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16 题号:857237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审关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育;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审美价值观塑造等。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如果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芑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影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念,才能体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郑重提出,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啐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以艺术教育推选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责任意识。也就是说,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因此,孤立地谈当代美育,狭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内涵,既拋弃了百年美育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也丢失了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重技巧侍递而轻文化传承、迎合刺激体验而忽视趣味涵育、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等问题。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

此外,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自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总之,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推进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终的目标之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思潮,将美育推向社会每个角落,让美育产生润化人心的力量,守护每个人的精神健康,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不能忽视文化精神的培养。
B.欣赏中国绘画,应该了解其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
C.美育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直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D.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融汇西方与民族、古典与现代的文化,形成好的审美教育体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的,在逻辑上呈现递进式
B.谈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文章采用引用论证说明了鉴赏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C.文章列举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的例子启迪了我们美育要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
D.本文论证兼顾历史与当下,既有对美育历程的相关分析,又有对当下美育弊端的批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儒家诗教传统注重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
B.将美育代人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美育思想的主线。
C.我国审美教育体系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实现兼收并蓄。
D.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工程,将其推向社会每个角落,以期提升社会的文化素养。
19-20高三上·河北衡水·开学考试 查看更多[18]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的文化精神

胡晓明

①无论是上层还是民间,中国的文化精神是看重现世人的幸福,而不是将幸福寄托于来世。

②人生、人性、人情,是《诗经》的灵魂,是中国诗与中国文化的母胎。肯定人的现世性,看重此生此世的幸福,是《诗经》的基调。

③“桃之夭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比喻一个女孩子的美丽,《诗经》里的《桃夭》这首诗,讲到后面还有桃叶、桃子、开花、茂盛、结果实,比喻女孩子不止是好看,还要结婚、成家,生孩子。原来中国文学就是这样一种性格,她咏唱的美好人生,是这样的一种完整真实的人生。如果一个女孩子,只是给人家看着像一朵桃花那样的好看而已,而不会结婚,不能嫁一个好人家,也不生小孩子,那么,是没有什么真实的美,或者说她拥有的是不完美的人生。这就是中国人的性格,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人间性。

④《尚书》里说“惟人万物之灵”,就是说人是目的,以人为本,没有什么东西更可以高于人性的生命存在,凌驾于人本身之上。这就是中国文化里说的“天地良心”的涵义。

⑤陶渊明有一首诗专门咏荆轲: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对荆轲的人格,表示了很高的评价。陶渊明之咏荆轲,是反暴秦,是反非人道的社会,是把人道人性看得高于君王之统。而陶之所以要虚构一个桃花源,是反非人道的社会。所以桃源世界,是人性的世界,是高于秦始皇专制社会的另一个世界,所以陶渊明的金刚怒目式,与静穆冲淡的美,在根基的地方,并没有什么矛盾,都是讲人性的自由,人道的庄严与尊贵。

⑥李白特别敬重鲁仲连,“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跟陶渊明咏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是一样的意思。他平交王侯,傲睨巢由,仰天大笑,高尊布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其人性高贵、人格尊严的精神,成为吾国诗歌思想史上的最明亮的星空。

⑦中国人看历史,看自然,看人生,都有一种温情,都有一种善的信念;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诗歌文学,具有一份决定性的贡献。

⑧《诗经》里有一首小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写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女子与夫君相见。诗人以眼前那风雨飘摇之中小动物之间一种相互的温情,来作为诗的起兴,真是有无限深微美好的情意,充满人间温情。

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止是白居易与素不相识的琵琶女,所有的中国诗人都是具有同情心的人。笔记小说里有一个“田螺姑娘”的故事,一个女孩子天天躲在田螺里,为一个老实勤劳而孤独的年轻人烧饭洗衣,老实的青年有一天终于看到了田螺姑娘,问她为何要来相帮,田螺姑娘回答说:“天遣小女,哀君鳏独。”“哀君鳏独”四字,正是中国人性体现。所以中国诗人正是人间的“田螺姑娘”,代表着人间恒有的温情与善意。

(节选自胡晓明《中国诗所承载的三种精神》,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脱胎于《诗经》的中国诗和中国文化,看重的是现世人的幸福,而不是将幸福寄托于来世。
B.陶渊明咏荆轲反对暴秦和虚构一个桃源世界,都是人性的自由、人道的庄严与尊贵的体现。
C.《诗经》里的《桃夭》这首诗,咏唱美好人生,有无限深微美好的情意,体现了人间的温情。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止体现了白居易的同情心,也是所有中国诗人具有同情心的写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依次从重视世俗人生,提倡人性高贵、人格尊严,恒有温情三方面阐释了中国诗的文化精神。
B.文章以《诗经》里《郑风•风雨》这首小诗为例,是为了证明中国诗歌中特别看重现世性和此生此世幸福的观点。
C.文章以《诗经》的相关诗篇和中国古代诗人李白、陶渊明为例,论据充分,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文章结尾引用了田螺姑娘的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又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3.结合本文,分析白居易的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所体现的“温情”。
2019-07-10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审美教育历史悠久,只是在不同时代、地域有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在古代中国,美育传统蕴含在礼乐相济的审美化教育途径中。在西方,美育思想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近代随着德国古典美学的发展达到高峰。

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是美育生长的沃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已含此意。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同时,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并制定相关政策,为全面实施美育提供了良好社会环境。

在这一背景下,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度空前提高。然而,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实施美育,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即回答“什么是美”。若说美在客观,为什么有的人认为美的事物,另一些人却不以为然?若说美在主观,为什么会存在普遍被认为美的事物?苏轼的《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指与琴的巧妙接触,方生出美妙音乐。其实审美也是主客观有机交融的结果,少了任何一方都会出现“放在匣中何不鸣”或“何不于君指上听”的疑惑。

把握个体审美差异与主流审美观的关系是实施美育的关键。就个体而言,生活、经验、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会带来审美差异。我们应理解个体审美差异,也要承认社会存在主流审美观,并且对个人或群体特点鲜明、取向正确的审美观应予以尊重并积极引导,以此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保持其活力和动态性。同时,在教育中应通过美育,帮助学生认知美的形式法则,如多样统一、对比均衡、节奏韵律等,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精神的主流审美观,以保持个体与社会精神的健康向上。

实施美育的途径是多样的,但既符合美育特征又较有成效的是“体验”。所谓“体验”,需要进入情境,调动各种感官,与对象互动,唤起深度情感,形成共情,从而获得审美受。这一过程依赖于提升感官敏锐度,正如乔治·桑塔亚纳所说,“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如何有效训练感官?答案是欣赏艺术,但欣赏的艺术对象必须具有丰富的审美品质,思想内容健康。欣赏艺术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具有“开始”和“结束”的特征,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些无意识、任何情况下都可发生的审美行为。能够产生这种审美行为的是优美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有意识与无意识共同作用下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达到以美育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之目的。

(摘编自尹少淳《有效实施美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育在中国古代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都曾存在,其历史悠久,德国古典美学是其高峰。
B.中国经济的大幅提高以及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为我国全面实施美育提供了主客观条件。
C.实施美育需理解与尊重个体审美差异,并积极引导,从而丰富主流审美观的内涵和面貌。
D.欣赏艺术是训练感官的有效方法,它与无意识的审美行为一起共同来塑造人的美好心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文章先追溯美育的历史,然后剖析当前实施美育的背景,再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有效实施美育。
B.文章引用苏轼的《琴诗》,意在说明审美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论证了建立审美标准的必要性。
C.文章从个体和主流两个方面论述美育实施的关键,并结合教育来阐述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意义。
D.文章强调了提升感官敏锐度对于“体验”的意义,并对如何有效训练感官,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大范围、高质量实施美育成为可能。
B.实施美育的前提是建立审美标准,在这种标准指导下,人们才能对美有更为正确的感知和统一的认识。
C.教育差异会带来审美差异,因此需要通过实施公平教育,帮助学生认知美的形式法则,从而缩小差异。
D.进行有意识的审美行为可以有效提升感官敏锐度,这启示我们要主动到艺术馆欣赏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2019-05-12更新 | 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老年群体的日益扩大,面向维持生命、提高幸福感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市场消费规模日益壮大。由于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高龄化趋势。家庭结构的变化带来养老方式的变化以及老年人消费方式的转变,这从另一个方面催生了养老服务需求呈井喷式增长。

养老产业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产业辐射面广,直接涉及的有养老服务、养老用品、老年医疗、养老地产,养老金融业等,同时,还对上述产业的上下游产业如建筑、交通运输、科技、文化教育等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按照国家统计局对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除采矿业和国际组织没有直接涉及外,其余18大类产业都有涉及。随着养老产业的形成和完善,养老产业版块将辐射到各行各业,“银发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养老产品的消费量也将不断攀升。按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来测算,要满足其基本的家政、医疗保健服务,将产生1.3万亿元的产业规模。而这一数字在2020年将达到3万亿甚至4万亿,增长速度为年均11-15%,远远高于目前的GDP增速。因此,养老服务产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是政府增长、调结构、扩内需、促就业的重要法宝。

(摘自《我国养老市场分析及产业打通),搜狐网2017年10月9日)

材料二:

2017年十九大报告“健康中国战略”中,重点提出了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2018年9月国务院发车布《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再一次提出推动医养结合的发展。

医养结合是“医”、 “护”、 “养”三元合一的创新型养老模式,为健康和患病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综合性支持。其中、“医”是指医疗康复保健,具有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服务” “护”是指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 “养”是指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医养模式是集生活照料和康复关怀为一体,将养老机构和医院功能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摘自《(医养结合才是最有前景的养老模式》有改动、搜狐网2017年12月17日)

材料三:

按基本标准建设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医务室、至少应有一名工作满5年及以上的执业医师。若执业医师超过一人,至少要配备一名中医类执业医师、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每增加100张床位,至少增加1名注册护士,至少有一名康复治疗人员、护理员的数量与注册护士之比为1:2.5。但全国养老护理人员的需求量达1000万,,从事养老护理的人员却只有20-30万人。养老机构中护理人员的流动性大、年龄偏大,学历低、技能低、收入低,养老机构普遍存在“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

与提供以养老生活服务为主的普通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提供的养老居住环境更好、医养结合服务水平更高,因此导致此类机构收费也较高于普通机构,这就与机构所服务的失能失智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不相符。如北京首家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恭和苑养老院根据选择户型收费标准分别为7800元/月、9800元/月、12800元/月。各地区医养结合机构的收费标准一般是当地居民人均收入的2~3倍甚至更离,大多数老年人都难以负担。

(摘自《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有改动,中国公共卫生2018年10月)

材料四:

目前中国养老机构普遍存在缺乏优质医疗服务问题,许多养老机构采用医养分离模式,老人奔波于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来回不方便。虽然近年来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但医养结合的进展仍然比较慢,一方面由于“医”和“养”是两个独立行业,监管主体不同,相关标准难以协调统一。目前我国对这类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设施标准、收费标准、法律关系等方面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我国医疗机构归属卫生部门管理,而养老机构归属民政部门管理,对于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机构受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医保部门等多政府部门的管理,面对这种多头管理,已有的扶持政策都很难落实。另一方面是医养结合服务的盈利难度较大,由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公益性福利性强,难以吸引外部市场的投资者。我国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因此机构要实现盈利所需时间长。筹资渠道不畅,投资回收期长,资金周转困难,导致养老机构积极性不高。机构仅依靠老人支付的养老服务费用、政府资金和财政补贴等筹资渠道,难以维持长远的发展。

随着养老机构市场准入开放,以及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推动,更多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将参与到养老市场,探索符合中国市场的医养结合模式。

(摘自《2019年中国养老产业全景图谱》,有改动,动脉网2019年2月10日)

1.下列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是“医”“护”“养”三元合一的创新型养老模式,是传统养老模式的升级和延伸。
B.“医”“养”两个行业管理部门不同,相关标准难以协调统一,加之医养结合服务的盈利难度较大,目前医养结合的进展较缓慢。
C.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实现了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我国患病老人提供了全面、综合的服务。
D.可以预见,随着养老机构市场准入的开放和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的推动,更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的加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将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养老产业不能简单归于某一产业,而是集合了生产、经营、服务等为一体的众多产业聚集的体系。
B.养老产业辐射面广,对我国很多产业具有拉动作用,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对我国经济与市场结构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C.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养老产业需求量增大,但目前许多养老机构普通存在一些问题,发展面临困境。
D.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除了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外,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将最终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
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目前在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方面面临的困境。
2019-06-24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