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 题号:8897689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8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67 本,与 2017 年的 4.66 本基本持平。周边国家人均读书情况:日本 40 本,韩国 11 本,法国 20 本,以色列 60 本。

没时间阅读,没精力阅读,学生抱怨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整日忙于应付大大小小的考试,无心、无力、无暇顾及课外阅读。这种情况普遍存在。没时间阅读,是影响学生阅读图书的主要因素。此外,还有电脑、手机、电视等新技术工具的影响。例如电玩、漫画、游戏、网络上盛行的武侠言情等通俗小说吸引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成了他们紧张学习之余最好的调剂品,同时也让很多学生习惯了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无暇阅读经典读物。

在街头随机采访中,不少人表示,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忙到“飞起”,能静下来读书的时间少得可怜。只能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电脑和手机上刷新闻。尽管忙碌是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写照,但依然有很多人表示,至今仍保持着阅读书籍的习惯。

材料二

图 1 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 11 年间变化

图 2 2018 年我国未成年国民图书阅读量城乡对比

材料三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读书早已不再局限于纸质书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阅读电子书,选择“在线阅读”“手机阅读”为自己“充电”。记者调查发现,因人们读书的途径变得多元化,传统纸质阅读率增速放缓,但纸质图书在读者心中却仍占有重要地位。

市民谢女士告诉记者,她平时主要通过电子书进行阅读,有时候坐车、走路不方便看书, 她还经常使用手机的 APP 用耳朵“听书”。但是她遇到非常喜欢的书,还是会选择去书店亲自购买或者网购纸质版书籍。“虽然电子阅读很发达,但是纸质版图书还是更有阅读的仪式感, 不能被替代。”谢女士说道。

70 多岁的何先生退休之前是一名高校教师,退休后,他仍然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几乎每天都会读读书、看看报。“现在电子阅读很流行,但是对我们老年人来说阅读起来很吃力, 我还是喜欢纸质版图书。”何先生告诉记者。

材料四

人人参与“全民读书” 让阅读成为一种Th活方式

“阅读就像呼吸一样!”广西壮族自治区作家协会主席、广西民族大学创作中心主任东西先生表示,某些时候,阅读于他而言与生命同等重要。“它不仅丰富个人的知识,更能修身养性,让我们心灵得到安宁。”

娱乐化和碎片化成为当今阅读的主要特征之一,能够保持深度阅读书籍的人并不多,许多经典作品更是无人问津。有学者表示,阅读的本质在于不断积累思想的厚度,积累文化底蕴,对世界的认知更有层次。在“碎片化阅读”“快餐式浅阅读”中,短期来看,人们可获取大量信息,但实则难以真正吸收其中养分,长期下去还可能使人变得更浮躁。

专家认为,在“全民阅读”的背景下,作为读者,应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真正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创作者和出版人,更要对内容创作负好责、把好关,为读者提供更多优质、可选择的阅读资源。在选择图书方面,他主张读者依据自己工作、专业领域,选择一些能够吸取前沿知识的书籍,并且多读一些经典作品。同时,也应结合自己的兴趣、喜好来选择,培养伴随一生的读书乐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7、2018 这两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不足5本,与周边国家同期人均纸质图书读书量相差较大。
B.我国国民综合阅读率 11 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但 2012 年以后,上升幅度较小。据 2018 年统计,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城市高于农村,而 14 至 17 周岁年龄段阅读量在城乡各自区域里都是最大的。
C.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化的到来,人们的阅读已经不再受纸质书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阅读电子书。
D.阅读意义重大,我们要积极倡导人人参与“全民阅读”,努力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2.读者如何让自己从阅读中真正吸收到养分?请根据材料加以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近年来,经过各地不断努力探索,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关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提升家长素质,提高育人水平,家庭教育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从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不断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摘自教育部网站)


材料二

材料三

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家庭价值观建设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要完成好这一核心任务,首先需要牢固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这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是中华儿女的心灵家园,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其次需要牢固树立高尚的道德风范。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铸就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进而实现“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此外,博大的仁爱之心、勤勉的乐学思想、勇敢的担当精神,都应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上好家庭教育“第一课”》,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四

在失衡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部分孩子在重压之下沦为学习的机器并产生厌学的情绪。有的孩子只知学习,缺乏生活情趣,一旦学业下滑不懂得自我调节甚至消极厌世。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条中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等重要的环节,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及战胜困难的勇气来源,是孩子良好品格形成的环境基础。期待更多家长学会以身作则,为孩子做良好示范,期待更多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学业,期待更多的家长与学校一起,共同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莫让家庭教育成短板》,摘自《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体上看,80后、90后这些年轻的家长教育观念比较先进,而60后、70后家长的教育观念相对比较落后。
B.60后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比其他年龄段家长更为关注,70后却比其他任何年龄段家长都忽视动手操作能力。
C.90后家长对孩子性格秉性方面的要求比其他年龄段家长都低,对动手操作能力却比其他年龄段家长更为看重。
D.调查结果显示,相比学习成绩,各个年龄段的家长都更为关注孩子的生活习惯养成和道德品质培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年龄段的家长,对孩子各方面表现的看重度是有差别的。这很可能与家长成长的时代背景有一定关系。
B.三则文字材料都出自主流媒体,并反映出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材料二以具体的调查数据对此形成支撑。
C.材料三侧重家庭价值观建设,强调家国情怀、道德风范和精神品质的培养,主张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
D.材料四基于家庭教育失衡的现象,呼吁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是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学业。
3.根据上述材料,说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018-10-11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 12 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 言“和”的几 种主要涵义。 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 从在语词方面 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 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 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

徐复观先生说 ,中国文化“走 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 的亲和倾 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 集中、最完整的体现。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 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 开而衰,即悲 青春和爱情之 流逝(《摽有 梅》);见风 雨鸡鸣,则有 亲人之盼(《风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 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 基本的审美原型。

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 本源于周代礼乐文 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 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 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葛藟 》,表达一个孤儿 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 、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 ,又不忍卒读。显然 ,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 情感,是不能写出的。 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 “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 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 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 和原则。

(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

1.下列有关原文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
B.诗经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 生命共感意识。
C.刘勰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 ,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
D.《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 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
B.文章通过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一的。
C.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 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证。
D.文章写晏婴、子产等人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
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歌唱兄弟友爱,渲染温馨和谐的君臣之乐的诗篇,正是《诗经》具有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的体现 。
B.孔子提出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恰恰反映了《诗经》“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
C.《氓》一文中以“桑葚”起兴,鲜明地体现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 涵。
D.正是因为《诗经》等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使得“中和”理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原则成为可能 。
2018-05-05更新 | 2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

青霉素问世后,抗生素成了人类战胜病菌的神奇武器。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虽然新的抗生素层出不穷,但是,抗生素奈何不了了的耐药菌也越来越多,耐药菌的传播令人担忧。2003年的一项关于幼儿园口腔卫生情况的研究发现,儿童口腔细菌约有15%是耐药菌,97%的儿童口腔中藏有耐4~6中抗生素的细菌,虽然这些儿童在次前3个月中都没有使用过抗生素。

从某种意思上说,现代医学正在为它的成功付出代价。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有利地抑制了普通细菌,客观上减少了微生物世界的竞争者,因而促进了耐药性细菌的增长。

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之快,是无法用生物的随机突变来解释的。细菌不仅在同种内,而且在不同的物种之间交换基因,甚至能够从已经死亡的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事实上,这些年来,每一种已知的致病菌都已或多或少获得了耐药基因。研究人员对一株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分析表明,它的基因组中,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包括所有耐抗生素基因,都是外来的。耐多种抗生素的鲍氏不动杆菌也是在与其他菌种交换基因中获得了大部分耐药基因。

研究人员正在梳理链霉菌之类土壤微生物的DNA,他们对近500个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都检测了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平均每种链霉菌能够耐受七八种抗生素,有许多能够耐受十四五种。对于实验中用到的21种抗生素,包括泰利霉素和利奈唑胺这两种全新的合成抗生素,研究人员在链霉菌中都发现了耐药基因。研究发现,这些耐药基因与致病菌中耐药基因有着细微的差异。有证据表明,耐药基因在从土壤到重危病人的旅途中,经过了许多次转移。

人类已经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对自身健康的严重威胁,并且也认识到在牲畜饲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牲畜的生长,但同时也会是牲畜体内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世界卫生组织呼吁,为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抑制耐药菌的传播,世界各国应限制对牲畜使用抗生素。欧盟决定从2006年1月起,全面禁止将抗生素作为牲畜生长促进剂。

人畜粪便如果流入河道,或是作为饲料的一部分被撒入农田,其中的细菌就更加容易繁殖和传播其耐药基因。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人畜粪便是如何在耐抗生素基因的蔓延中起作用的。

抗生素滥用造成的DNA污染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1.对上文划线句子中“付出代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耐药菌的快速传播现状令人担忧。
B.现在抗生素无法对付的细菌越来越多。
C.细菌耐药基因的种类和数量增长速度很快。
D.细菌能从死亡同类散落的DNA中获得基因。
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的耐药基因是可以从其体外获得的。
B.土壤中链霉菌品系的每一个菌种对抗生素都有耐药性。
C.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D.欧盟已经全面禁止在牲畜饲养过程中使用各种抗生素。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需要不断开发各种新型抗生素来战胜各种不通的耐抗生素病菌。
B.土壤中的耐药基因经过多次转移,传播给人后其耐药性会逐步下降。
C.检测牲畜排泄物中有无耐药基因即可判定其饲料是否添加了抗生素。
D.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
2016-11-17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