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 题号:93816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高度重视“传神”,传统画论对此多有论述。在主题性创作中,要激发中国画的创造活力、时代活力,表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就要激活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

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有言:“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是对“以形写神”的创作方式进行的精彩又高度概括的总结。这种“胸有成竹”的创作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特色——捕捉物象的神韵;默记物象的音容特点;快速落笔,留住稍纵即逝的物象姿态和艺术感受。所画作品既能形似,亦复传神,对于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艺术表达,无疑具有显著优势。

能够传世的作品必传神。真正传神的作品,既是艺术写真,更是时代写照。只有在时代生活中“抓活鱼”,艺术才能拥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生动与鲜活。从时代、人民对主题性艺术创作的要求,思考“以形写神”在中国画史中的重要性,可以获得更深刻的体会。

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要想将物象刻画得新鲜而富有活力,画家必须合理运用与主题精神相谐适的表现手法,这既是时代精品的创作要求,也是审美意境的重要评价标准。从中国画的特性和发展脉络来看,中国画的生动性主要并不来源于逼真的写实效果,更多来自画家对于现实生活、大自然及其内部规律的悉心观察与感悟,以及对外界形象的主观意泉化艺术处理与塑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下,画家更应当深入火热的社会实践,用心体验,对新时代涌现的新题材和与之相应的艺术语言进行反复锤炼。

在这个反复锤炼的过程中,素材的搜集,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艺术升华尤为重要。要想抓到“活鱼”,艺术家首先要以充盈的情感与澄澈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增强内心对表现对象的充分认识,并将这种真实的情感带入创作过程,对画面内容进行意象化的观察和剪裁:对艺术形象重要的特征进行必要的强化,对不需要表现的东西有意识弱化甚至不画,从而充分凸显艺术感受。从本质而言,中国画创作者对于形象的把握,是对绘画整体思考后的主观表达。如果画家在创作时无选择、无情感投入地照抄物象,即使能在技法上做到无比细腻,也会失去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堕入机械描摹与制作的泥潭。这种作品可能极为逼真,但必然少了鲜活和灵动的艺术气质,难以打动人,更不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和思想启迪。因此,“逼真”并非中国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正如齐白石所言,绘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也是艺术精品与平庸之作的本质区别。

要想获得“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艺术效果,主题性创作还必须远离程式化。画家创作时若拘泥于成法的制作,则有程式化的嫌疑。程式化创作很容易让画家失去创造力——艺术独创的过程总是艰辛的,肯定不如以驾轻就熟的艺术形式完成创作那么轻松,因此,在注重传承关系的中国书画领域,缺乏真切艺术感受的程式化创作容易成为一种惯性。在技法娴熟和已有的观念基础上,中国画创作者要勇于摒弃习惯性的创作图式,保持艺术敏感度,将生活中感动心灵的瞬间完整记录下来,让内容与形式妥帖融合,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契合、刻记属于这个时代的视觉印象和审美情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7日,有删改)

1.下列最能体现中国画“以形写神”特点的一项是(       
A.画画要快速落笔,否则物象音容特点稍纵即逝。
B.作品“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C.艺术家反复锤炼作品,多方搜集素材。
D.作品境界在“似与不似之间”,表达出物象的神韵。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形写神”在中国画史中有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画创作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艺术表达,有着显著优势。
B.技法无比细腻的画作,如果只是照抄物象,也不是优秀作品;同样,技法粗糙但有选择、有情感投入,也可以成就高水平的作品。
C.中国画创作者对于形象的把握,是对绘画整体思考后的主观表达,所以艺术家可以对不需要表现的东西有意识弱化甚至不画。
D.艺术独创的过程总是艰辛的——缺乏真切艺术感受的程序化创作容易成为一种惯性,而突破这种惯性需要付出努力。
3.在“主题性美术创作”背景下,激活中国画“以形写神”的艺术传统对当代艺术家提出了哪些要求?分点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汉族的由来

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总得知道他最初的民族。现在世界上,固然没有真正单纯的“民族国家”。一个国家建立之初总是以一个民族为主体,然后渐次吸收其余诸民族,这是一定不移的道理。然则要晓得一个国家最古的历史,必须要晓得他最初的民族,也是毫无疑义的了。

建立中国国家最早的民族,就是“汉族”,这个也是讲历史的人没有异议的。然则汉族是从“有史以前”久已在中国本部的呢,还是从他处迁来,入“有史时代”,其形迹还有可考的呢?这便是“汉族由来”的问题。关于这一个问题的回答,要算是“西来说”最为有力。近来关于这一个问题的著述,要算蒋观云的《中国人种考》最为详博。但是他所举的证据,还不尽可靠,我现在且举两种证据如下。

其一,古书上说昆仑的很多。

《周礼·大宗伯》:“以黄琮礼地。”《郑注》“此……礼地以夏至,谓神在昆仑者也”。《周礼·大宗伯》:典瑞“两圭有邸,以祀地旅四望”。《郑注》:“祀地,谓所祀于北郊,神州之神。”《贾疏》:“案《河图括地象》,昆仑东南万五千里,神州是也。”入神州以后,还祭“昆仑之神”,可见得昆仑是汉族的根据地。

然则昆仑究在何处呢?

《尔雅》:“河出昆仑墟。”《史记·大宛列传》:“《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蔽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说文》:“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水经》:“昆仑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其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山海经》:“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

都以河所出为昆仑。河源所在,虽有异说,然都起于唐以后,不能拿来解释古书。要讲“古代所谓河源”,《史记·大宛列传》所谓“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而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其说自极可靠。那么,如今于阗河上源一带一定是汉族古代的根据地了。《书·禹贡》“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释文》“马云:昆仑,在临羌西……析支,在河关西。”《孔疏》:“郑玄云:衣皮之民,居此昆仑、析支、渠搜三山之野者,皆西戎也……郑以昆仑为山,谓别有昆仑之山,非河所出者也。”这一个昆仑,在如今西宁县的西边青海地方,和前一个昆仑无涉。所以孔疏特地申明一句道:“非河所出”,郭璞《山海经注》,也说:“言海内者,明海内复有昆仑山。”这个“海”是夷蛮戎狄,谓之四海的“海”,不是海洋的海。

其二,“汉族”二字,是后起之称,古代汉族自称。

他族称汉族,或说“华”,或说“夏”。《左传》戎子驹支对晋人,“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国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都是个证据。

近人因此附会到《列子》上头的华胥之国,固然不甚可靠。然而西史的巴克特利亚(Bactria),史记上称他做大夏,似乎是这地方的旧名。《吕氏春秋·古乐篇》:“黄帝令伶伦作律,伶伦自古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似乎就是这一个大夏。那么,阿母河流域,似乎也是古代汉族的居地。

以上两种说法,如假定为不谬,则汉族古代,似居今葱岭帕米尔高原一带,这一带地方,据人种学历史家考究,原是各大人种起源的地方。汉族入中国,所走的大概是如今新疆到甘肃的路。近来人多说,“汉族沿黄河东徙”。这句话,似乎太粗略。现在的黄河上源,在古代是氐羌人的根据地。总而言之,“汉族西来”,现在虽没有充分的证据,然而蛛丝马迹是很多的。将来古书读得更精,古物发现得更多,再借他国的历史参考,一定可以大为明白。这就要希望诸位的努力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历史的人都认为建立中国国家最早的民族,就是“汉族”。
B.要研究一个国家的历史,必须要知道他最初的民族。
C.作者认为从古书中可得知汉族出自昆仑,这是没有疑问的。
D.汉族的名称出现之前是被称为“华”或“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大宛列传》和《书·禹贡》的比对,是为了说明其中一个昆仑的说法是错误的。
B.作者举例安息和大夏为译音,是为了说明古代称汉族为“夏”证实了汉族曾居大夏。
C.昆仑和汉族称呼的考证,是在论证古代汉族迁徙的路线。
D.文章列举大量古书原文,且摈弃了唐以后古书和《列子》,体现了考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汉族西来的说法持反对态度。
B.文中对昆仑所在提出两种说法,一为阗河上源一带,一为甘肃青海。
C.西史的巴克特利亚曾经是古代汉族的居地。
D.文中的两个不同的昆仑都是古代汉族的曾居地。
2020-09-22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是反映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绝佳典范。从红楼女子的诗教,我们可以窥探出中国古代诗教在女性身上绽放出的零星光芒。

女性美德的培养是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处于矛盾之中,虽有一些开明之士从“由礼而通诗”的角度肯定女子研习诗文,但只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认为教女子识文断字有助于“见礼明透”。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体现出对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反击。红楼女子身份不同,地位悬殊,但唯有在诗词面前,她们有了乐趣,有了美好,有了平等,有了尊严。

红楼女子能接受到包括“诗教”在内的良好教育。元春入宫前自幼系贾母教养,贾府三春也都有专门的塾师,黛玉在进贾府前也有贾雨村作过她的私塾老师,宝钗读书识字较之其兄竟高过十倍。同时,贾府的读书环境和读书氛围为她们提供了良好的诗教环境。此外,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也为她们接受诗歌教育提供了方便,尤其是《牡丹亭》《西厢记》等优秀戏曲中的曲词诗句,更能够感染人,形成艺术共鸣。这些均可见当时富贵人家女子的启蒙教育情况。

在大观园中,诗教更是无处不在。诗歌是她们的生活方式,也是有趣的学习模式。大观园中五次结诗社;每逢节日庆祝更是要命题限韵写诗,评出魁首。这种结社做诗、联诗赛诗活动,是宝玉和女孩子们经常拿来闲遣时光的游戏。即使是最普通的女孩子香菱也习诗,在黛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实际上就是诗歌创作中面向现实、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教育过程,对女子诗教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红楼女子因足不出户,其诗词创作往往多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如黛玉的《桃花行》《秋窗风雨夕》和宝钗的《咏海棠》《忆菊》。这些诗作往往表现出女子细腻的内心和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在诗歌风格上,除宝钗的“含蓄浑厚”“温雅沉着”外,整体上都偏阴柔,如黛玉的《葬花吟》。在作诗手法上常引用或化用唐人诗句,如黛玉的“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化用了白居易的“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薛宝钗在《牙牌令》其四中的“水荇牵风翠带长”引自杜甫的《曲江对雨》。

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指出:“清代学术之盛,为此前所未有,妇女也得沾余泽。”此时期女子教育的内容涉及广泛,以诗词教育最甚。其原因是女子比较感性,诗词的艺术魅力与女性自身的心理特性相契合。据统计,专门收录清代妇女诗集的作品就有多部,可看出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

红楼是明清女子诗教一隅。纵观明清之际,虽然正统礼教观念始终压抑着女子的才情与热情,但是思想进步的大家们,为女子读书而辩护,并亲自任闺塾师,使得越来越多的女子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出现了大量以诗才彰显的女子,如有着“林下风者”之誉的黄媛介、江南才女吴藻等,她们著作存世的背后,无疑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选自刘娜《<红楼梦>中的女子“诗教”》,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体现中国古代诗教光芒尤其是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典范。
B.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是当时富贵人家女子接受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方式。
C.红楼女子的诗教既有贾府读书环境的影响,也有在生活中学习切磋的因素。
D.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依然沿用了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红楼女子的诗教典范为例,文章指向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矛盾。
B.“香菱学诗”的例子证明了学习交流对女子诗教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C.文章从内容、风格和作诗手法等角度阐述了红楼女子的诗歌创作情况。
D.清代女性诗人和妇女诗集的大量出现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重要证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之际,更多女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得益于思想进步的大家们所做的努力。
B.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与女性的心理特性相关,也是女子诗教发展的必然结果。
C.红楼女子主要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和借鉴前人诗作的方式来提升创作水平。
D.红楼女子摆脱了正统礼教观念的束缚,因而彰显诗才,表现出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
2020-12-01更新 | 1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之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唐朝诗人李贺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论文字下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的“走样”,指的是文字所要传达的情意与最终所要表达的情意能够全部吻合。
B.文字是间接的说话,会引起他人的误会,因而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C.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它会使人和人之间的情意公式化,从而束缚人们对情意的表达。
D.表情、动作、声音、文字都是传情达意的象征体系,只是后二者比前二者更为直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将文字和语言作比较,证明了使用文字时讲究文法和艺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B.第五段例举李长吉呕心沥血苦吟的典故,旨在论证的是人们的传情达意为语言所束缚。
C.文章从文字的缺陷和乡土社会的特点两个方面,阐述乡土社会舍弃文字的缘由和依据。
D.文章阐述乡土社会对待语言的态度,进一步说明了乡土社会无需文字的现实合理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利用文字进行写作时,如果能够讲究文法,讲究艺术,就可以做到完全地传情达意。
B.因为当下传真技术能够让人们超越时空辅助语言来传情达意,所以文字不再为人们所用。
C.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不是“愚”的表现,所以只强调教会乡下人识字是远远不够的。
D.在熟人中我们的话少,是因为大家彼此熟悉了解,能够直接会意,就显得语言表达是多余。
2020-11-25更新 | 1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