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1 题号:87782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华夏文明第一次系统、深刻的进行自我批评、从而展开一场文明自我更新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主要就体现在战国时代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中。墨法学说,可谓此后一切中国改革、变法思想的源泉。

墨法两家,成于魏,归于秦。墨翟、孟胜、吴起、商鞅这些人之所以艰辛辗转,四处碰避,这主要就是由于当时“魏康楚富,齐淫吴巧”,即发达地区民风奢华,文明积习太深,听不进批评意见,更不愿展开自我批评,特别是墨子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这一条,在文明发达的地区,非但难行,而且难听。能够接受墨法思想的,最终证明是被文明核心区视为“戎狄”的秦。正因为秦在七国之中开化最迟,尚不存在六国那样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贵族世家集团,因此,墨法“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为则上,无能则下”的平等政治主张,方才能够在秦地得以实行。正因为贵族、世家的力量还没有形成,正因为“不党(党:偏私)父兄,不偏富贵,不嬖(嬖:宠幸)颜色”乃是秦的民风,以至“王亦不爱其家”,故“上同而下不周比(周比:结党营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户籍连坐”制度,亦方才能够在秦地顺利推进。而更为重要的是,正因为秦开化最迟,百姓极不善言辞文饰,不存在一个靠巧言令色、舞文弄墨发达起来的智识阶级,故商鞅那一套以“农战”立国的思想,方能在秦地大受欢迎,吴起自鲁赴魏,又去魏适楚,而商鞅亦自中原最发达的魏亡命入秦,他们所献出的强国之策,首先就是对华而不实、只说不练的中原文明弊端的诊断和分析,在文明反思的基础上,他们方才转而倡导一种埋头苦干、只练不说的新文化品质。于是,开化最迟、民风淳朴的戎秋秦地,便这样成为他们培植新文明的试验田。这是秦人艰苦奋斗精神的起源,这更是秦走向富强的动力。

商鞅在《商君书·农战》中,曾比较“境外”的秦地与“境内”的中原文明。他认为由于中原地区文明发达,方才养成了盘根错节的贵族世家势力,方才铸成了导致阶级分化的富豪大贾集团,方才重用巧言令色、只说不练的智识阶层。而此三者具备,固可谓文明之成就,但也却正是“求蒙取辱”“政怠宦成”的开端,是“人亡政息”——即国家危亡的征兆,是文明走向异化的开始。作为“戎狄”的秦,之所以能据天下之雄图,最终统摄四海,扫荡群雄,这就是秦人的生活朴素、务实使然,秦人正是以朴素的“又战斗来又生产”、以南泥湾开荒般的“农战”精神,最终战胜了中原文明之骄奢淫逸。秦的改革蓝图,其实来自中原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抛评,这种自我抗评,最终演化成“西戎”之秦对于中原文明所进行的“武器的批判”,秦王扫六合,乃是中国文明艰苦奋斗精神的第一次胜利、中华民族第一次自我更新。

《荀子·疆国》亦曾赞美秦的朴素民风说:“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又说“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荀子观察到的,恰是百年之后,中华文明在秦苏生的基础。这个主张艰苦奋斗的新文明,就是墨法政治理想的高度实现。

(节选自《中原与夷狄:两种文明的砥砺》)

1.下列对墨法思想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墨法思想是建立在中原文化精英对中原文明弊端进行诊断和分析的基础上的,它为秦国提供了改革蓝图。
B.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影响巨大,中华文明的首次系统而深刻的自我批评和自我更新主要体现在其中。
C.墨法思想强调选贤任能应不问贵贱,反对结党营私,主张贵族与平民在法律面前平等的思想在发达地区不能实行。
D.墨法思想难以被中原地区各诸侯国接受,最后反而在开化最迟的秦国落地生根,这是因为他们开化最迟、民风淳朴,越是落后的地方越能强盛起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总起,高度评价墨法思想,对中华文明的重要贡献阐明观点,统领全文。
B.文章采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中原文化的弊端,意在和秦地文化形成对比。
C.文章多处引用了古代典籍作为论据,都是为了论证墨家和法家思想的先进性论点。
D.文章论证中原文明的衰落和秦国的崛起,对当今我国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观察到并高度赞扬了体现在百姓与官吏身上的秦人的朴素风气,他还预见到了百年后中华文明在秦的兴盛辉煌。
B.中原地区各国贵族世家、富豪大贾、智识阶层的出现,是其文明发达的表现,但也是中原地区文明异化的开端。
C.秦国强势,是以朴素务实战胜了骄奢淫逸,可见艰苦奋斗精神在文明中的重要性,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首次自我更新。
D.来自中原的精英对于自身文明弊端的自我批评并以之推行的秦国,推动新国走向富强、统一天下。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赵一曼女士》是当代作家阿成的小说,发表于《人民文学》1995年第5期,获1995—1996年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中国作协抗战文学优秀作品奖。选择《赵一曼女士》这篇小说作为高考文学类阅读材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这篇小说内容正面,主题积极。小说所描写的主人公赵一曼是一个抗日英雄,她的事迹曾经感动和影响了几代人,2009年在由中央宣传、全国总工会、共青国团中央、全国妇联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赵一曼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虽然岁月流逝,但这些为民族独立、祖国新生、人民解放而奋斗牺牲的英雄人物,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淡出人们的记忆。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今天,重温赵一曼的英雄故事,是非常有意义的,有助于“让学生在感动中、思考中自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有创新。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在该小说获奖之后曾撰文评论,“《赵一曼女士》,这是本届获奖作品中最短的一篇,阿成在相当小的尺度内安排了三重声音:有现实对历史的追问、沉思,历史的现场叙事,还有史料的拼贴。在这三重声音沉着从容的合鸣中,人们看到了一位英雄和圣女……平静地宏大叙事,相对于它的题材,它是如此‘朴实’,这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小说原文较长,选入试卷时作了删改。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8年高考试题解析》)

材料二:

阿成的小说《赵一曼女士》是一篇优秀的小说,小说叙事看似散文化叙述结构,实则匠心独运,无论从思想意蕴的丰富传达方面,还是从叙事技巧方面,都是值得回味的,其带有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痕迹,但不是刻舟求剑、削足适履。阿成以大智若愚的想象,再现了赵一曼的人生片断。在叙事上自由出入于不同的叙事角度之间,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了赵一曼的性格与人格,较之于单一性地歌颂英雄的题材处理不同,突出的是赵一曼的策反经过与怜子之情,这方面内容是他人所未言之语,尤其是第二封信及伪满档案的公示,是在小说发表之前社会民间所未见的文字。曾记得有一学生曾质疑真伪,认为第二封信是有损英雄的虚构文字,我未见过信的原件,心中惶恐,不敢妄断,就打电话询问阿成老师,他说那是真的,他也不敢虚构,展示的目的是为了显示英雄性格中“人性的温度”,这是原话。

《赵一曼女士》这篇小说,总体上有一个基本价值立场,那就是肯定英雄赵一曼,她的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体现了汉民族敢于反抗外族侵略的大无畏精神,叙事角度是三种聚焦方式并有各自特点,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内聚焦(限知视角)是介入历史及历史人物的方式,也是叙事者表达情感的自由方式,小说中的“我”与真实作者之间价值观念是重合一致的。零聚焦(全知视角)则体现叙事者的再现式想象及对历史事件进行生活化、细节化还原的能力,外聚焦体现的是叙事的节制含蓄及对读者的尊重与期待,展示人性化的英雄是小说的主旨。

(刘绍信《赵一曼女士叙事解读》)

材料三:

第5题考查小说“人物分析”的技巧。要求学生能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能力层级D,难度适中,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

赵一曼女士是我国抗战时期的民族英雄,她既有浪漫拔俗的文人气质,又有着因长期从事险恶军事斗争而形成的职业军人的冷峻气质,该题要求考生通过对作品的品读,分析赵一曼身上体现文人气质和军人冷峻的细节,参考答案对其文人的气质列举了三点: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对其职业军人的气质特征——冷峻也列举了三点: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正如小说作者所指出:“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作品对赵一曼的文人和军人气质细节描写是比较突出和明显的,考生只需进行认真体味,略加分别,自可梳理清楚,因此难度不大。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1)体味不细致,对表现其文人和军人气质的细节分析不全面,回答笼统甚至不着边际,比如这个回答:“因为赵一曼女士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又作为一名反满抗日战士,二者完美结合……所以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再如这个回答:“这句话(指题干)是对传主赵一曼的高度概括、赞扬了传主文静、从容、为国捐躯的美好品质与精神”,它实际上是在评论试题的题干而不是回答问题;(2)思路不清晣,语言组织凌乱,缺乏条理性。如列举一个特点后说她具有文人气质,接着又重复说这一点是“军人冷峻”的体现;还有些考生列出了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写遗书、攻心策反等,但未指明这属于赵一曼的哪种气质;(3)回答不全面。如回答军人冷峻气质时仅写道“赵一曼女士在被逮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问她始终都没有开口”等;(4)不按题意回答问题,将相关细节分要点列出,却并不说明属于文人气质还是军人冷峻的特征。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论文)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一曼女士》是一篇优秀的小说,它的成功体现在内容的积极和艺术的独到。
B.考试的文本有严格的选择标准,获全国大奖的作品容易成为选择的对象。
C.小说中的赵一曼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女性英雄形象,其精神影响深远,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描写方法都是前无成例,开了先河的。
D.《赵一曼女士》的叙述角度是多样化的,三种聚焦方式体现了艺术上的匠心。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评论家李敬泽对《赵一曼女士》的高度评价助力了小说的获奖。
B.我们在试卷上读到的文本往往已经不是原文原貌,而是经过命题人删改过的适合考试的“考试文本”。
C.考试的命题是从作品内容出发,目标明确地考查具体能力。
D.考生答题方面的问题暴露了阅读思维上的欠缺和应试能力的低下。
3.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提高文学类文本阅读应试水平的做法。
2019-04-28更新 | 1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去年春节期间,一个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蓦然.呈现在亿万家庭的电视屏幕和手机上,“一夜蹿红”。【甲】节目的名称已点明了它的内容、主旨和方式:“经典”、“咏”(“咏”亦“永”也)、“流传”。几乎每一集都能勾起人们不可理喻的激动、回忆和遐想。无论是《定风波》结句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是《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娓娓咏之、歌之,都在轻轻地叩打着观众的心扉,【乙】一似饱经风雨和磨难的祖先在我们耳畔叮咛:莫忘来路,珍爱当下,奔向未来——这就是中华民族永不散逸的一股“清气”。

古诗词,包括作者已标注为“行”“吟”“歌”以及“调寄某某”诗词的曲调绝大多数已经亡佚,于是重新谱曲,配以朗诵,以新的旋律演绎之,乃至超越时空地让受众荡气回肠,回味无穷。【丙】“和诗以歌”,既需要有浅吟低唱,曼妙轻缓的佳作,也需要有“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精品。让人感动的是,中华诗词中的这两种相融互补的美学风格,已经不落痕迹地融入《经典咏流传》之中了。

(许嘉璐《和诗以歌,精神和鸣》)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蓦然B.不可理喻C.乃至D.荡气回肠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
2019-07-17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玉,石之美者。玉是大自然的精华,蕴含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光华,山川之秀美。名著《红楼梦》与中华玉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开篇即以通灵宝玉为引,之后又贯穿故事始终,故事主要人物也以玉为名。玉文化渗透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集中表现了玉的审美价值、审美标准、文化价值等。

②《红楼梦》里满是玉饰品。贾府中生活用的玉器皿有琥珀杯、玛瑙碗、玉杯、缠丝白玛瑙碟子和翡翠盆等。曹雪芹《自题画石诗》道:“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结合书中的意蕴,可以看出,曹雪芹更侧重于对玉天生丽质的认同和欣赏,而反对刻意雕琢和纹饰。他所赞赏的是那种“挺自有之天资,抱未来之纯素,不假修饰,自成奇珍”的璞玉。

③《红楼梦》中大量运用以玉组成的词语来描写和比喻各种美好的事物,通过诗词、歌赋等形式,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颂扬了玉的高洁、质朴、风骨与精神,充分展示了玉的各种美德。如宝玉的“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探春的“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悉多焉得玉无痕”等。

④《红楼梦》本名《石头记》,顾名思义,是譬石头所记之事。据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就是以家门口的一块大元宝巨石生发想象,塑造出贾宝玉这一人物。一块美玉贯穿全书,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到第一百二十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展示了经石——玉——人(玉)——石的全部发展过程。一块顽石,吸纳了天地之精、日月之华而成为一块美玉,并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簇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了一遭,以玉为主线,演绎尽了人间荣辱兴衰、悲欢离合。最终,贾宝玉了却尘缘,出家为僧,跟一僧一道出走,而通灵宝玉在游历完人间之后,回到青埂峰变回了女娲补天遗留的那块大石头。

⑤曹雪芹借玉石来塑造了宝玉和众多冰清玉洁的女儿形象。《红楼梦》里与玉有关的人名有贾宝玉、林黛玉、妙玉、蒋玉菡、甄宝玉、林红玉、玉钏、玉柱儿、玉官等。宝玉曾经自号“绛洞花主”,宝玉是花主,其余的女子都是花。两位女主角,宝钗黛玉,各占了他名字一半。一个拥有宝玉“木石前盟”的爱情,一个占了“金玉良缘”的婚姻。两人才情不分伯仲,丽质天生。一有咏絮之才,一有停机之德,一个似娇花照水弱柳扶风,一个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而曹雪芹把“玉”字给了“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的林妹妹,可见对黛玉的钟爱。唯有“玉”字,方能喻其至真至诚,至纯至洁,至贞至痴。唯有“玉”者,才能彰显宝玉黛玉二人的灵魂契合,思想对等,矢志不渝。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红楼有梦玉为伴》2019年1月2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红楼梦》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其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都与中华玉文化有关。
B.曹雪芹虽然倾心于玉,但他不是对任何品性的玉都喜爱,而只是注重那种天生丽质的璞玉。
C.曹雪芹之所以给小说命名为《石头记》,就是因为他有感于家门口的一块巨石而生的想象。
D.虽有“金玉良缘”,但作者却更倾向于“木石前盟”,因唯有“玉”才可喻至真至诚的爱情。
2.一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说《红楼梦》体现了玉的各种价值,然后从多角度论证。
B.文章第二段引用《自题画石诗》是为了证明《红楼梦》中很多器物都和“玉”有关这一观点。
C.文章第三段先总的概括了《红楼梦》中写玉的手法,然后又采用例证法进行了论述证明。
D.文章四、五两段是并列关系,它们分别叙写了“玉”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上的主要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蕴含中华玉文化,那么《红楼梦》就一定不会成为经典。
B.《红楼梦》中器物、主要人物名字都和玉有关,这也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都非常钟爱玉。
C.《红楼梦》以“石”开始,又由“玉”收束的全部发展过程,显现了曹雪芹独特的匠心。
D.《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通过本文作者的分析,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得些许玉的知识。
2019-06-12更新 | 4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