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设考点 >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2 题号:95066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群”与“众”密切相关,“群”本身就有“众”或“众多”的意思。《国语·周语》讲:“人三为众。”正是由于“群”与“众”相近,所以形成了“群众”组合词,代表“许多人”“众人”。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例如,《荀子》:“群众不能移也。”进入20世纪,“群众”与“人民”“大众”等基本同义。

先秦儒家不乏“众”的论说,某种意义上发展了一种“众论”。孔子的“众论”极富特色、涵意深刻,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在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则主张爱众。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民众的爱。为此,孔子对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对于孟子来说,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与众同乐”他认为,“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而在“与人乐乐”中“与少乐乐”又不如“与众乐乐”。体现了爱民众的责任担当。

二则强调济众。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仁者能够做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如果广泛地给予人民以好处,又能接济广大的民众,不仅属于仁者,甚至就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孔子这里对仁的诠释,包含着对仁者爱民济众的政治道德要求。

三则倡导得众在教学过程中,孔子不但指明了“仁”为“爱人”和“知”为而且阐明了真正的智慧之人应当是“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对此樊迟不理解,孔子弟子子夏解释:舜汤之所以拥有天下,就在于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使得心存不仁不义心的人远离。“选于众”就是“得众”,就是“尊众”,体现了原始民主精神。

四则提倡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孔子弟子子张从人际关系角度阐明了“容众”的责任伦理。子张认为,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君子既尊重贤人又能容纳众人,既赞美善人又同情能力差的人,显然,子张所倡导的是普遍交往准则,追求的是“尊贤容众”的责任美德。

无疑,儒家所彰显的安众、得众、济众、容众等群众责任观,由于缺乏现实经济政治基础而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成分,但它毕竟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对民事民疾的同情之感,对民众力量的认同之心,因此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摘编自涂可国《得众济众——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与“众”意义相近,20世纪后,“群众”与“人民”“大众”基本同义。
B.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他向弟子提出了孝悌、谨信和泛爱众等责任伦理要求。
C.孟子认为爱众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与众同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D.儒家所彰显的群众责任观,表达了对广大民众的关爱之情,广为古代帝王所提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荀子》中的句子为例证明古典文献存在“群众”一词的使用现象,有、说服力。
B.文章先阐述“群”与“众”的关系,再引入对儒家视野中为政者群众责任观的论证。
C.文章采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分析先秦儒家关于为政者的群众责任观。
D.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来论证论点,最后指出群众责任观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的“众论”极富特色、涵意深刻,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群众责任观念。
B.舜、汤注重从人民大众当中选贤任能,注意“得众”,体现了原始的民主精神。
C.子张觉得不论一个人可交不可交都应当与之交往,表明了子张倡导普遍交往准则。
D.“容众”与“宽则得众”一脉相承,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尊重贤人,又要能容纳众人。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村古镇是一个综合的多维空间概念,它既是一个传统的居住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文化载体和文化空间的概念,还是一个经济生产复合体的概念。由于中国古村古镇的地域分布差异大,古村古镇的特点各异,文化内涵的程度不同,保护与传承价值不一,因此,古村古镇的保护必须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古村古镇的保护可以根据具体规模的大小和相关政策的要求,选用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保护、历史街区保护、重点文物建筑和设施保护等;也可以根据呈现的环境,选择活态博物馆保护、静态博物馆保护、虚拟博物馆保护;也可以根据呈现的方式,选择实体环境保护、文字记录保护、数字化保护、空间技术实时监测保护等。数字虚拟博物馆保护和空间技术实时监测保护是信息化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古村古镇保护技术的快速发展方向。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是长期困扰古村古镇永续发展的现实问题。所有专家学者、社会人士、政府管理者和参与企业,必须高度认识古村古镇保护的重要价值,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没有有效的协同保护就不可能有古村古镇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古村古镇的保护不是简单的建筑和文物的静态保护,而是包含原住居民生活的相对活化的协同保护。古村古镇的活化不应局限于旅游和商业的目的。古村古镇文化资源的多方位永续利用是古村古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古村古镇协同保护的核心是保护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及其文化景观基因。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真性就是要保护传统村镇中有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聚落的整体格局、街巷风貌、民居风格、特殊民俗及原生环境等。保护古村古镇的文化景观基因就是要保护和挖掘各个古村古镇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乡土记忆。保护乡土文化的原真性及其文化景观基因就是为了确保其地域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和地方感。

从长远来看,保护古村古镇必须依靠立法,我国目前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有助于古村古镇保护在法律层面上的推进,但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细节。要加强对有利于古村古镇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做到有法可依,同时加大执法保护的力度。

古村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目标是打造历史与现实相辉映且充满乡风乡情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始终贯穿着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思想,这种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思想,不仅为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的建造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为中国未来充满人性关怀与和谐理想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信,关注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的理念与行动,将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众的期待和欢迎,这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确保“记得住乡愁”的具体行动,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村古镇是一个综合概念,是一个包含传统的居住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多维空间,是一个文化载体,也是一个经济生产复合体。
B.因为古村古镇存在地域分布的差异,所以它们的文化内涵、传承价值不一,这决定了古村古镇在保护的形式和途径上要多样化。
C.保护与发展古村古镇之间存在的矛盾,是长期困扰古村古镇永续发展的实际问题,而所谓“保护”并不是指对建筑和文物的静态保护。
D.古村古镇的保护应包含原住居民生活的相对活化的协同保护,古村古镇的活化不是以旅游和商业为目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古村古镇的保护,文章多角度并列式地论证了多样化的保护形式和途径。
B.假如没有古村古镇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就不可能有古村古镇文化资源的多方位永续利用。
C.文章将协同保护古村古镇分为保护传统村镇中有代表性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主要方面,并论证了保护和挖掘古村古镇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乡土记忆。
D.文章提出了保护古村古镇的原真性的标准,要特别注意保护聚落的整体格局、特殊民俗及原生环境等,其目的是确保地域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和地方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保护与发展古村古镇,要致力于打造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且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思想的人居环境。
B.历史与现实相辉映且充满乡风乡情的人居环境中蕴含的思想为中国未来的人居环境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C.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是我们保护古村古镇的长远之计。
D.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关注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
2021-01-07更新 | 6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脂砚斋的私人化的特殊经验,虽然未必就能对作品的深意作出最恰当的揭示,也未必能保持分析所需要的冷静和客观,但如脂砚斋那样从文本潜在的诗味出发,从情的角度来与作者产生价值取向的呼应,这一阅读立场的确立,为正确估价《红楼梦》的经典性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一般认为,早期《红楼梦》是从《风月宝鉴》改造而来的。这种改造,总体上看是朝着反映的生活而更宽广,表现的思想更深刻的方向发展的。在发展过程中,过于专注于男女情事的描写被大大压缩了,而狭义上的男女之情向着更宽广的文化意义上的感情拓展着。

但是,当这一版本成为书商谋利的主要工具时,在文字的整理中,那些男女的情事,有许多地方都被或暧昧或直露的添加和改动,从而引导读者去想入非非。王熙凤与贾蓉见面时的诡秘一笑,乔菱与宝玉见面的脸一红,乃至宝玉去探望病中晴雯所遭遇的尴尬,类似的细节或者情节改动,或许多多少少可以在潜在的商业化运作中得到一种解释。类似的文字改动,包括三家评本对妙玉用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泡茶,那一个“仍”字的揭示,以暗示妙玉与宝玉关系的暧昧。既可说是评点者的心细如发,也可说是评点者心中装有消费者后的一种吊胃口、故作神秘的行为、而《红楼梦》中耐人寻味的诗意,也可以通过炒作式的揭秘来为商业利润的寻觅推波助澜。这种反诗意的“诗意探寻”,反情感的“情感揭秘”,在强势媒体与商业投机者共谋的今天,变得尤为汹涌,使得本来占主导文化价值的诗与情,在潜在的利欲挤压下,变成了商家赚取利润的有力工具。让利来主导情,让诗来为人谋实利,这是当初执著于诗意与情感的表达的曹雪芹所始料不及的。所以,阅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放慢阅读的节奏来细细品味其中的诗意,把被利羁绊的超功利的情张扬起来,成了在当下社会中不与浮躁同流合污的一种生活态度。

经典著作传到现代仍然保有的魅力,往往是在反复玩味中被阅读者捕捉到的。感受经典的魅力,就是感受一种潜在的味道。它与品尝商业化的快餐文化的那种立竿见影的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快餐文化需要感受的是惊奇甚至震惊,并以紧随潮流为目的。经典阅读带来的是与时下潮流的间离效果,这种间离,不是对生活的逃离,而是更深刻、更本质地切入生活,是以经典巨大的凝聚力,把纷繁杂扰的生活整合到一个更为人性、更有情感、更为温暖的世界里。这也正是《红楼梦》作为经典传递到当下的价值之所在。

(节选自詹丹《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

1.下列关下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正确估价《红楼梦》的经典性,我们就应该从文本潜在的诗味出发,从情的角度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B.《风月宝鉴》关注狭义的男女之情,《红楼梦》凸显更宽广的文化意义上的感情,这是两者的最大区别。
C.《红楼梦》里的男女情事被谋利的书商肆意修改,这种反情感的“情感揭秘”极大损害了这部经典的魅力。
D.《红楼梦》这部名著的经典魅力是潜在的,要感受这经典的魅力,必须沉下心来,放慢阅读节奏细细品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以分析说理为主,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征法和例证法。
B.文章紧紧围绕《红楼梦》文本潜在的诗味和情谈《红楼梦》经典传承的问题。
C.文章论证作为名著的《红楼梦》的经典性时破立结合,先立后破,破中有立。
D.文章借着论证《红楼梦》的经典性的问题,重点批判了当下流行的快餐文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虽不完金认同脂砚斋对《红楼梦》的点评,但肯定其阅读立场对评价《红楼梦》经典性的意义与价值。
B.《红楼梦》在流行的过程中曾经被不良书商肆意改动,其中的男女情事被改为了露骨的情色描写,令人触目惊心。
C.只要我们放慢阅读的节奏来细细品味,就一定能体会到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所蕴含其中的诗意与情感。
D.广泛阅读像《红楼梦》这样优秀的文学经典,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根治现代社会冷漠病的最好办法。
2021-04-12更新 | 10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先秦诸子对色彩的解读,体现出他们的哲思和对宇宙人生的把握。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更是集中地在作品中用色彩来诠释自己的哲学理念,梳理《庄子》一书中的颜色词并进行五色的归类,五类颜色词在《庄子》中出现的次数,分别为青11次、赤5次、黄10次、白22次、黑13次。足见,白色是庄子偏爱的颜色。我们可从道家的哲学思想、殷人尚白的社会习俗和崇尚自然的价值选择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从思想体系看,庄子认同老子五色令人乱目的观点。庄子承袭老子对五色的观点,在《天下》篇云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认为五色会扰乱人的视觉,使眼睛看不清楚,失去自然本性。庄子规避繁缛交织的色移,旨趣趋向自然、本真的白色

其次,殷人尚白的社会风尚,是庄子偏爱白色的民俗原因。殷人以白色为贵,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关于白色动植物的记载,远超过其他颜色。殷人祭祀多用白色动物,据《礼记·檀弓上》载: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在祭祀祖先或神灵时,殷人使用白色的祭牲、穿着白色的祭服,以纯洁、朴质的虔诚,表达心中的信仰。庄子出生、成长于殷商旧族所在地的宋国蒙城,身受殷商文化的熏陶,行文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殷人尚白的社会习尚。

最后,崇尚自然的精神速求,是庄子偏爱白色的价值选择。在色彩谱系中,白色是大自然中最简单的素色,融于天地万物之中,与庄子顺物自然的观念不谋而合。白色在庄子看来不仅是澄明清虚的自然之光,更是虚静空灵的自然心境和纯真朴素的自然本性。推崇自然是庄子哲学的核心,白色最能代言庄子的自然之道,但是庄子并不是仅以白色为贵。在庄子看来,生命本身所呈现出来的颜色,是大自然的话语方式,都有着各自的美丽与存在的价值。

庄子对事物颜色的深浅、明暗、变化等,进行细致观察,不仅关注颜色的属性,还在意其深浅明暗的层级差异。在对事物进行描述时,庄子对颜色词的选取有着精细的区分和严格的限定,如《渔父》中下船而来,须眉交白,交白指雪白《盗跖》中面目有光,唇如激丹,激丹指鲜亮的红色《逍遥游》中天之苍苍,其正色邪,苍苍指深青色。庄子眼中的颜色,回归自然本性,色彩得到了自身最大化的呈现。

庄子反对将色彩礼制化、工具化。在礼制社会,人们赋予色彩以等级,用来划分地位上的尊卑贵贱。儒家将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为正色,其他颜色视为间色,如《论语·阳货》中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孔子认为间色夺取了正色的正统地位,简直是乱了礼的秩序。庄子则批评将色彩等级化的行为,《天地》篇云垂衣获,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表面上衣冠严整,穿着不同色彩的衣裳,改动容貌,来讨好天下的人,是谄媚、愚蠢的人。在庄子看来,真正的圣人无为名户,无为谋府,他们不汲汲追求名、势、利,即使套上最朴素的衣衫,也掩盖不了从心灵深处所散发的光辉。

庄子眼中的颜色,回归色彩的自然属性,超越了五色的阐释,摆脱了礼制话语的束缚,具有无限的时空延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哲学意蓝。在庄子独特的审美感受下,自然之色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再现自然之美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仲艳青《庄子眼中的颜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继承老子的观点,认为繁缛复杂的色彩容易使人的视觉受干扰,所以更偏爱白色。
B.庄子在殷地的成长经历,是他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无意识地流露出对白色尊崇的原因之一。
C.庄子推崇自然,认为生命呈现的所有颜色都是美丽、有价值的,所以他也以其他颜色为贵。
D.在庄子看来,真正的圣人总能除去功利的机巧,身着朴素的衣衫,心灵深处散发着光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梳理《庄子》一书中五色出现的次数,自然引出中心论点“白色是庄子偏爱的颜色”。
B.文章在行文过程中使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词,体现了作者论述的层次感与逻辑性。
C.文章以殷墟甲骨卜辞和《礼记·搜弓上》的引文为论据,证明殷人有崇尚白色的社会习尚。
D.文章第六段列举孔子“恶紫夺朱”的例子,有力证明了儒家对“正色”“间色”的严格区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强子用黑色彰显其哲学理念,说明他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与偏爱白色的庄子截然不同。
B.庄子对颜色深浅明暗的细致观察,使他往往能够精准地选取颜色词勾勒栩栩如生的世界。
C.庄子既注重色彩的自然属性,也强调色彩的社会功能,在他眼中,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D.儒家主张以礼规范色彩使用,而庄子却反对将色彩等级化,可见儒家礼制思想并不可取。
2021-02-06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