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 题号:93260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随重大社会历史转型的空间意识对文学艺术创作会产生深广的影响,生存空间的转接必然给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带来新的体验形式和表现样态。

在原始社会,幻想空间构成文化空间的主要表现形式。当时,人的实践改造能力低下,自然对人来说是一种未知的神秘力量,人类只能依靠神话的幻想未解释世界,从而在文化中创造神话的幻想空间。幻想空间的艺术创造,表达了人类试图征服空间、改造空间的强烈愿望。

在农耕时代,土地空间的人工开拓和种植使人类可以在相对固定的空间安居乐业,宁静的大地与乡村成为人最主要的空间生存形式,对自然空间的感受、认识和驾驭,成为文化空间的重要内容。前现代的古典空间意识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观念之上,古典作家在有限的、宁静的、非流动的自然空间场域中生存活动,他们的空间观念与自然大地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具有浓厚的自然乡土气息。以自然空间体验为基础,人类建构起“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及“情景合一”"的文化诗学。因此,以山水田园诗为代表的艺术样式在古典时代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展。

现代以来,人类的空间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延拓展。人类凭借工业技术力量使主体征服改造空间的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自然空间作为被主体征服的对象,成为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存在。主体力量的增强确立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形成了空间主体化的主体空间体验形式。在空间主体化的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超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文学艺术关注的最主要内容,艺术的叙事样态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多样。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空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拓展,城市化空间带给人新型的都市生存经验,由此形成全球空间、都市空间、国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等众多现代性空间意识,这些空间意识渗入浸润着艺术家的主体审美经验及艺术创作理念,使文学艺术获得一种现代的书写视角及多样的艺术形式。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信息科技的空间技术应用,使国际化大都市空间生产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当代空间形态及文化形态。后工业信息时代的空间技术化主要表现为空间的媒介化,媒介空间、虚拟空间成为人类感知空间的基本形式。媒介空间的生存形式打破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界限,文学艺术的空间形式演化嬗变为虚拟变形的后现代景观。

(摘编自谢纳《空间美学兴起的当代文化意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时代的艺术家所创作作品的风格和内容,取决于其所处的生存空间。
B.原始社会中,人们利用幻想空间的艺术创造来表达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C.对土地空间的感知和把握,构成了农耕时代文学创作的主要思想背景。
D.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信息科技的空间技术应用改变了空间的基本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构先总后分,开头先提出论点,主体部分再围绕论点分阶段展开论述。
B.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立论基础,论证了文学艺术创作会受空间的制约与影响。
C.第四段论述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空间意识,体现了联系的、发展的理性思维特征。
D.作者把不同历史时期作比较,意在说明空间意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在不断增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文章的观点,作家必须要有现时的空间意识才能符合主流的创作趋势。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以自然空间体验为基础的“天人合一”理念。
C.进入现代以来,自然对人类空间意识的影响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渐趋削弱。
D.人类生存空间的变化势必会带来文化空间的转变,也会给艺术创作带来新体验。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江古称“江”,因其流长,其名衍为“长江”。古人受限于视野和测量手段,对长江主流和源头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大抵是循着社会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而逐渐清晰的。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期,江汉交汇处的江汉平原一带,早期文明较为兴盛。荆楚先民驾舟穿行于湖泊、河网之中,有感于“汉之广矣”产生了江、汉谁为主流的困惑。

汉水作为长江最长的支流,自古就有“天汉”“云汉”之称。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风、雅、颂三部分都有涉及汉水的诗篇,如《大雅·江汉》有“江汉浮浮,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洸洸”;《小雅·四月》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国风·周南》有“汉之广矣,不可泳思”等。秦末争战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随后,刘邦以汉水流域的汉中为基地,征讨攻伐,终于建立汉王朝,由此,汉水流域成为汉文明的发生地,“汉人”“汉字”“汉语”“汉服”等名称遂应运而生。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最早的地理书《禹贡》有“岷山导江”之说,后世遂多以为长江发源于岷山。魏晋南北朝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指出“岷山在蜀郡氐道县,大江所出”。唐代《蛮书》也将岷江认定为“外江”。宋代由于在西南地区采取收缩政策,故对大渡河以上长江干支流的认识还不如汉唐。明代万历年间,章潢在《图书编》中首次指出岷江并非长江正源,金沙江才是长江正源。数十年后,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循金沙江而上,经过实地查考,探寻到金沙江比岷江更长,明确指出岷江为长江支流,而金沙江才是长江干流,但其说法并未被当时的社会普遍认可。直到清初,随着西方先进制图技术的逐步传入,康熙皇帝正式肯定了徐霞客的说法,金沙江遂定为长江源头。

长江径流广远、流域开阔,域内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其历史发展过程也有颇大差异,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区。按上、中、下游划分,依次为巴蜀—荆楚—吴越三大文化区。分别由上游的古蜀人、中游的古楚人和下游的古越人创造。这些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都为构筑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格局做出了贡献。

上游的巴蜀文化以四川为中心。这一地区生活着众多部族,他们大致可分为两大集团——川东一带的巴集团和川西一带的蜀集团,其中蜀集团更早兴盛。蜀人依托成都平原,农业发达,桑麻茂盛,带来纺织业的兴旺,“蜀锦”赫赫有名。战国时,蜀地出产的木棉布和细麻布,辗转运销至西域各国。蜀人还不畏艰险,开凿出千里栈道,打通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

至战国后期,秦并巴蜀,曾经相对独立发展的巴蜀文化逐步融入中华文明之中。巴蜀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通畅,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与生产技术大量传入,促进了巴蜀地区文化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加之中原战乱,而巴蜀则相对安定,使得从战国末年到汉代的巴蜀地区一跃而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被诸葛亮喻为“天府之土”。唐宋时期,安定的巴蜀地区重获“天府”之誉,经济繁荣、文化昌明、臻于鼎盛。因南宋末年的抗元之战和明末农民战争,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受到极大摧残,至清末才得以全面复兴。

文明的演进与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先决条件息息相关,但当人类介入到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之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则对文明发展起着愈益重大的作用。文明的发展必定是在自然和人文的互动中向前推进的

长江流域的先民,凭借长江流域优厚的自然条件,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创造出各区段文明。学界原来推崇黄河文明的认识,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随着田野考古工作推进到长江流域,人们逐渐意识到: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明并不比黄河流域时间晚、水平低,就农作物产生时间而言,还略早于黄河流域。从长江下游的良渚、中游的屈家岭、上游的大溪等遗址发现的“稻作文化”遗存,皆有五六千年之古。长江流域“稻作文化”历史之久远,不让于黄河流域“粟作文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的两大发祥地渐成学界共识。

(摘编自冯天瑜等《自然与人文双优的长江文明》)

材料二:

   

三星堆纵目人像

古蜀文化主要产生并汇聚于四川盆地,虽然周围群山环绕,地理形势四塞且对外交通不便,但正因为如此,先民自古就追求开放,通向城外文明的蜀道、南方丝绸之路很早就开辟形成,甚至成为发达的交通系统。此外,蜀地历来就是八方移民汇聚之地,因此,这里自古形成了包容而不排外的文化氛围。土著和移民文化汇聚而成的蜀文化不断吸纳融入外来资源和先进因素,极为繁荣。

富于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和浪漫精神,是蜀文化的一大特色,这应该与蜀地自然环境尤其是山川形势的大起大落、多元多样分不开。至迟从三星堆—金沙时期开始,出土器物每每以精美的人神和动植物造型艺术令人刮目。如各类人神具象系列,特别是生动的面目造型,尤其富于艺术生命力和人文精神;而太阳神鸟、通天神树等动植物造型,亦特别富于夸张灵气。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经学,自汉代以来分为重章句训诂的古文经学和重“微言大义”亦即义理的今文经学两大派。蜀地经学的发展基本与之同步,但与蜀地重思辨和想象力的文脉相承,今文经学特别发达,因而历来就有“益部多贵今文而不崇章句”之说。今文经学中重“微言大义”的特点,不仅契合蜀人重思辨的精神,而且二者的合流强化了蜀文化富于想象和创造力的气韵,因而蜀文化学术谱系中历来不乏富于创造精神的百科全书式人才,扬雄、苏东坡、杨慎、郭沫若等群星灿烂,正是其辉煌体现。

(摘编自彭邦本《三星堆——古蜀文明的来龙去脉》)

1.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之广矣”引自《诗经》,汉江的宽广壮阔让荆楚先民误以为汉江就是长江的主流。
B.“岷山导江”意为长江源自岷山,后来的《水经注》和《蛮书》对此也持相同的观点。
C.“和而不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长江流域内三大文化区的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D.“微言大义”的“义”在文中指义理,今文经学的治学思想契合了蜀人重思辨的精神。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有关汉水的诗篇和刘邦以汉中为基地建立汉朝的史实,都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
B.与中原联系增强后,巴蜀经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从战国后期至唐宋一直是全国最富庶的地区,被誉为“天府”。
C.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学界认识到长江与黄河都是中华文化发祥地,且长江流域新石器文明的水平领先黄河流域。
D.四川盆地虽然被群山环绕,但很早就有通向域外的蜀道和南方丝绸之路,这和古蜀先民追求开放的精神密切相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于长江源于何处的说法不尽相同,是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影响了古人的认识。
B.徐霞客经过实地查考探寻长江正源的做法,与《河中石兽》反对臆断,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相似之处。
C.《蜀道难》中“五丁开山”的神话,可视为对古蜀人不畏艰险、开辟蜀道这一伟大壮举的艺术化表达。
D.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眼球夸张,双耳侧展,这充分表现了古蜀文化浓厚的艺术气息和人文精神。
4.蜀文化在与中原文化融汇的同时,也保持了自身鲜明的特色。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蜀文化的主要特色。
5.材料一指出“文明的发展必定是在自然和人文的互动中向前推进的”,对此如何理解?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
2023-08-10更新 | 1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见解,其实美一直都存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然而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建筑则是对美最好的诠释。但是,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时代对建筑之美则有不同的看法与总结。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实地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文化与社会,使得中西方的古代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表现。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造就不同的建筑,展现不同的信念。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可以说飞檐的设计是我国古典建筑中的璀璨明珠。不同的飞檐形式往往会有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我国古典建筑的四大家一一亭、台、楼、阁都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而西方建筑则一般是垂直发展,建得又高又大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它们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中国传统建筑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古典园林建筑,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着造园,因而中国的传统园林在实际意义上是文人园林,历来讲究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在本体认识的差异上,重视整体的和谐。

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则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视自然为无生命的物质,在中世纪之前,基督教甚至是禁止游山玩水的,他们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危险的一面,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

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中蕴涵了环境观念、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先人的理想追求。北京天坛的庄严神圣的序列空间和建筑型制、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和对意境的追求,表现了象天法地”“道法自然的观念。西方古典建筑对人的活动的吸引与接纳以及简洁明晰的构图,反映了西方古典哲学思想中的人文主义思想与理性精神。

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们不可能脱离传统的影响,建筑师应发掘其中的合理内核,自觉推动建筑传统的延续发展。在近代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继承传统文化优良的一面和西方文化的积极因素,进而重塑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理念,树立有本国特色的新风格。

(摘编自张霞《浅析中国建筑美学:中国建筑美学与西方之差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同的区域、民族以及时代对建筑之美的不同理解,让建筑具有了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B.中西方的古代建筑为了表现不同的艺术特点,在选材上西方以石头为主,东方以木头为主。
C.西方建筑常建得又高又大,尺度撼人,不仅如此,造型也很夸张,这是为了体现人之伟力。
D.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蕴涵不同的环境观念,东方讲究与自然相谐,西方侧重表现与自然对抗。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建筑以木为主要材料,追求“线型美”,不像西方建筑那么高大,因而缺乏气势。
B.东莞的可园和其他中国古典园林一样,追求意境,讲究气韵,表现了“道法自然”的理念。
C.基督教曾禁止游山玩水,因为他们认为自然是狂暴、危险的,西方建筑都受这种思维影响。
D.建筑发展应该尊重自己的传统,中西方建筑应该秉持原有的理念、保持各自特点延续发展。
3.广东省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这些碉楼大多为当地海外华侨民国时期回乡所建,兼具居住和防御功能。碉楼建筑材料以水泥和石料为主。碉楼楼体高大,与普通民居对比鲜明。构件装饰考究,雕龙画凤,还可以看到灰塑和飞檐。不少碉楼掩映于茂密的竹丛中,与周围民居、景色融为一体。请结合本文,从建筑形态和建筑理念两方面来分析开平碉楼是如何兼具中西建筑之美的。
2023-01-03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宋代家训的特点
家训指古代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宋代家训是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宋代的家训,专著加上单篇计百余种,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这些家训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可分为宋代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等类型。宋代家训集成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又有发展,如《集事诗鉴》将散文与诗歌融于一体。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则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的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者相关的家庭规范的活动汇集在一起,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如司马光的《家范》等。
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宋代由以前的门阀政治时期转变到官僚政治时代。选官以科举为主,宋代长久不衰的世家大族已经很少,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家族尤其是士宦家族积极地纂述家训,以期通过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家族成员修身、齐家,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达到兴旺、繁荣的目的。
宋代家训都有治生、制用的内容。其中,治生方面,以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最为详尽;制用方面,以陆九韶《居家制用》更为具体。宋人重视家庭治生,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密切关系,这也是维持大家族正常运作所必备的经济基础。此外,科举也需要经济支持。宋代家训一方面提倡家庭治生,另一方面提倡辩证的节俭,量入为出是其基本原则。宋人把简朴当作自家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但对公益事业,则主张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如“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造渡航者,宜随力助之”(袁采《袁士世范》)。宋代家训注重道德教育,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正、妇顺,即通过对家庭成员言行举止的规范,将儒家思想贯彻集中。除了道德教育外,宋代家训还重视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它知识教育,以提高子孙的素质。宋人家训中也涉及许多教育原则,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这两点对今天来说仍有借鉴意义。家族对子孙等家庭成员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首先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当好言相劝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其他的惩罚方式,如庭训、笞、杖、役、经济惩罚、不承认身份、告官、驱逐、移乡等。
家训的纂述,是为家族的兴旺长久,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有的宋代家训如范氏的《义庄规矩》及后续规矩还得到朝廷的许可与支持。家训、法律中都有儒家思想的渗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家训在强调修身、治家之后,仍然怀抱治国与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天下也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繁荣。所以在礼法社会之中,家训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家训与法律的出发点和目的还是略有侧重的,家训更侧重家庭的发展,而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
1.下列关于“宋代家训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家训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它汇集了宋及宋前历代的家训,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
B.宋代家训都有治生、制用的内容,提倡辩证的节俭,把简朴当作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但对公益事业,则主张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
C.宋代家训注重道德教育,倡导通过对家庭成员言行举止的规范,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正、妇顺等儒家思想贯彻集中。
D.宋代家训对子孙的训导首先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当好言相劝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庭训、笞、杖、役、经济惩罚、不承认身份等惩罚方式。
2.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家训发展史上,宋代家训是个重要阶段,其标志之一就是家训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了前代。
B.宋代选官以科举为主,一些家族为使其成员能科举入仕,积极纂述家训,这是宋代家训繁荣的重要原因。
C.为提高子孙素质,宋代家训既对子孙加强道德教育,又重视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的教育。
D.家训是为家庭的兴旺长久,而社会的长治久安又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繁荣。因此,家训并不违反朝廷的法律。
3.3.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重视家庭治生,这是宋人维持大家族的正常运作及参加科举考试经济基础得到保证的重要原因。
B.在宋人家训的诸多教育原则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这两点对今天仍然具有借鉴的意义。
C.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宋代家训在强调修身、治家之后,还提倡治国与平天下的崇高理想。
D.在礼法社会中,家训与法律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制订的出发点和目的方面又略有侧重。
2016-11-18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