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41 题号:9500004

即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这是因为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这表明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在某一时刻对系统作非常微小的改变,系统的未来行为很快会变得完全不同。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在不稳定或混沌的系统中,一般地存在一个时间尺度,初始状态下的小改变在这个时间尺度将增长到两倍。在地球大气的情形下,这个时间尺度是五天的数量级,大约为空气绕地球吹一圈的时间。人们可以在五天之内作相当准确的天气预报,但是要做更长远得多的天气预报,就既需要大气现状的准确知识,又需要一种不可逾越的复杂计算。我们除了给出季度平均值以外,没有办法对六个月以后做具体的天气预报。

我们还知道制约化学和生物的基本定律,这样在原则上,我们应能确定大脑如何工作。但是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这样,尽管我们知道制约人类行为的方程,但在实际上我们不能预言它。科学不能预言人类社会的未来或者甚至它有没有未来。其危险在于,我们毁坏或消灭环境的能力的增长比利用这种能力的智慧的增长快得太多了。

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绕着太阳公转的行星的运动似乎最终会变成混沌,尽管其时间尺度很长。这表明随着时间流逝,任何预言的误差将越来越大。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可能预言运动的细节。我们能相当地肯定,地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和金星相撞。但是我们不能肯定,在轨道上的微小扰动会不会积累起来,引起在十几亿年后发生这种碰撞。太阳和其他恒星绕着银河系的运动,以及银河系绕着其局部星系团的运动也是混沌的。我们观测到,其他星系正离开我们运动而去,而且它们离开我们越远,就离开得越快。这意味着我们周围的宇宙正在膨胀:不同星系间的距离随时间而增加。

1.下列不属于“我们不能预言遥远的未来”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知道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
B.物理方程的解会呈现出一种称作混沌的性质,方程可能是不稳定的。
C.制约大脑的方程几乎肯定具有混沌行为,初始态的非常小的改变会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
D.宇宙的运行也可能有其混沌性,我们的认识受时间尺度的限制。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因为在不稳定或混沌的系统中,方程也可能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准确地预言十分困难。
B.虽然人类对人类社会不能准确预言,但这不影响人类在非常大的尺度下预言宇宙的未来。
C.我们目前知道了化学和生物学的基本定律,这使我们能确定人类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D.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人类的行为对宇宙的影响微乎其微。
3.本文在论述过程中,采用了一些生动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改变旋转轮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即使我们知道了制约宇宙的有关定律,我们仍然不能利用它们去预言遥远的未来”。
B.“在地球大气的情形下,这个时间尺度是五天的数量级,大约为空气绕地球吹一圈的时间”,用拟人手法形象说明人们没有办法对具体的天气预报做出准确的预报。
C.“宇宙的其他地方对于地球上发生的任何事物根本不在乎”,用拟人手法说明在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可能预言运动的细节。
D.作者举地球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和金星相撞,但不能肯定在十几亿年后不会发生碰撞的例子是采用了例证法,说明准确预言未来的困难。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中国票房榜亚军,“哪吒故里”之争再次引发热议。据报道,已有至少 5 个地区公开宣称,自己是货真价实的“哪吒故里”。哪吒出世的陈塘关、闹海的九湾河、显圣的翠屏山祖庙等神话场景,都在现实中被“考证”出了确切的地址。

作为我国传统学术中的重要方法,考据之学的特点在于实事求是、无证不信,而考证名人故里正是考据学的内容之一。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也是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理与挖掘。但也要看到,当前一些地方的名人故里之争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有的是神话人物、虚构角色,争论纯属无中生有;有的罔顾价值导向,连“污点名人”的籍贯也要争上一争。

历史文化名人故里、故居、文物,记录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在全民旅游时代,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地域人文历史资源备受关注。但盲目争夺名人故里,实际上打的还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算盘。借电影放映再度走热的故里之争,划块地、建个庙、办个节、立个像的“故里模式”,往往流于蹭热度变现、低水平修建、同质化开发。加上配套设施跟不上、IP 挖掘浮于表面,很难给游客带来美好的体验。早在 2010 年,原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就下文叫停恶俗名人故里炒作,不宣传有争议未认定的名人故里、不命名虚构人物故里。但在利益的驱动下,类似的歪点子、快法子仍不时出现。

哪吒故里是假,但文化传承是真。哪吒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人物,存在相对集中的崇拜地和传播地,群众喜爱与民间信仰,使得一些地方确实成为哪吒的“文化之乡”,由之而生的传说、建筑、戏曲等文化元素,有着非凡的地域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应当避免生搬硬套、东拼西凑,深入挖掘、加工再造本乡本土的资源,才能形成真正有内涵、有特色的文化景观。

城市乡村,拥有文化资源固然可贵,更要有文化的自觉。为炒一时话题、捞一笔横财而罔顾历史事实,终是立不住脚的。不忘本来,方能开创未来。如果淡忘了此方水土的历史文化,却因为无中生有的文旅项目模糊了地域文化的特质,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从学术研究到非遗传承,从配套设施建设到特色项目创新,静下心来做好文化建设的实事,才是真正谋发展、惠民生的良策。

(摘编自王玉琳《有文化资源,更要有文化自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哪吒之魔童降世》成为中国票房榜亚军之后,人们运用传统的考据之学的方法确认了陈塘关、九湾河、翠屏山祖庙等地址。
B.“污点名人”的籍贯等不能成为区域文化资源的整理与挖掘的内容,因为“污点名人”本身的价值导向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C.哪吒故里的真假,不能等同于一些地方由于群众喜爱与民间信仰而产生的传说、建筑、戏曲等“哪吒文化元素”。
D.要想形成真正有内涵、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景观,就要尊重此方水土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加工再造本乡本土的资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论题是“哪吒故里”之争带来的地域人文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
B.文章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出论题,结尾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主张,逻辑严密。
C.文章在论证时,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手法,说理充分。
D.作者指出了名人故里之争的盲目性,但也注意与真正的文化传承相区别。
2020-05-13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有从具体的事件中,人们才会准确打捞对某一年的公共记忆。而这些事件,在互联网时代,往往表现为一年之中的热搜词。我们在热搜词里读懂中国。近日,基于网民搜索大数据而生成的热词榜单正式出炉。这份榜单与我们在2020年的感受若合符契。新冠肺炎、疫情、复工复产、全面小康、中国火星探测、直播带货、国内游……年度大事件纷纷上榜,为我们这一年“总结陈词”,也刻画着2020年的真实面貌。

用一个词来总结这份榜单中的中国,那就是“韧性”。2020年的中国不容易,但恰是凭着这种“韧性”,中国在困境中进发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量,于危机中育出新机。

在众志成城的抗疫中,国人显露出英勇无比的韧性。我们万众一心打赢了武汉保卫战,成功阻击本土疫情,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零星散发疫情被精准控制,中国成为全球抗疫最成功的国家。成功阻击疫情,彰显着中华民族性格中长久以来的韧性传统,这是中国先于其他国家走出本土疫情的重要原因。

韧性,是植根于国人血液中最重要的民族性格之一。中国文明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断流,就是因为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有着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次危难。在2020年的疫情中,我们同样经受住了考验。

民族性格的韧性,还投射到国民经济的韧性上。在热词盘点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复苏能力。疫情肆虐之时,中国经济也受到波及,经济发展遭遇相当程度的挑战。但正如“复工复产”成为2020年度热词,中国经济的韧性决定了其不会轻易言败。2019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供应链体系健全、产业配套能力强、生产组织高,这些都构成了中国经济迅速恢复的基础条件。

除了积淀雄厚,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困境之中,中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畅通内循环。在疫情中我们看到,直播经济、外卖经济、线上办公、在线教育等创新经济冲上风口,成了拉动中国经济复苏的新增量。如此种种,都描摹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底色。

这份关于2020年的热词榜单,总结了中国在这一年中所经历的困难,也见证着中国如何在强大的韧性中逆风而行。未来,中国前行之路可能仍将不甚平坦,也会遭遇压力,但有这种韧性在,中国就会不断前行。

当我们度过非同寻常的2020年,回首发现,国与民的力量,都彰显出一种韧性品格。爬坡过坎,迎难而上,我们将穿越荆棘之地,走向更加开阔的未来。

(摘编自韩丹《在热搜词中见证“韧性中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能够先于其他国家走出本土疫情,这与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B.中国文明历经千年而不断流,这使得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有着不屈不挠的韧性品格。
C.在疫情肆虐之时,中国经济具有强大的复苏能力,主要因为中国拥有全部工业门类。
D.2020年我们过得非同寻常,但只要我们具有韧性,中国未来的前行之路就会一帆风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二两段由2020年度热词榜单正式出炉一事引出论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B.文章列举我们万众一心打赢了武汉保卫战的例子,论证了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韧性传统。
C.文章论述国民经济的韧性时从基础条件和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层次分明。
D.文章脉络清晰,围绕观点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证,三个角度之间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热搜词是在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并从一年内的具体事件中产生的,它是人们对这一年的公共记忆。
B.2020年,中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中国在韧性中逆风而行,新冠肺炎、复工复产、全面小康等热词就是见证。
C.如果没有建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的复苏可能会受到影响。
D.中国人最重要的民族性格是“韧性”,“韧性中国”概括出了中国人在性格与文化上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2021-03-04更新 | 6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

在文学阅读中应注意培养下列几种意识:

文化的挖掘意识。文学反映的是人学、是社会学,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厚的人类社会文化知识。读周作人那些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的美文,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恬淡从容、庄谐并出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今人古籍、宇宙昆虫乃至故乡野菜、北京茶食的文化知识;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高老头悲苦的命运,而且体察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文化心态。文化的挖掘意识就是对文学作品中写作主体在特定时代的心灵状态、生命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感悟。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不仅要读作品,还要读与作品相关的资料:作家传记、创作手迹,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这些与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对解读作品大有裨益。

文化的反思意识。反思是一种再思考。学生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阅读理解、阅读感受以及阅读判断进行分析思考的一种心理需求和习惯。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中反映的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人与人交往沟通情况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必然与作家不同的文化取向和文化理想有关。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作品,它作为文字符号总是负载着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深入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成为一种“底色”,学生通过艺术文本内部反观作品文化思想、文化意义,就是寻求这个“底色”的过程。有些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了浓郁的文化反思意识:鲁迅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老舍则通过北京市民社会这个独特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体现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但多数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是需要读者经过反思才能体悟到的。读者需要透过人物事件、故事情节本身去体察、探究它们存在的缘由,透过故事表象去思考深含其中的创作动机、创作旨向以及支撑作品存在的文化根基、文化底蕴。反思意识是使作品解读走向深入的一条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的有效方法。

文化的对比意识。文化对比意识就是指把两部作品或一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的思维方法。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两篇(部)以上的文章、作品放在一起研读,逐步提取内容要点,归纳表达特色,比较分析其共同性和特殊性。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摘编自陈静《浅论培养文学作品阅读中的文化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是人学和社会学的反映,因此,阅读文学作品能让人了解丰富的人类社会文化知识。
B.阅读文学作品,既要读原著,又要读作家传记、创作手迹,了解相关时代背景和社会风尚。
C.对文学作品的文化意义的反思,就是通过艺术文本内部反观作品的文化思想和文化意义。
D.文化对比意识是指把不同作家的作品或一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对照和鉴别的思维方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引用泰勒的话,指出什么是“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的范围,引出下文论证。
B.第三段,先指出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并举例加以论证,然后对文化的挖掘意识进行阐说,最后指出挖掘方法。
C.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样,既有引用论证,也有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更有举例论证,因论证角度有别,所以并无重复累赘之感。
D.文章全文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从文化的挖掘意识、文化的反思意识、文化的对比意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形成并列式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读巴尔扎克的作品,不仅能看到高老头悲苦的命运,还能体察到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兴衰和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文化心态。
B.鲁迅的作品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可见从灵魂深处唤醒国民是鲁迅小说的重要主题。
C.培养文化对比意识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于比较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积极主动的阅读。
D.只要运用文化的挖掘意识、反思意识和对比意识来阅读文学作品,就能全面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2020-07-30更新 | 2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