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0 题号:94132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人应该如何回应时代的呼唤,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新的传播手段,让诗歌这种曾是少数精英写作的“文学皇冠”艺术,变成了大众传情达意的工具,繁荣和杂芜共存,多样与无序同在,先锋与通俗携手。诗歌这门艺术,其边界被各种突破和探索改变,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一种面貌模糊的快餐产品。更有激进者和无知者进行无底线的尝试,以惊世骇俗的语言涂鸦从事所谓的诗歌写作。因此,真正热爱诗歌并坚守诗歌精神的诗人们,在今天需要更加努力回应时代的呼唤,写出无愧时代的诗篇,这是诗人的天职与担当。

努力提升诗歌精神的时代高度,是中国诗人特别是百年新诗历史所证明的诗之大道。百年中国新诗的发展,就是真实地记录并表达了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争取自由解放的百年心路历程,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情感史。中国新诗在民族危亡和社会变革的每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代表性的诗人和里程碑式的诗篇。在“五四”时期,胡适、郭沫若、徐志摩、冰心等,都是开一代风气的大家。抗战时期,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等一大批诗人的作品,记录了中华民族危亡时用血肉筑起长城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以及郭小川、公刘等诗人的作品,记录了一个站起来的新中国所激起的浪漫情怀。直到改革开放,重新歌唱的牛汉、绿原等老诗人,以及舒婷、顾城等青年诗人的作品,呈现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中国重新焕发青春的气象……坚守中国新诗与时代同行的初心,不忘中国新诗与中华民族同呼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鼓与呼的使命,中国诗歌一定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无愧时代的伟大诗篇。

努力开拓诗歌题材的社会深度,是中国诗人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所做的最重要工作。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间,诗坛空前繁荣纷杂,而创作主潮深化了中国诗歌的题材。自20世纪末以来,对外开放让中国年轻一代有机会接受现代文学思潮,中国孕育了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呈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向下面对脚下土地的写实主义,经过近四十年多次流变而成为诗坛主要的新写实主义诗潮。这些作品不拒绝在表现手法上向西方学习,但诗歌的元素和资源是目光向下,面对本土,表现大众生活,为普通百姓呐喊,同时强调自我独特的创作风格,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及物写作与表现自我之结合,成为诗坛的新主潮。而坚守古典诗歌的传统,坚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传统,在诗坛也没有缺席。他们用文言创作的格律诗词表现社会生活,他们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

努力锤炼诗歌语言的艺术精度,是每个中国诗人的天职与担当。诗歌是一门与语言有关的艺术。悠久的诗歌发展史,也是诗歌语言越来越典雅精美并且富于活力的过程。《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近现代出现的新诗等中国诗歌的语言运用,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美绝伦,成为我们民族气质的体现。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鲜活且有生命的语言,拒绝粗鄙低俗的诱惑,拒绝空话套话的侵蚀,不仅考验每个诗人掌握语言的分寸和技巧,更能呈现诗人文化修养的成色。

(摘编自2019年9月11日《光明日报》叶延滨《回应时代的呼唤是诗人的天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的进步与技术的发展,让中国新诗成为中国人百年来振兴中华的情感史。
B.回应时代呼唤,是百年新诗史上产生代表性诗人和里程碑式诗篇的重要原因。
C.新写实主义诗歌深化了当代中国诗歌的题材,特点是呈面对世界的向外姿态。
D.只有向中国古典诗歌和现代优秀诗歌学习语高技巧,才能锤炼好诗歌的语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诗人应如何回应时代呼唤、创作优秀诗篇。
B.文章从当下诗歌创作入手,着重梳理了中国新诗的百年发展历程,以期总结经验。
C.文章以胡适、艾青等著名诗人为例,指出他们坚守了中国新诗与时代同行的初心。
D.文章以改革开放以来诗坛繁荣的事实,反映了诗人在开拓题材社会深度方面的努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和新传播手段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与繁荣,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诗篇,诗人必须坚守诗歌精神。
B.真正的艺术家应扎根于民族大地、与时代同行,牢记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创作出无愧时代的艺术作品。
C.历经流变的新写实主义诗歌成为当今诗坛的新主潮,但它强调自我独特风格,难以产生出里程碑式的诗篇。
D.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与文中坚守与时代同行的创作理念是相通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谁也不敢否认这俗语多少是中国人的信条。其实抱有这种态度的并不只是乡下人,就是所谓城里人,何尝不是如此。扫清自己门前雪的还算是了不起的有公德的人,普通人家把垃圾在门口的街道上一倒,就完事了。苏州人家后门常通一条河,听来是最美丽也没有了,文人笔墨里是中国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没有比苏州城里的水道更脏的了,什么东西都可以向这种出路本来不太畅通的小河沟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厕所。明知人家在这河里洗衣洗菜,毫不觉得有什么需要自制的地方。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

材料二:

西洋的社会有些象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以下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为什么呢?——这种小河是公家的。
A.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B.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喝口水吗?
C.我要到高原的湖边去,寻找我童年的崇拜物——蓝天上的鹰们。
D.他很大了,——并且以为他的母亲早就死了的。
2.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处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中国俗语有“一表三千里”,也有“一堂五百年”,请解释“表”和“堂”的含义并简述俗语缘由。
2023-01-15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政德,即为政之德,既指以德作为治国的原则,也指为官者应具有的德行。中国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认识,在政德教育实践中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此后,政德思想经由历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的不断丰富,贯穿于学术研究、人生修养、治国实践等方方面面,嵌入了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国家治理结构中。在实践中,历朝历代通过家训教化、学校教育、公文诏书等形式,传播政德思想,对国家治理产生了积极作用。

家训教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训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家训有十余万种。家训的内容涉及修身处世、为学为政方方面面,其中包括大量政德教育的内容。如,诸葛亮告诫子女“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南北朝时期颜之推认为要“以行为教”“以学为教”“以身为教”。他写的《颜氏家训》要求子女勤学、自律、重义、务实。“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君子立身处世,贵在能够对旁人有益处,不能只会高谈阔论,否则就会浪费国家资财。

教育考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与道德密不可分,为学的目的在于成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担当治国、平天下使命的君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汉唐以来,无论官学、私学,均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科书。国家选任官僚也以修习儒家经典所达水准为主要标准。正己修身、清廉为官、重义轻利等价值观通过学校教育的经典研读和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内化为即将入仕者的君子人格。此外,历代帝王也经常用策试、考试的方式促使为官者时刻坚守政德。秦代的《为吏之道》中就包含了要求官吏忠诚、清廉、审慎、喜善、恭敬的内容。汉代察举科目中包含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其要义就是“公、能、智、勇”等道德标准。唐代吏部有考功司,以“德义”“清慎”“公平”“恪勤”所谓“四善”来考核从政为官道德。

公文诏书。西周时期,周公吸取商灭亡的教训,提出了“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修德配命”的观点。以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将修德性行德政作为重要的价值目标。帝王大臣往往将政德教化寓于传达政令的公文诏书中。汉唐以来,很多皇帝诏旨及政府文告中都包含阐述君民关系、以民为本等德治理念,品评官员道德品行等政德方面的内容。比如,汉文帝《匈奴和亲诏》:“朕既不明,不能远德,使方外之国,或不宁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圻之内,勤劳不处,二者之咎,皆自于朕之德薄而不能达远也。”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陈情表》极陈孝亲之义,“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感动了晋武帝,也成为后世培养官员“孝”“忠”德性的教科书。唐太宗在《命皇太子知左右屯营兵马事诏》中先肯定太子李治“忠孝成德,志业光茂”,而后才是任命的内容。

(摘编自鄯爱红《中国古代如何进行政德教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德思想由于不断丰富并贯穿于学术研究等方面,因而嵌入古代的国家治理结构中。
B.中国古代的家训有十余万种,涉及修身处世、为学为政,包括大量政德教育的内容。
C.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在培养读书人道德操守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D.古代皇帝诏书在发布政令和任命的文字前,要有关于为官应恪守道德操守的训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德”是文章的核心概念,开篇首先对这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简明诠释,然后概述政德思想的传承,引出本文中心。
B.文章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家训教化教育考核、公文诏书三个方面,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并列关系。
C.大量引用古代文献是本文一大特点,如引用古代家训、官箴、诏令,有力支撑了文章论点,同时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D.文章以西晋李密《陈情表》为典型事例,并援引其中文句,意在论证古代为官者要具备忠孝两全道德品质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周“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修德配命”“惟德是辅”等政德理念,为以后历朝历代统治者注重为政以德起到先导作用。
B.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包括大量政德教育内容,这些政德教育内容在齐家中颇受重视。
C.从古代选任官吏的标准看,德性居于首位,一个官员,哪怕他有卓越的理政才能,如果德性缺失,必将是德不配位的。
D.文中提到汉文帝和唐太宗的诏书,这两份诏书虽目的不相同,但在告诫为官要注重德行操守、以成大业方面是一致的。
2021-04-27更新 | 1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国网络文学发轫于20世纪80、90年代,其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布朗大学开发的超文本编辑系统。中国网络文学的问世时间晚于美国,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后,中国开始出现本土网络文学,并迅速发展。

自中国入网的20年来,网络文学以“中国速度”在发展。据中国作协于2018年5月17日在杭州网络文学周上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2017)》披露: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络文学用户3.78亿,其中手机用户3.44 亿。国内45家重点文学网站的原创作品总量达到1646.7万种。而作为网络发源地、最大经济体、出版强国的美国,网络文学产业的发展并不强势,规模很小,也没有相关的产业延伸。至今为止,网络文学在美国发展还处于较原始状态。

美国网络文学虽然发展缓慢,却在创作风格上与中国截然相反。美国网络文学具有先锋文学的特点和开创精神。在创作上追求打破传统模式,借用现代网络技术,颠覆传统阅读体验,以超文本、超媒体、交互小说为代表。在题材上美国网络文学有其奇特的克苏鲁神话体系和蒸汽朋克风格,具有怀旧和虚构的特点。中国的网络文学在创作风格上普遍缺乏创新精神,更像是单纯地将在纸张上的创作放到了网络上,然后借助网络来传播,体现出向传统回归的特点。在题材上是儒释道、二次元、修仙玄幻、西方魔幻、都市生活、历史架空、科幻灵异、穿越异界、军事体育等多个题材的杂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迅速发展引发社会各种思潮和文化的碰撞都交融到了网络文学之中,故而体态庞大百家争鸣。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网络文学中具有大量西方色彩,而美国网络文学中却很难看到东方元素。以阅文集团旗下的起点中文阅读网2018年12月份的原创风云榜为例,排名前100中,明显地以外国文化元素为主导的小说共有17部,其中美国文化元素占主导地位的小说就有12部。

美国网络文学在文学题材、风格、方式和阅读体验上都追求创新,注重对小说阅读方式的改变,并充分借助网络媒体的新技术。美国网络文学从超文本、超媒体到近几年的对话式小说,均具有颠覆传统小说阅读方式的变革性,而中国网络文学偏重追求商业价值,注重如何在大浪淘沙的市场中存活。一言蔽之,中国网络文学追求“爽感”的阅读体验,即那些现实无法实现的愿望在小说的虚构世界中得到象征性满足,之后产生强烈愉悦感以慰心灵、宣泄痛苦。中国网络小说的篇幅长,作品通常会连载一年左右,读者的订阅、即时评论和留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章情节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网络小说都不单单是作者一人的智慧,而是群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种群体性的创造过程使得文章往往偏向于追求“爽感”。而描述现实苦难、痛苦、彷徨的悲剧式小说,在网络文学中屈指可数,大抵因为他们阅读的目的并不追求思想的深度和现实的严肃,而是希望得到占有感、爽快感和优越感的满足。

综上所述,我们为中国网络文学的高速发展而欣喜,同时也认识到当今中国网络文学存在着大而不精的问题。数量多并不意味着精品多。中国网络文学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提高自身质量,少些荒诞、粗俗的构思,多一些对现实的思考;少一些同质化的文章,多一些创新性的探索;少一些对阅读“爽感”的追求,多一些直面困难的勇气。

(摘编自史海兰、唐渠《跨文化视域下中美网络文学之比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中国网络文学起步晚于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迅速,展现“中国速度”。
B.美国网络文学产业规模不大,相关产业链少,虽起步较早,但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
C.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风格回归传统,题材涉及儒释道、历史、军事等多内容的糅合。
D.为了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愉悦感,中国网络文学在创作时完美避开了悲剧形式的小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及中国网络文学的高速发展,同时也指出了中国网络文学所存在的问题,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B.文章从网络文学的题材、创作风格、阅读体验三方面进行比较,论述了中美国网络文学发展的差性。
C.文章举了起点中文原创风云榜数据的排名,旨在论证中国网络文学创作中中西文化交融的观点。
D.文章最后一段从认可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角度出发,提出进一步发展的相关要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网络文学既具有先锋文学的特点,又具备了开创的精神,这些都体现了其网络文学追求创新的理念。
B.中国网络文学中出现了大量西方文化元素,说明中国网络文学在创作风格上过于重视借鉴而缺乏创新精神。
C.中国读者对网络小说的关注影响网络小说作者的创作,所以说网络小说都不是作者一人的创作结晶。
D.当下中国网络文学唯有切实提高自身质量,遵循规律,改革创新,拓展媒体传播渠道,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2020-02-13更新 | 5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