读者的审美趣味,诗歌的面孔变得十分陌生,越来越多的读者在远离诗歌和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当前的诗坛需要有一种让读者觉得亲切和亲近的诗歌出现,就显得特别有意义。从学术层面看,任何把某种诗学理论极端拔高的结果,都会导致诗歌创作生态发生不必要的偏离。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出不同的诗学观点和理论,显得比较艰难。尽管这样我还是欣喜地看到中国内地的青年学者、批评家苍耳等,首先质疑了陌生化给诗歌带来的危害。苍耳认为:高度变形的语言恰恰对深入本体世界构成了一次障碍、一种抵消;它只是揭示了诗歌语言的一极,而忽略了潜在的另一极——亲近化;亲近化意味着归本、归源、归朴、归真。诗评家陈仲义也认为在某些语境下的熟悉语言,处理得好,一点也不会比陌生化语言差。诗人王立世是这种亲近化诗学理论的创作实践者,他这方面的代表诗作,我认为当推他的《夹缝》。

《夹缝》这首诗就这么短短几行,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感受和体味却是无限的丰富的。就是这样丰富的人生体验,诗人王立世,没有像有的诗人那样将满腔的情绪完全倾倒而出,而是很节制地选取了“夹缝”这一中心意象,同时撷取人们常见的花草、空气、鸟鸣、风雨等意象进行了丰富而又亲切的描写。他不像有的诗人板着面孔,更不像有的诗人故作高深,在那里写着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读懂的诗篇。应该说,当今诗坛不缺少法官般刻板的诗人面孔,也不缺少哲学家般缥缈的诗意述说,更不缺少那些让人感到陌生和新鲜的现代或者后现代诗篇,缺的恰恰就是像《夹缝》这种让人感到亲切而又诗味十足、让人读之觉得亲近而又诗意深邃的诗篇。

现在很多诗评家和诗人认为陌生化的语言是最好的诗歌语言,甚至把它当成唯一的诗歌语言评判标准,这样的认识是偏激而又片面的,也是对诗歌创作有害的。要知道真正好的诗歌语言其实是在朴实中蕴含丰富的内涵,在亲近中交融着饱满的情绪。

为此,我认为诗人们有必要清洗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清洗自己的诗歌语言。只有当诗人彻底地清洗掉附着在头脑中那些空洞无用的思想,清洗掉诗人创作时游荡在心中的杂乱无章的情绪,清洗掉诗人笔尖下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诗歌才会变得越来越让读者感到亲近。只有让读者感到诗人可近,诗篇可亲,读者才会将他们阅读诗篇时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选自《在亲近朴实的诗写中揭示人的生存状态》,有删减)


夹 缝

王立世

夹缝里的草弯着腰

夹缝里的花低着头

夹缝里的空气异常稀薄

夹缝里的鸟鸣已变调

夹缝里的阳光都被折射过

夹缝里的风如箭

夹缝里的雨像子弹

夹缝,夹缝

你是我今生唯一的安身之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陌生化因为担负着对老去语词的埋葬任务,能够增加感觉长度、制造新鲜刺激感,且符合诗语的求新天性,所以得到了诗学家和诗人们普遍认可。
B.诗评家陈仲义认为:语言的陌生化追求语词“前景化”,时刻对司空见惯的功利语言、实用语言实施狙击、拦截,陌生化是现代诗学追求的美学标准之一。
C.诗人们在诗歌中大量运用过于陌生化的语言,会导致诗歌偏离读者的审美趣味,使越来越多的读者远离诗歌和诗人,因此作者呼吁出现亲近朴实的诗歌。
D.内地的青年学者、批评家苍耳等,在诗歌创作生态已经发生了不必要的偏离的状态下,首先质疑了陌生化给诗歌带来的危害,这一点令作者感到十分欣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王立世是亲近化诗学理论的创作实践者,其作品《夹缝》语言亲切,诗意深邃,以极其寻常的意象带给读者无限丰富的感受和体会。
B.苍耳认为高度变形的语言忽略了语言的亲近化,亲近化意味着归本、归源、归真。提倡语言陌生化的陈仲义也同样认可语言的亲近化。
C.当今诗坛充斥着板着面孔或是故作高深的诗人,他们写着只有自己才能读懂的诗篇,诗坛极其缺乏让人感到亲切而又诗味十足的诗篇。
D.把陌生化语言当成唯一的诗歌语言评判标准,这种偏激、片面的认识对诗歌创作是有害的,事实证明,通俗易懂、语言亲近化的诗歌更受大众欢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们有必要清洗自己的诗歌创作观念,清洗自己的诗歌语言,不应把追求新鲜刺激作为自己的创作观念,也不应该一味追求陌生化的诗歌语言。
B.一定语境下的熟悉语言,处理得好,也不会比陌生化语言差,王立世的《夹缝》是这方面的典型,在朴实中蕴含丰富的内涵,在亲近中交融着饱满的情绪。
C.只要诗人头脑中没有空洞无用的思想,创作时无杂乱无章的情绪,笔尖下没有多余的不必要的语言修饰和枝蔓,就会写出内涵丰富,给读者亲近感的诗歌。
D.诗歌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诗人创造的,有时也来自读者的创造,只有让读者感到诗人可近,诗篇可亲,读者才会将他们阅读诗篇时的智慧发挥到极致。
2018-09-26更新 | 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