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新闻、通讯、访谈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1 题号:96102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遗传背景单一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是科研人员多年来梦寐以求但无法达成的目标,而非人灵长动物首选对象肯定是猴子。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诞生;同年12月5日,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率先开启了以体细胞克隆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新时代。2019年1月,孙强团队与同属于中科院神经所的张洪钧团队合作,再获佳绩;在张洪钧团队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世界首批核心节律基因BMAL1敲除猕猴模型的基础上,孙强团队通过一只疾病症状最明显的公猴的体细胞克隆出五只小猴。这项进展说明中国科学家已可以批量生产遗传背景均一的疾病猕猴模型。

(摘编自《体细胞克隆猴:开启新药研发“灵长类”时代》,《科技日报》2019年3月5日)

材料二:

中国体细胞克隆的系列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美国《大西洋月刊》写到,中国科学家不仅仅是采用,更是改良了当年克隆绵羊的技术。美国克隆专家舒克拉特·米塔利波夫在接受《自然》杂志访问时表示,应该恭喜中国科学家,“我明白其中的难度有多大”——他在本世纪前10年尝试克隆时,使用了1.5万个猴子卵子,虽然已做到从克隆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系,但是怀孕的灵长动物终未能诞下活胎。

英国达林·格里芬教授说:“已知的、统一遗传背景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无疑可以对人类疾病,尤其是遗传疾病的研究、理解和最终治疗,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路透社的报道则认为,基因型相同的动物模型对于生命医学研究至关重要,可以有效排除复杂基因背景对实验的干扰,并为一大批新药研究提供有效的测试模型。

(摘编自《<细胞〉期刊报道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参考消息》2019年3月5日)

材料三:

对于公众高度关注的伦理问题,团队成员明确表示,中科院做这项工作是为了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研究脑科学基本问题,而且我们严格遵守了国际各项相关协议和规则,这项工作还可能使一些伦理争议得到化解。

目前,全世界每年对猕猴的使用量高达10万只,主要用于药物筛选实验。利用体细胞克隆猴技术,人们就能使用体细胞在体外有效地做基因编辑,准确地筛选基因相同的体细胞,产生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大批胚胎,用母猴载体孕育出一批基因编辑和遗传背景相同的猴群。团队成员还表示:“体细胞克隆技术让人们在一年内就能制备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大大减少了个体差异对实验的干扰。这样,只要使用很少数量的克隆猴,就能够完成很有效的筛选。”

(摘编自吴月辉《世界首例!这几只克隆猴可不简单》,《人民日报》2019年1月24日)

材料四:

2月27日,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等10项重大科学进展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已成功举办14届,是观察我国科技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对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成果能否入选,原创性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从近些年入选的项目来看,近年来,我国以“墨子号”“悟空号”和FAST望远镜等为代表的大科学装置建设成效显著,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刘敏表示,近些年来,围绕特色科学资源,我国已在一些特色科学领域具有引领优势,如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人类起源、青藏高原演化等。2018年,我国科学家“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的研究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摘编自刘垠《克隆猴入围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科技日报》2019年2月28日)

1.下列对材料中“克隆猴”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2017年在中科院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诞生的两只克隆猴,实现了科研人员多年的梦想,标志中国科学家已可以批量生产遗传背景均一的疾病猕猴模型。
B.我国科学家采用了当年克隆羊技术,并对此技术进行了改良,克隆出了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技术难度很大,但应用前景并不明朗。
C.原创性是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悟空号”、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等项目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体现了我国近些年来取得科技成就的新特点、新趋势。
D.利用体细胞克隆猴技术进行体外基因编辑,从而制备大批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可以大幅减少药物筛选实验所使用的猕猴数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生产出的遗传背景单一的疾病猕猴模型,有利于减少药物筛选实验中个体差异的干扰。
B.“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是观察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中国科学家实现人类首次克隆猴是中国科技领先全球的重要例证。
C.使用体细胞在体外做基因编辑,进行生命体克隆并将之应用于活体实验,可能会引发社会关于生命伦理的质疑,但实际上由于采用了体细胞克隆猴技术反而可能平息一些争议。
D.“基于体细胞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技术既符合科学伦理,又体现科学精神,各媒体不同侧面广泛报道有利于科学精神传播。
3.以上四则材料都对克隆猴作了报道,侧重点各有不同,请仿照示例,分别加以概括。
材料一:侧重介绍我国克隆猴技术的巨大成就。
材料二: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

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选自2017年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机遇与挑战并存,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有删改)

1.下列各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大量海外留学人才既拥有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又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C.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有赖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D.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B.自2010年以来,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有可能将持续下去。
C.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地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D.材料二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这是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中无法逾越的障碍。
3.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2020-11-09更新 | 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受我国疫情稳定、基本实现完全复工复产与海外疫情反复影响,2021年以来,我国工业企业尤其是面向出口的工业企业高速运转。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6051.4亿元,同比增长49.5%



(摘编自《电力为什么缺成这个鬼样子?》)

材料二:

电力紧缺的背后是煤炭短缺的问题,不止是我国面临短煤缺电的难题,今年全世界许多国家都缺煤,进口的煤炭往往一船难求。从资源占比来看,我国属于煤炭大国,特别是煤炭的全球产量我国更是占到全世界的一半,按理说我国不应该缺煤,事实确实也是,在2008年以前,我国一直是全世界的煤炭出口国,但是2008年以后,我国成为煤炭的主要进口国。

(摘编自《从全球煤炭紧缺的背后,读懂电力短缺的危机所在》)

材料三:

近一段时间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缺电的情况,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20个省份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很多企业都处于停电停工的状态,甚至东北地区还出现了个别地区居民断电的情况。然而秋季并不是用电的高峰期,那为什么现在各地方都纷纷缺电了呢?

用电增加。目前我国经济已经恢复到常态化,而且受全球疫情影响,很多国家的产能都转移到中国,结果中国的外贸出口大幅增长,企业对电力的需求非常旺盛,这也直接带动了整个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增长。工业用电和服务业用电增幅最快,比如高新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行业、消费品制造业、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速分别为27.3%22.3%22.2%13.7%

电力供应跟不上。动力煤价格迅速上涨,导致火电企业的发电成本快速上升,但是火电厂的入网价格是相对比较固定的,目前火电厂的价格并不是由市场说了算,而是国家实行指导价,电力厂只能在指导价的基础上上浮一定空间,但涨幅不会超过10%。如果把人员成本、设备成本、财务成本、税费成本等计算在内,目前大多数煤电厂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一旦火力发电厂发电量减少,这对于整个社会的供应量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进入枯水期,水电发电量也开始减少。进入9月份之后,随着降雨量的进一步减少,水电的发电量也会跟着进一步减少,这将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电力供应的紧张。

能耗双控的影响。202118月份很多省份因为经济增速比较快,对应的能耗也比较大,但是各个省份2021年的能耗双控是有限定的,如果超过了就会受到相应的处罚,而现在距离年底只有三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时候很多省份临时拉闸限电,以期达到能耗双控的目标,并非不可能。当然因为能耗双控的影响导致拉闸限电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正常的一些行业,比如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一些低耗能产业基本上不会受到影响。

(摘编自《这才是缺电的根源,“大棋”论都是瞎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1年以来,我国疫情稳定,工业企业已经实现完全复工复产,尤其是面向出口的工业企业高速运转,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9.5%。
B.2020年,中国全年发电量中依然有超过7成的电力来源于火电,在我国,火力发电本质上就是煤炭发电,这和我国煤炭产量有很大关系。
C.我国煤炭产量已经独步全球,但是依然无法实现煤炭自给,需要大量煤炭进口补足缺口。全球煤炭产量与煤炭价格波动,将会影响中国本土煤炭供应。
D.2020年,中国煤炭产量在全球来看,超过第二名到第十名国家的总和。但与此同时,中国煤炭消费量依然是煤炭产量的两倍以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存在煤炭短缺的问题,我国是煤炭大国,煤炭的产量更是占到全世界的一半,一直是全世界的煤炭出口国,我国不缺煤。
B.就整个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增长而言,工业用电和服务业用电增幅最快,比如高新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行业、消费品制造业、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同比增速快。
C.火力发电厂发电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秋季进入枯水期,水电发电量开始减少,并且进入9月份之后,降雨量也进一步减少。
D.能耗双控导致拉闸限电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正常的一些行业以及一些低耗能产业则完全不会受到影响。
3.近期电力紧缺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2022-01-04更新 | 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中医药的认识,古人是十分明确的。早在西周时期就提出了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乃医官也;到汉代,班固撰著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中,将医学作为方技,与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并列为一路,反映了当时古人对医学的重视。但鸦片战争前后,中医药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1903年,清政府制定大学堂章程,中医中药被边缘化。1912年,北洋政府对医学教育只提西医,只字不提中医,发生了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和《请明令废止旧医学校案》,列出禁止登报介绍旧医”“检查新闻杂志,禁止非科学与医学宣传禁止成立旧医学校等条目,形成了震动全国的废止中医案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中医药的认识有了第一次飞跃:一是鲜明突破了古人把中医药作为六路之一的方技思想,明确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中的伟大宝库”“文化遗产对全世界有贡献;二是有力回击了近代以来产生并延续的废医论;三是彰显了历经苦难站起来的中华民族,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下对全世界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形象。这次飞跃,促使中医药的医疗、科研、制药、高等教育和管理形成了体系,中医药事业向好向上健康发展起来。第二次飞跃是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从中医药与中国古代科学、中医药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上,明确了中医药学的先进性,科学性,指出了中医药学在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作用。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应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贡献力量。这次飞跃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鲜明的时代意义。

(摘编自苟天林《新中国、新时代对中医药认识的两次飞跃》)

材料二:

奚肇庆教授告诉记者,通过专家组的临床观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早期以发热、乏力、咳嗽为主要症状,也有一些病人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食欲差、大便溏稀等,主要还是湿邪为主,同时湿邪可以挟热,挟湿,可以挟疫毒,后期转变也会很快。中医在此次新冠肺炎的治疗中,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轻症患者辨证施治,可以很快改善症状,缩短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的时间;二是对中期、进展期乃至重病的患者,可以帮助往普通型转化,中期注重宣肺清热解毒,对病情降级起到了一定作用;三是对一些年龄偏大、本身抵抗力偏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疾病感染过程中加强了扶正祛邪的方法,稳定病情,避免往重症转化。驰援武汉的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长史锁芳主任医师介绍,中医药自古以来对外感热病疗效就非常好,就是平时的感冒、高热,只要辨证准确,往往一服药就可以退烧。很多人对中医不了解,觉得中医是慢郎中,其实只要用对了药,见效可以很快,疗效是肯定的。在武汉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很多患者吃了中药,效果非常好。

(摘编自新华网2020220日)

材料三:

中西医之争的过程和结局遵循文化交流发展的一般规律。

某种文化因为其产生的地域不属于某特定区域,而被某特定区域人们拒绝接受,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其产生的地域性,而在于这种文化科学性不强、适用性不够,不能运用于该特定区域。也就是说,西医如果不能被中国人接受,症结在于中国人用西医防病、治病效果不佳。中西医竞争,主要取决于中西医各自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当前正在发展中的近现代西方医学,是在摒弃古代西方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全新的医学体系。尤其是随着近几个世纪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方医学吸取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营养,产生了一系列成体系的基础学科。在这些基础学科支撑下,西医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技术有了质的飞跃。较西医而言,中医还没有完成科学化和现代化。原因在于中国近代自然科学不发达,近代自然科学自国外传入的时间不长,中医界还没能使之很好地为中医所用。中医要科学化和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医要成为世界医学,需要更快速地发展,需要在防病、治病等方面有更大的效用,要更多的发挥公共卫生功能,提供性价比更优的服务,进而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所使用。

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伴随世界整体化的脚步,区域性的文明成果向全球扩散,被更大区域的人们所接受,得到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文明一旦离开其产生地,被其他区域人群所认识、所接受、所应用,这种文明就不再仅属于最早的创造者和产生地,而变成了所有参与该种文明创造、分享的人们所共有的成果,从而隶属于更大区域乃至全世界。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如印度的佛教、中国的四大发明、西医、中医,等等。因此,今天中国人所称的西医,只是说明这种医学产生于西方,自西方传入中国,并不包含归西方人所有的意思。今天,西医既属于西方,也属于东方,是实至名归的世界医学。中医亦然。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曾说过:即使中医在中国消亡了,在国外还是会存在的。中医历经时间的考验,长存不亡,同样取决于他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只是就目前应用的程度来看,中医世界化的程度还比不上西医而已。历史进化历程中的人们对中西医学持有价值判断的观念标签,如旧医、新医、洋医、科学医、非科学医、国医等,受制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对于历史流传下来的概念和名词,今天的人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今天的我们,对于中西医之争有着更为理性、科学的判断,并不是因为我们比前人聪明、智慧,而在于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践的验迹、中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及中西医在碰撞融合的结果日渐清晰地呈现出来。

(据编自张玲、张勇《文化竞争视域下的中西医之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在几千年的中华古代文明史上一直受到重视,但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其价值被全面否定。
B.中医被误认为是“慢郎中”,实际上中医药见效快,疗效好,一般的感冒、高烧,一服药就可以退烧。
C.材料二列举了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从实践的角度佐证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D.历史上有关中西医的称谓很多,但往往表明其发生地,不代表归谁所有,也与对它们的价值判断无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将中医药归为“方技”固然体现了他对中医药的重视,但对中医药价值的认识和发掘还不够透彻。
B.材料一引用典籍、陈述事实、列举重要论述,意在说明在不同历史阶段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不同。
C.材料三中的“一般规律”是指西医已基本完成科学化和现代化,而中医由于历史原因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D.材料一列举了近代以来官方尊西贬中的一些做法,作者对此类做法持否定态度,材料三表达了相似态度。
3.下列说法中,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中西医要打破宗派主义。中医学习点西医是好的。” (毛泽东)
B.“将来的医学定是集中医、西医、各民族医学于一炉的新医。”(钱学森)
C.药王孙思邈强调“为医者,当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以此为治养原则。
D.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
5.在中西医之争依旧存在的今天,中医方面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21-05-31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