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9 题号:86008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谈996,马云表示,关于“996对不对”,法律自有规定摆在那里,这个问题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认真思考过自己选择了没有,我们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方向在哪里?思考清楚了,就不会纠结,懊悔……找到喜欢的事,“爱觉不累”,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找工作如同找对象,真正的爱情你不会觉得时间长,但不合适的婚姻是度日如年。

马云还称,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不是单调的体力活,和被剥刺没有关系,因为现在的人并不傻,可选择的机会也不少。我觉得真正的996应该是花时间在学习、思考和自我的提升上。那些能坚持996的人一定是找到了自己的热情之处,找到了金钱以外的快乐之处,他们享受自己在八小时以外的学习、思考,探索的路径上,找到自己工作快乐点的人是幸福的,有福报的。为加班工资而996的人是很难持久的。

材料二:美国人如何看待加班问题?我有一个朋友在美国的一家互联网公司任过职,曾经,我问过他这么一个问题:“在美国,是不是也经常加班?”他这么回答我:“如果工作需要加班,boss会主动询问我原因,如果是因为我自己工作效率的问题,那boss会认为我工作能力不足,会要求我提升工作效率。如果是因为我工作任务太重,boss会适当给我增派人手。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加班是一种问题,一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避免加班?当我们身处的一家公司,长期处于一种常态化的加班时,那这个公司工作方式一定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说明这个公司的工作效率是低下的,而常态性的加班,会使人变得念发懒惰。遇到这种公司,离职,大概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当然,我们不应该拒绝所有的加班,如果说公司为了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或者目标,而要求加班的话,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因为这样的加班是阶段性的,不仅没有害处,相反你还能因为这样的加班体验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上的。

材料三:企业本性是趋利的,为逐利而迫使员工加班本属情理之中,而员工在目前就业形势下,明知频繁加班和超时工作会影响身体,却没有多少人坚决拒绝,相反还常表现为“自愿”承担,确实令人玩味。当劳资双方的利益趋向达成“共识”时,问题就变得严重和复杂了。既然超时加班是违法行为,那么执法者应该站在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公义的立场上制止超时加班现象对员工的损害,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市场主体即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也有必要应用其公权力对违规进行处理来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要遏制超时加班现象,在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的同时,还特别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

既然超时加班是短视行为,企业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一些企业屡屡超时加班和克扣职工的加班费,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违法成本较低,目前重点是要重视加大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保护的执法力度。劳动保障部门应保障劳动者能以最快速度、最少成本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更应该加强监管,做好防范,提高企业违法的成本,使其不敢随意侵害劳动者权益。工会等组织要充分粉演好职工权益代言人和维护者的角色。同时,劳动者自身也应加强维权意识,要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员工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1.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马云认为:找到喜欢的事情,就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喜欢的话,干多少都不嫌累,所谓“爱觉不累”。
B.如果说公司为了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或者目标,而要求加班的话,我们不应拒绝,应该理性看待。
C.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监管,做好防范,提高企业违法的成本,这样就能从根本上破除“加班潜规则”。
D.加班潜规则表面使得劳资双方获益,从而使双方在利益上达到共识,但实际上对员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云觉得:坚持996的人可能是找到了热情之处、快乐之处,而找到自己工作快乐点的人是幸福的,有福报的。
B.公司的员工长期处于常态化的加班时,说明这个公司的工作效率是低下的,并且会使人变得愈发懒惰。
C.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加班是违法和不道德的,如果需要加班,公司的Boss也会及时快捷高效的解决问题。
D.政府要彻底遏制超时加班现象,只要加大惩治力度和劳动执法力度,应用其公权力对违规进行处理即可。
3.如何正确看待加班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加以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节选)

(毕淑敏,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98年,毕淑敏又步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开始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作家王蒙曾说,毕淑敏是“文学界的白衣天使”。)

主持人:经过这个学习的过程,所接触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和您之前对人的内心的理解,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毕淑敏:我想可能是我对人其实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

主持人:毕业之后您就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心理诊所,那时候真的是想当心理医生了吗?

毕淑敏:一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以后,特别想用于实践。再有一个,我那时候已经慢慢感觉到,其实在我们中国现在急速变化的年代里,人们特别需要心理帮助,这是一种使命感吧。

主持人:对于所有的咨询者来讲,您对他们的帮助达到什么程度,您自己就觉得满意了呢?

毕淑敏:通常,我可以确认咨询者的内心已经有所成长,他对心理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而且他觉得自己可以离开咨询师,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了,这时,我们就可以结束咨询了。

主持人:和几百个人面对面地交流之后,您对人的理解有变化了吗?

毕淑敏:我想我会更尊重人了。因为原来觉得,按照我的逻辑,这个事情是想不通的,怎么会这样,太不可思议了。

主持人:两年的时间如果用来写一本书,可能有十几万或几十万人读到它,而您做心理咨询师只接触到几百人,这个影响力会不会觉得小了一点?

毕淑敏:对我来说,我觉得自己的生命也是一个过程,如果两年的时间里,我的生命曾经和几百个人的生命发生过如此深切的碰撞,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宝贵的一份经历了。

(在做了两年时间的心理咨询师之后,毕淑敏又退出了这个行业,继续专注于文学的创作。)

主持人:做过直接面对病人的心理医生,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

毕淑敏: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给谁看和不给谁看,我陷入一种特别大的愁苦之中。那时候我面临一个挺痛苦的选择,也许我要换一种方式,把我的那种感悟或者来访者给予我的那些启示,用文字去表达,这样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书,也许其中的某些话会触动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两年的心理咨询,对写作的影响又是什么?

毕淑敏:那种影响好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说我原来要写一个人物会非常辛苦地去设计他,就会觉得在想象的时候有点自信不足。而现在的情况是,现实中有一个现成的人,我只要把他描绘出来就行了。

主持人;文学作品能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呢?

毕淑敏:我觉得在文学里其实是有多样的人生的,如果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能有同感,能有心灵的激荡,包括可能在某些方面改变我们对世界或者对自我的一些认识,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功能之一。我写作时其实没有去想文学是否具有治疗的作用,我只是想,那些生活中的人物,他们感动过我,我愿意用文字把他们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

主持人:您不管是做作家还是做心理咨询师,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一些人的生命,这是不是您做这些事情时一个心理上很大的成就感?

毕淑敏:一个生命和一个生命密切接触,这个过程是神圣和庄严的,去从事这样的工作,我觉得有非常多的挑战,包括对我自己的反思,我也会有很多错误、很多不足,可是我依然对人和人之间这种亲密的联系,抱有非常高的敬畏和热情。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毕淑敏与人合开心理诊所的原因,一是想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二是意识到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B.两年的时间,如果用来写书,可能有十几万或几十万人读到,而做心理咨询师,只帮助了几百人,但毕淑敏觉得这段经历同样弥足珍贵。
C.毕淑敏认为文学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在某些方面能促使读者改变对世界或自我的认识,这是文学的功能之一。
D.毕淑敏做了两年心理咨询师之后,退出了这个行业,原因是来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太多,她面临做心理咨询师还是做作家的痛苦选择。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毕淑敏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接触到一些有关人性的文学理论后,对人的内心的理解发生了改变,对人有了更真实的了解。
B.毕淑敏原来觉得按照她的逻辑,有些事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不可思议,但是和几百人面对面地交流后,她变得更加尊重人了。
C.毕淑敏确认向她咨询的人的内心有所成长并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且她觉得咨询者可以独立去面对世界时,就结束咨询。
D.生活中有些人感动了毕淑敏,她用文字把感动她的人表达出来,和更多人分享。她认为,读者不会去想文学能否起到治疗的作用。
3.毕淑敏被作家王蒙称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个称号的理解。
2019-10-26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田间话絮

和谷

①雨水时令过后,渭河北原却下了一场透彻的大雪,洋洋洒洒,让人尝到了乍暖还寒的味道。归时雪满故园路,两道曲曲弯弯的车辙在引我回到老家。这么盈尺厚的雪,别说在春初,就是在数九寒冬也是罕见的。尽管是姗姗来迟了的春雪,也足以使庄稼人开心,丰年有了指望。

②雪霁之后,屋檐上的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半晌工夫,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鸟有,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

③在坡路的拐弯处,我碰见了碎爷。他扛了一把锃亮的锄头,说是去地里转悠。我和碎爷一起走过守护着老宅的古槐旁,远远就看见五叔弓着腰在油菜地里忙活。油菜是去年秋后种的,不畏严寒,从越冬到入春一直是绿油油的,稍遇暖风即绽芯抽薹子。待到山原上的水桃花、杏花、杜梨花露出粉白的眉眼,油菜地便金黄璀璨,招蜂引蝶,点亮寂寥了一个冬天的穷乡僻壤。

④碎爷在油菜地边荷锄而立,与五叔搭讪着,探节数时,量晴校雨,其舒坦的话语是雪霁晴朗的自然氛围所赋予的。五叔拿一把小铲,在茁壮的油菜丛中挖荠菜和茵陈芽子,说是咬春尝鲜,也可用来喂鸡的。在老家,牛马骡驴业已绝迹,猪狗羊鸡也很少有人养。知道五叔抽烟——恐怕也是村上最后一位抽旱烟的老汉了——我敬 上一支烟给五叔,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⑤五叔就地畔坐下,与碎爷拉话,我成了一个插不上言的旁听者。他们说,大油菜籽比小油菜籽产量高,但不香,味儿不正。买的混合油在热油锅里不见增量,好的纯莱籽油会膨胀变多。我发现油菜地里栽了不起眼的一排排小花椒苗,青色的,刺儿尖锐。五叔说,种的油菜是自己吃的,不算经济账,人家一亩花椒能收入几千元,干椒湿椒有人上门来收购,种麦也就三五百元,不值钱。花椒中的大红袍收益好,但没有难伺候的老品种狗椒吃起来香。记得几十年前,全村仅有沟畔上的一树狗椒,别说椒籽,就连椒叶子也被将光了。谁家油锅里放入几粒花椒,满村人都闻到了香味儿。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是谁给老花椒起的名字,为啥叫了个“狗椒”?

⑥我问,这些年麦子普遍增产,啥原因?碎爷说,机械化耕种,土壤深翻了,底肥化肥跟得上,合理密植,种子也改良了。早先牲畜犁地浅,粪土效力低,籽种近亲繁殖,当然产量少,吃不饱肚子。碎爷用脚蹭着路边密匝匝的野燕麦苗,说这东西自生自灭,却从来没有断种。

⑦若算计经济账,种麦子的收益一年也顶不了一个月进城打工的收入,庄稼人是念及对土地和粮食的与生俱来的情感,才不忍心撂荒生存的根本。而流转规模化经营、生态观光、美丽乡村的前景,近在咫尺,亦艰难繁复。

⑧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融,毕竟,春分之后就是清明了。碎爷和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不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段的最物描写,运用拟人,远近结合和视听结合手法,笔调清新欢快,表露出作者愉悦的心情。
B.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表现了农村生活状态、农作物的变化以及以碎爷、五叔为代表的农民对农村生活变化的见解。
C.本文以“我”在家乡的所见所感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便于抒发感情,表达观点。
D.碎爷和五叔两人拉话,内容看似散漫,但并非没有条理。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2)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
3.请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意蕴。
2018-06-27更新 | 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想象文学的“不要”

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在读者经验中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能借着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如果成功了,就带给读者一种享受。因为企图不同,这两种不同的作品对心智便有不同的诉求。我们都是经由感官与想象来体验事情。我们都是运用判断与推论,也就是理智,才能理解事情。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思考时用不上想象力,或我们的感官经验完全独立于理性的洞察与反应之外。关键在强调哪一方面的问题而已。小说主要是运用想象力。这也是为什么称之为想象文学的原因,这与理性的科学或哲学相反。

有关想象文学的事实,带引出我们要建议的否定的指令: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我们讨论过很多主动的阅读方法。这适用于任何一本书。但在论说性作品与想象文学中,适用的方法却不大相同。阅读论说性作品,读者应该像个捕食的小鸟,经常保持警觉,随时准备伸出利爪。在阅读诗与小说时,相同的活动却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如果容许的话,我们可以说那是有点被动的活动,或者说那是带着活力的热情。在阅读一个故事时,我们一定要用那样的方式来表现,让故事在我们身上活动。我们要让故事贯穿我们,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我们一定得打开心灵,接纳它。

论说性作品与想象文学的基本不同,又造成另一个差异。因为目标完全不同,这两种作品的写法必然不同。想象文学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好让这些字特有的多元性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渲染力。但丁的《神曲》使用的是一般的诗与小说,但每个人阅读起来却各有不同的体会。论说性作品的逻辑目标则是完全清晰,毫无言外之意的解说。在字里行间不能有其他的含意。任何相关与可以陈述的事都得尽可能说个一清二楚才行。相反地,想象文学却要依赖文字中的言外之意。多重含意的隐喻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讯息,有时比文字本身还要丰富。整首诗或故事所说的东西,不是语言或文字所能描述的。

从这个事实,我们得到另一个否定的指令: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那是逻辑的,不是诗的,二者完全不同。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更模糊的一种媒介。”譬如,你根本就无法在一首抒情诗的任何文句中找到任何他想要“说明”的东西。然而整首诗来看,所有字里行间的关联与彼此的互动,却又陈述了某种完全超越主旨的东西。当然,我们可以从诗、故事、特别是戏剧中学习,可以从小说在我们想象中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在这样的状况下,诗与故事能带给我们愉悦,同时也能教育我们,教导我们衍生的意义。为了从这样的书中学习,我们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

最后一个否定的指令: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对一个好故事来说,所谓“真理”就是一种写实,一种内在可能性,或与真实的神似。那一定要像个故事,但用不着像在做研究或实验一样来形容生活的事实或社会的真相。如果是解剖学、地理或历史作品,被当作是专门的论述,却出现技术上的错误,那就应该被批评。但将事实写错却不会影响到一部小说,只要它能自圆其说,将整体表现得活灵活现便行了。

(节选自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说性作品传达的是读者经验中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想象文学阐述的则是可能带给读者享受的经验本身。
B.阅读小说只需要运用想象力,由感官与想象来获得体验;而阅读科学或哲学作品则全靠判断与推论。
C.对论说性作品,应采用主动的阅读方法;而对想象文学则更需要打开心灵接纳,让故事在读者身上活动。
D.想象文学依赖文字中的言外之意增加丰富性与渲染力;论说性作品逻辑目标则完全清晰,毫无言外之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将论说性作品与想象文学比较,指出两种文体要传达的目标不同、写法不同,因而阅读方法有异。
B.论说性作品和想象文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文中以“捕食的小鸟”为喻形象论证了阅读论说性作品的主动性。
C.文中以但丁的《神曲》和马克·范多伦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想象文学的写作侧重文字的隐喻和言外之意。
D.本文是书中选段,阐述了阅读想象文学的“不要”,为使这些否定指令更有帮助,选文后应提一些建设性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与戏剧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将事情尽可能说个一清二楚,让每个读者获得共同的、清晰的认知。
B.我们在诗中不要去找共识和主旨,在整首诗字里行间的彼此关联与互动中,共识、主旨或论述就能自然显现出来。
C.为了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我们可以从小说在我们想象中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并从想象文学中受到教育。
D.我们不能以事实的对错评判小说,一个好故事只要与真实“神似”,没有漏洞,不自相矛盾,逼真传神就够了。
2019-07-12更新 | 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