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其他隋唐作者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 题号:932764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表兄弟之间话旧的诗,亲故久别,老大相逢,人世沧桑,感慨良多。
B.中间两联写话旧的内容,亲故重逢的欣喜和人生遭遇的甘苦都蕴含其中,道尽了种种往事。
C.尾联写“话旧”的结束,这结束预示着再一次的离别,句中“又”“愁”炼字精妙,写出了不尽的惜别之情。
D.这首诗从“醉初醒”起到“酒幔青”结,诗人和表兄一夜话旧,抒发了诗人对官场失意的感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下列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借景抒情,通过秋日萧条悲凉之景透露出羁旅行役的苦况。
B.颔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个“归”字写出来残云对太华山的依恋。
C.颔联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以“残云”的归来点染华山,用“疏雨”的过来烘托中条山,太华山和中条山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静中有动,意趣盎然。
D.颈联写出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东海与黄河一起咆哮,绘声绘色,意境壮阔辽远。
E.尾联在前三联充分描绘山水景物的基础上,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0-04-15更新 | 9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塑造了一个孤僻、不爱与人交往的小儿形象。
B.此诗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
C.全诗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栩栩如生的形象,言辞流畅,清新活泼,寥寥数语便绘出一幅童趣盎然的图画,颇具生活情趣。
2.诗中“遥招手”这是谁?为何“遥招手”?
2020-04-04更新 | 2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筝柱

朱湾

散木今何幸,良工不弃捐。

力微惭一柱,材薄仰群弦。

且喜声相应,宁辞迹屡迁。

知音如见赏,雅调为君传。

【注】①筝柱,就是筝上的弦柱。每弦一柱,可移动以调定声音。②朱湾,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性浪漫,好琴酒,放纵山水,不应征辟。③散木,无用的木材。《庄子·人问世》记载:“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或称为散材。”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说自己身为无用之木,没什么大用处,但能工巧匠却没有抛弃自己,自己十分幸福。
B.颔联说自己能力很弱,只能作为古筝的筝柱,非常惭愧,要想奏成音乐,还要依仗群弦。
C.颈联写筝柱因为能帮助琴弦发出和谐之声而喜悦,所以随看古筝被人搬来搬去,也不拒绝。
D.尾联直抒胸臆:如果有知音能欣赏我、重用我,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为国效力,报答恩人。
E.此诗与李商隐的《锦瑟》都通过乐器抒发情感。两诗相比,李诗的表达更为含蓄而朦陇。
2.这首诗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018-04-23更新 | 1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